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發現的隋朝千年糧倉專家稱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怎麼看?

小城市的奮鬥者


首先更正一下,您把回洛倉和含嘉倉這兩座糧倉混淆了。

不過也難怪,這兩座糧倉確實有相似之處。首先這兩座糧倉都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糧倉(回洛倉略大);然後都建於大業初年,也就是隋煬帝執政初期(含嘉倉建造年代有爭議);並且都作為中國大運河項目的重要組成申報併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這兩座糧倉規模宏大,在當時來說,防潮防腐的技術確實非常先進,以含嘉倉為例,在160號窖內還存有大量的糧食。經過化驗,有機物含量尚達到52%,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座糧倉採用的“席子夾糠覆蓋法”解放初期還在一些地方被民間所採用。

但要說現代技術無法超越就有些言過其實了。要知道糧食安全關乎國家安全,對於糧食的安全儲存各個國家都會從戰略的高度予以重視。目前我們國家的糧食儲存主要採用環流燻蒸、真空乾燥、太陽能低溫等等技術,既經濟便捷,效果又好。



回洛倉

回洛倉是2004年一家公司施工時被發現的,考古學家經過挖掘考證,推斷為隋朝著名的回洛倉。

回洛倉是隋煬帝時期國家的主要糧倉,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馬坡村以西。這座糧倉有50個足球場大小,約有700個倉窖,能存儲3.55億斤糧食,不虧為“天下第一糧倉”

這座糧倉就是一座城池,分為倉窖區、管理區、道路和漕渠。為了存糧的防潮防黴,建造時首先用火燒烤整個倉窖的牆壁,然後在牆壁上塗抹青膏泥,再鋪設一層木板,最後在木板上鋪一層席,最後才存儲糧食。

隋未天下大亂,瓦崗山李密奪取了回洛倉,使洛陽陷入了無糧的境地。而李密得到回洛倉的糧食之後,大量的招收饑民充實隊伍,實力大增。唐朝統一後,因為回洛倉地理位置的原因,這座“天下第一大糧倉”便被廢棄了。



含嘉倉

李世民看到李密因奪取回洛倉導致洛陽陷入被動以後,吸取了隋朝的教訓。在唐統一後,李世民選擇了洛陽城內的含嘉倉進行擴建和改造(這個說法有分歧,一種說法是隋朝建立,唐朝擴建。另一種說法是唐朝新建),建成了唐代最大的糧倉。當時全國的存糧有一半在含嘉倉。

含嘉倉的防潮防黴技術比回洛倉要先進一些,採用的是“席子夾糠覆蓋法”。首先也是用火將倉窖的牆壁烘乾,用草木灰鋪在窖底。然後木板,鋪一層席子,中間鋪滿糠,上面再鋪席子,用這樣的結構放置在窖底、窖壁、窖頂,中間放糧食。在發掘出的第160號倉窖中放滿了糧食,出土時依然顆粒飽滿,木板縫隙中的穀粒,取出後的第二天居然生出了嫩芽,後送到原洛陽農科所培養,第二年竟長到膝蓋高,還結出了果實。可見含嘉倉糧食儲存技術的先進。

到了唐朝末期,因為隋唐大運河的水位下降含嘉倉失去了運輸的優勢,慢慢的被棄用。但包括160倉窖在內的一些倉窖一直到宋代還被使用,直到北宋末期因戰亂徹底廢棄。



歷史價值

回洛、含嘉兩大糧倉,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技術先進。就其驚人的糧食儲量來看,反映了隋唐時期我國生產力的空前提高。同時對研究當時的軍事,漕運,建築、防潮技藝、糧食管理制度等都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