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步履不停

文 / 本刊記者 艾渺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業興”,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基礎設施聯通是最優先的方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是制約很多國家經濟發展的瓶頸,加快設施聯通建設也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領域和核心內容。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步履不停


推動設施聯通取得實質進展

在近日舉行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劉建興介紹說,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年來,在共建各國的共同努力下,以鐵路、公路、航運、航空、管道、空間綜合信息網絡等為核心的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加快形成,區域間的商品、資金、信息、技術等交易成本大幅降低,有力促進了跨區域的資源要素的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了互利合作、共贏發展。

6年來,聚焦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主骨架,推動一批標誌性的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對此,劉建興舉例說明:如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進展順利;中老、中泰、匈塞鐵路建設順利推進;亞灣高鐵部分路段已經開工建設;泛亞鐵路的東線、巴基斯坦一號鐵路幹線升級改造;中吉烏鐵路等項目正積極推進前期研究;中國尼泊爾跨境鐵路已完成意義可行性研究;瓜達爾港已具備全作業能力;漢班托特港二期工程竣工;科倫坡港口城項目施工進度過半;比雷埃夫斯港建成重要的中轉樞紐。

劉建興提到:“特別是中歐班列的成績喜人。”截至2018年底,中歐班列已經聯通了亞歐大陸16個國家的108個城市,累計開行1.3萬列。截止最新的數據是已經接近2萬列中歐班列,運送貨物超過110萬標箱,中國開出的班列中箱率達到94%,抵達中國的班列中箱率達到71%,與沿線國家開展了口岸通關協作合作,提升通關便利,平均查驗和通關時間下降了50%。即使是在2019年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2019年上半年的數據表明僅新疆霍爾果斯口岸進出境的中歐班列達到1489列,同比增長141%,貨運量同比增長190%。

基礎設施建設給沿線國家帶來的好處也非常顯著。世界銀行在2019年4月份發佈了《公共交通基礎設施—量化模型與“一帶一路”倡議評估》,報告的數據表明“一帶一路”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為沿線經濟體帶來了3.35%的GDP增長,除去基建必要的投入之外,還有2.8億元的增長。這些項目還有非常明顯的溢出效應,對非“一帶一路”合作國家也將帶來2.6億元的GDP增長,為全球帶來2.87%的增長。

因此,劉建興建議:“未來的‘一帶一路’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領域的建設,要將高質量、可持續、抗風險、價格合理、包容可及的目標融入基礎設施項目的方方面面,兼顧項目經濟效益、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形成更多的可試行的、可示範的成果,要高度重視境外的風險防範,完善安全風險的防範體系,全面提高境外安全保障和應對風險的能力。”

對外承包工程喜憂參半

在中國對外工程承包商會秘書長張湘看來,2019年,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際投資熱度減弱,中美貿易摩擦跌宕起伏,部分地區的緊張局勢頻頻出現,對於對外承包工程行業來說面臨的外部風險是有增無減的。

張湘認為,2019年對外承包工程行業有5個特點:首先,業務規模實現穩定增長,大項目的簽約量持續增加。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和引領下,2019年的1—10月份,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新籤合同額較2018年同期增長5%,達到了1766億美元。據他介紹,該商會的會員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再創佳績,承包工程的新籤合同額達到了1121.7億美元,佔到了同期整個行業新籤合同額的63.5%,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8.6%,應該說“一帶一路”的基建合作為整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同時,他也指出,由於受到國際的不利環境的影響,有一些項目出現了落地生效難、資金回收難等等問題。在2019年1—10月份會員企業的營業額有所下降,完成營業額是115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了5%。

其次,亞洲市場的佔比持續擴大,主要業務領域是此消彼漲。從市場的區域分佈來看,亞洲市場實現了一枝獨秀,在2019年的1—10月份,亞洲市場的新籤合同額是999.7億美元,同比增長29%,從佔比來看,2018年亞洲市場是45.8%,2019年已經擴大到了56.5%。“但是另外一個層面,我們看到非洲和拉美市場的佔比是呈現繼續下滑的態勢,其中非洲市場下降最為顯著,下降了30%以上。從行業分佈來看,2019年1—10月份交通、電力、一般建築這三個領域依然是佔據我們行業領域的前三位,受到一些特大項目的拉動,石化、通訊這兩塊工程業務的佔比是大幅上升,分別上漲了97%和28%。”張湘說。

第三,工程類的投資繼續穩步推進,行業發展的社會經濟效益顯著提升。走出去企業繼續在探索推進業務的轉型升級,通過直接投資、BOT、PPP、股權合作等等方式承攬的基建項目逐年增多,行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也在明顯加快,不少企業加強了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積極地參與到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投資與建設,將境外的經貿合作區打造成為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也有效地拉動了當地的稅收、就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第四,企業的海外發展戰略更加突出和清晰,企業的海外可持續發展成為行業的共識。根據業務發展形勢的變化,不少企業制定了海外優先的發展戰略。例如中國鐵建集團,他們特別明確地提出了海外優先的戰略,同時通過內部一些資源的重組來突出海外業務的佈局。有的企業也通過合作基金、產業聯盟的方式聯合出海,發揮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的綜合優勢。當然也有的企業積極地創新,開展第三方合作、多方合作,通過在全球以內整合融資技術和人力方面的資源,積極地承攬一些高難度的、標誌性的項目。同時能夠清晰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樹立了合規誠信經營,踐行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理念,在海外積極地履行社會責任,修建了連心橋、致富路、光明吧、幸福城。張湘表示:“通過我們在海外做的這些民生項目,給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益處,也在全球樹立了中國承包企業守規矩、講誠信、負責任的良好形象,推動了‘一帶一路’建設海外民意的基礎更加牢固。”

第五,行業發展實際上承受很大的壓力。張湘說:“我們觀察到傳統的競爭優勢在近些年來明顯減弱。2019年以來,全球的經濟整體發展放緩,部分發展中國家也進入到了債務還款的高峰期,基建項目的發包量明顯減少,很多多邊金融機構,包括國內的政府主管部門、相關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強了對於資金的監管,有一些項目因融資難題,被迫延後擱置,企業都普遍感受到了業務拓展的巨大壓力。我們從行業自身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在人力資本持續上漲、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融資渠道普遍收窄這樣的形勢下,會員企業在國際基建市場的傳統優勢正在明顯減弱,我們還是亟需從融資能力、風險管控、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破解發展難題,打造新的競爭優勢。”

葛洲壩海外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曉丹也建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變,要從系統把握內涵、豐富模式推進多邊合作、全過程“惠民生”等三方面著手,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打造成一張張靚麗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