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單車1小時收4元,漲價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財道


這是看準了大家坐公交車怕傳染,專門坑沒車一族的,這波操作太狠了,發國難財。哈囉好樣的。這就是中國的企業家。黑心黑到底了!


從乙數到9


哈囉沒想到現在還好好的,之前我們這邊只有哈囉出行,單車一直沒有!最近看到了,可惜晚了!我賬戶被封了,以前註冊了司機,因為接人的時候說我停車位置和乘客位置差了1-200米……一個大型的紅綠燈路口,客戶要是定位不準路口這邊那邊,差100米很長,但哈囉以此為由封號了!


起個名字砸就難


2016年,摩拜1元騎1小時,OFO 1元騎1小時,酷騎3毛騎半小時。
2017年,摩拜月卡21塊錢,不退,哈羅1元掃碼騎走。
2018年,摩拜1小時以內1塊錢,超過一小時按超過時間加價,OFO1小時2塊錢,哈羅2塊錢騎1小時。
2019年,摩拜超過1小時加價,限美團APP掃碼,哈羅4塊錢1小時。
基本可以看出,漲價是共享單車活下去的唯一出路,但是用戶不一定買單!

共享單車當前狀態


2016-2017 年迅速擴張的共享單車行業在 2018 年進入拐點,小型共享單車運營公司紛紛倒閉,現存的共享單車品牌已屈指可數。
自 2016 年 4 月開始,國內自行車共享經濟開始盛行,到2017年,湧現的共享單車品牌約有30 餘家,按照部分共享單車運營商公佈的投放計劃,短期內共享單車將給自行車製造行業帶來新一輪的繁榮。
但共享單車的快速發展也給行業帶來了一定的問題,自行車的品種大幅下降、質量中低端化、品牌逐步邊緣化等問題逐步出現,給自行車行業“多樣化、高端化、品牌化”的發展方向帶來一定的挑戰。
“無序管理、免費使用”是共享單車發展空間的一把雙刃劍,特別進入 2018 年來,共享單車告別了野蠻生長,共享單車公司連續倒閉或被收購,市場也發生了顛覆性變化。
另一方面政府由原先的鼓勵變為觀望、由觀望變為主動作為,政府主動加大對共享單車的治理力度,共享單車的投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加之共享單車無序管理的自然損耗,有效數量呈現大幅度下降的趨勢,行業出現了優勝劣汰的演變過程,共享單車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以上內容摘自A股幾家直接參與共享單車經營的上市公司,2016年、2017年、2018年這三年中關於共享單車行業的描述。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共享單車行業存在幾個典型的問題:無序管理、免費、政府態度轉變、企業生產空間越來越小!
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當前仍然還存活的幾家共享單車品牌,其漲價背後的原因。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在這個從一開始就打著“免費”旗號的行業,隨著規模的增加成本必然增加,而共享單車企業又沒有其他變現方式,最後只能將運營成本轉嫁給用戶,讓用戶來買單。
但,即使是漲價之後,也只是能夠彌補企業的運營成本,要盈利很難!

共享單車的野蠻生長,拖累上游自行車供應企業業績

在A股上市公司中,有10家企業與共享單車行業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其中永安行、上海鳳凰、信隆健康、中路股份直接從事自行車生產、銷售相關業務,受共享單車行業發展影響最大。
查看這幾家上市公司,從2016年到2018年這短短几年的財務數據,不難發現,2016-2017年都出現了爆發式高增長,進入2018年業績開始紛紛大幅下降。

對於公司業績下滑的原因,基本都是這樣的描述:
作為共享單車主要生產供給方的自行車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因共享單車運營企業拖欠貨款,應收賬款過高,而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
2018 年製造業收入及成本減少原因主要系共享單車生產和銷售減少。
對於公司業績大幅上升的原因,基本又是這樣的描述:
2017年,自行車產銷量較同期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為來自 OFO 的自行車訂單影響所致
用戶付費共享單車業務業務中車輛折舊、維修保養、人工等比上年度增加 163969.10%,主要系本年度共享單車投放城市大幅增加所致。

在共享單車無序管理、野蠻競爭的這幾年中,有兩家品牌是不一樣的。


一個是摩拜,通過被美團收購裝進上市公司,實現了上市;一個是永安行,在共享單車高速發展的2016-2017年實現了A股上市。


但事實上,早在2017年10月31日,永安行就對控股子公司永安行低碳喪失控制權,而不再從事共享單車業務。而永安行低碳科技公司則是永安行共享單車品牌的運營主體。
通過剝離共享單車業務,2018年永安行母公司雖然利潤出現大幅下滑,但並未出現虧損,基本就是回到在共享單車興起之前的盈利水平。

最後,如果您認同筆者的觀點,請加關注並點贊。謝謝您們的支持!


銳眼財經


作為阿里巴巴支持的哈囉單車,這次的漲價行為,主要意圖或許是以下幾點:

1、向行業、向投資人釋放一種理智的信號

三年來,以摩拜和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給人的感覺就是在撒錢、拼補貼。

從爆紅到飽受質疑,從平臺狂撒錢到ofo的黯然收場,共享行業無不透射出太多的不理智。

對投資人來說,摩拜、ofo的上市屢屢受挫,盈利遙遙無期,投資人無比失望;

對於用戶來說,質量差、壞車多、難騎等等,也令消費者苦不堪言。

相較於大肆補貼的ofo、摩拜,哈囉單車則一直低調和冷靜很多。

在ofo與摩拜激戰正酣的2016年,哈囉才剛起家,但他們沒有選擇拼一線城市,而是主打二三線城市。雖然一度發展較慢,但至少不會捲入燒錢與補貼的大戰。

而從2018年開始,我在上海、北京的人流密集區,突然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哈囉單車。

也是從那時起,摩拜開始燒不動錢了,“賣身”美團;ofo更是深陷財務危機。

哈囉單車瞅準了時機,找到了阿里作為靠山,而阿里也正希望擺脫ofo的泥潭,重新佈局共享單車。

二者一拍即合,於是在2018年,我們在支付寶上看到了哈囉單車的入口。

哈囉的理智也體現在押金方面。哈囉是共享單車中,真正意義上率先推出“信用免押金”的公司,這就倒逼行業其他公司斷了“資金池”這種違規行為的路子。

哈囉創始人楊磊也曾多次表示:自己不做非理性的、脫離需求的規模化投放。

而這次的漲價,雖然有些出乎用戶的意料,但也是哈囉理性運營的結果。

畢竟,雖然不像ofo那樣夢,但哈囉也一直在做補貼,新人免費騎、時不時發抵扣券,這都需要成本補貼。

所以,這是哈囉再次向行業、向投資人釋放的一種信號:我很理智,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經營企業的最終目的是要賺錢。

2、要生存下去,必須要賺錢

在ofo逐步退場的情況下, ofo曾經的市場份額,必定會被其他共享單車所蠶食。共享單車市場佔有率必然會引發劇變。

雖然暫時沒找到數據,但我們僅從用戶角度去觀察和體驗,也可以輕易得出,小藍車和哈囉單車顯然是ofo完蛋之後的最大受益者。

可以看到,按照專業機構的預測,今年共享單車市場規模還將有30%的增幅,明年還將有超過25%的增幅。

經過幾年的風雨和沉澱,共享行業仍有發展空間,但用戶都已經迴歸理性。在這種情況下,共享企業想生存,必須有具備足夠的收入。這個道理很簡單。

哈囉一直提倡的是免押金,所以他想盈利,目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收取騎行費用,因此,在北京的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的當下,順勢漲價就顯得理所當然。

(當然,未來或許是廣告和推廣費用)

3、順應行業趨勢

實際上,在哈囉單車提出漲價之前,其主要競爭對手小藍車就已經率先宣佈漲價了。

自3月21日起,小藍車已經將“30分鐘1元”改為15分鐘1元,每超15分鐘加0.5元。

而行業暫時的老大摩拜也漲價了,採取的是和小藍車一樣的計價策略。

而哈囉的漲價宣佈時間最晚,漲價幅度也最狠:從4月15日開始,北京地區每15分鐘1元。

也就是說,漲價之後,騎一個小時,摩拜和小藍車都是2.5元,哈囉是4元。

顯然,哈囉是跟隨了共享單車行業的漲價趨勢,跟隨提價,不逆勢而行。

4、為繼續造車和維護賺取費用

我問了身邊很多騎共享單車的朋友,按照車子好騎的程度排名如下:

哈囉>小藍車>摩拜>ofo

這樣一個排序,或許有的朋友不認可,不過實事求是的講,哈囉單車從設計上就註定了它確實是一款好騎的單車。

哈囉的整車重量,比其他幾款主流單車要輕大約25%,這是它為什麼蹬起來感覺輕鬆的最主要原因。

在開鎖方面,哈囉用的是“北斗+GPS+藍牙+基站”的定位,相應速度極快。我記得曾有個科技雜誌的編輯,測試主流共享單車的開鎖速度,測哈囉時甚至沒來得及截圖就開鎖了。

另外,由於剛開始批量投放一線城市,哈囉的壞車率還不高,未來如何,要看維護的投入力度。

哈囉還要繼續佔有市場(尤其是北京),因此就需要繼續投放,同時還要定期對單車進行維修保養。為避免落入ofo後期壞車滿街的局面,就必須要準備足夠的相關費用。

這也是為什麼哈囉決定加價北京市場的原因之一。

這其中傳遞的意思是:我漲了價,自然也意味著,我有責任做好相應的服務。

為了用戶能繼續維持良好的體驗,就只能“羊毛出在羊身上了”。

5、變向促銷騎行卡

漲價雖然會增加用戶支出,但相應的,月卡、周卡這種不限次數的騎行卡服務,其價值就會進一步凸顯,尤其是“前兩小時免費”的服務。

因為如果不用騎行卡,同樣騎兩個小時,摩拜要花4.5元,而哈囉要花8元——也就是說,辦哈囉的騎行卡,理論上更合適——如果你每天用車時間比較長的話。

另外,漲價的同時,哈囉也順勢推出了騎行卡優惠活動。

我看了一下,摩拜目前30天套餐是20元,90天50元;而哈囉在送優惠券,打折之後,30天9元,90天24元。

不過說真的,我覺得哈囉當務之急並不是漲價,而是適當增大投放,鋪量。

至少從漲價地北京來看,街頭最多的車仍然是摩拜和小藍車。哈囉投放車輛不夠,用戶找車就會很困難,用車次數就會不穩定,那麼買騎行卡的可能性就不高。這樣一來,面對漲價,中距離騎行的用戶很可能就會選擇摩拜或小藍,而不是哈囉。


金投手閒話理財


漲價無所謂 我買月卡,最噁心的一而再再而三收縮運營範圍,動不動就超區扣錢20...座標上海城區 不是崇明 金山。


機油是大佬


    哈羅單車1小時收4元,官方稱這是“行業成熟”的趨勢,從跑馬圈地到了精耕細作的轉變。下文具體說一說。

    1、哈羅單車計費規則?

    哈羅單車最新的計費規則是:每騎行15分鐘收費1元,也就是說騎行1小時花費4元。此前,哈羅單車的收費規則為每30分鐘1元,不足30分鐘也收取1元,騎行1小時收費2元。


    實際上,早前摩拜單車和小藍單車已經漲價了,漲價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共享單車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盈利比較難,現在沒有了資本輸血,所以只能漲價。

    2、如何看待漲價?

    很多網友表示,共享單車的漲價幅度比較大。在我看來,漲價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共享單車不是做慈善,也需要盈利,需要可持續發展,所以漲價是可以接受的。


    早期共享單車擴展市場時,為了能夠突出競爭優勢,大規模擴建產業規模,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共享單車,同時通過各種補貼吸引用戶,導致成本直線上升,但是共享單車平臺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導致資金鍊斷層,所以出現了用戶押金難退的問題。


    監管部門對共享單車作出了明確規定:平臺收取用戶押金不能高於100元,並且押金只能用於主營業務,不能開展股票證券等投資或者借貸業務,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比較單一。


    總之,哈羅單車“漲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了持續發展,大家都知道共享單車屬於消耗性的行業產品,要產生一定的維護費用,為了能夠提高用戶體驗,提升服務質量,那麼漲價是必然的。


Geek視界


其實吧,漲價也是合理的。又不收取押金,那隻能提高收費了,不然怎麼生存呢?

但是說實話15分鐘1元(1小時4元)的價格略高,共享單車不是主要解決最後幾公里的路程嗎。如果只是1~2公里的話,其實也就十來分鐘的時間。這樣來看的話也就收取1元左右的費用,好像沒什麼差別。但是如果超過3公里的話就不划算了,時間越長收費越高,這樣還不如選擇其他出現方式了。

其實我覺得騎行的時間越久每15分鐘的收費應該有所下降才對,當然了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而已。


尋覓科技啊


哈羅單車很清楚一件事情:真正的付費用戶是包月用戶,是企業基本盤。

按小時付費的用戶是極少數,而且願意付費基本是剛需,稍微貴一點,也不會影響他們付費。

在這個情況下,提高每小時收費,是很聰明的一種做法。可以刺激更多低頻用戶轉換為包月用戶。其次,讓包月用戶覺得花的錢更值了。所以,除非月卡/季卡/年卡之類的漲價,單車相當於沒漲價。提高小時單價就是為了促進更多人變成穩定客戶罷了。


毒舌好心人


漲價就是要增加模式的持續性,因為當前的共享單車模式盈利來源實在是非常的單一,主要就來自於單車自身的收費。而單車自身的運營維護成本也比較高,因此,如何持續下去一直是遇到的問題。


雖然有所漲價,但是真正能夠起到1小時的人能有多少呢?絕大多數使用時間一般都在15分鐘以內,因此,這一番漲價並不會對絕大多數的騎行者造成太大的影響,超過15分鐘通常就不是短距離,這時候選擇其他的交通方式,如地鐵等,價格也在4元左右,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又是合理的。


因此,共享單車模式要想持續下去,如何增加車子的運行效率,以及增加收入來源才是王道。目前來看,其他的營收渠道都是基本沒什麼用,主要還是靠收費,那麼目前的收費又太便宜,資本燒錢是為了佔領市場,可是共享單車市場已經進行了3年左右的時間,市場逐步固定下來,資本要開始收割了,也要回到正常的經營模式上來。


以股易金


感謝您的閱讀!

共享單車已經不共享了,1小時收4元,這是在割韭菜呢!當然,哈囉單車說,我們進行價格調整的原因是:為了更好更有效的可持續的運維車輛以及給最親愛的使用我們產品的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當然,真的是因為哈囉單車所謂的——為了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嗎?我覺得並不一定是。我們知道哈囉單車的漲價,根源是——競品的不斷消失,讓它們有了這樣的反思:

  1. 單一的靠比較低的價格,難以獲得利潤,而ofo,摩拜的失敗,正是因為共享單車為了吸引用戶的不同程度的競爭,反而讓一些後起之秀有了漁翁得利之餘,也有了新的認知。
  2. 消費者的素質並沒有大家估計的那麼高,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缺胳膊少腿的共享單車的出現。

在我理解,漲價的根源,何止如此呢?運行費用的提升,以及哈羅慢慢成為市場最主要的共享單車,它似乎有了資格提升價格。

在2018年1月30日,那時候的哈羅單車騎行10分鐘,1元。

在2019年10月9日,騎行單車5分鐘,耗費1.5元。

所以,單一的漲價可能是多種因素,可是市場佔比的提升,你很難懷疑,這不是哈羅為了營收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