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是啥意思?这几天有啥讲究?

农夫也疯狂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呢?它说的是:农历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最好下雨,这三天下雨了表示雨水充足,好开展春播。农历四月初一最好不下雨,如果下雨了,表示四月份雨水多,春播了的农作物会受到影响或被淹坏。实际上这句话就象一句气象谚语,告诉人们怎样适应自然。

以上只是这句俗语的本意。它的引申意义就多了:因七这个数字在古人心中别有一番思念在心头。为什么三月它偏偏选择初七、十七、二十七,牛郎织女为什么七七银河相会,它要表达的就是一个字“好”!广东人说“七”就是吃,如果人不吃东西会怎样?所以肯定的说“七”是个吉祥物!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说我们要把俗语活学活用,发扬光大。用它的道理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


绿色蔬菜老罗


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

原来这是古人总结的一句天气方面的农谚,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估计大家听了完整的句子,对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农历的三月份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就担心在四月初一的时候下雨。而在三月初七不下雨和四月初一下雨,这些还不算是最糟糕的天气,如果在农历四月十二的时候下雨了,那就表示这个四月份的雨水非常充足,在后期都会以阴雨天气为主,一直将要持续到小麦收割时,这样显然对于小麦收割是不利的。对于种植过小麦的农民来说,在后期的时候是最怕雨水的。在农历的四月份,冬小麦的生长也处于关键时候了,正是需要阳光的时候,如果雨水太多了,那小麦的授粉、成熟都会受到影响,而麦子长得不好,那么百姓自然就不容易吃饱饭了。

在农历的三月份为什么怕不下雨呢?这个时候是很多的农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而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正好贯穿了整个三月份,春播农作物正是需要水分的,这样才能发芽、生长。如果这三天不下雨,那就表示整个三月份的雨水很少,而这对于春播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尤其是对麦子返青也不利。老话常说,春雨贵如油,就凸显了农历三月份降雨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该播种的农作物都播种了,农民也不用担心出现干旱了,反而最害怕的就是出现连续的降雨天气。因为在农历四月份的时候,正好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了。立夏节气一到,温度升高了,雷雨天气也增多了。而这个时候如果降雨过多,那很容易就发生洪灾害。而这样不仅夏收农作物会受到影响,春播的农作物也最怕水淹了。毕竟在过去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天气好收成就好,而天气不好,那收成就会受到影响。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了,如果农历四月初一降雨了,那后面的雨水比较充足。尤其是在农历四月十二日下大雨了,就表示后期的天气雨水多,这样对于夏收的麦子来说,确实是很不利的。

古人所总结的这句农谚,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也是古人在过去长期农耕经验的总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听村里的一些老人常说,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时代,就是依靠这些来预测天气的,准确性还是蛮高的。农夫认为,虽然今天的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农民也不再完全靠天吃饭了,但是古人传下来的这些农谚,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至少在过去曾发挥过作用。今天是农历四月初一,明天就是立夏节气了,你家乡的天气如何呢?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记得点赞、分享和关注哦,农夫每天都会为大家免费分享一些农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谢谢大家支持


乾坤书书


在以前农业种植技术很落后时,农民几乎是靠天吃饭,所以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决定了一家人的命运。人们为了更好的预测未来的天气,老农们生活和劳作中总结出了很多关于天气的俗语,比如今天咱们要说到的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这几天有什么讲究呢?

三月怕三七的意思是,如果在农历三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不下雨的话,那么就会影响到庄稼的生长。虽然已经过了立春节气有一段时间了,由于我们这里是北方,现在我们这里的气温依然很低,距离栽种农作物还有一段时间,一般到了农历的三月左右人们才可以新一年的耕作。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对于农民来说,在耕作时期来几场透雨最为关键,尤其是以前农民靠天吃饭,如果春天不下雨的话,耕作就会受到影响,刚种植的作物少了雨水的滋润,不仅会影响成活率,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果在农历三月的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都有降雨的话,农作物有了雨水的滋润,便可以茁壮生长,收成也有了保证。

再来看一下四月怕初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民害怕从四月初一后开始下雨。农历的四月就已经到了立夏节气,这个时候农作物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虽然农作物生长离不开水,但是却害怕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从农历四月开始,农作物已经到了生长中后期,此时遇到长期的阴雨天气,便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如果在农作物到了收获时期时,长期的降雨天气还会影响农作物的收获,所以才会有四月怕初一的说法。

农村中流传的俗语都是老一辈的人们根据生活和劳作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不过很多关于天气的俗语有很强的地域性,并不是所有的俗语都适合全国所有地区。你们那里有“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说法吗?欢迎大家回复讨论。


悠悠乡村路


对于农村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这句农村俗语究竟是啥意思?其实这是农民在长时间的农业生产当中总结出来关于天气情况的农村俗语,也就是说的农历3月份最怕逢期的日子,这三天农历的4月份最怕初一的这一天。究竟为什么农民最怕这4天的时间呢?里面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三七”是什么意思?这个37的意思就是指的农历的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的时间。3月4月是指的农历的3月4月,并不是指的我们所说的阳历的3月4月。初一也就是指的农历的四月初一了。

每年的3月4月都是人们最忙的时候,也就是农民抢种抢收的时候,因为天气会逐渐的变暖,对于一些植物开始发芽开花结果,对于越冬的农作物开始拔节、抽苔、开花、结果。用农村一句俗语来说:“二月清明花不老,三月清明老了花。”从这句俗语里大家就可以了解了,3月的天气是多么暖和了,人们就开始忙着种庄稼了,毕竟已经到了春暖花开,桃花满山的时候。


在农历3月一般到了清明节前后,这样人们在种庄稼的时候必须要多一点雨水,否则干旱的天气是不能够种庄稼的。所以农民最怕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如果下雨的话就能够种好庄稼。如果初七这一天不下雨,就盼着到十七下雨,十七不下雨,就盼着到二十七这一天下雨,结果要都不下雨的话就是非常的害怕的,因为没有雨水种庄稼都难呀,毕竟春雨贵如油。毕竟过去人民靠的主要是天下雨才能够种庄稼,如果天不下雨的话,没有现在的这么好的水利设施,可以进行灌溉种庄稼。

到了农历的4月份就是谷雨节气的前后,这个时候的天气非常的暖和,而且雨水也非常的多,毕竟暖湿气流和冷湿气流互相交替碰撞的时候。而且在谷雨前后基本上是越冬的农作物小麦、油、豌豆等农作物开花的季节,这时候这些农作物有的属于风媒花。如果说遇到了大雨的天气就会使得花授粉比较的少,造成了颗粒不饱满,甚至瘪粒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到了农历的四月初一农民就最怕会下雨的,一旦这一天下雨有可能整个4月都会下雨。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气候决定的,湿润性季风气候向北移,毕竟南方这个时候属于梅雨季节。



总之,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大家就明白了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了。而对于这句属于农民的两怕,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天气的状况,3月被期盼着雨水多一些好种庄稼,4月份儿期盼着雨水少一些利于农作物开花授粉。所以一些俗语从表面上不好理解,但是其寓意深刻,主要是用这样比较内涵深奥的俗语让人们更能够记住这些俗语,也是为了朗朗上口记得住,所以在总结这种天气状况的时候,期间省略了好多的词语。这就是我国的农耕文化的瑰宝,这也就是我国农村文化的精髓,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农村属于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是极其有利的。


三农一姐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农业的依赖性很强。农业的收成和天气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耕种的过程当中,人们就总结出来了一些经验方面的俗语。

这些俗语能够预示着今年的收成到底是怎样的?

当然了这种俗语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只不过有的时候,它们又真多很准,所以,人们一直在口口相传着这些俗语。

其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当然了这里的三月和四月,都是指的农历的三月和四月。

为何说三月怕三七呢?

在说怕三七的意思之前,我们还要说一下,另一个大家都听说过的俗语,叫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这说明春天到了,天气暖了,大家可以播种了。

所谓的三月怕三七,就是指的三月的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因为这个时间段里有谷雨和清明两个重要的节气。

若是这三天不下雨,就意味着三月里不会有雨了。没有雨就意味着是干旱的天气,这样不利于人们的耕种。

当然了大部分时间,这三个七肯定会有下雨的时候的,清明最起码是经常下雨的,杜牧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

不过也有不下雨的时候,人们就把三七不下雨。

再说了春天里也是小麦生长的时候,没有了雨水,小麦的生长也是会受影响的。所以,三七若是不下雨的话, 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收成不会太好。

正是因为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天气的依赖性太强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和总结的。这也是人们三月怕三七的原因。

那么,为何又会有四月怕初一的这种说法呢?

原因就是若是四月这一天下雨的话,就意味着这一个月,都有可能是会下雨的。为何,这个时候,人们又害怕下雨了呢?

因为三月份的时候,雨水充沛人们开始种植了庄稼,四月份的时候,正是庄稼要生长,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好时期。

再加上小麦五六月份的时候,就要收获了。若是四月份一直有雨,也是会影响收成的。所以四月份人们就怕初一这一天下雨。

当然了如今这些俗语对我们的影响不大了,因为我们科技进步了,我们对农业的依赖性不大了。

不过这种俗语,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的好。


汉史趣闻


“民以食为天”,农耕时代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里不打粮食,就没法生存。庄稼要有一个好的收成,必然与天气的变化有关。所以,历代劳动人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总结出了很多关于天气变化的谚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就是农历三月和四月间天气变化的情况。

三月怕三七

三月指的是农历三月,三七指的是三月里: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那么三月到底为什么怕三七?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明这个时候最适宜春耕播种,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个时间一段有谷雨和清明两个节气在里面,老人说这三天是下雨的日子,如果这三天没雨,整个三月的雨就难了,三月无雨就意味着天气干旱了。

立春后的季节,万物复苏,到了清明前后,充足的雨水,才能保障庄稼有一个大丰收。三月里不下雨农作物就无法播种,返青的小麦没有雨水的滋润就得不到生长,麦子也不会丰收。都说“春雨贵如油”,三月里人们最怕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个日子不下雨,所以才有三月怕三七之说。只有三月里雨水充足庄稼才会丰收。

说完了三月下雨的重要性,再说说农历四月。

四月怕初一

这句话说的是,四月里害怕初一这天下雨。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月里风调雨顺,播种下的粮食作物,特别是小麦都在疯长,小麦在这个季节需要的是阳光的照射,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因为到了五月底六月半小麦就要进入收割阶段。雨水大了就会出现倒青,延缓成熟,下雨刮风的天气还可以造成倒伏,造成小麦减产。根据以往的经验,人们发现进入四月,如果初一这天下雨,就会造成四月里雨水勤,那样的话可就麻烦了。所以才说:“四月怕初一”。

华北北部,还有一句俗语“不怕初一下,就怕十五阴”。说的是,虽然怕四月初一下雨,但是假如初一真的下了雨,也不如十五下雨更叫人害怕,那样就代表四月的后半月都会以阴雨天气为主,并将持续到小麦收割,这样对于小麦收获非常不利,甚至小麦都会泡了汤。

过去人们以农业为生,天气雨水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老百姓才总结了一套关于天气的看法。今天天气预报精准的指导着现代人的农业生产,过去的俗语难免会失去准确性,但仍值得我们去借鉴。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依旧与我们的农耕生产息息相关。

以上是@那些旧时光为大家分享的俗语文化,谢谢大家阅读,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那些旧时光


大家好,我是农村来的坐家!欢迎大家来围观,今天的话题是农村的一句俗语,俗语说“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是啥意思?这几天有啥讲究?

首先,这句俗语出自于农村的,主要是指某个时间段的天气,对农民伯伯耕耘的农作物的影响。而三月很容易理解了,就是指12月份的3月份,怕就是害怕,不喜欢,三七则指月份里的某三个日子,就是初七,17,27这个三个有带7字的日子。



而后半句就是,4月同里。两个这的初一初七等三个日子,都是指农历的,三四月份也是指农历的,农村人都习惯说农历,尤其上一辈的老人,基本不会说新历,也不记新历。

接着,我们说说前半句的讲究到底是啥。农历的三月到了,就是农民开始耕耘的大好时光,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农作物的耕耘,则需要雨水的灌溉哦!


意思就是,农历三月的时候,要是初七不下雨,农民会有些不悦,到了17还是不下雨,农民就开始紧张不安了,再到最后的27还不下雨,农民是要害怕死了。因为,没有雨,种下去的的农作物就不能得到雨水的灌溉,种出来的农作物就不会有好收成了。可见,这时的,春雨是农作物里最可贵的宝贝呐!

然后,后半句的讲究就是,农历四月到了,这个时候则是农作物的成长期,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阳光的照射,作物需要光合作用。而要是四月初一,是雨天,下大雨,农民就会害怕。总是雨,没有光,农作物也是不能得到好收成的。就像我们人所需的营养一样,也不能总是只吃一样东西,不然就会营养不良,长不高。
要是四月初一下得是大雨,更是让农民害怕,那样也许后面几天会持续一直下雨,雨下多了,就不是给农作物灌溉了,而且淹没,摧毁了。所以,非常的不利。

最后,大家对此怎么看待呢?你们还耕耘吗?我已经好几年没做过农作物了,锄头都拿不起来了。嘿嘿, 在此,感谢大家来围观,期待大家去扩散和关注一下我!谢啦!


农村来的坐家


单看这两句或许有些朋友还看不懂。这句俗语完全版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

俗语是我们中国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处世经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有很多俗语都是说的农耕经验,而跟农耕联系最多的自然便是天气了。

其实看完这一整句,我们单从“下”这一字就不难看出他们怕的是下雨。

为什么说是雨而不是雪啊什么的呢?有两方面,一是下雪的时候田里不会种什么庄稼,二是三月、四月已经过了下雪的日子了。

言归正传,那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呢?一句句来分析。

三月怕三七:

“三月”便是指三月份,“三七”指的是三月份里的三个日子,即初七、十七、二十七。

至于“怕”是怕这三个时间不下雨,如果这三年都不下雨的话就说明这个月就是旱月,会影响庄稼的收成。

如果三月初下点小雨,那么这一年的粮食收成就会很好,得提前置办秋收的谷仓。

四月怕初一:

农历四月就和三月相反了,这个时候反倒不希望再下雨了,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怕四月初一下雨。

因为农历四月已经接近立夏了,这个时候正是农作物快速成长的阶段,需要大量的阳光。

如果下雨的话,可能就会影响到农作物了。

现在大部分人可能对这些俗语没什么概念了,可这些毕竟是一代一代的经验所得,有时候还是蛮灵的。


郁黎话史


我想说,人呐,没有那个岁数,他还真知道的不多。回答问题若一味的凭猜怎能让观众学到知识?

此题讲的全是避讳下雨日,怎可把三七说成是盼雨日呢?

此语的概况是和九月九至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或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一样的对应道理,且都存在时间对应观念。

三月里,农人最怕三七日下大雨,三七为当月三旬下雨旬头,三月里哪一天下雨都不怕,就怕下到下雨旬头上。

三月是要雨,但不可过多。有一场透墒雨麦子即可丰收了。俗语说麦喜八,十,三场雨,从种上到收不需雨多,只要有三场透墒雨便可解决问题。三月下一场雨,一是可供麦子打饱灌浆,二是可供农人造场打麦。至于春种,菜已种完了,而谷子,棉花等只要清明与谷雨之间下一场雨即可解决问题。所以三月里是不需要雨水多的。

三月里,一场雨足矣。晴天越多越好,麦子最需要此月的光照时间:拔节快,灌浆需日温而有利于四月初的小满。三月里无论雨下到哪个七上,都是下雨旬头,容易产生连阴雨天,不利于麦子的灌浆,授粉与饱满,甚至会连阴到四月里,对小麦会产生一定的病害,倒伏和减产。

四月怕初一。民间俗说:大月怕初一,小月怕初二。每月的初一或小进的初二若下雨,前半月必无好天。而每月的十五若下雨,后半月必无好天,这是千年验证之俗。但其它月的初一十五下雨并不可怕,因为不太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四月则不同。因四月麦子不需要雨水了。若初一下雨,前半月无好天,麦子小满打饱和坐面粉实受影响。所以初一下雨最不吉利。但初一只主前半月,不会产生绝收,尚不可怕。怕就怕在四月八与四月十二上。因为四月八多为小满节前后,但民间视四月八和十二为小满下雨旬头日,此二日最可怕。但初八尚可。主一旬连阴雨。但十二则主一月连阴雨。民间俗语叫初八下不可怕,就怕四月十二下。俗说十二雨湿老鸹毛,麦从水里捞,即是十二是个下雨旬头,且主一月。是说连阴雨不亭,麦也收不成,田块易积水,收割难,拉着难,打场难而安秋更难。是以农人最盼三月三七和四月初一初八十二天晴啊!


福自福地來wjf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农村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这是古人总结的一句天气方面的农谚,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估计大家听了完整的俗语,对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农历的三月份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就担心在四月初一的时候下雨。

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类似的还有“四月十二淋鸦毛,大小二麦水里捞。”、“三月初一下一阵,多半黄篾打谷囤”、“四月初一雨,农家要受苦”,表达的意思就是三月要下雨,四月要天晴。三月为什么怕三七?句子的表面意思是,如果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不下雨的话,那么这个月干旱的可能性就较大,这三天恰巧将农历三月分成四个部分,深刻含义就是农历三月怕干旱,要适当下雨才能保证收成。农谚“三月初一下一阵,多半黄篾打谷囤”也是表达的这个意思,三月初一下点小雨,那么这一年的粮食收成就会很好,要提前置办秋收的谷仓。由此可见,三月下雨还是蛮重要的。

为什么说“四月怕初一”那又是什么意思呢?农历四月初一一到,说明我们的“立夏”节气就要来到了,而今天5月6日正是“立夏”节气农历四月初二,“立夏”来了就代表着夏天也来临,这就告诉农民朋友不会在有冷空气袭击我们的农作物了,而且四月份开始我们种植的农作物也在加速的成长,同样这段时间农作物需要大量的阳光,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如果这段降水连连对农作物会产生影响外,对北方地区后期有可能会出现干旱现象,但要是“立夏”今天阳光明媚接下来的天气便会风调雨顺。

不过这些农谚其实是有着一定的地区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用这种说法,有些地区在立夏时节,对于雨水还是非常渴求的,因为如果雨水不好的话,土壤墒情不佳,就无法播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