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老八为什么输给老四?

烂漫的野马


评价一个人的得失,成败!不能太客观!!

自古成者王,败者寇!

从这几个方面我个人认为可以认定为“老八”沦为阶下囚的因素:首先,从帝王心术来讲,康熙起初对未来继承人是有好几种备选的!自大阿哥被废以来,二阿哥胤礽继承太子位,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以来太子以储君位自居与几位兄长,同时9子夺嫡使得朝廷朋党为患!!

最明显的也就是当今太子胤礽和老八两党,最为明显,而太子一党主力智囊和帮手就是老4阿哥(后来的雍正皇帝)和老13胤祥!恰恰在这胤礽当太子几十年当中,办差也好,辅政也好,其实都是老4和老师13的功劳,康熙也心里有数,老4在朝廷办差上不论设计到谁的利益,从骨子里是以朝廷大局为重的,而老八则恰恰相反!!!!

老八对康熙下派给几个儿子的任务是隔岸观火,私下里广结朋党,虚情假意收买人心,通过各种手段增大自身实力!!同时,暗地里给太子一党下绊子。他从内心是想把太子搞下来!!

在当时朝廷阿哥们,可以胜任太子的,大阿哥是被废多年之人,他飞扬浮躁,权利熏心,真正的能力,智商,谋略,都是不堪的。

老三只是喜欢文学创作,整日里和饱读诗书的才子们,做文学创作,对政事权利欲望似乎不太上心,只是想明哲保身罢了,毕竟自己知道自己不适合做皇帝或者自己知道康熙也没看上他,有自知之明的最聪明的一个人,谁也没有得罪!!

康熙老爷子,在晚年,通过太子两次被废知道不可能让胤礽这样的人当皇帝。。但是朝局不允许他再选太子,就是怕再好的人选也会被搞垮的!!!于是暗地里开始酝酿了后选人,,我个人认为可能是老14阿哥,老4阿哥,和老八阿哥。。但是更倾向与老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4办事不管不管出于什么心理,办好办坏,都是尽力以大局为重的,即便也有些私利但是绝对不影响江山社稷!为人比较正直,和稳重!!!固有,“铁面王”的称号!!!

但是一个江山!!要选继位人,不是闹着玩的,,,凡事都有个万一。。。

康熙考虑万一老4不是老八的对手怎么办???

于是康熙搞了有谁出任“大将军王”这件事情出来,恰好前线打了败仗!!!

当时只有老13老14和老八最适合!!!他们精通兵略!!

而13阿哥是老4的铁杆兄弟,他两个不可能分开,而当时老4又主管户部,,所以老四推举了他的亲生弟弟老14阿哥,有人也推举老8,但皇上为什么准许了老4的建议?

这就更加体现了帝王心术!!!

如果准了老八党,让老八去做前线打仗做了大将军王;那么这一仗基本上赢不了,因为老四掌管户部,以及当任前线附近地方的大官是老4的门人~年羹尧!那么后方支援钱粮的这两个中央级别的和地方大员能够一心一意的去让老八打胜仗立大功吗????现实当中肯定不会,最起码会大大的打折扣!到头来打了败仗!没准还要弄老4个粮草支援不力!老八也无缘储君之位!两个最好选手的继承人岂不是都没缘储位了!这可关系社稷安危的大事情啊!!!要保一个啊!这就是康熙的想法!

而老四不愿意挣,,他始终就是以,,不挣是挣得心态去做事的。。但是,在苦差,得罪人的差,没人愿意去的差事他愿意去分担!这就是老4高明之处!!!

都想挣大将军王。

于是,他力保亲弟弟14弟!皇上准奏了!!其实正好合了皇上的心意!!

因为,自古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雍正是他的母同胞的亲哥,他出与哪方面考虑大敌当前也不会撤弟弟的腿!!

还有老14虽然表面来看站在老8一边,其实老14是非常有心的一个人,他是选择了赌博站队的法则。众所周知,二阿哥,不可能当皇上,局势上看,就是老4他亲哥,还有老8。如果老八当上,那他是老八一方的得力助手,将来亏不了他,如果他哥当上了皇帝,那他也是皇上最亲王爷。。更何况大将军王也有可能是皇帝继承人,毕竟军权在握阿!!皇上把老14封为大将军王,一方面这一仗胜券在握。。这是第一。第二,他如果有朝一日康熙身体不行了,老14和老八合谋对付老4.老4可以用钱粮来截止他老14。。几十万大军吃喝拉撒都在老4手里捏着呢。老14最后一直以为皇上是传位给他的。。。因为他打了胜仗。是名副其实的大将军王。

自从皇帝大寿,老14送皇帝一块宝石,可是,被老八用一只死鹰给调包了。从这件事情上老八就输了,但是皇上没有查,但是也没让老14回来,只是皇上心里心里有数,就是再傻,老14也不会明目张胆的给父皇拿死鹰当礼物。。

除非兵临城下,逼宫造反了,可是并没有兵见。很明显是老八,怕老14得宠,同着天下文武百官给老14摸得黑,即便不是传出去,在皇家那是影响继位人得名誉的!!!可是老八,聪明反被聪明误了,自打这起老八无缘皇位!!!

而,老4这时候就明显有优势了。

老13在当时被皇上软禁了,其实是怕他闯祸,从而影响他以后的前程,皇上其实最疼这个儿子,但是他不适合做帝位。他侠肝义胆,为人耿直,一身正气,但太义气用事,不会圆滑转弯。。和老4关系好,,给老4将来留个帮手。故而软禁他!!!不让他做任何事!!!

最后皇上崩逝前,早就准备好的诏书,遗言以及嘱托。。大家这才都知道!!!

但是老八等不甘心,即便任他在怎么不服也不行了,,新皇帝一纸诏书放了自己的铁杆老13.老13带兵多年,军队里面将军都是老13的铁杆,各大军营连夜被老13都收边了。。先皇的亲儿子,又有皇帝的金牌令箭,谁敢不听??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老14大将军王,防止兵变,早就被夺了实权,截止了粮草。还能干什么???

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皇权之争,,在康熙生前苦心筛,反复观察,以及互相制衡等缜密的运筹下为大清朝江山社稷选择了一位完美的继承人!!!!!!!谢谢










依联顺


因为老八把他的老八秘制小汉堡给他父亲吃了。他父亲非常气愤,让他去wc直播吃粑粑。他就去了,一声奥利给,干了兄弟们成就了他人生基础。后来老八放弃皇位,逍遥自在且又踏踏实实的做了一名网红,不说了我去看老八直播去了。


A恰巧喜欢976


《康熙王朝》中,老八为什么输给老四?

康熙末年,为了争夺皇位九个儿子都卷入了这场斗争,而在这场内部的斗争中,老八胤祀在朝中的势力最大,皇位却被老四胤禛夺走了呢?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老八不懂帝王心最终导致了失败

在历来的朝代中,只要母妃能得到皇帝的宠幸,那么皇帝肯定会重视个喜欢这个皇子而且地位也高,相反皇妃如果一年到头都见不到皇帝,那可想而知她的地位了。

康熙的结发妻子赫舍里他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儿子胤礽也自然而然的当了太子,但是老八的母妃是非常不受宠的,自然也导致老八的童年并不美好。但老八确实也厉害,凭自己的本事能够凭借自己将朝中大臣笼络,就连老九老十都变成自己的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势力,可以说老八的势力已经逐渐超过了太子。

后来太子胤礽因触碰了康熙的权威,康熙非常生气直接废了太子,老八感觉机会来了,开始动员朝中大臣举荐他成为太子,但是他却忘了,皇帝最大的禁忌就是继承人的势力不可以超过自己,朝中人心都被别人笼络,要皇上何用,老八没有读懂帝王心。

从以上可以看出老八太冒险可,虽然势力很大而且也有才能,朝中很多重臣也举荐老八,康熙也曾一度喜欢这个皇子,但是康熙更不喜欢的是一个势力如此之大又比自己还有才能得一个人。所以康熙对老八是有爱有恨。

反观老四胤禛一向为人低调,处事能力也强,而且又有老十三的不惜一切的支持,各方面也不输老八,所以康熙统观大局最后选择了老四。

大家看后有什么想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楚汉文化


你好,非常开心能回答你的问题

八贤王胤祀为什么输给冷面王胤禛,我想从三点去分析这个问题:

1.康熙

作为帝王,权利不可侵犯,哪怕是自己的亲儿子。老八有八贤王之称。but,这种贤在康熙看来便是笼络朝臣,勾结百官。这种势力,已经对康熙造成了权力上的威胁。

2.八王胤祀

八王确实是一个实力,有才能的人物(在雍正期间可以体现),但是才干用错了地方,便不是好事了。谋害二阿哥胤礽,勾结党羽,威胁皇权。在太子被废期间,百名官员联名保八王胤祀做太子(康熙的钓鱼执法),被康熙训斥。自此,八王胤祀已无机会染指帝位。

3.四王胤禛

四王是敢做实事、不怕得罪人的。正如康熙所言,让他做一个真正的孤臣,这时的康熙已对他有立储之意,因为帝王本身就是最孤独的。康熙也知,自己的仁政所带来的官场贪污、混乱的弊端。必须要找个手腕强硬的人,大刀阔斧的改变现状。有这点出发,四王胤禛也是更合适的人选。

最后

有人说是因为弘历所以选胤禛。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康熙第一次见弘历时,弘历11-12岁。看孙子来决定下代帝王的人选,未免太过草率了。






小鸽影视集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能力不差,为何会失败呢?真相终于被说出!能力不差的也不止老八,能参与皇位之争的,又怎么会都是等闲之辈呢?真相终于被说出!然而,皇位也不仅仅就是凭本事就能获得的。话说《雍正王朝》里的老八,年纪轻轻的就有了“贤王”之称。仔细想想,古往今来,也只有皇帝昏庸无能之际,才会凸显出臣子之“贤”。想通了这一点,就会明白,其实皇八子胤禩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早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就《雍正王朝》的剧情来看,老八除了整天极力塑造自己谦和仁义的外表,还做过什么呢?几乎没什么可以亮点。其实,整部剧中老八表面上都是在假仁假义,而在暗地里给自己的兄弟们使绊子。再反观获胜的皇四子胤禛。这小子憨厚朴实,在能力上不输给任何一个皇子,但又具有其他人没有的优点:无论做什么,功劳都是自己老子的,责任都是自己造成的。这说明了什么?这反映出胤禛更聪明,他懂得怎么讨老爷子开心。

康熙这样的千古一帝,能意识不到自己晚年的处境么?国库空虚了,官场腐败了,儿子们也成了相互撕咬的野兽。可是,他不能承认这些,因为一旦承认就意味着自己的圣明毁于一旦。在这样的情况下,胤禛一直在任劳任怨地做事,甚至可以说是用卖命来形容。在整部剧中,胤禛并不是每件事都做得很出色,也曾出现过错误。但是,康熙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儿子,而是一个能为他分忧解难的儿子。这一点,胤禛做到了。

可是八贤王却不一样,他不仅不完美,反而在努力表现地很完美。非但如此,皇八子胤禩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拉拢着老九、老十和一班大臣极力推荐自己,这不是公然的结党营私么?所以,老八是一个遭康熙厌烦的角色,而老四却是个康熙离不开的儿子。康熙是皇帝,但也是父亲,对儿子的感情有了亲疏远近,将来皇位落到谁的头上,岂不是显而易见的事么?


古今历史观文


在电视剧种我们看到康熙两次把册封的太子废掉,导致了剩余的儿子们看到了继位的希望,因此多方势力互相攻击,而此事最后的赢家便是老四胤禛。

老八与老十四在竞选大将军王时并没有忽略真正的对手老四胤禛,只不过老四用一招乾坤大挪移使老八和看十四开始产生了分裂,老四推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而康熙也同意了。

老十四推荐年羹尧为川陕总督的时机再次拉拢年羹尧,差点策反成功。年羹尧进京以后就先找的老十四并且随之一同进入老八府邸仪事,老四如果不扣下年羹尧的川陕总督任命书敲打一翻年羹尧,他就真的被策反成为八爷党之人了。

康熙驾崩后可以看出,当时隆科多负着拿遗诏,但迟迟没有出现,直到老十三被放出夺取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回来保护老四以后,隆科多才拿着康熙遗诏出来,可以看出隆科多并不是真心要效忠与老四,属于墙头草。

最后老四放出大杀器老十三掌控了丰台大营,彻底逆袭成功,成为最后胜利者。






腾飞影视视频


其实八爷只是输在一个字上,在这部电视剧中最经典的一段便是“九龙夺嫡”的这一场戏了,各位皇子为了能够夺得皇位各显神通,不过其中最有可能做皇帝的只有八爷和四爷,而八爷的实力远胜于四爷(雍正)为何最后能够顺利登上皇位的却是雍正呢?

八爷的实力无疑是最强的,因为他身边有着三位分别是九爷十爷以及十四爷。九龙夺嫡八爷党就占据了四人。可以说完全碾压雍正。另外八爷很会拉拢人,朝廷之上一半的人都属于八爷党,就在康熙让人推荐谁适合当太子的时候,除了张廷玉其余大臣全部都投给了八爷。

可见八爷当皇帝是“众望所归”了,除此之外八爷还不得罪人,在户部欠款的时候,最大的受益人应该是八爷,当康熙准备将这个任务交给八爷的时候,八爷却认为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将这这件棘手的事情推给了四爷。八爷在这一步操作中可谓拉拢了朝廷的一半大臣,但是却失去了在康熙心中的位置。皇帝应该不能讨好所有的大臣,我国历史上皇帝不是还称呼自己是“寡人”吗?

除此之外还有在废太子案件中,太子通过卖官买命时间发生以后,八爷暗夜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康熙,这让康熙非常危难啊,这让康熙非常难堪,另外这也是康熙最不想看到的局面,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权力自相残杀呢?所以康熙告诉张廷玉“自己的儿子病了”而这个病的不仅仅是太子还有八爷。

八爷之所以输给了雍正最终只是输了一个字,这个字便是“争”,在整个电视剧中八爷都是“争”的,一直在暗中为皇位努力,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却做了实际行动,但是雍正就不一样了,雍正直到最后才显露了出来。并且生动的上了一课“不争便是争”。这也是为什么最后雍正非常担心弘昼这个不争的皇子。

于海超



这是因为老八成也仁义败也仁义,八阿哥素有八贤王的称号,看似赞誉实则也是掣肘,八阿哥胤祀的贤不是靠品行积攒的而是拿国库的银子买来的,胤祀借着自己掌管户部的便利,对于百官借国库银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在黄河发大水的时候户部账面上居然只剩不到五十万两银子,而康熙询问对策的时候,胤祀竟然夸起了康熙,把康熙夸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贤君,还说什么黄河发大水是天灾灾情也不会很大这都是地方官夸大的结果,只要及时赈灾薄款就可以,看似说的既高大尚处理对策也很完美,实则不过就是为了粉饰太平罢了胤禛一招就戳穿了胤祀的虚伪嘴脸。


在黄河发大水的时候,胤禛就带领官员及时清查户部银两,却发现户部已经无银可拨临近省份竟然也无粮可调,看着胤祀还在侃侃而谈胤禛直接说出现状深深震撼了康熙,这就是所谓的康熙盛世,一次灾荒偌大的国家竟然没有钱,正如康熙后来所说,这个国家就好比大树,康熙是主干,大臣们都是分支,而国库就是大树的根哪,大树要是没了根这后果会是什么样呢?而这次灾患还是胤禛主动请命去江南筹款赈灾最后才完美的解决了这件事,可以说这一回合胤祀输得很彻底。


第二回合追缴国库欠款,康熙本就打算从众皇子当中选择合适人选,可是这个差事是个得罪人的活,所有人都不愿意干,作为八贤王的胤祀更是躲得远远的,所以这事还是落在了还在回京路上的胤禛身上,一次江南之行官场上是这样说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爷叫回话”,百姓们是这样说的“天不惊地不惊就怕四爷叫回京”,可见四爷虽然官场上口碑不好却得了民心哪,而这次所有的皇子都不愿意干这个差事,只有胤禛挺身而出愿意替康熙分忧,康熙如何不欣慰呢?虽然最后胤禛的差事办的并不是很好,可是在康熙的心中不怕你做错事就怕你不干事,所以第二回合胤祀还是输了。


第三回合京城发生了“宰白鸭案”,要知道这是天子辇下首善之区竟然发生了清朝建国以来闻所未闻的以假乱真案,康熙如何不震惊,况且刑部还是太子管辖的部门,康熙决定彻查,还是打算在皇子当中选择一位处理这件事,胤禛自不必说一定第一个上,而胤祀则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也选择了要干这件事,而后来这事因为胤禛生病所以就由胤祀接手了,那么这次胤禛为什么放弃了这个差事呢?


因为谋士邬思道分析了这件事,邬思道分析康熙不打算保太子了,其实康熙对胤礽在一步步失望当中,黄河发大水胤礽无对策,追加户部欠款胤礽居然是最大的债主,为了还钱居然还卖官鬻爵,最后自作主张装好人让这些官员分两年还清,这些事出来康熙就已经觉得胤礽的能力,现在胤礽的刑部又出现了这么罕见的要案,如果康熙打算保太子那么一定就会让太子自己处理此事,可现如今康熙却让其他皇子处理此事,这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此案查清之日就是太子胤礽被废之时,这个得罪人的差事胤禛自然不会干所以胤禛在康熙面前许诺以后回来就把自己折腾病了,成功的躲了过去。


而胤祀自以为扳倒太子的机会就在眼前,于是就用康熙的名义诱审了肖国兴,肖国兴自以为告发了太子康熙就会放过自己,胤祀这一招既险又毒,的确康熙知道了以后有了废胤礽的念头,可是在听了图里琛的汇报以后,康熙知道八阿哥诱审肖国兴的始末以后,对八阿哥的评价只有两句话那就是“其心可诛、其心可诛”,可以说八阿哥彻底失去了康熙的信任,输得很惨。


在伪造太子手谕这事出现以后,太子胤礽被废已成定局,可是老臣张廷玉却判断太子手谕是假的,康熙于是就顺势废了太子企图引蛇出洞,这这时候八爷党彻底浮出水面,康熙心中几乎明白了是谁在进一步陷害胤礽,所以康熙与佟国维演了一出戏,康熙让佟国维退休的方式宣告了八爷党的失败,同时又复立太子彻底绝了胤祀的太子之路,可以说此时的胤祀已经彻底失去了圣心。

后来康熙选举大将军王的时候,胤禵成了大将军王,胤祀为了陷害胤禵就把胤禵送给康熙的陨石换成了死鹰,成功的气倒了康熙,从这一件事情就看得出来,所谓的八贤王不仅不贤而且不孝,其用心之险恶真是令人发指,康熙故意不撤查死鹰案迷惑胤祀等人,让他们误以为康熙是铁了心要传位给胤禵所以胤祀继续阻止胤禵回京,这也为康熙传位胤禛做铺垫争取了时间,后来康熙平稳的把位置传给了胤禛,可以说康熙的帝王心术厉害也说明胤祀从一开始就输了并且一直输的都很彻底。


婉兮历史


我们通过《雍正王朝》这部剧可以看出,雍正能够当上皇帝还是有点坐收渔翁之利的感觉,因为老四胤禛的实力跟其他竞争者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跟老八比,老八有群臣的支持,还有京城丰台大营的支持;跟老十四比,老十四是康熙钦定的大将军王,手握兵权。老四胤禛有什么呢?唯一支持胤禛的就是老十三,老十三还被圈禁起来,身体还不好。但是最终还是老四胤禛做了皇帝。

难道在胤禛继位前就没有征兆吗?老八和老十四这两位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为什么会忽略了老四呢?

在太子被废之前,老四胤禛一直是太子的人,老八和老十四那时候还是一个阵营,还是以老八为首,他们那时候的目的就是以推翻太子进行的斗争。太子二次被废后,胤禛看到了希望,也加入到了夺嫡的行列。此时老八阵营就开始把老四当做了对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对抗和打压。

我们在《雍正王朝》里可以看到两大阵营在刑部冤狱案和百官行述事件中的交锋,这几次胤禛做的都不错,也得到了康熙的嘉奖,不过却得罪了大部分群臣。老八虽然觉得胤禛做事果断,雷厉风行,但是太得罪人,得不到群臣的支持,怎么可能坐上皇位呢?

后来由于西北战事不利,康熙提出更换主帅,这次事件又把夺嫡推向了高潮,老十四看到了机会,积极争取这个大将军王,并和老八决裂,自立门户。因为康熙给了众阿哥一个假象,谁担任大将军王,谁就是皇位继承人,显然老四胤禛不是打仗的料,老四阵营里的老十三又被关起来了,只有老十四机会最大。所以,在老八眼里,老十四已经上升到最危险的敌人,没有之一。

而老十四为了得到这个大将军王的位置,也私下积极争取老四的支持,不惜许诺把川陕总督的位置给老四的心腹年羹尧。就这样,老八和老十四就在这关键时刻都忽略掉了老四,而康熙的这虚晃一枪,瞒住了所有人。

就在老八和老十四在明争暗斗时,老四继续蛰伏的同时,还积极争取隆科多和年羹尧。隆科多当时掌握着京城三支主力部队之一,可以说老四胤禛能顺利继承皇位,隆科多是功不可没。而争取年羹尧,而可以制约在西北的老十四,就算老十四手上有再多的兵,没有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提供的粮草,老十四也是蹦不起来的。

当然,老四能够继位,还有邬思道在旁指点。邬思道要老四收敛锋芒,不要露出夺嫡的野心,事事忍让,还向当了大将军王的老十四去主动示好,这些都麻痹了老八和老十四,好让老八和老十四继续内斗下去,使得老四能够坐收渔翁之立。


老蒋影视闲谈


首先,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问题回答邀请。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回答:

一,老四胤禛个人能力突发,善于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例如发大水的时候能够想到去筹款,在处理太子谋反的时候能够坚定立场,在举荐太子时候体现出与康熙高度一致!在培养人才方面,把乞丐出身的李卫、不入流的闲置小官田文镜、贴身侍卫年羹尧等等培养成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这样有利于为国家培训储备干部!

二,有铁杆兄弟十三爷作为军事保险!十三爷胤祥的军事能力突出,善于发现和掌握军队的问题,军中一些重要职能的一把手都会由他提拔的!这样就为四爷在斗争中掌握主动,提供军事保障!

三,有出谋划策的邬思道坐镇!这个人可以说是鬼才,能够善于把握康熙心里,能够把握朝廷大局,能够培养人才,为四爷的斗争提供了策略保证!

四,反观八爷阵营,集团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既没有军事保障,也没有计划!与十四爷的矛盾突发,不重视康熙心里!

总得来看,四爷的不争不抢是为上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