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有君臣佐使”,不止一家之言

导读:

方剂中有君臣佐使,何药为君,何药为臣,对一个方子的解读有千千万,是不是很困惑?究其原因乃君臣佐使的概念并不统一。今天一起来看看文献学大家马继兴先生为我们总结的“君臣佐使”各个时期的含义。

简介:马继兴,山东省济南市人,1945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

开辟针灸史与针灸文献、本草史与本草文献、出土中医药文献、佚失中医药文献辑复、海外收藏中医药文献回归诸多研究新领域,为中医文献学科创建人之一。

主要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辑注》、《中医文献学》、《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马王堆古医书考释》等。

《神农本草经·序》曰:“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诸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许多学说,这可大大开拓处方配药的思路。

马继兴先生等对相关文献作了综述,适当整理,节录如下。

“药有君臣佐使”,不止一家之言


关于药有君、臣、佐、使之义,虽首创于《本经》(见《神农本草经·序》第五节),但在其基础上又衍化出多种学说,兹归纳如下。

一、主张根据是否为主病药物,来区别君药、臣药和使药。此说见《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主张凡是能治愈疾病的药,不分贵贱,都可称为帝药(即君药)。

此说见《庄子·徐无鬼》:“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饔也,豕零也。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

成玄英疏:“帝,君主也。夫药无贵贱,愈病则良,药物相当,故便为君主。”

三、主张君、臣与佐药的区别,与用药分量轻重有关。

此说见金·张元素《珍珠囊》:“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同者则各等分。或云:力大者为君。”(据《汤液本草》卷上及《纲目》卷一转引)

又见明·陈嘉谟《本草蒙筌》:“诸药合成方剂,分量各有重轻。重者主病,以为君;轻者为臣,而佐助。立方之法,仿此才灵。”

四、主张以药物的主治与分治或辅治,区别君、臣、佐、使药。

此说见金·李杲《用药法象》:“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者,防风为君;治上焦热,黄芩为君;治中焦热,黄连为君;治湿,防己为君;治寒,附子类为君。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据《汤液本草》卷上及《纲目》卷一转引)

又见明·徐春甫《古今医统》:“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

五、主张用处方中的药味多少与分量,来区别君药、臣药和使药。

此说见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卷二十:“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为君。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臣则味数稍多,分量稍轻;使则分两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神农本草经辑注》第9-11页)


— THE END —



1、文源:本文选摘自《中医经典名医心悟选粹》,吕志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1年10月。 转载自肖相如频道,编校/金瑶瑛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