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以后不要来接送我了”,15岁孩子的话,刺痛父母的心

邻居小亮最近有点烦恼,孩子越来越不愿意他去接送他了,甚至对他说:”求求你以后不要来接我了“。因为小亮是个菜农,有一辆运菜的三轮车,他经常骑着三轮车去送接送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孩子倒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到了初中,孩子觉得别人家的家长都是开车接送,自家骑个破三轮接送挺没面子,所以越来越不愿小亮去接送他了,即便接送也是要求离校门远远的,后来宁愿自己花钱坐公交,死活都不要接送了。

“爸爸,以后不要来接送我了”,15岁孩子的话,刺痛父母的心

孩子长大了,开始攀比起父母来,对于生活在底层的父母,越来越嫌弃。嫌他们职业不好,嫌他们没钱,没本事,没人脉等等。有的孩子可能比较懂事,把这份嫌弃藏在心里,不表露出来,只是跟父母沟通越来越少,看父母干什么事都不顺眼,觉得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了。

很多人会指责孩子,觉得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是我觉得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孩子的攀比意识其实很多都是来源于家长。孩子长大后攀比父母的财富,地位,像不像我们当时攀比他们的成绩呢?

“爸爸,以后不要来接送我了”,15岁孩子的话,刺痛父母的心

家长攀比小孩的成绩,一般都是在孩子小学,初中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家长对那些题目基本上也懂,虽然有时候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总能以想当年如何如何来激励一下孩子。等到了高中,孩子的题目家长们看不懂了,也就自然闭嘴了。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只怕就是”看看谁谁谁家的孩子,又考了多少分“,或者是“谁谁谁又得了三好学生”……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在孩子心里埋下了攀比的种子。

孩子慢慢长大,也开始攀比起家长的财富地位,而这个攀比,往往是从初中,高中开始的,因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太多的财富观念,有钱没钱大家都在一间教室,过着差不多的校园生活,到了初中高中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家长的财富,地位直接影响孩子的求学之路,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规划。

家庭富裕的学生,买个学区房,把户口迁到北京,上海,就可以不需要太高分就考上梦寐以求的名校,但是,这个代价并不低,一般家庭很难办到。家庭富裕的家庭的孩子可以念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满世界游学,而且很大概率能出国留学,回来之后,就是金灿灿的“海归”,而这个时候,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只能苦逼地刷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题目,他们心里怎能平衡,呀们巴子的吃的苦归结于父母不争气。

“爸爸,以后不要来接送我了”,15岁孩子的话,刺痛父母的心

孩子长大了,越来越多地看到了一些社会的不公,他们会把自己的挫折归咎与父母的无能,最后终于爆发出那句:”你怎么不看看别人家的父母“,一如我们当年质问他们”怎么不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父母把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于孩子自身努力程度不够,长大了,孩子把自己非要学习好才能出人头地的原因归结于父母没本事。

虽然我们并不鼓励攀比,但是也不能说攀比就一无是处,有时候,家长拿自己的孩子和被人家的孩子比较,可以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差距,让孩子做更好地自己,孩子攀比父母的财富,地位,有时候也能促进父母的上进之心,让父母不安于现状。

凡事量力而行,一个成绩只有50分的孩子,如果你非要去让他跟学霸攀比,让他跟清北的学生去攀比,有什么作用呢?无非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罢了。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不要冷嘲热讽,更不要喝斥打骂,推卸责任,制定孩子能够得着的目标,切不可盲目攀比。

“爸爸,以后不要来接送我了”,15岁孩子的话,刺痛父母的心

当然,家长在孩子面前也应该尽量表现出乐观向上的一面,用自己的积极进取去影响孩子,让他们知道父母一直在努力改变,在尽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不要让孩子看到自己颓废,沉迷享乐,毫无进取之心,否则,总有一天,孩子会说出那句:“怎么不看看别人家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