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

沫小兮丿


你好!

人性善惡眾說紛紜,有人性惡論,有人性善論,有不善不惡論。本人持人性惡論。


性善、性惡是人的認知層面的話題,屬於心理學範疇。中外歷代大家都有詳細闡述,我現在做一個梳理:

儒家孟子堅持人性本善

《孟子·告子上》: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孟子還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作為儒家的性善派,看到的是人性中的閃光點,他所謂的人性,就是人的同情心本能——惻隱之心,也就是“不忍之心”。舉一個例子:當你看到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老人撲街於地,忍不住掏出錢來給她買包子,或者網上看到某某小孩身患絕症,需要骨髓捐獻,你義無反顧報名捐獻,這都是人性之善的表達。


儒家荀子、法家韓非認為人性本惡

儒的另一個大學問家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惡論。他和孟子一樣認為人的食色喜怒情緒都是人的本性,但是和孟子不一樣,他認為這種本性的基調是惡。


荀子說:“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人之生也固小人,至於仁義道德,都是後天教育的結果。


法家的韓非子在人性惡上走得更遠——

《韓非子·.奸劫弒臣》:“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人為嬰兒也,父母養之簡,子長而怨。子盛壯成人,其供養薄,父母怒而誚之。子、父,至親也,而或譙或怨者,皆挾相為而不周於為己也。”

正是因為主張人性惡,所以“法”作為懲惡揚善的利器,才有了施展的空間。

我們可以看到,

人性善論,講求道德自律,所以倫理強,法治弱

人性惡論,注重法律約束,所以法治強,人倫弱


王陽明調和人性善惡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有一個著名的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走的是中庸路線,不直接說人性之善惡,而是將人的體、用、心、意進行了分離。也就說,人之本初,不存在善惡,因為從心理學上,嬰兒處於無意識狀態,因此善惡是混沌的,而一旦長大,有力自我意識,有了個人利益,人的心意就開始流轉,善於也就分明起來。然後是儒家的修行法門,格物致知,格的是善惡,致的是良知,這就是後天的教化。 王陽明把善惡用“心”融合了起來。


西方:人性帶著原罪而生

這裡的西方指的是基督教文明背景下的當代西方文化底色。聖經開篇失樂園,講的就是原罪,人類偷吃禁果,被驅逐出伊甸園,這就是惡的來源。所以聖經教導民眾信基督,因為基督用寶血為人類洗清罪行。


基督教的人性惡的理論,構成新教(基督新教)宗教倫理,又成為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的底板。所以他們注重契約精神、依賴於制度、流程和法律約束行為,而不是以人情、倫理、道德去調和人的行為模式。

這就是中西文明從源頭上的不同。


人性善惡是一個大課題,人類辯論了幾千年,沒有結果。當年復旦大學辯論隊參加獅城舌戰,最後的決賽的命題也是人性善還是人性惡,精彩紛呈!短短一篇文章無法窮盡。但是我依然給出我的觀點:人性本惡符合規律。


理由如下:

1、人類帶著優勝劣汰的本性來到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在出生之前就經歷一場精子大戰,數以十億精子中唯有一顆才有機會獲得生命。所以每一個人的存在都建立在無數生命沒有機會誕生,被扼殺於萌芽的前提之下。

這種競爭與掠奪貫穿人的一生,成為一種天經地義:每一次升學考試錄取者與淘汰者,每一次職場的競爭與拼殺,戰爭、商鬥、宮鬥,無不充滿了爭鬥。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是因為窮人的鋪墊;優秀者之所以優秀,是因為失敗者的烘托;活人之所以活著,是因為死人騰出了空間。一個弱者之所以生存,是因為有更加弱的人存在。


2、人類的自我意識是性惡之本。優勝劣汰的本質是因為人的自我意識的存在。人知道了“我”與“你”、“他”的不同,於是私心就開始萌芽。為了維護這個私的存在,也就有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角逐。條件允許,一切好說,條件不允許,那麼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就是很多人內心真實寫照。


生活中的案例很多,例如後媽一般不好,因為不是己出,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愛”,對養子就是“惡”;有錢人對自己的孩子百依百順,對窮人的孩子的疾苦不聞不問,漠不關心;為了小家,不惜侵吞公家財物,以權謀私....這種惡比比皆是,但就是人性使然。


3、人類再環保也無法消除對於自然的掠奪。人類的存在已經脫離於自然,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迴避對於自然界的掠奪與破壞。

為了滿足物慾,人類無節制地開採能源,煤礦、石油、能源,併為此發動戰爭;為了滿足食慾,人類殘殺各種動物,很多野生動物瀕臨滅絕,人類飼養動物,屠宰、僅供食用,動物殘殺已經不知其數,而這種殘殺,只是為了滿足美食對於人的口腹之樂,很多根本就不必要。


人確實帶著原罪而來。這個原罪概括起來就是

  • 人性向私,自私是底色

  • 人性好鬥,爭奪是生存

  • 人性貪婪,佔有是本能


綜上,人性本惡。


西雙版納的茶花


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人性善惡的問題爭論了上千年,究竟有沒有答案?!禪者沒有這樣的困惑。他們明白,人性乃至於一切眾生,其性本“善”!而且這個“善”還不是“善與惡”中的那個“善”,這個“善”是永世隨身的“至善”——大愛。但是,有人一定會問:既然人性本善,這個世間又有這麼多的惡呢?為什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去做壞事的衝動呢?因為,人不是無緣無故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凡是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除了佛、大菩薩(乘願再來)之外,都有一個“因”,這個“因”中都帶著“情”(或者“惡”“ 罪”“ 債”)的種子,基督教稱其為“原罪”。換句話說,如果人沒有帶著這樣的“種子”,是壓根不會來到這個世間的。

所以,以表象觀之,人降生下來,善與惡的屬性是同時具備的。但是,我們絕不能以表象來否認人類,乃至於一切眾生本性的至善。

所以,與其說做壞事違背的是神的意志,不如說做壞事違背的是我們自己的本心本性。當我們和我們的本質合而為一的時候,至善至美就就產生了,至福就降臨了。但這種合而為一是難以一蹴而就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受假我之身的誆騙、驅使與威脅,即便你一念之間識破了他的詭計,識破了他“空”的本質,他也不會善罷甘休,因為他也有自己的“生命”,他不想這麼容易就被你終結,他是一定要反撲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要費點功夫。這一步步向本心本性的至善迴歸的過程,就是修行。這是真修行

    所以,入世間,我們說善有善報,鼓勵你行善積德——這是相對於罪、惡而說的;出世間,我們則說,要把善、惡的觀念一起摒棄,迴歸於本性的至善!——大愛無為,不求回報的去付出,沒有動機與目的的去行善——“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你們的福德也是不可思量啊!




小章良軍


人是動物,一切動物都是以利己為出發點,只有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分,無所謂善惡,說性本善的人沒有思考能力,說性本惡的人不全面,如果拋棄了利益只談善與惡,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不在乎滴


人性從本質上是惡。

因為人剛出生升是天然的利己主義者,他的一切目的是自私自利的,為了讓自己活下來。所以我們會看到小孩子咬人、搶別人的東西、打別人。

只是隨著人的成長,人變成了社會人,為了融入社會,產生了更高的精神需求,比如成就感、歸屬感,然後人才開始逐漸變得具備“善”。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惡居多隻不過受教育形成了道德認知,外加法律約束,所以呈現的人畜無害。



神通奶爸


"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

這裡所謂“本善”、“本惡”的"人性",是指先天的、與生俱來的人的本質特性。

關於人之本性"善"與"惡",咱們中國自古歷來就有兩派代表人物及其觀點。一派以孟子為代表,主張人之本性善;另一派則以荀子為代表,主張人之本性“惡”。併產生了流傳久遠、具有廣泛影響的三句經典名言。a.“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語);b.“人之初","性本惡”(荀子語)。c.“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處不詳)。

經歷史學家研究,並根據考古相關發現分析解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裡的“為”字應讀第二聲(wei/),而不是第四聲(wei\\);是動詞,表“修習、修煉”的意思。全句翻譯成現代白話是:“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啊!(一個人如果不注重修養的話,很難在天地間立足。)”而不能(按現在通常)理解為:“人如果不為自己打算(謀私利),那麼老天都會誅殺他。”老天(爺)在中國人和中華傳統文化中都是公平的化身。

說人性“本惡”,似乎也說不過去,是有理由反駁的。

一是從現實看,我們絕大多數人(甚至是全部)都抱有同情心、憐憫心,有時也表現為惻隱之心。這"三心"皆為自發產生的慈善良心,包含有公道正義感。當我們看到有人(甚至包括動物)遭遇災禍、苦難、虐待或折磨時,會表現很大的不忍心、抱不平或者想方設法給予援救支持和幫助。這顯然是人性的仁慈善愛。

二是從人類進化史看,如果人性“本惡”,則人類最初就不可能形成互助協作的群體,即不可能組成人類社會而脫離獸類。人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因為其具備“人性”。並由此形成了人類實體區別於動物的“人”的概念。——這一點最能說明“人性”具有“善”的特性。人如果不具有“人性”(善),便絕對不可能進化成萬物之靈的人類。

然而,如果說人是絕對的“本善”,那前面第三句(c)為什麼還要強調“修養、修煉”呢?

再說,不僅僅是咱們古人體會到了人需要"修善",對人性進行“修養、修煉”,而且世界排名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同樣認為人有七宗原罪,分別為: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以及淫慾。

說到這裡,筆者不禁想起現實生活中時常聽到或見到一些令人不愉快、感到痛心和不可接受的事。對這種表現不良人性“惡”的情境,個人也有經歷見證。茲舉兩例:

1.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住地附近就發生過一起因口角導致行兇殺人的案件。被害人在下雨天泥濘坑窪的路段遭遇騎著摩托車猛烈衝過的兇手。被害人被噴濺了一身的泥水,於是指責兇手行為不當。結果兇手不但不認錯道歉,反而行兇追殺受害者,將其砍殺致死。後來兇手被抓捕歸案,依法處以了極刑。

2.筆者在十多年前夏天的一個傍晚,帶著才兩歲的小孫女兒到住地附近的一處操坪散步玩耍。操坪的一側有一處鋪著卵石的平臺,供人休閒赤腳行走保健。筆者將小孫女兒放到上面去走玩。在我倆到達時,上面已有一小男孩(也是兩歲左右)在玩。小孫女兒脫掉鞋子放在那男孩的鞋子旁邊,然後在平臺上走玩了一會兒,覺得沒興趣了,要回家去。小孫女兒於是坐下來自己穿鞋子,隨手將那男孩的鞋子挪動了一下。那男孩見挪動他的鞋子,隨即猛撲到小孫女兒身上,在她肩膀上狠狠咬了一口,咬得小孫女兒直叫起來。我趕緊帶她離開,到路燈下一看她被咬的部位,清晰地顯出帶有血紅色一排牙痕。

我們社會周圍也累見發生那些違法亂紀、缺少良心道德的行為,譬如說貪汙腐敗、行賄受賄、殺人搶劫、以強凌弱、偷盜拐騙、假冒偽劣等。不能不說這些都是人性“惡”的表現。

綜上所述,人之本性既有"善"的一面,即“本善”;也存在“惡”的表現,即“本惡”。我們不能完全絕對地斷言人性“本善”或“本惡”。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應該是越來越文明,越來越互助友愛;每個個體的人性應該越來越仁慈善良。而我們的社會、國家必然是掦善懲惡,促進社會團結友愛、公道正義。(完)


柔柔春風1


薛兆豐教授說,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在經濟學中,就相當於“存量”、“總量”的概念。這個問題千人千面,我們討論是沒有意義和統一結果的。

我們更應該看重的,是“邊際量”這一問題。什麼是邊際量?就是新增帶來的新增。這是經濟學中的核心概念。

如果你鼓勵他多一點,那這個人可能會朝著善的方向多走一點;如果誘惑多一些,那他可能會向著惡的方向偏離一些。

站在這個發展的角度想,或許會更有意義。


大學生成長計劃


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


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就會發現了世上每個人、每件事都有他善與惡、好與壞的一面,就像水一樣,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可為善亦可為惡。這也就是萬物中最特別的事——本性的善---惡。



人們常說,“人之初,性本善”,

我認為是人性本惡!

人性本惡,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使人向善;人性是靠後天的教育、教化,而非天生;所以才存在了教育,才有各種法律、規章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正是由於人性本惡的存在,所以,在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中,教化顯得尤其重要,相當艱鉅。從父母、老師,再到社會,才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說法。通過後天的學習,知識可以加以改變一個人的本性,甚至形成高尚的品德和偉大的人格。


正因為有本惡的人性存在,所以,“學好三年,學壞三天”,“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學習雷鋒好榜樣”,“助人為樂”等等教人向善的真理從小到大,都在我們耳畔迴盪!

只有認識人性的本惡,才能調動一切社會教育和教化手段來“除惡揚善,匡扶正義”。我們也相信,通過人類的努力和傳統文化的精華,必將使人類從無節制的慾望中合理的扼制並加以引導,從他律走向自律,從而向善,賦有正義感,充滿正能量!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純屬個人觀點,非喜勿噴,感謝點閱關注!


華先生說故事


這個問題談論幾千年了,巜三字經》歸納了共識:"人之初,性本善。"後來也無語了。但我偏向道經,即正邪兩面。人畢竟是進化而來,或多或少帶有獸性。怎不,有極少胎兒,出現了反祖現象?出生不久就要吃,能吃就會產生食浴,食浴大了,就會貪吃,發展到搶食,就可以說是惡的萌芽!然而,既已是人,而不是獸,初始肯定是向善,學動作、學語言、學文化!這就得靠家族加以培養和引導的。故曰:近赤者朱,近墨者黑。近著好人學好,近著壞人學壞。紛雜的塵世,各類皆有,複雜的素材,開始慢慢混雜,在腦海裡產生了正邪之爭,不是邪氣壓倒正氣,就是正氣壓邪氣!人又說,人心向善,邪不勝正,因為是人,是有道理的。正剛剛取勝,卻又被一些壞人給其洗腦,邪又勝了,甚至會變成暴徒,跟著壞人走,總以為壞人是對的,即使進入高等教育也是一樣!進一步,就是進入了意識方面的鬥爭,永無休止!這就是全部的人性的發展!因此,人類社會,教育戰線是至關重要的!是人類向善向惡的爭奪戰!為什麼說,德知體全面發展,把德放之首位的道理。人材培養不但有知識,道德品質不堪也是白費工夫,他也可拿知識幹壞事,甚至反培養大的父母、祖國、人民,去為敵人服務!國家需要的人才是有道德、有知識,加上身體好的又紅又專的人材。

不過,善與惡,還是有人爭論的!


直又直


我認為是性本善,關於這問題我也看到很多人的爭議。我願意參加這一討論,我說性本性,有以下幾點供大家可以推敲,一,人類社會只所以叫社會是因為人口眾多,利益關係複雜,合作時大家都過美好生活,共同繁榮昌盛,經濟,科技,文化,旅遊等等,欣欣向榮十分和諧,友善往來大家都開心,真正叫命運共同體,相互依賴,相互依存。誰願意破壞去作惡呢?維護好社會環境自已也就樂在其中了。二,我們再看群居動物,狼,螞蟻,大象,猴子等等。它們也是合作共贏,相互依賴,相互依存。同類動物一般不吃同類。這不是誰能教出來的,這就是本性。何凡人類?三,反過來說,人是性本惡,人類就沒有社會存在,人類就沒有語言交流,人類就無法制造複雜的生產工具,人類就沒有發展,人類抗爭不過猛獸,那麼就不復存在!許多群居動物也是如此就無法抗爭它的異類攻擊。螞蟻不會成窩,狼不會成群,這是一樣道理。四,那麼為什麼有人認為人是性本惡呢?凡動物的出生都有它自已機能的反映,肚子餓了,就想吃東西,搶東西吃是它的本能,不是它的本性。本能沒有意識,本性有它一定的意識。意識達到一定的理性時就成了它的本性。如果在它的意識中同類對自己有威脅時,同樣以本能的最大可能去攻擊對方,那時就失去了理性。人類一樣在自己生存空間被擠壓時,一定會進行反抗。那麼被反抗的一方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一定會不擇手段地殺害反抗者。這都是本能的簡單的反映,這是意識上的缺陷,或是生存極限上的搏擊。但這不是本惡的問題。所以有人到了生存極限時,也就是極其困難時要有人去關心,有人去幫助,讓他們渡過難關。有人到了極其霸道時,欺人過份,要有人去制止,要有法律去保護弱者,這樣社會的惡循環就少,社會就和諧,平靜,安祥就聊到這裡吧。


依東802


人性的善惡度量,會因社會環境和文明形態的變化而變化。

首先善惡之分都是從人類的思想意識和角度來分別,分辨的。

所以我要說的首先是人性的本能。

在人類本能的基礎上討論這些問題才有意義。

優勝劣汰,本能追尋生存。不適應自然殘酷競爭的物種已經滅絕。

但人類是群體智慧生命,只要有集體就會權衡利弊做出一套道德規範來平衡群體和個體的利益。這時候善惡之分的意識觀念就出現了。

這套道德規範體系結構不適應的種族文明已經滅絕。

所以善惡之分是動態性的,如果黑是惡白是善的,那麼人性就是中間色灰,灰度會成動態性變化,如今的社會按現在的道德體系標準來衡量人性善惡的話是,灰度百分之六十八,傾向於惡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