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產品經理的思維模型——《用戶體驗要素》筆記

每一個職位都有一套屬於自己職位的靈魂,那就是屬於自己職位的思維模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產品經理的思維模型。


聊一聊產品經理的思維模型——《用戶體驗要素》筆記


一、什麼是思維模型

說白了,思維模型是一種套路,是憑藉外部活動逐步建立起來的一套行動公式。是大腦為了節省自身資源,而為某件事設定的一套自動程序。

比如說,有這樣一句話:價格高的東西一定是好東西。這是購物時的思維模型。暫時不論這套理論是否正確,而是看這套思維模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當你第一次買便宜東西時,沒用幾天,你所購買的東西壞掉了。此時你在大腦中打下一個標籤:便宜沒好貨。

當你第一次購買貴東西時,用了很久,沒有壞掉。此時,你在大腦中打下一個標籤:好貨不便宜。

到此為止,這套思維模型就建立起來了。

在遇到貴的東西時,你的大腦為了避免與其他東西做對比,而直接調用了這套程序。因為做對比時,大腦需要消耗很多能量。

瞭解了什麼是思維模型之後,我們來看看產品經理有什麼思維思維模型。

二、五層理論

一本叫《用戶體驗要素》的書,裡面的五層理論是一套很好的產品經理思維模型。

(一)為何分為五層

一個產品的建立,是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由一個想法變成一個可以使用的產品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點出現偏差都會對產品產生影響。而這五層理論是由抽象一步一步到具象的過程。

並且在五層理論中,每一層都受到下一層的制約,第五層受到第四層的制約,第四層受到第三層的制約。以此類推,第二層受到第一層的制約。而第一層則受到用戶需求和產品目標的制約。

這樣就能保證,從想法正確地變為一款可使用的產品。

(二)如何理解這五層

  • 戰略層

戰略層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產品目標,另一個是用戶需求。


聊一聊產品經理的思維模型——《用戶體驗要素》筆記


產品目標:包括我們對產品期待的目標、商業目的、品牌目標和成功標準。

在產品經理工作中,很少能接觸到公司戰略或者產品戰略決策與制定。但是並不是產品目標對產品經理就不重要。產品經理在做各種總結時,會對產品的戰略目標有所建議。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期待和目標是戰略確立和制定的基礎。我們在制定戰略目標的同時,切勿將目標定得太大,或者太詳細。也要避免在瞭解問題之前就得出結論。

其次,成功的標準一定是一個追蹤的標準,就是在產品上線後,是否能滿足我們的目標。

用戶需求:來自於企業外部用戶需求,是網站的目標。這裡包含兩個方面:

1、用戶想得到什麼。

2、用戶如何滿足所期待的目標。


聊一聊產品經理的思維模型——《用戶體驗要素》筆記


如果說產品目標或者產品戰略,很多產品經理無法決定,那麼用戶需求則是產品經理的第一步工作。

獲取用戶需求的步驟是:

1、用戶細分

使用自然屬性、消費心理、對技術熟練程度和適應程度、社會角色這四個維度綜合,將用戶細分,確定不同的用戶群。

2、用戶研究

用戶研究說白了,你認識你的用戶,瞭解他們的痛點,同時將這些痛點與你的產品目標相匹配。

用戶研究的方法很多,書中將這些方法分為兩個部分:

(1)問卷調查、用戶訪談、焦點小組適合收集用戶的普通觀點和感知。

(2)用戶測試或現場調查用於理解用戶行為,以及用戶在產品交互時的表現。

最後就是創建用戶角色,也就是創建用戶畫像。

通過創建用戶畫像,你可以使用戶變得更加真實。用戶畫像是能代表整個真實用戶需求的虛構人物。通過賦予一張人物的面孔和名字畫像,你將用戶調查及用戶細分過程中得到的分散資料重新關聯起來。通過這個虛擬的人物,你就可以想象他是如何使用你的產品。並在使用中遇到什麼問題。

那麼做了這麼多的工作,我們如何記錄它們呢,我們可以用文檔記錄。

書中稱該文檔為戰略文件,不過我們一般稱之為 BRD。

至於這份文檔怎麼寫,大家可以百度一下。

  • 範圍層

知道了用戶需求和產品目標。那麼如何滿足這些用戶需求和產品目標,應該提供什麼樣的功能。這就是範圍層要解決的問題。

戰略層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開發這個產品。

範圍層的問題是我們要開發什麼。

如何在範圍層裡找到適合解決問題的功能呢?

首先我們要定義需求,再將需求列成清單,最後將這些需求排列優先級。

定義需求

按照書中的說法,定義需求有三種方法。


聊一聊產品經理的思維模型——《用戶體驗要素》筆記


1、人們講述他們想要的東西。

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顯性需求,就是這個需求顯而易見地提出來。不需要經過加工。

比如說我要加個圖片、我要加個鏈接、我要增加留言功能。遇到這樣的需求,直接記錄就好了。

2、通過用戶建議可以得到真正解決問題的需求。

這個就應該是隱性需求。很多用戶並不能像產品經理一樣有邏輯有條理的提出需求,而是直接給你一個解決方案。

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用戶想吃包子,後面的需求有很多,也可能用戶餓了,給他餃子紅薯也能吃,另一方面,用戶就是饞包子了,這個時候,你給他什麼珍饈美味他都吃不下去。

還有一個流傳更廣的例子就是,用戶想要一匹更快的馬,福特卻給了用戶一輛車。因為用戶真正的需求是更快速的交通工具,但是為什麼說是馬,因為用戶沒有見過車。

遇到這樣的需求產品經理就要注意了。

3、偉大的構想

這種需求經常會出現老闆的朋友這類人的口中,看到這款產品時,經常會提一些不著邊際的需求。有的老闆會一笑而過,有的老闆會視若珍寶。做過產品經理的人都懂得這種痛苦。

列成清單

按照書中的意思是這個時候需要輸出一份功能規格說明書,有人說這份說明書其實是一份PRD文檔,在這裡我並不確定是不是這份文檔,但是這份文檔就是記錄你所有蒐集來的需求。

在撰寫這份文檔的時候,書中提到三個書寫規則:

1、做防止發生壞事的事,而不是系統不該做的事

這裡提到的例子就是,如果你購買一個沒有風箏線的風箏。

錯誤的描述是:

這個系統不允許用戶購買沒有風箏線的風箏。

正確描述是:

如果用戶想買一個沒有線的風箏,這個系統應該引導用戶到風箏線頁面。

2、要儘可能地詳細說明

還是書中的例子:

(1)最受歡迎的視頻要重點標註

(2)上一週被播放量最多的視頻要顯示在列表的最前端

顯然,第二句話清晰地定義了我們的目標和推薦機制。

3、避免主觀語氣

這個很好理解了,當你看到“我要一個時尚,閃耀的網站”這樣的需求時,你會不會很崩潰?什麼標準叫時尚,達到什麼程度叫閃耀?

所以需求越明確,日後的溝通成本越少。

確定優先級

這一點說簡單也簡單,就時在需求庫裡面把實現需求的順序做個排列。要說不簡單也很難,做什麼不做什麼,做什麼不影響產品發佈真的很難。

我的建議是,以最主要的需求為準,做一個MVP出來,放在市場上驗證,其後的功能再慢慢地加。

以耳熟能詳的微信為例,微信最開始只是做了溝通的功能。畢竟最主要的功能就時溝通,至於朋友圈啊,遊戲啊這些功能是在後續的版本里發佈的。

  • 結構層

有了功能之後,就是考慮這些功能如何影響用戶行為,這也是產品經理對細節落地的第一步。

在這一層裡包含三個方面:

1、交互設計

2、概念模型

3、信息架構

交互設計

這裡的交互設計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流程圖,這個圖解決的是兩個方面問題。

1、我們如何影響用戶的行為?

2、系統如何配合用戶的行為?

概念模型

什麼叫概念模型,就時將某個特定的程序處理成用戶所熟悉的概念。

這裡提到了購物車的概念,而我想用另一個讀書產品作為例子作為講解。

當你進入讀書產品,系統會推薦給你一些書在首頁,而這個放書的首頁就叫做書架。怎麼樣,這個書架是不是你熟悉的概念?我不知道看什麼書,我就會看看讀書軟件的推薦列表。但是這個推薦列表,就叫做書單。

使用概念模型的好處在於,較少用戶的教育成本,使用戶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使用你的產品。

信息架構

信息架構分為兩種模式

1、從上到下:根據產品目標與用戶需求直接進行結構設計。

2、從下到上:將資料放入最低分類中,再將他們分別歸屬到一個更高的級別。

兩者都有自己的侷限性:

1、從上到下:重要的細節容易被忽略。

2、從下到上:架構過於精準地反映現有的內容,不能靈活容納未來內容變動或增加。

除了這兩種模式,信息架構還有如下的分類:

1、層級結構:也叫樹狀結構

2、矩陣結構

3、自然結構

4、線性結構

這些架構的特點和應用場景,我建議大家還是可以看看書中是怎麼說的,這樣印象會更加深刻,也更容易應用在工作中。

  • 框架層

框架層中,我們進一步提煉結構,確定很詳細的外觀,導航等讓架構變得現實。框架層就是我們常說的原型設計、也就是線框圖的製作。網上這樣的教程很多。另一方面這也是產品經理的必備技能。你可以不會寫文檔、可以不會分析需求,但是線框圖還是要畫的。

不過本人是見過直接用線上產品的截圖做產品原型的,是我在上海時的一個女同事。產品經理做到這樣,也是挺“仙”的。

原型圖儘管我們很熟悉,還是有幾點要注意。

首先是書中說的習慣,這裡的習慣是用戶習以為常的操作習慣。

其次是在頁面設計時要注意的:

1、頁面設計要選擇正確的頁面元素,這些頁面能夠幫助用戶完成任務,並且通過適當的方式讓用戶容易被理解。

2、陳列在頁面上重要的元素要讓用戶一眼看到。

3、在用戶第一次使用頁面的時候,要考慮每個選項的默認值。

  • 表現層

表現層是產品最終呈現的樣子,一般屬於“視覺設計”的範疇。關於這方面,有很多UI的知識都可以在這裡討論。但是由於本人並不是專業的UI設計師。我就不在這裡班門弄斧了。

三、應用好五層理論

這本書的理論可以作為產品經理工作中的一個基礎思維模型,但是,產品經理是個實踐性很強的職業,只有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