河南境内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长城

楚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南阳、平顶山 、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的25个县(区)。2010年3月8日,河南已用考古学的方法,第一次确定了楚长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2013年7月,河南省颁布了第六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鲁山、南召、叶县、方城、舞钢、泌阳县、桐柏的部分楚长城位列其中 。2015年1月底,河南省公布南召县为长城遗址县,从而使南召县进入了长城遗址的国家名录,为楚长城研究、保护、抢救和合理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境内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长城

楚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西起湖北省竹溪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州市,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南召县、叶县,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往南经镇平县,东南至桐柏县,信阳地区,总长500多公里,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从遗址的情况看,又较为复杂,楚长城并不是单一的线路,除北面南召至鲁两县间是单一线路外,东线和西线又各有内线和外线,东西两线形成四条线路。确定的楚长城墙体30.51公里,被历代破坏而消失的楚长城墙体约25.37公里、山险81.34公里,共计137.22公里。

此外,调查和发掘确定了方城县大关口和泌阳县象河关等楚长城关堡2个,叶县保安镇前古城、泌阳沙河店古城、付庄古城等位于楚长城线上的城址3个。通过此次调查,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平顶山市叶县、舞钢市、南阳市方城县和驻马店市泌阳县境内的楚长城分布线路。

河南境内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长城

同地段的楚长城特点是不一样的。叶县夏李乡高楼山以东及方城县杨楼乡的楚长城特点一致,即以绵延几十公里的人工修筑的墙体为主。舞钢境内的楚长城则是山险和扼守山谷的人工修筑的墙体相结合,共同组成防御线。泌阳境内的楚长城则是以山险为主,以关堡或城址扼守古道、关口为主的防御形式。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楚长城在历史文献记载上称作“方城”。《左传》上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国要出兵攻打楚国,军队已经到了陉这个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对齐侯说,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话,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的;齐侯见楚防御工事果然坚固,只好收兵。

像这样别的诸侯国家去攻打楚国,到了方城就被阻挡而回的情况,在古代文献上还有不少记载。如《左传》上记载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晋国的处父楚攻打以救江,到了方城,遇到息公子朱,便回去了。又如公元前557年(楚康王三年),晋国的荀偃栾帅师伐楚,入侵到了方城之外,由于防御严实,没敢攻打,结果只好攻打了一下别的地方就回去了。这些情况不仅说明了楚方城在防御其他诸侯邻国侵扰上的功用,而且也说明了方城不是一般孤立城市的城垣,而是连绵不断的城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这便是长城的开始。

河南境内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长城

关于楚方城就是楚长城的记载,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汉书·地理志》上说:"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记载更为详细。《沅水》条上记载:叶县东面有故城一道,从鲁山县(今鲁山县东南五十里)开始,东至瀙水(今泌阳县北),南达比阳(今泌阳)界,南北连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也称作长城。郦县也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也即是这一道长城的西段,其间相去六百里。 《水经注·汝水》载:"醴水迳叶县故城北,春秋成公十五年(前 576),许迁于叶者。楚盛周衰,[庄王]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

据史料记载,桐柏在战国时归属于楚国,该县现存楚长城遗址散落于大河镇、城郊乡、淮源镇、安棚镇一带,多由不规则石块堆砌而成,楚长城依自然山势而建,所处地形易守难攻,现仍存有部分城门、关隘、城寨及古道等遗迹,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据悉,该县文物部门曾在楚长城附近发掘出战国时期文物,当地村民在放牛时也曾发现过石斧和铜剑等冷兵器,在国内革命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古长城也发挥过重要的军事作用。

楚长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楚王头脑中固有的或灵机一动产生的,楚长城是对豫西南的史前城堡型防御工程的模拟、延续和演进。具体地说,在 屈家岭文化 时期的 江汉 一带,已经出现中国考古上最早的城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