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赴漢專家劉清泉三十年中醫急診經驗證明: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中醫重大的優勢都包括急危重症的治療

小 編 導 讀

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中醫藥的出色表現再次向世人證明了中醫治療危急重症的獨特優勢。作為守護了國人數千年的傳統醫學,在與疾病鬥爭的歷史中,中醫藥從未缺席。隨著與西醫學的優勢互補與合作,中醫藥必將在人類與疾病的鬥爭中發揮更加出色的作用。今天,小編將帶大家一起聽中醫抗疫一線高級專家組成員、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教授,關於中醫急診學的權威解讀。

中醫急診作為一個學科,或者作為一個專科,它的進程也就是20來年,但是中醫急診的內容和內涵是伴隨著中醫學這個學科的發展而來的。從中醫學的起源開始,其研究內容的核心就是急診和急救。醫學起源的核心就是治病、救人、救命。在中醫學發展了近兩三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醫急診是整個醫學發展的一個核心和主線。但是從上一個世紀80年代以後,中醫急診學才逐漸作為一個專科、作為一個學科梳理起來,從理論到內涵有了非常大的發展,有了理論體系,有了診療學體系。這對於推動中醫學的進步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那麼中醫急診在歷史上,它的最大優勢在哪?第一個應該是傳染病。因為從遠古、中古、近古到現在,人類受到的最大威脅是什麼?就是傳染病。傳染病是我們(受到的威脅)的核心,中醫從古到今研究的最多內容也是傳染病。其中的代表著作,張仲景的《傷寒論》研究的是傳染病。在金元時期,中醫學最龐大、繁雜的時候,李東垣、朱丹溪他們研究的大部分內容也是傳染病。然後到明清之際,醫學發展很盛,明清醫學的進步的最大仍然是傳染病。所以說,中醫在傳染病上有很多診療優勢,包括診療的經驗、對疾病的認識和診療體系,都在這幾千年中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東西。

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回顧下古代中醫藥學在危急重症中的精彩表現——

張仲景和他的《傷寒論》就是在天災人禍、疾病橫行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在《傷寒論·序》中說:“餘宗族眾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即表明當時疾病流行廣,病證危重,病死率高。可以說,《傷寒論》中的大部分內容都與急危重症救治有關。其中許多條文描述的都是在疾病失治誤治後的救治措施。所以有人把張仲景戲稱為“救誤隊救急將軍”。

對於《傷寒雜病論》中的一些病證,也多數是一些疑難雜症,或是急重病證,如痙病、溼痺、中暍、百合病、狐惑、陰陽毒、瘧疾、中風、歷節、血痺、虛勞、肺痿、肺癰、上氣(肺脹)、胸痺、心痛、短氣、奔豚氣、腹滿、寒疝、肝著、腎著、積聚、癲狂、痰飲、咳嗽、消渴、淋病、水氣病、黃疸病、驚悸、出血、瘀血、胸滿、嘔吐、噦證、下利、腸癰、浸淫瘡、趺蹶、轉筋、陰狐疝等。

從中醫藥的發展史來看,《傷寒論》是一部臨床實踐性極高的論著,張仲景是扶危救急的集大成者。他繼承和發揚了《內經》六經辨證思想,創造性地發明了上述有關中醫治療急危重症的優秀辨證思路和方法,活人無數。

首批赴漢專家劉清泉三十年中醫急診經驗證明: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中醫重大的優勢都包括急危重症的治療

此外,歷代的其他名醫名著如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為中醫較早的急救手冊,其內容豐富,對急危重症用藥方法簡單、實用有效。如當今海內外有名的青蒿(青蒿素)治瘧疾,其原出即可追溯至《肘後備急方》。方中以鮮青蒿榨汁治療瘧疾;其青蒿鮮用,科學而法簡效高。

“金元四大家”則是指金元時期的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的醫學名家。劉完素亦稱劉河間,是宋金醫學中敢於創新及影響較大的一位重要醫家,其主要論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二卷和《宣明論方》十五卷等。他創造性地繼承和發揚了《內經》“病機十九條”的理論,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倡“六氣皆從火化”說,治療多用寒涼藥,即所謂“寒涼學派”。他提出“降心火,益腎水”為主的治療火熱病的一套方法,給後世溫病學派用寒涼藥治衛氣營血病溫熱證以極大啟發。

張從正

,字子和,也是一位較有創新思維的醫學名家。張氏的代表作是《儒門事親》。其善用攻法,如主張“治病應著重驅邪,邪去則正安,不可畏攻而養病”,發展和豐富了應用“汗、吐、下”三法,治療急重疑難雜症,被稱為“攻下派”。他還較早注意到心因性疾病的特殊治療方法,對社會環境及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有一定的瞭解,並較好地應用“心病心因法”來治療多種疾病,對後世的“心理療法”有較大的啟發。

李杲,號東垣老人,師從著名醫家張元素。他深得張氏臟腑辨證之傳,注重區分外感與內傷。認為“人以胃氣為本,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首開內傷學說理論的先河,其代表作是《脾胃論》。他推崇“調脾胃,升清陽”為主的治療方法,被稱為“補土學派”。所創制的昇陽益胃湯、補中益氣湯(丸)、調中益氣湯等不少著名方劑,均為後人所重視並在臨床推廣傳用。

朱震亨,號丹溪,三十歲方改儒學醫。其對前述劉、張、李各派學術都作過認真研究,成為當時著名的醫學家。主要著作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他充分研究了《內經》以來各家學說關於“相火”的見解,創造性地闡明瞭“相火”有常有變的規律,提出了著名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點,臨症治療上提倡“遂陰降火"之法,被稱為

“滋陰學派”。其還強調節制食慾、色慾等。他的“滋陰降火”學說豐富了中醫藥學,在海內外有較大的影響。日本於15世紀曾成立過“丹溪學社”,專門研究他的學說。

上述四大名家,都是診治疑難急症的國手,都為中醫藥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首批赴漢專家劉清泉三十年中醫急診經驗證明: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中醫重大的優勢都包括急危重症的治療

明清時期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是中醫學發展的另一個標杆。其中所述的溫熱病、疫病,多為當時流行的各種傳染病或烈性傳染病,其所描述的病證也多為急危重症。其圍繞衛氣營血病證所列的方藥亦多為防危救急之名方。期間名醫輩出,名著迭現。如葉天士《溫熱論》、薛生白《溼熱病篇》以及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等。

《溫疫論》二卷著者為明末吳又可,名有性。他是一位富有創新精神的溫病學家,提出了“癘氣”學說,並闡述其傳染途徑,創立了“達原飲”“三消飲”等方劑,對溫病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所描述的“癘氣”,相當於現今的烈性傳染病,在世界傳染病學史上有很大的影響。《溫疫論》問世以來,校注、闡發等各種版本多達30餘種,對海內外醫界診治流行病、瘟疫病危急重症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故綜上所述,從《內經》到《傷寒論》六經辨證的形成,再到金元四大家在學術上的發展及溫病學派、三焦辨證學說的創立,其對於中醫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辨證論治的方法促進急危重症的治療,其大量的臨床實踐又極大地促進了中醫藥辨證論治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從中醫藥歷史的發展觀來看,中醫藥的主要舞臺就是治療疑難雜症、急危重症。長期的臨床實踐必然積累豐富的救治急危重症的經驗,故直到現在,中醫藥在急症治療學中仍然具有獨特優勢。

中醫不是“慢郎中”,古今中外無數的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藥在治療危急重症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教授作為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急診科主任,從事中醫中藥對危急重症治療臨床與研究近三十年,有著大量臨床實戰案例和經驗——

首批赴漢專家劉清泉三十年中醫急診經驗證明: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中醫重大的優勢都包括急危重症的治療

本書選錄的醫案以重症為主,西醫診斷明確且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每則醫案開篇皆有引言,鏈接相關西醫知識,講述患者背後的故事,體現醫療中的人文關懷。所選病案診治週期長,貼近臨床實際,不做修飾,完全實錄,讓讀者能看到病機的演變,體會“治病”與“留人”的辯證關係,感悟每一處思路的轉變,整體把握劉清泉教授的臨證思維。醫案的每一診必有主方,加減必有法有度;大劑量救治重症,小劑量丸散膏丹調理善後。其中,還有劉清泉教授臨證專病專方、ICU特效方、獨家用藥經驗的首次面世。



本文部分內容源自“青年中醫”公眾號,《海內外中醫藥專家臨證經驗集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彭萬年 徐志偉 孫曉生 梁利明主編),由“悅讀中醫”訂閱號編輯編整,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