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庞统的性格,会不会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苏轼吾师


哈哈,我想,如果是个正常人,只要了解魏延子午谷奇谋的全过程,想必90%的人都不会同意吧,更别说放荡不羁的庞统了。

其实这个问题压根就不用考虑庞统的行事风格,我们只需要简单看看子午谷的凶险程度就能都明白了。首先所谓的子午谷事件是诸葛亮在街亭之战前夕部署战略时由魏延提出来的,由于首此北伐蜀军状态不错,赵云和邓芝的疑兵又成功牵制住了曹真的大军,所以在占据街亭的时机上,蜀军比魏军更占优势,而诸葛亮此役多少也有给马谡立威的感觉,毕竟占领街亭根本就不是什么多难完成的任务,只要按部就班,马谡的功劳就到手了。

魏延认为,除了守住街亭要塞步步蚕食魏国之外,我们或许还有另一条进军路线,就是由他亲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抄近路直奔长安,以他们的战力和凝聚力势必能拿下长安和潼关,这个时候诸葛亮的本部军队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北伐可成。

诸葛亮觉得魏延此计简直就是站在上帝视角考虑问题,这么做简直就是拿自己和五千兄弟的性命开玩笑,因此没有采纳。所以在诸葛亮和姜维接连北伐失败后,后人总会猜想,说要是诸葛亮当时试一试魏延的计策,或许大事就能成了。

我们不是蜀军,自然可以随意的评论,但想要质疑诸葛亮的想法,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魏延好哈考虑清楚。在不考虑蜀军进军目的地的情况下,一是魏延的五千弟兄要低调抵达长安,自然轻装上阵以步行的姿态是最合适的。那么如此的长途跋涉,在抵达长安时是否还能保持勇武的状态,若不能,别说是夏侯楙了,就算是逻辑文史姨都能命令守城士兵万箭齐发,魏延这支疲惫之师皆可被诛灭。

就算夏侯楙傻到真的弃城而逃,那么城内的守军也会像夏侯驸马一样怂到弃城?长安本就易守难攻,在轻兵器时代,魏延有能力与长安军对抗吗?

就算在一番死斗后拿下长安,那么魏国的援军会坐视长安不管么?五千士兵在激战之后恐怕只剩一半,再加上城内的百姓并不一定认可蜀军,当魏军来袭时,若没等到诸葛亮的援军,在内忧外患下,魏延定会失守。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计策完成的可能性基本就是零,就别让当时已故的庞统出来“起哄”了。



逻辑文史游


庞统作为和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之人,他的死,实际上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可以说是导致了蜀国这边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如果说庞统没死,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庞统会用吗?答案显而易见。

假设庞统还活着,荆州得以保住。那么最终诸葛亮荆州、益州两路并发,有刘关张在也不用沦落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

那么在这种局面下,还需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吗,显然是不需要的。

所以如果真是庞统还活着,正好他与魏延一路,魏延献出这个奇谋,那么不被采纳几乎是肯定的,因为局面已经不需要用子午谷奇谋去冒险了。

所以庞统的墓上有一副对联“造物嫉多才,龙凤岂容归一主;先生若不死,天下未必会三分。

几百年过去了,沧海桑田,经过几次地震后,汉水被一分为二,水浅且窄,而不再适合行船,无法快速运兵及物资,子午谷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地势险峻,气候恶劣,几乎无路可行,魏延率五千精兵要十天走完,估计也已筋疲力尽,损失惨重。

诸葛亮不用其计,是根本就没打算攻长安,因为诸葛亮知道,即使攻下长安,也不能据守,孤军深入,必会失败。不如攻打陇右,切断凉州与关中之联系,占据凉州之地,进可图取关中,退可回汉中。

如果庞统在的话,他也不会同意魏延这种必败的做法,机会太渺茫了,远不如诸葛亮的计划稳妥可行。

“子午谷奇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极度理想化的方案,这个计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寄托在对手的身上,一旦对手稍稍抵抗,那么魏延的这一支孤军,必然会全军覆没。这种将成功率寄托在对手犯错上的计谋,可谓是极不可取的,无论是谁,都不会用这个计谋。






历史作者


我认为庞统会采纳魏延的计谋。

庞统性格耿直,智谋过人,必知不出奇谋不可能战胜魏国的大局,魏之国力胜于蜀很多,似诸葛以为地步步为营的打法,除非是魏国实在没有能人了,或是魏国的内乱意境发生并且事难以收拾的局面。

司马懿与诸葛交战时,是非怕诸葛,也非智谋不如,实是筹谋已定,不愿意为了胜利而消耗国力,人力,诸葛的军事才能是过分被夸大了,连番地北伐,次次与无果,还不听魏延的奇谋,不到消耗了国力而且也不短地损耗人才!

魏延的兵出子午谷谁也不可能就说有胜算,只是千古以来的奇谋那个有胜算,是邓艾?还是韩信?是项羽?还是刘秀?都没有!只是不用奇谋只能失败,出奇谋会一招致胜!

有人说,后世有人做了魏延的事失败了!不假,是失败了!可是,你知不知道这是傻瓜才信的逻辑!魏延的计谋出现在史书里,那已经不是奇谋了,是阳谋了,只有愚蠢的人才不会防备此招。

还有就是有人提出旅途艰险,不艰险难能是奇谋啊?一天平坦大道谁不知道防守啊?邓艾行军路线不艰险吗?带的兵多吗?

没有胆识如何能成就不世功业啊?成大事不仅需要奇谋,还需要胆识,成大事,没有坦途,只有奇谋与胆识!


一笑貫长天


街亭在最西边,子午谷在在最东边,打起来肯定是首尾不能顾,魏延能靠的只有自己,子午谷地势险峻,急行军能不能走到是一回事,魏国不会埋伏吗,不需要多,一千人足够了,就算没有军队,哨探还是有的,不等你出子午谷,魏军已经在等你了,攻城器械也要造,长安城外还有一百多里平原,这一百里怎么跨过去,长安历代必争之地,绝对是一座坚城,三国时期长安没有发生大战,城池也不需要维修,长安也是魏国西大门,不断往前线运送物资,粮草辎重,兵马器械也不在少数,守五千人绰绰有余,,,就算攻下长安,能不能守住也是一个问题,就算守住了,蜀国前线这只不过是是从武都,汉中转移到了长安,从山区转到了平原,蜀国打仗还是需要翻山越岭,只不过是有机会控制凉州一带可以强化骑兵,上庸在汉中东边,关羽丢了,同样的道理,魏国也可以突袭汉中掐断长安跟蜀川的咽喉,长安不攻自破,蜀国大军覆没


既来之则安之71360671


如果是庞统挂帅北伐,他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会接受魏延偷袭子午谷的奇策!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庞统的性格做一个分析。

首先庞统性格比较正直,不拘小节,没有小心思。特别擅长于军事方面,善于出奇谋!跟法正有一点相似。喜欢出奇怪的点子,并且往往很受用!魏延偷袭子午谷正合庞统的心意!没准魏延还不会死,为蜀汉留下一大将。

其次,庞统的性格比较急,不按寻常路出牌。比如庞统死于落凤坡,是偶然被流失击中,但是偶然的背后是什么呢,作为一个三军指挥官,怎么能跑到一线战场,要是诸葛亮指挥这场战争就绝对不会跑到前线。这就是庞统的性格导致的偶然中的必然。所以他会接受魏延偷袭子午谷的计策,甚至有可能自己带兵去偷袭,走捷径!

综上所述,从庞统的性格上分析,如果庞统指挥北伐,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会接受魏延的计策。


小闲在苏州


刘备入川,经常是两路大军。

刘备一路,先锋黄忠。

庞统一路,先锋魏延。

我觉得魏延的好多计谋都是跟庞统学的。

庞统,魏延,这两个人,都是属于急功近利,剑走偏锋的人。

要是庞统北伐,子午谷奇袭就应该是庞统首先提出来的,和魏延没什么关系了。

这一计策,争议了上千年,也是把司马懿吓出一身冷汗的毒计。

兵少得用奇兵,不敢弄险的统帅永远成不了事。


风吹青竹摇162015807


这不是采纳不采纳的问题,是孔明的心理问题。孔明一生孤傲,自持有管乐之才,听不进半点异意。特别是刘备死后之孔明,更容不得别人论长评短,何况是他最不喜欢的文长。庞统虽爱洒狂奔,但为人随合,虽多交酒肉之友,但人员比孔明强的多,更有采纳别人看法之度量。如孔明死庞统在会同意文长之策。


老伙计162720415


会的,但会在不经意间使用,很多奇谋一般的谋臣都能看出来,只是到中的时候才发现忽视了其中某个环节,赤壁之战就是这样的,火攻曹操和他的谋士都能想到,但他的谋士没有想到夏至阴生,冬至阳生会有几天东南风,另外对黄盖诈降曹操也是半信半疑,多种复杂情况下的结果导致了火攻计策的成功,善于谋划的人会把对方看的出的计策在他想不到的时候使用,这才是一个高水平谋臣的才能体现


焦糖拿铁丿


庞统肯定会采纳魏延的計畫。庞统的表现虽然不多,但从他建议袭杀刘璋的果断和干脆性来看,他不是那种谨小慎微的人,绝对敢于冒险。魏延的方案,根本不是有些人读书不细致所理解的那样走子午谷险道,而是循秦岭南边一侧,以高岭掩护向东,一直走到子午谷的出口处,再折而向北直扑长安,这条路很容易走的,那些人总拿子午谷道路艰险说事,是根本没读明白魏延所说的文字。再者,魏延的策略也不是孤军对长安,他说的是自己隐蔽掩击长安,叫諸葛亮大军从箕谷道正面出(即孔明叫赵云做疑兵的那一方向),吸引敌人注意,这样,魏延到长安,孔明大军在十天八天内也能到了,他只需要在长安靠抢掠糧食就能撑到那一天,除非孔明被曹真击败到不了。

图中藍色的路線才是魏延要走的路線,綠色是他让諸葛亮走的路線。红色是實際的路線,馬謖是前锋军在前,到街亭遭遇張郃战败,不是特意去防守街亭,更不是蜀军的退路。


這個方案,正如司马懿认定諸葛亮的性格,肯定不敢做,但庞统却会,劉備也会。


TonyDeng


庞统善奇谋但不会用子午谷奇谋,因为这条计策没有任何可行性。子午谷的地势崎岖难行,容易设伏,蜀军容易被伏击。魏延提出精兵奔子午谷急袭长安,地形就很难使队伍急袭,不带攻城的重形武器,补给又难跟进,长安作为古都名城,城防坚厚,魏明帝曹叡也不是刘禅那样的庸主,魏延用什么来打保票能急袭长安一定成功?别说庞统不会用,法正活着也不会用,善奇谋用奇计,兵行险招,但不代表是忽视实际情况强行用计策。老实说子午谷奇袭和马谡的据山为守没有什么两样。再说庞统,他的性格如果喜欢冒险的话,就不会为刘备奉上定蜀三计,而其中的中计是最为稳妥的打法,稳扎稳打。就是,庞统实在运气不好,指挥攻城时中流矢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