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即墨大地主李秉和

解密:即墨大地主李秉和

商人發家致富的故事都是最為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尤其是那些白手起家創出一片天地的商人,更為後世所追捧。他們善於敏銳地把握商機 ,能夠勇敢地克服困難,他們積累的數以億計的資產為世人所豔羨,他們的創業歷程更是勵志的典型。

即墨本地就出過這麼一位富商,儘管他生活的時代沒有互聯網,也沒有融資、上市等金融手段,但他卻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富甲一方,在全國開設了120家連鎖店鋪,修建了山東排名第二、佔地面積150畝的大莊園李氏莊園,他就是即墨最大的地主李秉和。

<strong> 窮孩子當伴讀熟讀《論語》

說起李秉和,青島市區的讀者可能知道的不多,但是在即墨,李秉和的名氣可是響噹噹的,他跟他修建的李氏莊園一起,成了即墨的一個傳奇故事,為男女老少所熟知。都說“三歲看老”,有關李秉和的故事我們不妨從他的幼年說起。李秉和,號春臺,他的出生年月今人已無法考證,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李秉和發跡之初只不過是個普通少年,並不被外人所熟知。他出生在即墨縣金口鎮李家周疃(今屬南阡鄉)。當時正值清朝中葉,他的職業不過是個窮木匠。

雖然身份低微,但李秉和並非不學無術的少年,從以下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只要條件允許,李秉和總是想做出一番事業的:李秉和在創業之前,因為被一家官宦人家看中,成了這家少爺的伴讀,雖是出身貧民,他卻藉此機會熟讀《論語》《孟子》等中國古典書籍,為以後做人做事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國古代依靠《論語》治理天下的人早就有,那是宋朝開國名臣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默默無聞的人也有,無數的湮沒在歷史洪流中的科舉士子就是最好的例子,這李秉和雖喜歡《論語》,但未必就是憑藉此書成事 ,何以就大書特書呢?其實李秉和和那些個普通士子的區別就在這,他雖然讀書不多,但他不是把書當做敲門磚,而是踏踏實實地把書上的道理當成為人處世的準則。

青島著名作家黃舸著有《大莊園》一書,詳細記錄了李氏一族的興衰榮辱,內中有一個故事情節是這樣的:直到民國時期李葆初還把曾祖父李秉和傳下來的經商感悟和《論語》等書供奉在家廟裡,由此可見李秉和受《論語》的影響之深。在即墨金口鎮採訪過程中,記者聽到了一個有趣的傳說,可以說明青年時的李秉和對《論語》的領悟已經很深了,他為了讓節儉的父親多吃點肉,居然把自己買的魚偷偷地扔在集市上。

據說在發家之後,李家父子依然節儉。李父為了省錢買房置地,依然不捨得多買一套衣服,多吃一點糧食。每年冬天李秉和的父親都會穿著黑色小夾襖來往於家和地之間。在逢大集的時候,李父也去集上看看糧食的價格,置辦一些農具和家庭生活的必需品。李秉和注意到父親年老但是依然不捨得吃飽穿暖,絞盡腦汁,想讓父親的生活更好一些。他注意到父親從不捨得浪費東西,就在一個逢大集的日子從家裡帶上剛買回的魚,看準父親出門趕集的時間,走在父親前面,在合適的地方,李秉和把魚扔在一個顯眼的地方,想看看父親會不會撿回家。

父親以為是兒子不知道家業難守,心裡難過,撿起了兒子扔下的魚,就繼續往大集的方向趕路。李秉和看到父親中了自己設下的圈套,就作勢走了一段路回家了。李父回到家後,就著撿回來的魚,每頓都會多吃一些飯。這件事讓李秉和高興,卻讓老爺子不舒服,因為他發現,這是兒子故意買好的魚,孝順固然可嘉,但他還是覺得浪費了。於是在下一個大集的時候,出現了下面的一幕:李秉和繼續找準時間,找合適的地方扔下準備好的魚。這次李父沒有撿起兒子扔下的魚,他用腳踹了一下兒子為他準備好的圈套,繼續趕路了。就這樣李父的節儉和李秉和的孝順被附近的人廣為傳誦。

解密:即墨大地主李秉和

<strong> 拉肚子發現商機,富甲一方

  少年李秉和熱愛學習,孝順父親,可這並不能讓他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富豪,正所謂“富貴險中求”,真的要賺錢,李秉和靠的是走私手段。

李秉和最初“奔小康”的手法,無論地方百姓還是相關書籍的說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南北走私。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人們常說的“倒爺”,無非是把北方的好東西賣到南方,再把南方的好東西運回北方,兩次倒手就小賺一筆。據說李秉和最初主要靠從當地向南方販賣私鹽和從江南向北方販賣竹竿、木材等發財致富。

這裡有必要說一點,販賣私鹽無論古代還是當代,都是違法的勾當。在古代,大宗販賣私鹽的處罰是很嚴重的,掉腦袋也不是沒有可能,可李秉和有自己的辦法。據金口鎮當地百姓告訴記者,李秉和用的法子是“瞞天過海”法,“他弄上幾百頭生豬,把豬內臟掏掉,把私鹽藏在豬的肚子裡,根本就沒被官府發現過”。這是李秉和除去好學孝順的另外一面膽子大,有頭腦。

靠著幾次倒手,李秉和漸漸地有了些資本,但這不足以讓他成為膠東鉅富,真正讓他富甲一方的是一次棉花販賣活動,關於這次活動的細節,金口鎮李家周疃村的一位李姓老人尚能粗略敘述,而在黃舸先生的《大莊園》一書中也有記載:據說李秉和有一次赴江南販賣私鹽大賺一筆後,專門在當地一個有名的酒樓宴請眾位夥計,也許是吃得過雜,當天半夜,李秉和只覺得腹痛如絞,一晚上上好幾趟廁所,後經郎中診斷,得了痢疾,因此一時不能北上,只能在當地調養,恰逢江南下起了大雨,雨勢很大,將近一個月綿綿不絕。

雨停之後,李秉和在夥計的攙扶下,來到郊外散心。時間不長,一股翻上攪下的疼痛在小腹裡發作起來,他推開伙計,高一腳低一腳地來到一片棉花地裡,蹲下方便起來。也許是蹲得時間過長,他只能抓住面前的一棵棉花,想拉著它站起來。誰知一使勁,竟將棉花連根拔了出來。原來,連日陰雨,棉花浸在水中,時間一長,棉花的根都被澇死,全部爛掉了。

這無疑給了李秉和一個訊號,商機來了,買賣棉花必能暴富。此後幾天,李秉和經過詳細考察,確定棉花當年歉收無疑,於是投入全部資本開始收購棉莊的棉花。他謊稱北方天寒,要運回老家,還立下一條規矩老百姓的私棉不收,鎮上棉莊的棉花只能收購一半,別處棉莊的棉花全部收購。

當時正是江南八月,收購棉花絕對是低價,等到按照既定方針完成收購之後,李秉和就只用坐等財源滾滾了。果不其然,這一年,南方數省的棉花幾乎絕產,棉價暴漲,憑藉此次行動,李秉和徹底完成從一個投機商販到地主兼資本家的跨越,不但兼併了七萬多畝的田地、山林和灘塗,還陸續創建了一百二十家“春”字號店鋪(李秉和字春臺)的龐大商業帝國。

從此之後,李秉和成了膠東聞名的大富商,他也修建起了李氏莊園(即李秉和莊園)。

解密:即墨大地主李秉和

<strong> 死前告誡後人多讀《論語》

  故事說到這,有一個謎團還沒有解開,既然李秉和知道當年倒賣棉花是暴利,那他為什麼還定下“老百姓的私棉不收,鎮上棉莊的棉花只能收購一半”的規矩呢?其實這很簡單,前面說了,李秉和早年受《論語》影響很深,因此他知道凡事要以和為貴,不能把事情做絕。他之所以不收老百姓的私棉,只收鎮上的一半棉花,是因為他經常來江南做生意,知道當地百姓生活的艱辛,因此他賺錢也有“道”,倒賣也有“度”,難怪事後鎮上的百姓不停地念叨:“李秉和,好人哪!”

從上面一則故事不難看出,大地主李秉和並非一個為富不仁的人,在即墨當地流傳的故事中,人們對李秉和更多的是崇敬和佩服。李秉和也確實擔得起老百姓對他的敬重,他晚年似乎把經商和做人聯繫到了一起,他認為做生意除了考慮利潤和風險外,還要考慮生意是否損人利己。按照《大莊園》的記載,直到臨死之前,李秉和還在告誡後代要“好好讀論語”。

因此,到了他的曾孫李葆初的時候,李氏莊園不光是李家的私產,有時候還有點公益組織的意味,李葆初崇敬曾祖李秉和,因此他不忘祖訓,樂善好施,逢災必賑。每年的收割季節,李家會“放地頭”(就是把地四周的收成不要了,地的主人只收中間好的,留下的給別人。),使民眾首先獲得溫飽保證。每逢災年,莊園對佃戶或減租或免租,還要開倉賑糧,正因為如此,莊園贏得了周邊百姓的一致稱讚。能把經商、治家、做人都做到一定境界,李秉和身上值得我們今人學習的東西難道還不夠多嗎?

<strong>相關鏈接:李秉和家族是清朝晚期至民國年間即墨境內最大的財主。李氏家族曾擁有地產2.3萬畝,山巒、灘塗5萬畝,春字號買賣120個,他的地產之廣店鋪之多,錢財之巨,莊園之豪華為即墨之冠,聞名於省內外。李秉和莊園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地主莊園。

李秉和莊園坐落在即墨金口鎮李家周疃村。該莊園自李秉和始,經過李門五代相繼擴建,特別是經李葆初等人大興土木,致使這座莊園在建築上日臻完善,在規模上遠近聞名。

該莊園是一座典型的古城堡式的地主莊園。整個莊園以城牆環繞,東寬西窄,略呈梯形,佔地總面積為150畝。其中李秉和家本身佔地達75畝之多,餘者皆為李秉和之堂兄弟及李秉柃及其他李氏宗族所居。莊園的城牆周長約1.5公里,高5米,頂寬4米,全由三合土夯築,內外牆壁砌為磚石。“能並排跑開兩駕馬車”城牆頂外側築有女牆,並建有炮臺。

莊園城牆開南、北、東三個城門,皆為磚砌拱門,南、北門上築有古式城樓,青磚綠瓦,氣勢宏大。城牆外挖有城壕溝,常年積水,吊橋懸空,大有城池堡壘之勢。城牆內便是李氏莊園。進了北門,一條長達270米的大街將莊園分成東、西宅。東宅名曰“尚禮堂”,有房180餘間;西宅名曰“尚敬堂”,有房140餘間。兩宅又各分東西兩院,臨大街一面為住宅,東宅臨城牆一面為菜園,西宅臨城牆一面為花園。各宅的中間為主建築,設有議事廳、宴客廳及主僕居的正廂臥室,其建築設置自然是富麗堂皇,幽靜典雅。莊園內外還有三座漢白玉節孝牌坊。

如今的莊園物是人非,古村猶存。李秉和莊園被列為青島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古村繁盛的永恆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