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

小泽健次


战国是一个纷纭变换的时代,在这个舞台上秦楚燕韩赵魏齐都在为各自的利益而争夺不休,而最让人所瞩目的就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争斗。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后来因为秦军实在难以抵挡,故而廉颇只好龟缩不战。实际上廉颇是想通过长期的消耗来迫使秦军退兵,毕竟秦兵在外征战太久人心思归,再加上粮草就快要不济,所以如果赵军能够坚持坚守不战的策略那谁能够获得最终胜利尤未可知。但是赵王年轻,他想的是如何能够尽快击破秦军,所以他对廉颇的举动很不满。而赵括的一番豪言壮语让赵孝成王激动不已,他以为赵括完全有能力打赢秦国,故而就临阵换了将。而秦国这边也偷偷地起用了白起。


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战争的结局是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全部歼灭,青壮年劳力几乎都死在了长平。赵国经历这次巨变实力大为衰减,能够为赵国王室征战的就已经很少了,赵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局。面对着秦军对邯郸的围攻,赵孝成王只得把一些老弱病残组织起来上城墙抵抗秦军。除此以外,赵孝成王也找来了援军,秦军最终无功而返。邯郸之战历经五年以后,赵孝成王为自己在邯郸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宴会,届时列国的诸侯们都会到邯郸进行朝拜。燕国宰相粟腹带着黄金五百镒到邯郸好好地进行了一番查探。他发现燕国如今只剩下了童子军,城墙到处也是一片破败,所以回国后他一直在燕王喜耳边吹风,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唆使燕王进攻赵国。

燕国位于赵国和齐国之间,一直以来燕国少有战事,历代君主也是图个安逸不怎么参加中原战事,翻遍燕国历史也仅仅只有燕昭王出了一个名而已。燕王喜听取了宰相的主张,故而他开始积极准备进攻赵国。当时燕国朝廷里的名将之后乐间对燕王进攻赵国非常反对,但仅凭他一个人根本无法翻转这种局面,所以六十万燕军还是走上了侵略道路。燕国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栗腹带领去攻打镐邑,而另外一路则由燕国将军卿秦带领攻打代邑。赵王派遣廉颇、乐乘出战,他们不废吹灰之力就击败了燕军。燕王喜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割让五座城来求和。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被打残的赵军转眼就把燕国给打残了呢?

第一,赵军是哀兵,虽然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失利了,但是在邯郸战役中同仇敌忾的赵军却获得了胜利。他们相信只要能够团结一心,不管敌人怎样强大他们也是能够击溃的。反观燕军,朝堂之中本就意见不统一,再加上六十万的燕军心又不齐,所以失败是很正常的。此外赵国本来就有尚武之风,人人都乐得于学习武艺。早在赵武灵王的时候赵军就已经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在一片反对声中顶住压力,他的改革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变得空前强大,不仅击败了北方的少数民族,而且还灭掉了中山国。后来赵军又在一直和秦军作战,所以说赵军是身经百战,战场经验是非常丰富。而燕军却偏安一隅,长期缺乏训练的他们根本不能出国作战。所以虽然说赵军在长平一战中损失惨重,但毕竟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燕军自然不是赵军的对手。除了士兵素质普遍比较高以外,用好将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经过长平和邯郸之战后,赵王终于意识到廉颇的重要性。故而他提高了廉颇的地位,封他为信平君。而且,他还让廉颇和乐乘指挥赵军击溃了前来侵略的燕军,而且还带领赵军反攻到了燕国国土上,英勇的赵军就这样一路打到了燕国国都。反观燕军将领这边的表现,卿秦对战斗的错误指挥致使燕军死伤无数,自己也被赵军所俘虏。再说栗腹,虽然他在战争当中并没有犯什么大错,但比起擅长打防守的廉颇来说他似乎还嫩了点儿,故而他也是无功而返。

再者是因为地形。三家分晋以后赵国所占据的地域并不好,其国土几乎被巍峨的太行山分成了三个部分,所以每个部分都有着自己的政治中心。西边的中心是晋阳,北部是代郡,靠南边地方的中心则是邯郸。三个中心可以相互扶持,共同抵御强敌。虽然说邯郸遭受到了打击,但是另外两个中心仍能够坚持战斗。从燕军的角度来说他们到赵国是客场作战,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赵国境内复杂的地势,所以在赵国失利是正常的。

最后一个就是燕王喜的误判。燕王喜认为赵国经过大战以后国力衰弱,但实际上赵国即使是再衰弱也要比燕国强得多。燕国一直都是战国七雄的老末,而且国内的政局又不稳定,燕王喜自顾自地想要和燕昭王一样彪炳史册,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燕国综合国力不强的问题。总的来说虽然赵军被秦军打残了,但他们始终还是一头老虎。燕军虽然有六十万但也只是一群羊,所以燕军攻打赵军也只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

在长平之战中被打残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

战国是一个纷纭变换的时代,在这个舞台上秦楚燕韩赵魏齐都在为各自的利益而争夺不休,而最让人所瞩目的就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争斗。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后来因为秦军实在难以抵挡,故而廉颇只好龟缩不战。实际上廉颇是想通过长期的消耗来迫使秦军退兵,毕竟秦兵在外征战太久人心思归,再加上粮草就快要不济,所以如果赵军能够坚持坚守不战的策略那谁能够获得最终胜利尤未可知。但是赵王年轻,他想的是如何能够尽快击破秦军,所以他对廉颇的举动很不满。而赵括的一番豪言壮语让赵孝成王激动不已,他以为赵括完全有能力打赢秦国,故而就临阵换了将。而秦国这边也偷偷地起用了白起。

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战争的结局是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全部歼灭,青壮年劳力几乎都死在了长平。赵国经历这次巨变实力大为衰减,能够为赵国王室征战的就已经很少了,赵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局。面对着秦军对邯郸的围攻,赵孝成王只得把一些老弱病残组织起来上城墙抵抗秦军。除此以外,赵孝成王也找来了援军,秦军最终无功而返。邯郸之战历经五年以后,赵孝成王为自己在邯郸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宴会,届时列国的诸侯们都会到邯郸进行朝拜。燕国宰相粟腹带着黄金五百镒到邯郸好好地进行了一番查探。他发现燕国如今只剩下了童子军,城墙到处也是一片破败,所以回国后他一直在燕王喜耳边吹风,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唆使燕王进攻赵国。

燕国位于赵国和齐国之间,一直以来燕国少有战事,历代君主也是图个安逸不怎么参加中原战事,翻遍燕国历史也仅仅只有燕昭王出了一个名而已。燕王喜听取了宰相的主张,故而他开始积极准备进攻赵国。当时燕国朝廷里的名将之后乐间对燕王进攻赵国非常反对,但仅凭他一个人根本无法翻转这种局面,所以六十万燕军还是走上了侵略道路。燕国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栗腹带领去攻打镐邑,而另外一路则由燕国将军卿秦带领攻打代邑。赵王派遣廉颇、乐乘出战,他们不废吹灰之力就击败了燕军。燕王喜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割让五座城来求和。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被打残的赵军转眼就把燕国给打残了呢?

第一,赵军是哀兵,虽然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失利了,但是在邯郸战役中同仇敌忾的赵军却获得了胜利。他们相信只要能够团结一心,不管敌人怎样强大他们也是能够击溃的。反观燕军,朝堂之中本就意见不统一,再加上六十万的燕军心又不齐,所以失败是很正常的。此外赵国本来就有尚武之风,人人都乐得于学习武艺。早在赵武灵王的时候赵军就已经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在一片反对声中顶住压力,他的改革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变得空前强大,不仅击败了北方的少数民族,而且还灭掉了中山国。后来赵军又在一直和秦军作战,所以说赵军是身经百战,战场经验是非常丰富。而燕军却偏安一隅,长期缺乏训练的他们根本不能出国作战。所以虽然说赵军在长平一战中损失惨重,但毕竟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燕军自然不是赵军的对手。除了士兵素质普遍比较高以外,用好将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经过长平和邯郸之战后,赵王终于意识到廉颇的重要性。故而他提高了廉颇的地位,封他为信平君。而且,他还让廉颇和乐乘指挥赵军击溃了前来侵略的燕军,而且还带领赵军反攻到了燕国国土上,英勇的赵军就这样一路打到了燕国国都。反观燕军将领这边的表现,卿秦对战斗的错误指挥致使燕军死伤无数,自己也被赵军所俘虏。再说栗腹,虽然他在战争当中并没有犯什么大错,但比起擅长打防守的廉颇来说他似乎还嫩了点儿,故而他也是无功而返。

再者是因为地形。三家分晋以后赵国所占据的地域并不好,其国土几乎被巍峨的太行山分成了三个部分,所以每个部分都有着自己的政治中心。西边的中心是晋阳,北部是代郡,靠南边地方的中心则是邯郸。三个中心可以相互扶持,共同抵御强敌。虽然说邯郸遭受到了打击,但是另外两个中心仍能够坚持战斗。从燕军的角度来说他们到赵国是客场作战,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赵国境内复杂的地势,所以在赵国失利是正常的。

最后一个就是燕王喜的误判。燕王喜认为赵国经过大战以后国力衰弱,但实际上赵国即使是再衰弱也要比燕国强得多。燕国一直都是战国七雄的老末,而且国内的政局又不稳定,燕王喜自顾自地想要和燕昭王一样彪炳史册,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燕国综合国力不强的问题。总的来说虽然赵军被秦军打残了,但他们始终还是一头虎。燕军也只是一群羊,所以燕军攻打赵军也只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


木剑温不胜


战国老大老二秦国赵国之间的大决战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而告终,被俘杀四十六万兵将,得知消息,赵国上下一片哀泣,父哭子妻哭夫,仿如末日,作为赵国的邻国和曾经的盟友,燕国派出国相栗腹以向赵王祝寿为名察看虚实,栗腹来到赵国,看到田间均是老弱病残,少见青壮男子,以为赵国软弱可欺,回国后向燕王喜汇报情况,认为可以趁机攻打赵国,获取好处。大将乐间劝说,燕赵是盟国,这样做是落井下石,背信弃义,况且赵国长期处于四战之地,民风剽悍,不是易与之辈,燕王贪利,听从栗腹之策,以他为主将,率领六十万兵出发伐赵。


这个时期战国形势微妙,长平战后秦国一家独超独霸已成事实,东方六国的合纵渐有市场,其时赵国是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在位,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后,正痛定思痛,励精图治恢复国力,又与联军打赢了邯郸之战,亡国之危已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燕国是燕王喜在位,燕国在战国除了乐毅伐齐有出色表现外,几乎全是打酱油的存在,而此时的乐毅因之前骑劫代将之事逃走投奔赵国,乐间就是他留在燕国的儿子。乐间阻止攻赵的建议不被采用,栗腹和卿秦兵分二路,卿秦攻代邑,栗腹率主力攻鄗邑。


赵国派廉颇与乐乘率兵迎战,连场大战死伤枕籍,壮丁稀少,廉颇建议赵国全国征召兵士,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筹集到二十五万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廉颇到前线后,命令乐乘领兵五万坚守代地,与卿秦相持,他自率主力二十万,寻机与燕军作战。两军主力未接战,卿秦强攻代邑不下,收兵被乐乘追杀大败。得知消息,栗腹大怒,骂坏燕国大事者,乐氏也。

廉颇趁燕国军心动摇时夜袭,一击败敌,栗腹军初战失利,于是鼓起余勇,收拢众兵,与赵军大战三次,兵势复振。虽阻住颓势,栗腹心有不甘,打算一鼓作气击败赵军。燕军有人投敌,把栗腹的用意告知廉颇,廉颇便用轻敌诱敌之计,派出少部分人马挑战,引燕军出营来追,自己率大军埋伏在险要处,待燕军进入包围圈,大举杀出,以有心算无心,燕军大败,栗腹不甘失败,死战不退,战死。廉颇率赵国继续深入敌境,一路势如破竹,包围燕国都城蓟,燕王只得割五城求和,燕赵罢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胡服骑射后国强兵盛,军力为东方六国之首,抵抗秦国近百余年,互有胜负,北面又有异族屡次进犯,正是全国皆兵,人人善战,以燕国北境弱兵,以弱伐强,不败才怪。而期间赵国能臣、健将、义士辈出,燕国却上下不齐心,将领不和互相暗斗,以乌合之众对哀兵必胜,结果可以预见。后来燕国还被赵国多次狂揍。


南方鹏


长平之战是白起人生的封神之作,也是老赵人心中永远的痛,40几万大好青年,就这么被屠戮一尽,

国力大幅下降,国防水平也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燕国发动了对赵国的入侵。面对如此虚弱的赵国,燕国君臣,都想当然的以为此战必胜,就算不能灭亡,赵国也能夺取赵国的大片土地,充实壮大燕国。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燕国一番操作猛如虎,竟落得仓皇北顾,被赵国打得落花流水,甚至来了一波反杀,险些被推塔成功,都城蓟城都被赵军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燕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

在战国七雄中,他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一直默默无闻,直到燕赵王五国伐齐雄起了一把,其他时候都属于打酱油的角色。

战国大争之世,忘战必亡,燕国,很少参与中原地区的争夺战,这使得他们的军队作战经验远远不如中原几大国丰富,尤其和赵军不能相提并论。要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赵军是在长平之战一年后能够扛下秦军猛烈攻击的。

经过邯郸包围战血与火的洗炼的新生代赵军,当年的毛头小伙刚上战场就有如此战绩,经过十年沉淀之后,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只强不弱,在战斗力上,燕国军队远远不如赵军。

更何况赵国还有一支精兵,这支军队当年在长平之战时都没有动,可谓是人员齐整,士气高昂,战斗力鼎盛。他们是匈奴人的人生导师,因为他们经常用自己的刀剑来教匈奴人做人,面对这支顶级强军,燕国军队只有挨揍的份。

其次,燕王喜在此之前,刚刚和赵国签订了友好协议

可是没想到一个转身抽冷子就捅了赵国一刀,这件事情可以说是激起了赵国上上下下的公愤。虽然在战国的时代里背信弃义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这么无情的事情还是比较鲜见的。可以说整个赵国对于燕国的这次入侵是同仇敌忾,愤怒异常,面对同心对敌的赵国军民,燕国军队的胜算又减低了一筹。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赵国军队之所以长平惨败,是因为赵括,一将无能累及三军。而此时的赵军廉颇挂帅,作为战国四大将之一的廉颇,面对燕国的粟腹这样的无名之辈,在实力上绝对处于碾压性的优势。

赵国军队虽然人数上占据劣势,但是打仗拼的不只是人员,赵军士兵精锐士气高昂。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再加上廉颇,这位战国名将的加成,充分利用了燕国轻敌的心里。

赵国军队以少胜多,先是在赵国国境内打败燕国,然后一波反推,高歌猛进,将战火燃向了燕国腹地,最终对燕国都城实现了包围。燕王喜迫不得已,割让了五座城池方才化险为夷,燕国这番操作真所谓偷鸡不成蚀把米,贻笑大方。


历史评说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秦国一方面兵临邯郸城下,一方面约燕国出兵赵国。

秦军凌厉的攻势,并不是赵国面临的唯一威胁,在赵国东北方向的燕国,此时也在背后捅了赵国一刀。
赵国与燕国,本来是两个和睦的邻居,自公元前313年燕昭王即位起,一直到公元前265年,半个世纪没有交兵。
在这半个世纪里面,赵国与燕国大多数时候都是盟友,五国伐齐的主将乐毅兼任赵、燕两国的相国,因此赵、燕两军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内,处于一种相互合作攻打齐国、压制秦国的态势。
赵、燕这对好兄弟,反目为仇是因为一个齐国人。
公元前265年,赵国起用齐人田单,令其率三千新兵南下进入韩国。赵国朝野目的是让田单帮着训练新兵,根本没想让他建功立业。田单就用三千毫无经验的少年,攻克韩国小城注人。
赵威后立即调回田单,赵韩关系一直密切,自然不能因田单破坏两国友好往来。田单又来到北河间,在武垣招募新兵,且一举攻克附近燕国中阳等四座城池。
赵威后再度召回田单,此后赵国朝野再不敢给田单兵权,生怕放虎归山,齐国安平君田单的表演时刻也因此戛然而止,赵燕关系也蒙上了阴影。
虽然这一事件田单的个人色彩比较隆重,并非赵燕两国全面交恶的表现,至少赵国人认为自己没有继续对燕国用兵的打算。
但赵国这一次不太慎重的出兵,给燕国造成的心理影响是深远的,破坏了半个世纪的赵燕盟约,燕国上下产生南下攻赵报复之心。

可是赵国太强大,燕武成王不敢动手,燕国上下心态上逐渐就靠向秦国一边。五年之后,长平之战结束,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大军,燕国认为机会来了。
燕国策反赵国武垣令傅豹,并在武垣集结兵力,厉兵秣马,大有与秦军形成东西夹攻,灭亡赵国之势。
武垣位于北河间西南部,北河间是燕齐激烈争夺地带,双方都想把这里当作缓冲地带。匡章破齐后,北河间在齐国控制下。后来五国伐齐,燕军占领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北河间自然落入燕国之手。
问题出在五国伐齐的统帅是乐毅,兼任燕国与赵国相国,作为一个赵国人,他让赵军控制北河间西南部的武垣。当时燕国占据大片齐国富饶土地,燕国人当然不会计较武垣这弹丸之地。
田单复齐时,齐军反攻到中黄河(黄河三道岔中间那道)以南,北河间岌岌可危,燕国与赵国必须共同抵御齐国渡河,武垣在赵国手上对燕国有利,这样能把赵国拖入战争。
武垣成为赵燕冲突点,始于赵孝成王初期。当时赵国用大片领土交换齐国的田单,田单以武垣为中心,攻克附近几座燕国小邑。虽然赵孝成王很快就收回田单兵权,但燕国当然担心赵国会继续扩张北河间的领土,解决这个隐患,除非燕国攻占武垣,将赵军排挤出北河间。

自赵武灵王护送燕昭王回国即位以来,赵燕关系密切,特别是五国伐齐期间,双方军队配合默契。现在赵国武垣令傅豹,本也是燕国人。
历史上燕国与赵国的战争不多,燕国几乎逢赵必败,因此燕国绝不敢单独挑战赵国。燕王喜选择这个时间点与秦国东西合璧,与其说落井下石,不如说是顺势而为。
赵孝成王与叔父平原君谋划,眼下核心问题还是怎么解邯郸之围,至于燕国那背后一刀子,只能暂时忍痛。赵国失去武垣,势力范围从北河间退出,对燕国的威胁大幅减小,但未伤及赵国多少。

地图帝


大家都知道,赵国因为战略错误,在长平之战损兵折将,几乎赔上了国本,以至于时候周围其他诸侯国都想切一块蛋糕吃,但是,燕国率先发难,发起鄗代之战,却以割地求和告终,为什么?笔者认为认为这是因为燕赵之间巨大的国力军力差别造成的。

虽然燕国在战国时代也是万乘之国,但是在战国时代的存在感因为地缘关系的原因一直不强。燕国国君长久以来又没有什么大的抱负。

仅仅燕昭王在赵武灵王的护送之下即位为君,为了一雪子之之乱时候齐国伐燕之耻,然后招贤纳士,修生养息多年以后,任用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发齐,仅即墨和莒城没有攻下,深具政治战略目光的乐毅,立即打发各国军队回国,独自带领燕军围攻这两个城池。

然而,天不假年,燕昭王这个节骨眼上病逝。其子燕惠王即位,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即位的惠王对独自领兵在外的乐毅不大信任,于是即墨的田单利用反间计离间,燕王用骑劫换掉乐毅,成功的使齐国复国。

至此,燕国的鼎盛阶段到此为止,继续打酱油的角色。对此后战国的局势没有任何的影响,就连搅局的能力都没有,唯有留下的就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

反观赵国,四战之国,即使与秦国也是二败而三胜,自武灵王以来军事实力大增,攻灭中山国以后国土和实力也有一些提升,多年鏖战都不落下风,只是在长平一役元气大伤,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个时候燕国进攻赵国无疑是自找麻烦,你想想,赵国在西线损失几座城池,几十万兵力,几乎差不多每家都有一个亲人阵亡的时刻,应该积累了多少的怨气?正愁着=没地方发泄呢,这不正好,燕国送上来了!

怎么办?打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西边失去的在东边找补回来也不错。燕军一开始就两路伐赵,一路由栗腹率领伐鄗,一路由卿秦率领功代,兵来将挡,赵国派廉颇迎战栗腹,派乐乘率领五万军队坚守代。

虽然燕军气势不错,但是面对赵军,不堪一击,只一战,栗腹被杀,卿秦被俘,燕军大败,溃逃,赵军在廉颇的率领下追击到燕都蓟成,燕国被迫求和,启用亲赵的将渠为相和赵国谈判,最后割让五座城池,赵军解围而去。

这场战役赵军同仇敌忾,正憋着一口怨气,利用燕军轻敌冒进,疲劳,以弱攻强的诸多不利迅速击败燕军。


歪史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战争,此战导致了战国七雄中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趁势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加速了统一的进程!但是历史往往让人匪夷所思,刚刚被白起活埋45万大军的赵国,转身就击败了燕国大军,并且直接包围了燕国的首都,燕王不得不割让五座城池求和,可谓丢了夫人又折兵!

长平之战后,赵国势力削弱,各诸侯国都期待能从中分取一杯羹,赵孝成王十五年,燕王以给赵王祝寿为名,暗地刺探赵国虚实,到达赵国境内发现,发现皆为妇孺老幼,就想趁此机会攻打赵国,但是燕国大将却认为赵国常年战乱,百姓们熟悉军事,如果开战,燕国必败,可是燕王却觉得自己胜券在握,便以60万大军兵分两路进攻,面对燕国,赵国全国总动员,15岁以上男子全部参军,加上长平之战的剩余部队,凑合了25万人,由老将廉颇担任,经验丰富的廉颇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长途跋涉,骄傲轻敌,应当各个击破,因此廉颇带领年轻的赵国军士同仇敌忾,大败燕军主将,并追击500里,包围了燕的都城;

赵国在举国艰难时均能打败燕国,令其他诸侯国为之胆寒,避免了其他国企图瓜分赵国的企图,自此,赵国神奇的从长平之战的惨痛中恢复出来;而历经战争磨练的赵国年轻军队,也成了日后和秦国对抗的主力军。

因此我们常说的骄兵必败,趁火打劫的战斗多半没有好下场,而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才可以有奇迹发生!


国风新色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个时候的赵国是什么状况。赵国在在韩赵魏三国分晋时还是比较弱小的。而且赵国北方有着匈奴这个强大敌人时时侵犯它。南面还有魏国这个前盟友后对手的家伙时时来整自己一下。西有强秦,随时要灭了自己;东面就是齐国这个大国虎视眈眈。那时的赵国地处四战之地连中山国都打不过,经常被其欺负,差点被灭国。于是到了赵武灵王时,赵国发现北边的匈奴比较好欺负,只是匈奴的兵种比较新颖,机动力快,所以可以用极少的兵力战胜战国众多步兵。赵武灵王决定北征匈奴,学习他们的“胡服骑射”,这下赵国比诸侯各国都多了一种兵种——骑兵

于是,赵国在东北攻灭了中山国,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之地,在北面修筑了最早期的长城,防御匈奴南下。这下赵国领土的剧增,兵种的增加,使得其一跃成为战国数一数二的强国。

后来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战败,主要就是赵国长期养有重兵,经济严重被大量的军费所牵制。加之长平一战,打的太久,赵国军费跟不上,赵括的出兵,是当时情况的必然。当时是小农经济,赵国地处北方,没有产粮重地,而长平之战前秦国已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虽然,秦国的战线比赵国长,但是秦军当时已是“耕战”军队,长平之战秦军的胜利是必然。长平之战的失败对赵国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失去了大量军力确实让赵国元气大伤,也让赵国经济得以调节。后来,赵国可以转手就把侵犯的燕国打败,就是因为赵国经济得到了复苏!

另一方面,赵国任用了大将廉颇,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着名将的领导的赵国军队,远远比在战国时期没有什么出彩的燕国强大。也证明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道理。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欢迎补充!

<strong>


夜袭糖多多


燕国在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历史上,唯一让人记住的就是乐毅的五国伐齐了,如果不是这次把燕国推向了顶峰,可能燕国就很难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了,燕国在整个历史上能拿的出手的战绩也就是五国伐齐了,能拿的出手的君主也就是燕昭王了,在燕昭王在位期间,招贤纳士,把燕国推向了顶峰,向北拓地千里,大破东胡,朝鲜等等,一直统治到了今天的韩国首尔附近。而且差点把当时的头号强国齐国也差点灭了。但是燕昭王之后,燕国就迅速的衰落了。

到了燕王喜的时候,燕国早已经不是燕昭王时代了。燕王喜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决定派遣六十万大军伐赵。分兵两路,攻打赵国,企图趁赵国还没有在长平之战恢复过来一举灭了赵国,至少抢夺赵国东北的一些地盘,但是却没有想到即使赵国在长平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还依然靠着一些老弱病残把燕国的六十万大军打退了,而且还一路东进打到了燕国的都城,最后燕国求和,而且把亲赵的将渠提升为相,最后排他出使赵国,赵国最后才撤军的。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的两次战争一次是邯郸之战,联合魏楚把秦军三十万打退,还有就是这次和燕国的鄗代之战,打退了燕国的六十万大军,这两次战争又让赵国找回了自信,也是让赵国能够在长平之战之后再延续几十年最关键的两次战役了。

燕赵鄗代之战,赵国能够取胜的关键,首先还是燕国自己太没用了,虽然有六十万人,在人数上是远胜赵国的,赵国当时把全国的老弱病残凑齐了也不过二十多万人,就是这二十多万人就把燕国的六十万人打败了。燕国在燕昭王之后国力衰弱是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燕昭王之后燕国基本上没有打过什么打仗,很多士兵战场也没有上过。赵国虽然是一些老弱病残,但是很多人都是久经沙场的。经常和北方的胡人打,赵国士兵的战斗力不是燕国可以比的。

其次就是当时有廉颇还有李牧,这两个都是战国的四大名将,燕国的栗腹,卿秦这两个人又怎么能和廉颇李牧相比呢?燕国败在这两个人手里也不冤吧。

而且这个时候距离长平之战已经是过去好几年了,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发生,到这个时候公元前251年,已经是过去八九年了,赵国已经开始从长平之战的失败中恢复过来了。所以这个时候燕国伐赵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了。想想秦国在长平之战之后仅仅半年就出兵二十多万伐赵都没有灭了赵国,更何况还是在几年之后,而且还是燕国呢?燕国失败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俗话说燕国想要灭掉东方秦国,赵国是它永远也过不去的龙门,笑话是这么讲。本人自己发表的文章也发表过《燕王两次企图攻赵 败得非常的干脆 原因太简单了》其中就涉及到长平之战之后的一场。


长平之战的赵国的确非常困难,据史记记载赵国国内发生地震、饥荒。假如邯郸之战楚国与魏国不来救援,灭亡的可能性极大。


而燕国攻击赵国是很不讲信用的战争,燕王当时派了一个使者来到赵国,送了五百金给赵王过生日,表示要和赵国签订盟约,这个使者回去以后就对燕王说,赵国的青少年都死在了长平,国内一片混乱,是攻赵的最好时间,燕王果然信了,就派这个使者为主将,在“镐”这个地方展开军事活动,谁知道赵国廉颇为主将,把那个使者杀了,让燕王割地求和。事情的经过一看就明白,完全是燕国自作孽,并且毫无政治眼光,他这一打,秦国高兴得不得了,燕王永远在也不知道赵国是他最强挡箭牌。


燕王派兵攻打赵国之前,有人劝说过,这样有失信用。这个大臣叫“将渠”,都给燕王跪下了,依然劝不动,后来割地求和赵国硬是要他过来当使者,不然给地也没用。

说到底还是实力不行。


搞史小乖


那么经此一战损失四十多万军队的战国是怎么把燕国打败的呢?个人觉得有以下原因:


一、当时战国拥有“战国四大名将”其中二人的李牧、廉颇(另二人是白起、王翦),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后还弄苟延残喘几十年可以说跟这二人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有这二人秦国当时都不愿轻易动赵国,所以收拾燕国是很容易的了。


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作为战国七雄的老二,虽然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四十多万人,但也不是一个燕国能染指的,果然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倒被赵国包围了国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