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魏碑應從何碑入手?

用戶4548576525810


魏碑是北朝盛行的書體,它繼承了漢隸的筆法,字體多含隸意,結體嚴謹寬博,格調宏放,風格質樸,深受大眾喜愛。

但魏碑數量眾多,風格各異,其中還存在較多異體字甚至錯誤,初學者選擇困難。

故初學魏碑一定要慎重,要選擇藝術性得到公認的魏碑,比如《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鄭文公碑》等。

我個人較為贊同從《鄭文公碑》入手。

《鄭文公碑》是鄭道昭的代表作。鄭道昭字僖伯,北魏政治家、詩人、書法家,有“魏碑體鼻祖”之稱,與王羲之並稱“南王北鄭”。

《鄭文公碑》記述了滎陽鄭氏家族歷史及鄭道昭之父鄭羲生前事略。

此碑分上下碑,上碑字小,無碑額,20行,每行50字,如今難以辯識。下碑字較大,51行,每行23--29字,保存完好。

《鄭文公碑》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體勢、行書的風姿,同時又有楷書的端莊。

此碑是隸書向楷書變化的過渡性書體,其筆法以圓筆為主,但又有隸書方折的方筆,它融篆勢、隸意、草情於一體,集剛勁姿媚於一身,堪稱不朽之作。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康有為認為“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成具美”


也就是說,學魏碑選帖,入手時隨便選任何一帖,都可以實現奠基的作用。不必有太多講究。但由於受“取法乎上”觀念的影響,多數人會在意入手選帖的問題,都希望事半功倍,甚至一步到位。其實這是一種一廂情況的想法。學著學著,你才會發現“欲成具美,須盡合諸家”。

魏碑也叫魏楷,是楷書向唐楷演化的過渡書體,具有強烈獨特的藝術特徵。康有為稱之為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潤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

習慣上會把魏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方筆魏碑,一類是圓筆魏碑。

因為方筆是魏碑的主要特徵,初學最好是從方筆魏碑入手。如《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等。


話題接龍


魏碑是一個楷書門類,藝術風格多變,比唐楷要豐富很多,但是也有些弊端,水平不一,錯別字等等

下面我介紹一下我的學習魏碑的經歷吧,僅供參考,水平有限

方筆是魏碑的特色,如果強化方筆,我建議從龍門二十品入手,字勢渾厚,用筆爽朗

如果對字型有較高的需求,張猛龍碑無愧它魏碑第一的稱號

如果就字數多,方便學習的話,建議看看李壁墓誌

想張黑女哪些,比較娟秀,也是不錯的選擇

下面是我臨的元楨墓誌,寫的不好請指點





趙華虎


魏碑從大的分類來看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第一個大的部分,是以洛陽龍門石窟造像為代表

的一個大的系列,這其中的作品以龍門造像二十品

為特徵,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始平公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和

【魏靈藏造像記】。這四塊碑貼是魏碑書法中的重要

組成部分,學習魏碑從此處開始當屬正路,因為這種

書體以方筆為主,鋪毫重筆,硬朗大氣,線條及結構

造型簡潔大方,是學習魏碑最好的基礎版本。

第二個大的系列是北魏元氏系列書法,這個系列可學習

的資料就太多了,像【元略墓誌】【元珍墓誌】等等,

我認為這個時期的魏碑楷書是中國書法史上的最高境界,

即便是後來的唐楷也無法與之比肩,但這類楷書相當

難學,初學者不建議從此入手。

第三個部分是以北魏摩崖造像為代表像【鄭文公造像】等,

但這類碑刻經過千年的風吹雨打,碑文一般受損嚴重,

在拓稿的時候變形更加明顯,對初學者來說並不是很適合。

當然初學者最好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慎重的選擇比較

合理,魏碑的起步階段並不容易,需多加思考為宜。

附圖作品:清代邊壽民【行書七律詩貼】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清代卷)



素里布衣楊半


因個人喜好而定,我是先臨張猛龍,爾後習鄭文公,問或寫爨龍顏。可惜天資愚鈍,寫了幾十年卻仍不成形,當然我僅僅是寫字消遣而已。

拙作幾幅,博同道一笑。







閒雲野鶴622624


《北魏司馬紹墓誌》全稱《魏故寧朔將軍固州鎮將鎮東將軍漁陽太守宣陽子司馬元興墓誌銘》。北魏永平四年 (511)十月十一日葬。志文十七行,行二十二字。原石清乾隆二十年(1755)出土於河南省孟縣,後佚。嘉慶(1796-1820)初年,湯銘摹刻置孟縣縣學側鄉賢祠,世方有翻刻本,國家圖書館所藏。

此碑刻工精良,點畫方峻勁健中富於彈性。可以領會隸書向楷書的演進轉換,是筆意完備的楷書點畫與成熟的楷書結體同步進行的。在此墓誌書法中,我們可找到具有唐代楷書成熟時期特徵的點畫與結體,足見其對後世的書體演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太湖水雲間


《鄭文公》圓筆之宗。《張猛龍》方筆之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