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得精神疾病的人數會多嗎?比如抑鬱症,精神分裂等,為什麼?

消防安裝小虎




知心情感姐姐


別人瘋不瘋不知道,反正我快瘋了………倆孩子天天不是電視就是手機,作業好好不寫。老婆跟我也冷戰,結婚16年了這次不說話時間最長,她常常看手機到凌晨三四點,家裡也沒存款我也出不去,平時喜歡看的電影大片也看不進去,就是急噪,煩,煩死了……


流量快沒了


疫情過後,得精神病的人一定有,得抑鬱症的也能有,但我認為得潔癖的人最多!對於我個人而言應該是得了潔癖外加壽命減短,因為我兒子高三,今年高考還剩100零幾天,急呀!疫情至今各科老師留的作業全在手機上,孩子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7點開始至晚上23點半手捧兩手機學習,一個看題、另一個對答案,眼睛累壞不說,感覺不到效果,學習效率低!真學、假學家長懷疑,心裡急不能說!說了離開手機沒法學。當然對於學霸而言無所謂開不開學,但我兒子這種高考能在600分左右的學生來說最不利。複印吧、複印社沒開門的,買個打印機吧,家裡電腦又壞了!找不到維修電腦的。誒!我崩潰了!救救要高考的學生們[捂臉]


心如止水看淡人生


我就是精神病人,但是我現在很樂觀,我並沒有被病毒嚇著,我在家過的很充實。如果正常人真的得了抑鬱症,那就是他們心理有問題,你別說在家憋死了,你為什麼不給自己找點樂趣呢?比如說趁這個機會學著做飯,變著花樣去做各種口味的麵食,還有就是多看看書,嘗試著學做平時自己沒有機會幹過的事,我想,只要你願意找樂趣,還是有很多的。


用CYL梅蘭


疫情過後,得精神病的人有但不會多。我是村裡人,因為疫情爆發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小計劃。除夕之夜沒有了舉杯共賀;新春佳節街道上冷冷清清,熱鬧喜慶隨著疫情的到來藏起了蹤跡。接下來的許多天只守在家裡。年前所有的小計劃變成了奢望,計劃初四讓女兒去一條大馬路上練車,中午時一家人去城內飯館吃飯。村內的大喇叭提醒著所有計劃泡湯。平日裡我自由慣了,不超過五天就去城裡玩一圈,購買日用品,中午在城內吃飯。信譽樓的板面,我時常去吃,年前的飯卡我沒退,計劃年後帶朋友或親人去吃熱氣騰騰的微辣的板面。疫情讓我們守在家裡,其實有時候也變得焦躁不安,看電視,看手機,也有看煩的時候。因為疫情,大孩子不能按時上班,二孩子不能上學,他不能打工掙錢。我們四個開始圍著家轉。這在以往是沒有的事。實在悶了,我在院子裡跑步,也就幾十步的圈。近日看疫情沒有減輕的跡象。我只好來到二層一間屋,開始了我的讀書,寫字生涯,我得找一個平衡點,不然我也會崩潰的。大家都找一個平衡點吧,無論幹什麼,疫情終會過去的,看窗外燦爛的陽光,爛漫的春天已在來的路上,我們宅在家裡一同期待吧。


馬丁的早晨2019


疫情過後,得精神疾病的人數會多嗎?比如抑鬱症,精神分裂等,為什麼?

不該是疫情過後,就是在此時,相信,這些疾病的發病也在上升階段。

此次疫情,從嚴重程度來說,可以稱呼其為“重大災難”,雖然相比於火災、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不同,但就傷亡人數之大,波及範圍之廣,幾乎是空前的。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通過網絡上的圖片、文字瞭解到相關報道,這種視覺衝擊可能不夠強烈,由於作為醫療工作者,經常看到同行在一線奮鬥的情景,真的是觸目驚心。


從專業角度分析,此次疫情的確可以作為應激事件,導致相關精神疾病的發生。比如焦慮、抑鬱,這是幾乎大多數個體都會面臨的,哪怕我們沒有在現場,沒有患病經歷,單單每天聽著、看著諮詢報道,就足以讓我們的情緒緊張起來。

而對於那些親身經歷者,還可能因此患重病,比如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適應障礙等。

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指的都是個體在面臨異乎尋常的強烈刺激後出現的異常反應,有些人會表現情感的茫然、低落,以及一些特殊的軀體反應,如提到治病、就醫,就會出現心慌、冒汗、緊張、頭痛等,甚至有些人從此開始了失眠的道路。

或許有人會質疑,此次疫情更多的是慢性的刺激,還達不到強烈刺激吧?這絕不是駭人聽聞,我想,對於那些在疫情期間喪失親人的人群來說,此次刺激還不夠強烈嗎?


當然,也不是說,人人都會出現精神異常,畢竟,從目前的研究結論來說,這類人群更容易患病:

一,家族中有精神異常史的個體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

二,存在性格缺陷:如極度自私、敏感、疑病、自卑等;

三,童年期曾遭遇精神創傷的,如虐待、驚嚇等;

四,智商水平相對下降的人群;

五,知識水平有限,解決問題能力不高的人群;

六,性別因素,對比之下,女性可能發病率更高。

分別說一下常見疾病的患病率

就我國之前的調查研究顯示:在唐山地震中,孤兒之中患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比例達23%;2008年汶川地震中,守在群眾地震後6個月內患病率為11.8%;

就抑鬱來說,我國在之前的調查結果顯示,抑鬱障礙患者的終身患病率為6.87%,其中男性為5.01%,女性為8.46%

希望我的解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將持續更新相關醫學問題


精神科汐煒醫生


其實不管哪一種精神障礙中,都有一種潛在的發病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或者說精神壓力。而目前的這種社會態勢可以說絕大多數人是沒有感受過的,對於任何一個人都存在相當的精神壓力。

比如我,作為醫生,從年初二就結束了休假,返回醫院上班,因為擔心上班後接觸患者過多,尤其是出門診的時候接觸的人員根本沒辦法甄別是哪裡回來的,有可能是疑似病例不,所以風險性還是很大的,也就讓妻子帶著女兒到了老丈人家“避難”,所以,經常需要上班的我已經自我隔離了半個多月了。習慣了三口之家的生活,每天一個人對著空蕩蕩的屋子也會感到緊張和焦慮,醫院再有個患者發熱,就更擔心了。

在比如上面說的那個發熱的患者,本身是病退的醫生,疫情開始後非常擔心疫情變得不可控制,到處撒84消毒液,到處敲門讓人注意感染。所以可以確定,感染病毒的巨大壓力,導致了她精神分裂症的復發。

國家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很多考慮和準備。因為潛在的感染可能,不適合面診,所以國家衛健委牽頭,由幾家區域精神衛生中心建立了相關的心理干預平臺,免費對需要救治的老百姓,甚至醫務工作者,提供心理干預服務。同時也出臺了在本次疫情中的心理干預的指導意見,從國家層面規範了心理干預的方式方法以及相關注意事項。

我們都希望疫情早點過去,儘快的恢復原本的生活,每個人都因此著急上火,不過苦難總會過去,相信國家,相信黨,相信醫生,相信護士,我們一定會戰勝本次疫情的。


我說精神


疫情過後,得精神病的人數肯定會增加!

這是因為,人的大腦主要用來學習和思考問題的,而小腦主要是用來平衡四肢和運動的。

疫情期間,人們往往因為各種各樣的煩心事情,遊戲,看劇等,讓大腦使用率較高:而因隔離和限制出行又讓運動量顯著下降,使得小腦使用率比平時更少。

這樣,一正一反就造成大腦和小腦的使用率比平時更不平衡!其直接後果就是大腦疲勞了想睡,而小腦不累不想睡!最後折騰的讓大腦休息不好,睡眠質量就大大降低!

睡眠質量的差是各種類型精神疾病產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疫情過後,精神類疾病會增加也就順理成章了。

解決的辦法就是要有意識的逼迫自己,運動,鍛鍊,再運動,再鍛鍊,至少要保證每天的運動量在一個小時以上,運動量不一需要大,能讓小腦施展它的平衡能力就行。

本回答由昶健六八健生法,創始人,王明明奉獻。

昶健六八健生法涉及急慢性病營養調幹預,排毒飲用水生產和運用,呼吸氣體的淨化,健身娛樂心理調節,人體體外排毒體系建造,五大領域,期待共贏!


昶健六八健生法


這個問題很犀利,又非常現實。

抑鬱症患者和精神病患者,某些神經都非常敏感,脆弱。生活空間的密閉和侷限,的確會加重心理負擔,會讓人的神經更敏感,更脆弱。

看過一些相當有權威性的資料 ,抑鬱症患者和精神病患者都是可以自我治癒的。根本不是很多普通人嘴裡說的,有多麼的可怕。

某一時間段,因為特殊的事件,讓一人精神抑鬱,神經緊張,這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歷。

疫情期間,家人必須長時間的近距離接觸,這正是考驗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時刻,要知道,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雞飛狗跳,不安寧的。

夫妻之間,與公婆之間,與孩子之間,一系列的親密關係都會有矛盾發生。

人越多矛盾越多。那個感覺緊張壓抑的,一定是家庭裡弱勢的人。因為他不敢放開了表達自己的感受,總是要看別人的臉色,自己的需求和情緒就受到了壓抑。

尊重對方,彼此留有空間,這種能力不是很多人都有的。

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和獨處時間段,是每個人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尤其是那些特別注重自己內心世界,經歷過很多,心裡有創傷,有敏感點的人,私有時空能夠給他(她)最好的療愈和修復。一旦失去這種私有時空,他就會倍感壓抑緊張。

我們已經習慣了有自己工作的圈子,過群體的生活,驟然間,生活模式發生改變,是很多人所不能適應的。

處在封閉的空間,社交活動受到限制,產生抑鬱,神經緊張都是難免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尋找健康科學的,有利於我們身心的娛樂方式,去打發時間。

最基本的,就是仍然保持規律和健康的生活作息方式。按時起床,保證每天有運動量,飲食有節律,不熬夜。

娛樂方式也要尋找一些陶冶情操,讓人感到愉悅,放鬆的活動。

比如閱讀營養方面的書藉,閱讀有關運動改善體質改善大腦的書籍,增補更多保持健康的知識,讓我們遠離疾病。

當然,如果你不太會處理自己的情緒,經常因為情緒消耗更多的體能和心理能量,增添了很多煩惱,這個時候,正好是你增補掌控自己情緒能力的最佳時機。

焦慮煩躁,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做什麼,一旦你有了明確的目標,你知道自己下一刻要做什麼,這一刻要做好什麼事情,你的心就是安定的,整個人是放鬆的,情緒不會壓抑,精神不會緊張。

我推薦您閱讀:

《掌控:開啟不焦慮不疲憊的人生》,作者張展暉,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目前是一個高級健身教練,高級營養師,出生於體育世家。這本書籍,會幫助你對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身體有掌控感。

《運動改造大腦》,我特別鍾愛的一本書。作者是1997年被評為“美國最佳醫生”的約翰.瑞迪,和2004年榮獲美國年度最佳體育寫作獎的埃裡克.哈格曼。兩個人分別從醫學角度,從體育作為出發點,以大量的案例作為基礎,分析運動對神經系統和生理機理的幫助,深度剖析神經系統和生理機能通過運動,如何獲益。

你我都是普通平民,我們不能像馬雲,像馬化騰,像劉強東這樣優秀的企業家,面對國家疫情,一捐就是10多個億。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證自己身心健康,疫情過後,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

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一定要幫助自己更健康更快樂。


靈魂的香氣


疫情過後,得抑鬱症的肯定多,我現在都感覺我已經抑鬱了。

一整天就悶在家裡,電視也不願看,除了吃飯就是睡覺,太無聊了,世界末日來臨一樣。頭午還好點,一到下午就有想哭的感覺。特別是新聞裡,看到那些奮戰在一線抗疫的勇士們,不顧個人安危,救助他人感人的故事,看到那些生命垂危,還念念不忘牽掛他人的人的時候,就情不自禁的淚流滿面。

現在又失眠了,吃藥也不管用的失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