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朱元璋,为何感觉没有一个朝代是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

作者烛鸣


欢迎收看影妹侃历史。

气候导致的后勤问题

中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国处于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导致古代南方政权北伐的时候需要准备过冬的衣服和物资,特别是中国古代北伐打击游牧民族更是需要准备大量物资,塞北寒冷的天气可以使得军队因寒冷造成非战斗减员甚至引发瘟疫。

因寒冷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的战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寒冷造成的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问题直到现代战争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例如二战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抗美援朝长津湖之战,敌我双方都因为寒冷导致战斗力降低。

在中国古代生产力不足的年代,军人的后勤补给更加可怜,面对寒冷的北方,南方北伐军队往往会因为粮草和衣服的紧凑使得北伐大多数以失败告终!

北方多骑兵战斗力强大

骑兵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就是“陆战之王”的存在,一个骑兵可以对付五个步兵,十个骑兵可以对付一百名轻步兵。例如北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和西北养马地被动挨打几百年。

南方的步兵面对移动能力更加迅速的骑兵往往是打赢追不上,打输了跑不了的局面。一旦和北方骑兵交手赢了好说输了就要面对全军覆没的危险!

中国古代的北方多平原,而且北方的割据政权大多吸收了游牧民族的骑兵和作战技巧,甚至有的北方政权就是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对骑兵的用法更是了如指掌,反观南朝政权北伐时候在平原地区难以阻挡铁骑的冲锋战斗一直处于劣势,只有极少数优秀将领能击败北方的骑兵!

南方政权贪图享乐

刨除气候和装备因素,中国古代的南方政权大多不争气,帝王往往认为凭借长江天险就可以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认为北方人不善于水战过不去天险导致南方政权的帝王进取心不足,例如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南陈最后一代帝王陈叔宝。这些皇帝往往在王朝后期因长江天险的保护沉迷于享乐政权腐朽让自己成为了亡国奴!

南宋之前,南方实力不如北方

南宋之前,北方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各地的物资和人口都集中在如今的河北,河南,山东地区。南方在东汉末年之前一直被称为蛮夷之地,南方生活的少数民族被称为南蛮,百越。

在经历了衣冠南渡,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后,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南方并带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制度和文化教育使得南方发展势头超过战火纷飞的北方。

在南宋之前北方的人口数量,骑兵规模都远远多于南方,所以中国古代分裂时期,南方政权面对人口更多,骑兵更多的北方政权所进行的北伐难度堪称地狱级别!

朱元璋北伐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

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方统一北方建立大明王朝的帝王,在他的北伐战争不仅因为南方人口密集经济更发达,生产力提高的原因,而且也有很多偶然性。

元朝贵族腐朽不堪

朱元璋面对的元朝政权已经是日薄西山,这个96年的短命王朝早已经腐烂到骨子里了,草原的野狼被困在中原变成了温顺的羔羊,蒙古贵族们已经无法继承先祖铁木真的衣钵,变化了脑满肠肥的官宦子弟。靠一个脱脱根本无法挽大厦于将倾!

红巾军耗费了元朝的大量实力

朱元璋是一个很聪明的统帅,面对元朝回光返照的反扑朱元璋会假意称臣,暗中招兵买马高级粮缓称王,同时扫平自己最大的两个敌人—陈友谅和张士诚。从而让自己变成南方最大的义军!

和朱元璋对元朝的“暧昧”态度不同的是,刘福通的红巾军和元朝之间的关系是不死不休的,双方的战场从山东蔓延到西北,彼此之间都损兵折将消耗了大量的人马,。

在朱元璋有了实力北伐的时候,元朝和刘福通已经是两败俱伤,面对垂死挣扎的元朝和奄奄一息的同袍,朱元璋毫不手软挥师北伐攻下北伐统一了全中国收复了丢失几百年的燕云十六州。

总结

古代中国南方统一不了北方的原因有气候、后勤不足、人口劣势、战斗力低、君主不努力等原因导致,朱元璋北伐成功正是南方经历千百年的积累让人口和后勤在战术上强于北方,而且朱元璋当时遇到的敌人腐朽,队友给力等因素让敌我态势此消彼长,自身高级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上十分正确让朱元璋成为了当时天下实力最强的军阀也开启了南方政权统一全国的先例。


影妹侃历史


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五方面原因。

第一,宋朝之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南北实力差距悬殊。



这一点不用多解释,中国一直到宋朝中期都是北方人口比南方多。古代农业社会,人多代表力量大。而元末明初时,南方经济已经碾压北方了,朱元璋自然有实力北伐。



其实从后来三藩之乱和太平天国来看,南方与北方已经没有差距了,吴三桂集团和洪秀全集团的覆灭,不是南方整体实力不行,更多的还是政治和人心归附导致的结果。

当然了,宋朝是个例外,宋朝内重外轻,重文轻武,喜欢花钱消灾,对统一没兴趣(平时爱喊口号,真要花钱时又抠门了),从上到下都是偏安思维,这又是一个特例。

第二,北方相对统一,南方相对分裂。


中国古代的北方看似分成了关陇地区和关东地区两部分,但实际上关陇和关东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无论是关陇政权统一关东,还是关东政权统一关陇(比如秦汉唐灭关东势力,东汉灭关陇势力),统一之后的北方政权,都是一个比较牢靠的整体。

而南方就不一样了。南方从经济总量、开发程度和人口数量等方面看,事实上是分裂成了两大块,即巴蜀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两个地区在古代想要紧密联系起来,那可比北方人从河南到陕西,费劲多了。这一点从唐朝人口分布图上看得一目了然。


所以,南方地区相对比较分裂的现实,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南方版图内的各势力很难拧成一股绳与北方抗衡。

南方把首都定在巴蜀,那长江中下游的地盘肯定就保不住,定在长江中下游,那巴蜀又很容易被北方趁虚而入。纵观中国历史,北方政权通过先吞巴蜀,削弱南方实力,继而再灭南方的例子,数不胜数。

比如西晋灭东吴。司马昭先灭蜀汉,后来司马炎指挥晋军顺江而下直取江东,孙吴的核心地区就是长江中下游。

还比如隋灭南陈,北周取南梁巴蜀之地,隋取代北周,也继承了巴蜀。隋灭南陈时,也是顺江而下,两路并进。

再比如唐平萧铣,唐军早早就占了巴蜀,灭萧铣时,唐军自夔州(四川奉节)出发,顺江而下,再加上北面的唐军,几路并进,大破萧铣于江陵。

另外,北宋灭南唐,元灭南宋,大体上也都是如此。


因此实际上,历史上所谓的南北对抗,实际上就是长江中下游与整个北方对抗。长江中下游固然是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经济较好且适于建立割据政权的区域。

但是想仅以区区一隅之地,就要对抗整个北方加上巴蜀这样庞大的势力范围,落败也是很自然的结果。

另外,长江是南方对抗北方的天堑,但假如北方军队先占四川,自上游而来,攻取江汉平原后顺江而下,那就是长驱直入之势,势如破竹了。长江就一点用也没有了。


当然,朱元璋是个例外,他之所以能以长江中下游为基地北伐成功,是因为他占了两个前人没有的优势。

朱元璋占的第一个优势,就是这里要说的第三点,南方一直缺战马,南北朝时,刘宋最大规模的一次北伐,宋军东拼西凑也才凑了一支七千人的骑兵。(南方不缺马,四川和云南都有耐力很强的川马、滇马,南方缺的是有冲击力强的战马)

但到了元末明初时,由于蒙古人在全国养马的关系,当时的黄淮地区有相当数量的战马。

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时,明军先占了山东的益都马场,收缴了上万匹战马;打到河南时,又在河南收缴了一万多战马;后来打过黄河,河北一带的私人马场众多,徐达和常遇春这一圈转下来,搞到了大概七八万匹战马,这个战马规模简直要羡慕死当年的南朝将士了。

另外,朱元璋还不停的在买马,就连越南马和琉球马也买。他在军事上的大力扶持,是明军能北伐成功的关键原因。(对比舍不得花钱的宋朝,形成了天壤之别)

关于战马的重要性以及骑兵的厉害,这里就不解释了。



朱元璋占的第二个优势,是这里要讲的第四点原因——北方当时大乱,给朱元璋创造了趁势北上的机遇。

关于朱元璋运气之好,我用最简短的几段话来形容。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与张士诚激战于苏州城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派遣汤和逼方国珍归顺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当大明的北伐大军拿下大都城后,蒙元各派系立即休好,停止内战,但各派势力依然相互敌视,没有联合对付明军。

从公元1356年进南京到1367年底北伐,中间十余年时间,北方的元廷各派系坐视朱元璋在东南壮大,而没有任何剿灭行动,有如此好到爆的运气,朱元璋想不北伐成功,怕是都很难。

我个人觉得,如果朱元璋再推迟几年北伐都没问题,因为元廷元顺帝、李思齐、张良弼、孔兴、王保保(扩廓帖木儿)那帮人斗着斗着,都不用等明朝打,他们自己就能把元朝斗没了。



所以,朱元璋的北伐能成功(包括后来的国民政府北伐),很大程度上就是占了当时北方大乱的便宜,使得明军可以各个击破,而不是像当年南北朝时,南朝、北朝同时出明君,同时出昏君,强的时候都强,乱的时候都乱,就跟商量好了似的。

当时只要一方先出兵,另一方立马就会全国总动员,掏老本跟对方血拼。而南朝实力不如北方,自然是拼不过了。(其实东晋几次北伐杀到黄河沿线,就是占了北方胡人相互厮杀的便宜。只是当时南朝实力确实弱,到了黄河便再无力向北继续推进了)


第五,自然气候对北方有利。

北方冷,南方热,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对对方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北方汉人是不惧怕南方炎热气候的。因为感觉热,脱衣服打就是了,而且除了两广,南方实际上也是有冬天的。

历史上像晋灭东吴,隋灭南陈,宋灭南方割据势力,气候都没有起到什么影响。也就是像蒙古人、女真人这种关外胡人才难以适应南方气候。


相比于北方人,南方人去北方就不行了。因为北方到了冬天,那是真的冷,不穿棉衣是真的会冻死人。历史上太平天国北伐,就是吃了准备不足的亏。

当时,杨秀清在五月份誓师,本以为一个月就能拿下北京。可结果打天津失利,只得被迫往南撤退。北伐军走到山东时,已经是秋冬季节了,两广籍的太平军老兵哪见过鹅毛大雪,而又由于准备不足,太平军也没有足够的棉衣扛过寒冬。于是两万多太平军仅冻死的就有好几千人。


说到太平军,再说一个南方人难以适应北方生活的地方——吃不惯。

北方人自从学会磨面粉烙饼后,军粮就相对简单了。出征之前,只要带好锅盔、馕以及各种饼,北方兵起码可以保持一星期的战斗力。南方人一定要吃大米,一天两天不吃米没事,但一个月不吃大米,天天吃面,绝对不可能有战斗力。而大米又非常占地方,南方军队的后勤负担比北方军队重。

比如太平军北上,负责后勤的北王韦昌辉就收到了一堆请求支援大米的战报:“自临淮至此,尽见坡麦,未见一田……各项皆丰足,但欠谷米一事。

从战报上就可以看出,当时那些太平军的北伐将士们肯定是成天都在吐槽,怎么今天又是面啊?吃都吃不好,哪有力气打仗。


Mer86


除了朱元璋以外,还有一个蒋介石。不过,两人都是“占了便宜的”。

首先,朱元璋能够从南向北统一中国,主要是元朝自己作死。

朱元璋收拾陈友谅、张士诚,统一南方的时候,你知道元朝那帮人在干什么吗?

在内斗!元顺帝(帝党)和皇太子(太子党)打的你死我活。

起初,帝党的孛罗贴木儿打败了太子党的王保保。王保保就带着太子去了太原,另立朝廷。这一年(1663年),元朝出现了两个朝廷。

幸好,这个孛罗贴木儿也是个混账玩意,秽乱后宫,欺君罔上,被元顺帝给杀了。元顺帝赶紧把太子接了回来。

可以说,这段时间里,元朝统治者对南朝的起义军采取放纵状态,任由起义军“自相残杀”。可是,元顺帝忘了,等朱元璋他们打完了,就该他上场了。

终于,“英明圣武”的王保保劝动了皇帝,开始决定南征起义军。可是,王保保刚走到河南,就被内部军阀混战跟拦住了。王保保和李思齐、张良弼等诸多军阀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混战,一直持续到元大都被明军攻破的前一天!!!王保保不仅没有从河南南下镇压起义军,反而被内部其他军阀打回了山西。。。。

1368年,朱元璋休息够了,派徐达和常遇春北伐。老朱也很“担心”,再不北伐,元朝就该自己把自己人杀光了。。。

徐达和常遇春一路上跟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唯一能和明军一战的王保保老实的待在太原,王保保是伤心了,所以,他没有救援元大都,而是眼睁睁的看着元顺帝带着儿子从元大都仓皇北逃。

收复河北等地后,老朱又派徐达进攻山西。熟读兵书的王保保给徐达来了一出“奇袭”,远攻大都(北平)。徐达没有引兵回援,他觉得大都丢了再打回来便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跟王保保玩“换家”:直取王保保老巢冀宁(太原)。王保保懵逼了,太原失守,自己就成了瓮中之鳖了,赶紧回救。结果,王保保被以逸待劳的徐达打的只剩下18骑。

就这样,北方大局已定。王保保一败再败,一路北撤,从大同、兰州、一直退到蒙古高原的和林。

再说国民政府北伐。

宁汉合流后,蒋介石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1928年,蒋介石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支持下,打入了北京。不久,皇姑屯事件爆发,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宣布东北易帜。此时,蒋介石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注意,真的只是形式上的统一。

因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军阀并不服从蒋介石政府。两年后,几个军阀还跟蒋介石打了一仗,这就是著名的中原大战。虽然蒋介石赢了,但是,内部军阀矛盾还是没有彻底解决。

东北军、粤军、川军、滇军,等等,都是各自为政。蒋介石的势力,主要是存在于以江浙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后来的“西安事变”,其实也是其内部存在军阀矛盾的一种表现。

后来,日本侵华时走的时候“由北向南”的战略。这个战略对我国来说,确实是非常致命的。最后,还是在蒋百里的策划下,蒋介石主动发动淞沪会战,引日军由东向西入侵。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中国历史上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朝代确实只有一个,就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凭一介布衣的身份从南到北完成统一大业,离不开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时代背景,主要原因如下:

政治、经济、思想的整体南迁

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中原人口大举南迁的历史事件,像魏晋时期、南宋时期等等,其中南宋时期的南迁影响力是最大的。北宋末年,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实力不断壮大,不断蚕食着宋王朝的北部疆域。

公元1127年,金军一举攻破北宋首都开封,宋徽宗、宋钦宗两任帝王被虏,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南宋王朝,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南迁运动正式爆发。原本居住在北方黄河流域的汉民族不愿接受少数民族政权的欺凌统治,纷纷扶老携幼、拖家带口的前往南方地区,同时带走了数千年来沉淀积累的文化底蕴和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

这些汉民族先辈在南方地区定居之后,使得南方经济获得了一个空前的发展,除了农业、手工业等传统行业之外,由于南方特有的地理环境,南宋商业贸易也呈现出史无前例的繁荣状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必将是政治和文化多方面的欣欣向荣,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很难企及的一点。



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二者缺一不可

公元1279年,忽必烈南下灭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元。元朝虽然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但少数民族固有的落后思想和经济体制注定了其命运的短暂。汉民族的大面积反抗,元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经济文化的落后发展使得元王朝逐步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公元1388年,天元帝被害,元朝灭亡。朱元璋所建立起的大明王朝崛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朱元璋在当时之所以能够从南向北完成统一大业成功,主要还是因为当初南迁的汉人群体所带来的强大经济文化基础以及元朝统治者自身的腐朽统治,二者缺一不可。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宋末南迁的汉族主体,统一大业恐怕也只是痴人说梦。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地理结构。

北方比较完整,南方比较破碎。

北方,尤以华北平原,沃野万里,没什么阻隔,基本是一整块。

南方,山峦起伏,河湖众多,被分裂为若干小块。

环境决定了,北方更容易统一,而南方,却由于分散,“十里不同音”,连说话都很难统一,何况军事。

当南北对峙时,北方可以轻松聚集起所有资源、兵力,形成优势。

而南方,却要跋山涉水,不但缓慢,而且耗费极大。

所以,人家都大军集结完毕,准备发动攻击了,你这人都没凑齐,这仗怎么打?

其实,欧洲也一样。

为啥中国古代能够统一,就算偶有分裂,最终也会走向统一。而欧洲却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就因为,欧洲的地理结构也很破碎,一个阿尔卑斯山杵在中间,四周就被分为德、法、意、奥等国,再被其他山脉河流一分,一下分出几十个国家来,谁也吃不下谁,最后只能维持分裂。


雁去无痕ty


根据我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我得负责任的说一句——题主的感觉是正确的,除了朱元璋以外,中国古代史中,没有哪一次统一,是从南到北的。

中国历史上,结束全国性的大分裂从而统一中国的,总共有四次——嬴政统一天下、司马炎灭吴、杨坚灭陈以及忽必烈灭南宋。

这四场统一战争,无一例外,全部是由北向南打,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

除了这四次大战以外,之后的每一次大一统王朝,除了朱元璋北伐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全部如此:

刘邦打项羽,一个在汉中一个在彭城,恰好是西北对东南;

刘秀统一全国,基本上是四面出击,不存在从哪儿到哪儿;

李渊父子起兵,也是从相对北方的太原动身,逐步攻略天下;

赵匡胤统一汉地,更是从华北逐步收复巴蜀和江南;

满清入关就更是如此,从山海关外一路南下,将大明、大顺和大西全部剿灭……

实际上,中国的地理特点,就决定了中国的统一战争势必是要从北打到南的。在北方血拼之中打出来的军头,对付南方的部队就会游刃有余。而且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这种统一速度越来越快——

五胡乱华以后,北方花了近三百年才彻底平定南朝;

宋金对峙以后,金元花了一百五十年就把南宋打到了崖山;

南明建立总共不到十七年,几位皇帝就接连遇害,甚至被一路追到了缅甸……

在这里还要补充两点:

1.尽管从南到北统一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一人,但也有一人曾差点成功,他就是刘裕。

东晋末年,刘裕接连灭掉南燕和后秦,收复洛阳和长安,距离彻底统一中国只有一步之遥。然而最后,他却功败垂成,长安也陷于敌手。

当这位老英雄准备第三次北伐时,戎马一生的他却终于无法再忍受病痛,溘然长逝了。后人有诗赞曰:

读史(陆游)
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
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

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所确立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总规划,就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从南到北的窘境。当日寇在京津太原一带大兵云集时,国民政府却在淞沪囤积了所有精锐与之一战,将日本人的视线从南北向转成了东西向。必须承认,抗战的最后胜利,与日本当时这种推进策略有着一定的关系。



青言论史


这确实是一个特别的历史现象。

回顾一下,秦统一中国之前,华夏民族都是在中原地区活动,楚国倒是拥有长江流域的领土,但与强大的春秋霸主晋的作战中确是败多胜少,更难说统一。

秦之后两千多年,在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争中,只有两次是南方军队打败北方军队,一次是问答中提到的朱元璋统一中国,另外还有一次,就是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前期以共产党为主的国民革命军迅速打败盘据在长江流域的直系军阀。后期以蒋、冯、李、阎四派新军阀对张作霖进行抢夺地盘的进攻,最后以东北易帜结束。北方军队彻底被南方军队打败,国民党名义上统一中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概率的事情呢?

有人说热带无强国,这只是总结出一个现象,而不是原因。

看一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口都在赤道以北;世界文明的发祥地都在北纬30度以北,近现代发达国家也集中于此。一句话,北方有庞大的科技人口。

而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冷兵器时代北方不断被彪悍的游牧民族袭扰、融合,造成了北方人强壮粗犷的性格和纵横捭阖的大局观。

这也就是中国历史的奇观吧。





金甲战象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认识历史都有一个误区,就是统一本身并不是能够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一次性事件,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政治兼军事角力。

以三国时代为例,曹操击败袁绍的时间是在公元200年,而其后花了整整七年稳定局势,直到公元208年才进兵讨伐孙权的江东割据势力,然后就是几乎所有人都熟知的赤壁之战,而在赤壁之战败北后曹操以及之后的曹魏政权跟孙权以及之后的孙吴政权又反复在淮南一地进行了几十年的拉锯战,直到公元280年,取代了曹魏的晋才实现了“王睿楼船下益州”,一举灭吴。

吃了七个包子才饱,并不能说明前六个包子都是浪费的,搞清楚了这点,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自南向北的统一如此困难,以至于只有朱元璋能做到。

直至朱元璋时期,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难度在哪里?

南北人口问题影响北伐

与我们大多数人对南方的印象不同,无论是江浙沿岸的所谓“鱼米之乡”,亦或是川蜀一地的“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它们真正被彻底开发并且成为统一中原王朝重要的物资和粮秣产出地的历史并不算悠久。

根据钱穆先生的《中国经济史》所述,三国时代益州作为汉代十三州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州,收益产出却还不如比益州小几倍的冀州。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南方地区的气候恶劣,地形复杂,不适宜人类繁衍生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北方作为中原王朝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开发较早,整体的社会结构发达,更加利于民众的聚合,因此南方地区的人口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处在一个较为稀少的范围。

而人口在封建王朝时代跟国家的实力直接挂钩,毕竟有人才有兵源,有人也才有劳动力去种植土地,这样一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南方的割据政权在北伐上,具备天然的人口劣势,难度自然也远远大于北方向南统一。

南北方地理位置影响自南向北统一

中国的整体地理形势呈现出一个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南方割据政权在向北方发起进攻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逆向的进军方位,这相对于北方政权统一南方那种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来说,要耗费更大的人力物力。

当然南方割据政权固然也可能有长江和蜀中这样的天险作为防御屏障确保安全,但是这种天险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抵挡了别人进攻,也阻碍了自己北伐,这就是地理形势所带来的难题。

那么,既然南方统一有这么多的困难,朱元璋又为何能够成功呢?

第一,朱元璋的对手元帝国是一个没有完成内部统一的游牧帝国,这点我们可以类比观察除朱元璋外的其他北伐,无论是三国时代诸葛亮、两晋南北朝的刘裕亦或是后来的岳飞,他们跟朱元璋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面临的对手都是统一的政权,如北魏这种甚至已经完成了汉化,拥有了充分的动员力和资源积累,能够比较完备的调动起全国力量防御并反击进攻的对手。

而元帝国的末期,因为多次内乱,早已经消耗了自己曾经强悍的军事实力,各地呈现出一种军阀割据和半独立、分崩离析的局面。这个时候面对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元帝国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和抵抗,这点几乎抵消了南北地理形势给朱元璋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朱元璋的进军得以顺利的展开,最终北伐成功,光复中原。

第二,在元末朱元璋北伐的时代,伴随着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南迁:永嘉南渡、安史南渡加上南宋立国,南方的人口已经逐渐与北方持平并且开始反超北方,人口的增长加上南方本身的环境土地优势所带来的就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相反北方自唐末以来持续几百年断断续续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朱元璋所建立的政权在人口和经济上也占据了战略优势。这是以往的时代北伐所不具备的先天条件。因而朱元璋的北伐无论是从粮草还是兵源上都无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的全力进攻,那么北伐本身的成功,也就尽在掌握了。


春朝青牛


大胆一点,不用感觉,确实是除了朱元璋之外,没有一个朝代是从南到北统一天下的。我国历史上虽然经多次的分分合合,但在迎接分裂后统一的新王朝时,一定会是建立在北方的王朝。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到满清入主中原结束,除朱元璋的明朝北伐成功之外,其余所有的王朝全部是由北到南统一的,比如西晋灭东吴,隋朝灭南陈,元朝灭南宋,清朝灭南明等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历史的趋势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不是南方统一北方呢?

首先,地理原因导致北方更容易统一

我国自秦岭——淮河一线区分南北,双方在地理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北方自长城以南,到淮河流域,大部分都是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形。在平原地区有利于大规模军团作战,也因此,在天下动乱之初,也有利于北方武装集团迅速完成统一,从而相对于南方形成领先优势。

反观南方,地势相对北方而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南方丘陵交错、水网纵横,河谷盆地相间分布,这些纵横的盆地、水网形成了天然的隔绝。在这种环境下,不仅很多南方百姓语言不通,形成了各种语系,就连地方割据势力也很难迅速统一南方。

这种局面典型的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北宋继承后周领土时,北方早已完成统一,军事实力相对南方强盛无比。而此时的南方却依旧存在着后蜀、南唐、吴越、南汉等数个割据政权。

也正是这个原因,大部分短暂的分裂时代都是以北方统一南方结束。



其次、北方距离游牧民族更近,容易建立农耕+游牧的复合型帝国

所谓农耕+游牧的复合型帝国,即一个政权同时吸纳了两种文明的先进技术。

传统的汉族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稳定。这样一来,采矿、冶铁、锻造的技术也会相对先进,制造的武器也会比游牧民族先进。

但农耕文明也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大部分士兵都是步兵,机动能力太差。

反观长城以北的草原,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的士兵大部分都是骑兵,战略投送能力强,战争的主动权也全部掌握在了他们的手上。

如果有一个政权同时具备了以上两种文明的优点,那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由于北方距离游牧民族较近,而且也存在着天然的牧场,所以身处北方的政权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的文明交流,会更容易变成复合型帝国。

这种情况典型的就是汉、唐、元、清。

比如唐朝初年,李渊为了得到突厥骑兵的援助,不惜折节受辱,主动向突厥称臣,而且还答应突厥骑兵跟随自己行动,随意劫掠中原的珍宝和子女,最终达到了由西北向东南统一天下的目的。

类似的还有蒙元、满清,他们在南征北战的时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游牧民族,反而是吸取大量的农耕文明,变成了复合型帝国,最终自北向南,统一天下。

反观南方,由于没有接触北方游牧文明的机会,所以只有单纯的农耕文明,无法变成复合型帝国,最终也只能无奈的臣服于更强的政权。



除了以上两种最重要的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典型的有南北方气候、交通、饮食习惯、人员素质的差异。比如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北伐战争,很多广西士兵打到天津后是第一次见到雪,此时的太平军竟然身着单衣和清军作战,也因此最终导致了战斗力锐减。而且,南方吃米饭,北方吃面食,这也导致了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各种不适。

最后说一下朱元璋为何能成功。

朱元璋之所以北伐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得益于元朝的马政。第二、得益于民族认同感、第三、得益于明朝是当时是新生政权。

纵观中国历史,大部分时间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战争,所以,汉族政权的精锐士兵和马场都是在北方。

而元朝入主中原后,元廷选择在全国多处设置了马场养马。蒙古各个宗王在全国各地开辟了大量马场,即便是南方的湖广、云贵地区也不例外。

如此一来,南方政权也获得了和北方政权同等军事实力。

另外,当时朱元璋北伐高举民族矛盾的大旗,得到了很多北方汉族百姓的支持。




第三,纵观偏安一方的政权,比如东晋和南宋等等,他们都有沉重的历史包袱,由于内部势力错综复杂,派系林立,所以,达不成一个共识,很多人不愿意北伐。反观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统一的南方新生政权,并没有历史包袱,所以在朱元璋的命令下,可以拼尽全力的北伐。

当然,明朝在岭北之役后,由于丧失了大量的战马,对于北元的战事,又从主动进攻变成了被动防御。直到后来明朝马匹恢复之后,才有了朱棣的北伐。


我是越关


这就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而讲中国的地缘政治必须讲华北平原,或者说黄淮海平原。而中国历史上所有统一战争都是以占据黄淮海平原为基础。向其他区域扩张的,无一例外,也包括朱元璋。

元末明初朱元璋有八个对手,可惜相比起来,江淮的朱元璋才在北方,也是起义军唯一占据黄淮海平原的。朱元璋的这八个对手分别是湖北江西的陈友谅、江浙附近的张士诚、元顺帝、浙江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广东的何真、四川的明玉珍、云南的(元)梁王。(当然,元顺帝相比朱元璋是在北面,但元末群雄一乱,元顺帝还有平叛天下的能力吗?再不过,终明一朝,也没有彻底消灭北元,那就是一个农耕民族如何占领关外的另一个地缘政治话题了。)而到底,谁才算北方呢?

以秦岭淮河为界,朱元璋当然可以算作生在南方,成在南方,不也有很多人说宋朝中后期南方人口多于北方了吗?不就是以秦岭淮河为界算出来的吗?可惜,北宋没有燕云十六州,也没有河套、河西、丝绸之路,占了多半个华北平原的时候,当然是北方强于南方,到南宋,别说华北平原了,就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地区,亦或者说江淮官话地区,还拥有吗?说南方经济人口宋朝中后期南方强于北方的,是以秦岭淮河为界只算宋朝领土吗?有没有比比辽金和战于长江之时的宋元对比?

所以,整个问答我应该这样定义。为什么黄淮海平原的政权有能力统一全国,而长江以南的政权从来没这能力呢?就是没这个能力。包括当今,河南、山东、江苏的人口和经济摆在这里,还有哪三个省能和其相比?中国华北平原(京津冀鲁豫皖苏)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中国另外面积相当的区域(不相连都可以),能比的过吗?答案很简单,不能。哪怕当今不再是农耕为基础的封建小农经济,哪怕海洋时代来临了几百年,哪怕东部沿海明显全国最强。但京津冀鲁豫皖苏,这五省两市单独拿出来,绝对不是其他任何同面积区域,亦或者其他任何七个省级单位可以对比的。

为什么?

因为,黄淮海平原,就是中原,就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就是拥有千万年中华最强竞争力的区域。不论是人口,还是经济,上下五千年,中华最强。

另外,再重复一次,朱元璋是唯一出生在淮河以南并统一中国的。但我并不认为任何历史阶段,南北分界线都应该在秦岭淮河。宋朝如果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那北宋的淮河以北只占全国1/4,而南宋就直接一丁点北方也没有了。中肯的分法,长江长城之间,是中原。长城以北是关外。长江以南才是南方。

所以,朱元璋的八个对手。除了终明一朝都没有消灭的北元,朱元璋灭掉的七个对手,都在朱元璋以南的南方。所以,朱元璋是从北向南统一中国,而并不是从南向北统一中国。

另外,别提蒋光头,靠着浙江地主财阀成事儿的常凯申,啥时候正经统一中国了?灭了我党了?灭了各地军阀了?再就说我党,第一次国共内战。从南方和国军打,结果也只能长征到陕北这唯一选择。东渡黄河进入华北平原之后。我党我军才从三万军队扩张到一百多万,以中原之兵,才有能力统一全国。想想建国后为啥山东和河南能撑起一个军区吧,军区和战区不同,战区是负责区域防卫的,军区是负责区域征兵的,河南山东两个省的兵源就可以撑起八大军区之一。而且比其他军区毫不逊色。这就是中原的能力。

追加。

之所以我以长城长江为界把中国划分为三大块。

其实,还可以按海拔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把中国划分为三大块。而这样分明显以海拔最低的第三阶梯实力最强。而且是远远的强于其他两大阶梯的总和。

长城。不管是明长城还是秦长城。基本都是古代农业区域北面的极限。再向北,只能游牧。农耕文明,只有让游牧民族臣服,而并不可能消灭游牧民族,因为,哪怕汉人出了关外,在古代农业技术的基础上,也只能在关外游牧,而不是农耕。这也是地缘方面,终明一朝,只能挑起蒙古内斗,而始终无能力消灭北元。从汉到唐到明,强的时候,也只能让游牧民族称臣而已。所以,中原和关外分界线必然在长城。

长江。长江中下游的长江是官话方言和六南方言的天然分界线。也基本不会造成一条淮河把江苏安徽河南分两半的尴尬。长江也基本是夏商周这华夏核心控制区域,和南蛮百越这些秦汉后征服领土的主要分界线。

其实,长江以南也是很强的,广东,浙江,福建。上海,深圳,香港。怎能不强?这是海洋时代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经济为基础,中国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政治上的,海权上的,后天的强。但除了个别省,个别城市。整体对比呢?京津冀鲁豫皖苏,这主要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五省两市,对比沪港澳粤湘赣闽浙这六南方言区的五省三市,孰强孰弱?答案依然是中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这是上下五千年地缘政治上,古今传承,先天的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