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赴汉专家刘清泉三十年中医急诊经验证明: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医重大的优势都包括急危重症的治疗

小 编 导 读

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中医药的出色表现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独特优势。作为守护了国人数千年的传统医学,在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中,中医药从未缺席。随着与西医学的优势互补与合作,中医药必将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发挥更加出色的作用。今天,小编将带大家一起听中医抗疫一线高级专家组成员、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关于中医急诊学的权威解读。

中医急诊作为一个学科,或者作为一个专科,它的进程也就是20来年,但是中医急诊的内容和内涵是伴随着中医学这个学科的发展而来的。从中医学的起源开始,其研究内容的核心就是急诊和急救。医学起源的核心就是治病、救人、救命。在中医学发展了近两三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医急诊是整个医学发展的一个核心和主线。但是从上一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医急诊学才逐渐作为一个专科、作为一个学科梳理起来,从理论到内涵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有了理论体系,有了诊疗学体系。这对于推动中医学的进步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那么中医急诊在历史上,它的最大优势在哪?第一个应该是传染病。因为从远古、中古、近古到现在,人类受到的最大威胁是什么?就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我们(受到的威胁)的核心,中医从古到今研究的最多内容也是传染病。其中的代表著作,张仲景的《伤寒论》研究的是传染病。在金元时期,中医学最庞大、繁杂的时候,李东垣、朱丹溪他们研究的大部分内容也是传染病。然后到明清之际,医学发展很盛,明清医学的进步的最大仍然是传染病。所以说,中医在传染病上有很多诊疗优势,包括诊疗的经验、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都在这几千年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东西。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回顾下古代中医药学在危急重症中的精彩表现——

张仲景和他的《伤寒论》就是在天灾人祸、疾病横行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伤寒论·序》中说:“余宗族众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即表明当时疾病流行广,病证危重,病死率高。可以说,《伤寒论》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与急危重症救治有关。其中许多条文描述的都是在疾病失治误治后的救治措施。所以有人把张仲景戏称为“救误队救急将军”。

对于《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些病证,也多数是一些疑难杂症,或是急重病证,如痉病、湿痹、中暍、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疟疾、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上气(肺胀)、胸痹、心痛、短气、奔豚气、腹满、寒疝、肝著、肾著、积聚、癫狂、痰饮、咳嗽、消渴、淋病、水气病、黄疸病、惊悸、出血、瘀血、胸满、呕吐、哕证、下利、肠痈、浸淫疮、趺蹶、转筋、阴狐疝等。

从中医药的发展史来看,《伤寒论》是一部临床实践性极高的论著,张仲景是扶危救急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扬了《内经》六经辨证思想,创造性地发明了上述有关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优秀辨证思路和方法,活人无数。

首批赴汉专家刘清泉三十年中医急诊经验证明: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医重大的优势都包括急危重症的治疗

此外,历代的其他名医名著如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为中医较早的急救手册,其内容丰富,对急危重症用药方法简单、实用有效。如当今海内外有名的青蒿(青蒿素)治疟疾,其原出即可追溯至《肘后备急方》。方中以鲜青蒿榨汁治疗疟疾;其青蒿鲜用,科学而法简效高。

“金元四大家”则是指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的医学名家。刘完素亦称刘河间,是宋金医学中敢于创新及影响较大的一位重要医家,其主要论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和《宣明论方》十五卷等。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即所谓“寒凉学派”。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用寒凉药治卫气营血病温热证以极大启发。

张从正

,字子和,也是一位较有创新思维的医学名家。张氏的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善用攻法,如主张“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治疗急重疑难杂症,被称为“攻下派”。他还较早注意到心因性疾病的特殊治疗方法,对社会环境及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并较好地应用“心病心因法”来治疗多种疾病,对后世的“心理疗法”有较大的启发。

李杲,号东垣老人,师从著名医家张元素。他深得张氏脏腑辨证之传,注重区分外感与内伤。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首开内伤学说理论的先河,其代表作是《脾胃论》。他推崇“调脾胃,升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被称为“补土学派”。所创制的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丸)、调中益气汤等不少著名方剂,均为后人所重视并在临床推广传用。

朱震亨,号丹溪,三十岁方改儒学医。其对前述刘、张、李各派学术都作过认真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他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遂阴降火"之法,被称为

“滋阴学派”。其还强调节制食欲、色欲等。他的“滋阴降火”学说丰富了中医药学,在海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日本于15世纪曾成立过“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他的学说。

上述四大名家,都是诊治疑难急症的国手,都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首批赴汉专家刘清泉三十年中医急诊经验证明: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医重大的优势都包括急危重症的治疗

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标杆。其中所述的温热病、疫病,多为当时流行的各种传染病或烈性传染病,其所描述的病证也多为急危重症。其围绕卫气营血病证所列的方药亦多为防危救急之名方。期间名医辈出,名著迭现。如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以及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

《温疫论》二卷著者为明末吴又可,名有性。他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温病学家,提出了“疠气”学说,并阐述其传染途径,创立了“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所描述的“疠气”,相当于现今的烈性传染病,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温疫论》问世以来,校注、阐发等各种版本多达30余种,对海内外医界诊治流行病、瘟疫病危急重症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故综上所述,从《内经》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形成,再到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上的发展及温病学派、三焦辨证学说的创立,其对于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辨证论治的方法促进急危重症的治疗,其大量的临床实践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辨证论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从中医药历史的发展观来看,中医药的主要舞台就是治疗疑难杂症、急危重症。长期的临床实践必然积累丰富的救治急危重症的经验,故直到现在,中医药在急症治疗学中仍然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不是“慢郎中”,古今中外无数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作为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从事中医中药对危急重症治疗临床与研究近三十年,有着大量临床实战案例和经验——

首批赴汉专家刘清泉三十年中医急诊经验证明: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医重大的优势都包括急危重症的治疗

本书选录的医案以重症为主,西医诊断明确且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每则医案开篇皆有引言,链接相关西医知识,讲述患者背后的故事,体现医疗中的人文关怀。所选病案诊治周期长,贴近临床实际,不做修饰,完全实录,让读者能看到病机的演变,体会“治病”与“留人”的辩证关系,感悟每一处思路的转变,整体把握刘清泉教授的临证思维。医案的每一诊必有主方,加减必有法有度;大剂量救治重症,小剂量丸散膏丹调理善后。其中,还有刘清泉教授临证专病专方、ICU特效方、独家用药经验的首次面世。



本文部分内容源自“青年中医”公众号,《海内外中医药专家临证经验集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彭万年 徐志伟 孙晓生 梁利明主编),由“悦读中医”订阅号编辑编整,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