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

沫小兮丿


你好!

人性善恶众说纷纭,有人性恶论,有人性善论,有不善不恶论。本人持人性恶论。


性善、性恶是人的认知层面的话题,属于心理学范畴。中外历代大家都有详细阐述,我现在做一个梳理:

儒家孟子坚持人性本善

《孟子·告子上》: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作为儒家的性善派,看到的是人性中的闪光点,他所谓的人性,就是人的同情心本能——恻隐之心,也就是“不忍之心”。举一个例子:当你看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老人扑街于地,忍不住掏出钱来给她买包子,或者网上看到某某小孩身患绝症,需要骨髓捐献,你义无反顾报名捐献,这都是人性之善的表达。


儒家荀子、法家韩非认为人性本恶

儒的另一个大学问家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论。他和孟子一样认为人的食色喜怒情绪都是人的本性,但是和孟子不一样,他认为这种本性的基调是恶。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人之生也固小人,至于仁义道德,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法家的韩非子在人性恶上走得更远——

《韩非子·.奸劫弑臣》:“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

正是因为主张人性恶,所以“法”作为惩恶扬善的利器,才有了施展的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

人性善论,讲求道德自律,所以伦理强,法治弱

人性恶论,注重法律约束,所以法治强,人伦弱


王阳明调和人性善恶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走的是中庸路线,不直接说人性之善恶,而是将人的体、用、心、意进行了分离。也就说,人之本初,不存在善恶,因为从心理学上,婴儿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善恶是混沌的,而一旦长大,有力自我意识,有了个人利益,人的心意就开始流转,善于也就分明起来。然后是儒家的修行法门,格物致知,格的是善恶,致的是良知,这就是后天的教化。 王阳明把善恶用“心”融合了起来。


西方:人性带着原罪而生

这里的西方指的是基督教文明背景下的当代西方文化底色。圣经开篇失乐园,讲的就是原罪,人类偷吃禁果,被驱逐出伊甸园,这就是恶的来源。所以圣经教导民众信基督,因为基督用宝血为人类洗清罪行。


基督教的人性恶的理论,构成新教(基督新教)宗教伦理,又成为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底板。所以他们注重契约精神、依赖于制度、流程和法律约束行为,而不是以人情、伦理、道德去调和人的行为模式。

这就是中西文明从源头上的不同。


人性善恶是一个大课题,人类辩论了几千年,没有结果。当年复旦大学辩论队参加狮城舌战,最后的决赛的命题也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精彩纷呈!短短一篇文章无法穷尽。但是我依然给出我的观点:人性本恶符合规律。


理由如下:

1、人类带着优胜劣汰的本性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在出生之前就经历一场精子大战,数以十亿精子中唯有一颗才有机会获得生命。所以每一个人的存在都建立在无数生命没有机会诞生,被扼杀于萌芽的前提之下。

这种竞争与掠夺贯穿人的一生,成为一种天经地义:每一次升学考试录取者与淘汰者,每一次职场的竞争与拼杀,战争、商斗、宫斗,无不充满了争斗。有钱人之所以有钱,是因为穷人的铺垫;优秀者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失败者的烘托;活人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死人腾出了空间。一个弱者之所以生存,是因为有更加弱的人存在。


2、人类的自我意识是性恶之本。优胜劣汰的本质是因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人知道了“我”与“你”、“他”的不同,于是私心就开始萌芽。为了维护这个私的存在,也就有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角逐。条件允许,一切好说,条件不允许,那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就是很多人内心真实写照。


生活中的案例很多,例如后妈一般不好,因为不是己出,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爱”,对养子就是“恶”;有钱人对自己的孩子百依百顺,对穷人的孩子的疾苦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为了小家,不惜侵吞公家财物,以权谋私....这种恶比比皆是,但就是人性使然。


3、人类再环保也无法消除对于自然的掠夺。人类的存在已经脱离于自然,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回避对于自然界的掠夺与破坏。

为了满足物欲,人类无节制地开采能源,煤矿、石油、能源,并为此发动战争;为了满足食欲,人类残杀各种动物,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人类饲养动物,屠宰、仅供食用,动物残杀已经不知其数,而这种残杀,只是为了满足美食对于人的口腹之乐,很多根本就不必要。


人确实带着原罪而来。这个原罪概括起来就是

  • 人性向私,自私是底色

  • 人性好斗,争夺是生存

  • 人性贪婪,占有是本能


综上,人性本恶。


西双版纳的茶花


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人性善恶的问题争论了上千年,究竟有没有答案?!禅者没有这样的困惑。他们明白,人性乃至于一切众生,其性本“善”!而且这个“善”还不是“善与恶”中的那个“善”,这个“善”是永世随身的“至善”——大爱。但是,有人一定会问:既然人性本善,这个世间又有这么多的恶呢?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去做坏事的冲动呢?因为,人不是无缘无故的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凡是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除了佛、大菩萨(乘愿再来)之外,都有一个“因”,这个“因”中都带着“情”(或者“恶”“ 罪”“ 债”)的种子,基督教称其为“原罪”。换句话说,如果人没有带着这样的“种子”,是压根不会来到这个世间的。

所以,以表象观之,人降生下来,善与恶的属性是同时具备的。但是,我们绝不能以表象来否认人类,乃至于一切众生本性的至善。

所以,与其说做坏事违背的是神的意志,不如说做坏事违背的是我们自己的本心本性。当我们和我们的本质合而为一的时候,至善至美就就产生了,至福就降临了。但这种合而为一是难以一蹴而就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受假我之身的诓骗、驱使与威胁,即便你一念之间识破了他的诡计,识破了他“空”的本质,他也不会善罢甘休,因为他也有自己的“生命”,他不想这么容易就被你终结,他是一定要反扑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费点功夫。这一步步向本心本性的至善回归的过程,就是修行。这是真修行

    所以,入世间,我们说善有善报,鼓励你行善积德——这是相对于罪、恶而说的;出世间,我们则说,要把善、恶的观念一起摒弃,回归于本性的至善!——大爱无为,不求回报的去付出,没有动机与目的的去行善——“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你们的福德也是不可思量啊!




小章良軍


人是动物,一切动物都是以利己为出发点,只有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分,无所谓善恶,说性本善的人没有思考能力,说性本恶的人不全面,如果抛弃了利益只谈善与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不在乎滴


人性从本质上是恶。

因为人刚出生升是天然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目的是自私自利的,为了让自己活下来。所以我们会看到小孩子咬人、抢别人的东西、打别人。

只是随着人的成长,人变成了社会人,为了融入社会,产生了更高的精神需求,比如成就感、归属感,然后人才开始逐渐变得具备“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恶居多只不过受教育形成了道德认知,外加法律约束,所以呈现的人畜无害。



神通奶爸


"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

这里所谓“本善”、“本恶”的"人性",是指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人的本质特性。

关于人之本性"善"与"恶",咱们中国自古历来就有两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一派以孟子为代表,主张人之本性善;另一派则以荀子为代表,主张人之本性“恶”。并产生了流传久远、具有广泛影响的三句经典名言。a.“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语);b.“人之初","性本恶”(荀子语)。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处不详)。

经历史学家研究,并根据考古相关发现分析解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里的“为”字应读第二声(wei/),而不是第四声(wei\\);是动词,表“修习、修炼”的意思。全句翻译成现代白话是:“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啊!(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修养的话,很难在天地间立足。)”而不能(按现在通常)理解为:“人如果不为自己打算(谋私利),那么老天都会诛杀他。”老天(爷)在中国人和中华传统文化中都是公平的化身。

说人性“本恶”,似乎也说不过去,是有理由反驳的。

一是从现实看,我们绝大多数人(甚至是全部)都抱有同情心、怜悯心,有时也表现为恻隐之心。这"三心"皆为自发产生的慈善良心,包含有公道正义感。当我们看到有人(甚至包括动物)遭遇灾祸、苦难、虐待或折磨时,会表现很大的不忍心、抱不平或者想方设法给予援救支持和帮助。这显然是人性的仁慈善爱。

二是从人类进化史看,如果人性“本恶”,则人类最初就不可能形成互助协作的群体,即不可能组成人类社会而脱离兽类。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其具备“人性”。并由此形成了人类实体区别于动物的“人”的概念。——这一点最能说明“人性”具有“善”的特性。人如果不具有“人性”(善),便绝对不可能进化成万物之灵的人类。

然而,如果说人是绝对的“本善”,那前面第三句(c)为什么还要强调“修养、修炼”呢?

再说,不仅仅是咱们古人体会到了人需要"修善",对人性进行“修养、修炼”,而且世界排名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同样认为人有七宗原罪,分别为: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以及淫欲。

说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现实生活中时常听到或见到一些令人不愉快、感到痛心和不可接受的事。对这种表现不良人性“恶”的情境,个人也有经历见证。兹举两例:

1.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住地附近就发生过一起因口角导致行凶杀人的案件。被害人在下雨天泥泞坑洼的路段遭遇骑着摩托车猛烈冲过的凶手。被害人被喷溅了一身的泥水,于是指责凶手行为不当。结果凶手不但不认错道歉,反而行凶追杀受害者,将其砍杀致死。后来凶手被抓捕归案,依法处以了极刑。

2.笔者在十多年前夏天的一个傍晚,带着才两岁的小孙女儿到住地附近的一处操坪散步玩耍。操坪的一侧有一处铺着卵石的平台,供人休闲赤脚行走保健。笔者将小孙女儿放到上面去走玩。在我俩到达时,上面已有一小男孩(也是两岁左右)在玩。小孙女儿脱掉鞋子放在那男孩的鞋子旁边,然后在平台上走玩了一会儿,觉得没兴趣了,要回家去。小孙女儿于是坐下来自己穿鞋子,随手将那男孩的鞋子挪动了一下。那男孩见挪动他的鞋子,随即猛扑到小孙女儿身上,在她肩膀上狠狠咬了一口,咬得小孙女儿直叫起来。我赶紧带她离开,到路灯下一看她被咬的部位,清晰地显出带有血红色一排牙痕。

我们社会周围也累见发生那些违法乱纪、缺少良心道德的行为,譬如说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杀人抢劫、以强凌弱、偷盗拐骗、假冒伪劣等。不能不说这些都是人性“恶”的表现。

综上所述,人之本性既有"善"的一面,即“本善”;也存在“恶”的表现,即“本恶”。我们不能完全绝对地断言人性“本善”或“本恶”。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应该是越来越文明,越来越互助友爱;每个个体的人性应该越来越仁慈善良。而我们的社会、国家必然是掦善惩恶,促进社会团结友爱、公道正义。(完)


柔柔春风1


薛兆丰教授说,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在经济学中,就相当于“存量”、“总量”的概念。这个问题千人千面,我们讨论是没有意义和统一结果的。

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边际量”这一问题。什么是边际量?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这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

如果你鼓励他多一点,那这个人可能会朝着善的方向多走一点;如果诱惑多一些,那他可能会向着恶的方向偏离一些。

站在这个发展的角度想,或许会更有意义。


大学生成长计划


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


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就会发现了世上每个人、每件事都有他善与恶、好与坏的一面,就像水一样,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可为善亦可为恶。这也就是万物中最特别的事——本性的善---恶。



人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

我认为是人性本恶!

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向善;人性是靠后天的教育、教化,而非天生;所以才存在了教育,才有各种法律、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正是由于人性本恶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教化显得尤其重要,相当艰巨。从父母、老师,再到社会,才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通过后天的学习,知识可以加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甚至形成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


正因为有本恶的人性存在,所以,“学好三年,学坏三天”,“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学习雷锋好榜样”,“助人为乐”等等教人向善的真理从小到大,都在我们耳畔回荡!

只有认识人性的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育和教化手段来“除恶扬善,匡扶正义”。我们也相信,通过人类的努力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中合理的扼制并加以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而向善,赋有正义感,充满正能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纯属个人观点,非喜勿喷,感谢点阅关注!


华先生说故事


这个问题谈论几千年了,巜三字经》归纳了共识:"人之初,性本善。"后来也无语了。但我偏向道经,即正邪两面。人毕竟是进化而来,或多或少带有兽性。怎不,有极少胎儿,出现了反祖现象?出生不久就要吃,能吃就会产生食浴,食浴大了,就会贪吃,发展到抢食,就可以说是恶的萌芽!然而,既已是人,而不是兽,初始肯定是向善,学动作、学语言、学文化!这就得靠家族加以培养和引导的。故曰:近赤者朱,近墨者黑。近着好人学好,近着坏人学坏。纷杂的尘世,各类皆有,复杂的素材,开始慢慢混杂,在脑海里产生了正邪之争,不是邪气压倒正气,就是正气压邪气!人又说,人心向善,邪不胜正,因为是人,是有道理的。正刚刚取胜,却又被一些坏人给其洗脑,邪又胜了,甚至会变成暴徒,跟着坏人走,总以为坏人是对的,即使进入高等教育也是一样!进一步,就是进入了意识方面的斗争,永无休止!这就是全部的人性的发展!因此,人类社会,教育战线是至关重要的!是人类向善向恶的争夺战!为什么说,德知体全面发展,把德放之首位的道理。人材培养不但有知识,道德品质不堪也是白费工夫,他也可拿知识干坏事,甚至反培养大的父母、祖国、人民,去为敌人服务!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有道德、有知识,加上身体好的又红又专的人材。

不过,善与恶,还是有人争论的!


直又直


我认为是性本善,关于这问题我也看到很多人的争议。我愿意参加这一讨论,我说性本性,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可以推敲,一,人类社会只所以叫社会是因为人口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合作时大家都过美好生活,共同繁荣昌盛,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等等,欣欣向荣十分和谐,友善往来大家都开心,真正叫命运共同体,相互依赖,相互依存。谁愿意破坏去作恶呢?维护好社会环境自已也就乐在其中了。二,我们再看群居动物,狼,蚂蚁,大象,猴子等等。它们也是合作共赢,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同类动物一般不吃同类。这不是谁能教出来的,这就是本性。何凡人类?三,反过来说,人是性本恶,人类就没有社会存在,人类就没有语言交流,人类就无法制造复杂的生产工具,人类就没有发展,人类抗争不过猛兽,那么就不复存在!许多群居动物也是如此就无法抗争它的异类攻击。蚂蚁不会成窝,狼不会成群,这是一样道理。四,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人是性本恶呢?凡动物的出生都有它自已机能的反映,肚子饿了,就想吃东西,抢东西吃是它的本能,不是它的本性。本能没有意识,本性有它一定的意识。意识达到一定的理性时就成了它的本性。如果在它的意识中同类对自己有威胁时,同样以本能的最大可能去攻击对方,那时就失去了理性。人类一样在自己生存空间被挤压时,一定会进行反抗。那么被反抗的一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一定会不择手段地杀害反抗者。这都是本能的简单的反映,这是意识上的缺陷,或是生存极限上的搏击。但这不是本恶的问题。所以有人到了生存极限时,也就是极其困难时要有人去关心,有人去帮助,让他们渡过难关。有人到了极其霸道时,欺人过份,要有人去制止,要有法律去保护弱者,这样社会的恶循环就少,社会就和谐,平静,安祥就聊到这里吧。


依东802


人性的善恶度量,会因社会环境和文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首先善恶之分都是从人类的思想意识和角度来分别,分辨的。

所以我要说的首先是人性的本能。

在人类本能的基础上讨论这些问题才有意义。

优胜劣汰,本能追寻生存。不适应自然残酷竞争的物种已经灭绝。

但人类是群体智慧生命,只要有集体就会权衡利弊做出一套道德规范来平衡群体和个体的利益。这时候善恶之分的意识观念就出现了。

这套道德规范体系结构不适应的种族文明已经灭绝。

所以善恶之分是动态性的,如果黑是恶白是善的,那么人性就是中间色灰,灰度会成动态性变化,如今的社会按现在的道德体系标准来衡量人性善恶的话是,灰度百分之六十八,倾向于恶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