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人到中年不自由,不如唐朝一条狗,这“嘴欠”的人生啊

从中国的古代文学来看,诗词总是寄托着写作者的一些情感,尤其是这种有过仕途经历的,更容易夹杂一些家国愁思,有些人是怀才不遇,有些人是郁郁不得志,有些人完全是自己“嘴欠”,比如今天要说的刘禹锡,这位绝对的“特立独行”,因为自己的“嘴欠”惹得麻烦一点都不少,最后还上瘾了。

刘禹锡:人到中年不自由,不如唐朝一条狗,这“嘴欠”的人生啊

个人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

刘禹锡被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刘禹锡:人到中年不自由,不如唐朝一条狗,这“嘴欠”的人生啊

早期的前途无量

刘禹锡自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进士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之下,可是一个相当好的成绩,在未来做个大官甚至是当朝宰相都是极有可能的,不说别的,最起码你进入权力层了,刘禹锡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进士及第后,朝廷将刘禹锡任命为监察御史,这个职位虽然级别不高,只有正八品,但具有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的的巨大职责,放在今天这也是相当重要的职位,在封建王朝时期更是极其重要,尤其是对一个刚刚步入仕途的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助益。

两年后,刘禹锡便再次迎来了仕途的黄金期,进入东宫成为太子教书。太子,那极有可能是将来的皇帝,你成为太子身边的人,将来等太子做了皇帝,还能亏待你嘛?刘禹锡就这样,再次迎来了人生的黄金时期,志得意满,一心做出一番大事。

刘禹锡:人到中年不自由,不如唐朝一条狗,这“嘴欠”的人生啊

改变的人生-永贞革新

进入东宫之后,刘禹锡被太子甚是看重,被称为“有宰相之才”。太子因为亲眼目睹了大唐的由盛转衰,有心复兴大唐荣光,便对像刘禹锡一样有着“复兴大唐”抱负的士子格外青睐,大为任用。刘禹锡本想在此期间施展自己的抱负,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太子中风了,德宗皇帝一着急也撒手人寰,皇帝一驾崩,太子李诵即位,史称唐顺宗。

唐顺宗一登基便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刘禹锡则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叛度支盐铁案、崇陵史判官,这几个位置就相当于今天的农业一把手、盐铁一把手,把持着李唐王朝的经济命脉,这一刻的刘禹锡已经到达人生的巅峰,不想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几天。

刘禹锡:人到中年不自由,不如唐朝一条狗,这“嘴欠”的人生啊

“永贞革新”的序幕拉开,是李唐王朝重现辉煌的一次尝试,也是唐顺宗政治抱负的政治展现,本来或许会有着美好的未来,纵然不复昔日荣光,也足以稳住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

可是任何的改革都会有阻力,都会伤害到旧势力的利益,这一次,他伤害到了宦官的利益,一个将他置于死地的集团。唐朝的大太监可不仅仅只是一个毫无作用甚至毫无权力的人物,他们手上都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不少权力,这一次的改革伤害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又怎么能坐视不理呢?

唐顺宗在位仅八个月,就被宦官俱文珍所迫退位,传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死时仅46岁。

唐顺宗的退位与驾崩,预示着“永贞革新”的全面失败,而作为“永贞革新”的中心人物,刘禹锡自然受到了全面打压,由山峰掉落山谷,开始了他的“被贬”之路。

刘禹锡:人到中年不自由,不如唐朝一条狗,这“嘴欠”的人生啊

本想吟诗作对抒心意,却意外成“嘴欠”

李纯即位后,刘禹锡先后贬为远州刺史、远州司马,从一个朝廷重臣变成穷乡僻壤的“戴罪之身”,这其中的落差可想而知。刘禹锡只能靠着自己的才华,写写诗,做做对,抒发情致。

这种日子持续了十年,突然有一天唐宪宗李纯不知抽什么风,突然要召集刘禹锡回京任职。刘禹锡非常激动,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便诗兴大发在玄都观做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而就是这首诗,让刘禹锡再次跌入谷底。

朝廷之中,党派林立,刘禹锡被召回,自然有人不高兴。而当他们看到诗后,便找到了借题发挥的缘由,对诗句加上了自己的解读:玄都观指的是朝廷,而树是大臣,我们这些大臣都是在你刘禹锡走后提拔的,说白了,你压根没把我们放在眼里,有你刘禹锡在,我们啥都不是。

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本来这群人就不想你回来,你还自己往枪口上撞,你看我不整死你。

他们便开始收集刘禹锡的所谓的“罪证”,无他,唯诗而已,他们在刘禹锡的诗里添油加醋,而且上告皇帝,说刘禹锡有不臣之心,唐宪宗一怒之下便将刘禹锡再次贬到播州。

听闻刘禹锡的遭遇,他往日的朋友们便纷纷的为他出谋划策,为刘禹锡谋求出路,终于多方努力之下,刘禹锡改为连州刺史,后来又辗转四川,10年后,被调任安徽和州刺史。这一次,他又因为诗遭到了麻烦。

刘禹锡:人到中年不自由,不如唐朝一条狗,这“嘴欠”的人生啊

刘禹锡虽然被贬官,但论职位怎么着也比地方官大一级,但是老话说得好,强龙不压地头蛇,这不那头蛇在刘禹锡一来,就给了他一个大大的下马威。

当地的县令安排他住在城南门的偏僻之地,但不久之后刘禹锡家门口便挂出一幅字:

“面朝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一看,你这是把它当成江景房了,这么自在呢,那我就给你换个地方,看你还这么自在。

于是县令便给刘禹锡又换了一处城北的住所。到了这,刘禹锡再做一诗: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县令一看,我擦,你是一点面子都不给我啊,行,那给你个小破屋,我看你能说出啥来,这次转移到城里的一个极其简陋的破屋里。也就是在这里刘禹锡写下了那篇千古传唱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时的刘禹锡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年了,他已经变得泰然自若,悠然自得,回首过往,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何不过得逍遥洒脱一些。

公元826年,刘禹锡再次等来了回京的诏令。本以为是苦尽甘来,没成想回京后,刘禹锡又来了雅兴,再次写诗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唐宪宗见刘禹锡依旧是从前那样,你是真不给面啊,便将刘禹锡贬斥到苏州、汝州、同州等地,继续漂泊,直到842年,刘禹锡在洛阳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享年七十,死后被追封户部尚书。

个人感想

刘禹锡的一生,大起大落,从朝廷重臣到“戴罪之身”,这其中的落差不是常人能忍,重要的是在这期间,你还能保持这种心态,不屈不挠,甚至有点刚的性格,不得不说,刘禹锡绝非常人。

数次的贬谪与颠沛流离,依旧掩藏不住他的豪情万丈,他的诗,如同他的人一般,自信,坚强,笔力豪健、风情俊爽,“诗豪”之名当之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