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江西人遷移貴州是怎麼回事?

雲美人


這個事情說來話長,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身邊不少的貴州朋友,問過他們祖上爺爺那一輩人,就有人說祖上是從江西那邊遷徙過來的,後來,也瞭解到,的確真的有不少貴州人祖上是從江南那邊遷過來的,有的是江西吉安的,有的是江西其他地方的。

△至今貴州的一些屯堡中,仍有類似古代的服飾穿著

其實,要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也就是朱元璋的那個年代,有的是跟隨當年出征的軍士過來的,現在在貴陽和安順等黔中地帶,仍然有一些屯堡的民風建築,比如貴陽的5A景區青巖古鎮,就是建於明洪武年間,原為軍事要塞,後來因屯兵而建鎮,以青色的岩石而得名,是一座因軍事城防演化而來的山地兵城。

有的是隨軍遷徙,另一些也不排除為了躲避中原戰亂遷徙過來的,當時貴州很多地方還沒有開闢出驛道來,明朝可以說是貴州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時期吧,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置貴州布政使司。

△貴州的儺戲

後來到了清代,雍正年間,將四川所屬遵義府及其所屬各縣改隸貴州,而將畢節以北的永寧劃給了四川。

相信不少人聽說過“湖廣填四川”或者“湖廣填雲貴”這種說法,其實也就是歷史上的人口遷徙,大致就是因為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經過戰亂,一些地方人口減少,然後從一個地方遷移人口到另一個地方的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叫做“江西填湖廣”,始見於魏源的《湖廣水利論》,係指以江西為主的長江下游人口向中游地區的人口遷徙,在歷次人口遷徙中,江西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一個作用。

總體上說,整個南方地區的人都還是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的,不管是口音、方言,甚至是民俗文化,畢竟也算是同種同源吧,如果有仔細研究的人就會發現,南方的普通話,一般人不管怎麼說,聽起來和北方的普通話都還是有那麼一點區別的。

△江西的贛儺

現在的普通話聽起來和北方的方言更像一些,比如滿語的音調,還有東北口音的普通話也很特別,而南方人講普通話,就很難自然說出東北那種口音。

其實不管是從哪裡遷移來的,貴州屬於西南,也是南方,江西是傳統的江南水鄉,如果仔細問一下,你的身邊,也許也有不少貴州人祖上是從江西遷過來的呢。


貴陽小數據


我是貴州銅仁的,我們的族譜記錄的是我們也是從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那邊遷過來的。先是到湖南省的懷化市的辰溪縣。

然後遷到貴州黔東南的岑鞏縣,我們有個老祖就是在岑鞏縣那邊去世的。現在清明節我們還會從銅仁的江口縣去岑鞏那邊掃墓。

後來因為躲土匪,又遷到我們現在的位置,銅仁的江口縣。然後就在我們現在的村子一直繁衍生息,一直到我們現在。

當時到江口縣的時候就三弟兄。幾百年下來,在我們那已經有好幾百人。全是一個姓按字輩取名。

聽說九幾年的時候我們那的老人還要去湖南那邊開家族會。我們現在用的字輩,族譜這些就是從湖南那邊帶過來的。

至於是怎麼遷過來的,我們族譜記載的是,永樂四年(1406)奉旨詔江西地廣人稠移民湖南。

16年國慶的時候跟著黔南的宗親,還有湖南幾個地的宗親一起去湖南省辰溪縣尋根問祖,找到了辰溪的宗親了。

幾千口人都跟我們一個姓,可惜的是原本哪裡是有一個祠堂的,很多資料都在祠堂裡。祠堂失火全給燒沒了。




一寸遠方


太多了對不上,豫章代表的是從江西出來的那一家,有四個人,一個在貴州遵義,一個在黃草壩(就是現在的興義)有一個在龍里,就是龍里貴定那個位置,還有一個在廣西河池,族譜上面有二十個字,然後各個繫有所不同,但都是洪武年間從江西吉安出來的四兄弟!當時一起來的有姓王的叫太原氏!我在廣東打工認識很多四川羅姓,文字輩都對上了[呲牙]


業餘跑步愛好者799101


為什麼很多人貴州人都說自己是江西移民?其實有關於大移民,最近的一次大規模移民在明朝初期,也就是當時的江西填湖廣。

隨後在明朝中期和明末清初還有過兩次,尤其是第2次就和本文有關,歷史上稱作是流民進雲貴。當時到底是什麼情況呢?江西為什麼這麼多人要移民呢?

兩次移民——江西填胡廣與流民進雲貴!

其實在漢朝之前,江西人口比較少,最多的時候不過是37萬。後來隨著戰亂和其他原因,江西經濟迅速發展,江西人口也大規模的提升。到了元朝末期,江西人口已經上升到了1400多萬。

而當時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五省的人口之和,不過是和他們一樣。但是古代以農耕文明為主的情況下,人口太多,造成耕地面積減少。所以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踏上外遷的旅途。

第一次外遷是明朝初年,歷史上稱作是江西填湖廣。因為當時朱元璋稱帝之後,開始進兵湖廣和雲貴地區。而江西地區則成為了軍需的供養地,所以急需其他地區人員過來支撐戰爭。

朱元璋為了招攬移民與開墾土地,在兩湖地區放寬了賦稅的政策。因此愁於沒有土地可種的江西農民,紛紛來到了這裡。


第2次大規模的移民發生在明朝中期,又稱作是流民進雲貴。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在江西地區出現了很多富豪。富豪佔據了土地之後,又開始大肆剝削農民。

甚至在某一段時間,官府和豪門勾結,迫使江西地區的農民走投無路。當時上山落草為寇者不知凡幾,農民暴動現象也時有發生。由於當時湖廣人口已經發生飽和,所以不得不進入雲貴地區。

何種方式進駐雲貴?軍隊與經商!

除了這些流民的自主搬遷之外,在很多貴州人的家譜裡面,還記載了祖先從江西跟隨軍隊前來的內容。比如說安順市的一處族譜記載:

曾鞏後裔曾德一祖居江西南豐,至明朝初年,任徵遠將軍之職,率師來黔,鎮居安順府。

另外比如說貴陽市花溪區有祖訓,要求當地人班李不能成親。原來當年有江西籍的將軍帶著夫人來到此地,後來夫人因病去世,就娶了當地的班姓布依族女子為妻。

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大的跟隨父親姓,小的跟隨母親姓,如今已經傳到17代。除了跟隨軍隊過來的,還有些是因為逃難。因為貴州交通堵塞,正所謂天高皇帝遠,因此這裡也成為了避難的天堂。



其實移民最多的還是江右商幫,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三大商幫之一。因為古代江東在左,江西在右,所以又把江西稱作是江右,江西的商人稱作是江西商幫。而貴州又是江右商幫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由於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很多人選擇了棄軍從商、棄農從商,大量手工業者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現在在貴陽地區,有諸如江西村路、江西村學的地方。

原來根據當地人所說,這裡曾經聚集了很多江西籍住戶。再加上江西也比較注重教育,除了修路之外,江西來的商人也會建造一些學校。比如說如今貴陽四中的前身就是豫章中學。

另外如今很多的貴州人,聽說自己祖上都是來自於吉安,或者是什麼石板橋之類的,其實這也是有據可循。他和當年的大槐樹一樣,石板橋很有可能是某種標誌性建築物。

說到標誌性建築物,江西移民的標誌性建築物則是萬壽宮。在貴州東部的鎮遠縣,有著一處名叫萬壽宮的建築。大多都是由江西商人投資興建,也被稱作是江西會館。

如《貴州通史》記載:“從全省來看,江西會館最為普遍,譬如遵義府一州四縣均有萬壽宮,僅綏陽一縣就有七座。

安順府城內,舊州及壩陽都有萬壽宮,新設的‘苗疆六廳’如臺拱(今臺江)、清江(今劍河)、八寨(今丹寨)也都有萬壽宮。”

史之策


大家好我是貴州布依族農民,我們寨子有三百多年曆史,作為80後的我對寨子上的文化傳承以及周邊村寨的歷史關於由江西遷移落戶至今說說我的瞭解看法。

我們位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顧名思義多是以布依族苗族為主體,當然包括漢族。就我們村來說下有五個寨子(貴州農村大都以寨子命名)三個漢族寨子(地方極具文化特色漢族)兩個布依族寨子。

我們寨子布依族來由

據我祖上墓碑刻錄記載,三百多年前清朝入關以後,當時貴州地方少數名族暴動 ,清政府為了中華一統鞏固政權派兵鎮壓暴動長期駐紮形成軍事移民。祖上於康熙年間由江西吉安謝氏家族將領受清政府派遣到今貴州省安順市駐紮。時過境遷後融入當地布依族文化形成今日我寨布依族後規劃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我們村下轄漢族來由



我們當地漢族又稱屯堡族 屯堡人,屯堡漢族人至今仍恪守明朝時期的文化習俗有自己的語言 服飾文化。

追溯歷史也是來源於江西比我們寨子布依族早,明朝洪武年間貴州地廣人稀,一部分屯堡漢族人響應朱元璋實行調北填南政策人口土地均分化由江西和其它省份地區遷移人口到貴州安家落戶。另一部分屯堡漢族人和我們布依族一樣軍事移民,派兵消滅殘元勢力和鎮壓當地少數民族暴動,把軍隊長期駐紮貴州並下令留戍官兵將其家人妻兒老小送到留戍地。以屯製為軍以堡為民戶形成今天的華夏民族中的特別屯堡漢族。

這就是我所知道了解的附近村寨少數民族由江西遷移的由來,希望和大家分享討論學習。


山裡阿慶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其實這個問題,說道底就是江西人外遷的事,就這事,那可有些年頭了,要細細盤算的話,前前後後大概有三次,那麼這三次都集中在明清兩朝。

明初一次,明中期一次,明末清初一次。

為什麼江西人外遷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好奇:“這江西人咋就這麼多呢?總是外遷?”

咋說呢?其實有記錄以來,最開始江西這塊還真真的沒啥人口,漢代之前,也就是三十七萬來人,不多,就這數擱整個大華夏的地盤算,也就排第十七位,算不上人口多的省份。

大傢伙也知道,古代戰亂基本上就擱北邊這塊的禍禍,北方人擱自己的地盤受不了,這就開始遷移。

尤其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的時候,北方人口大量流失,您別說老百姓,本朝的宗室司馬家族都擱南方跑。畢竟不跑就得死在這,這都是自己個作的,為了一個王位,兵馬不夠不惜把胡人請過來幫他打天下,您說天下那有這好事,幫你打仗,不撈點好的,人家能辦嗎?這不請神容易送神難,人家賴著不走了,這一傢伙把這幫人弄傻眼了。

啥門閥,啥豪族,啥老百姓都往南方遷移,遷移不了的,這就聚集起來修建堡壘抵抗。

哎!說起這事就傷心,就這個時間點上,把人當兩腳羊的吃掉,屍骨能從長安到洛陽排,這一路上那大樹咱知道是掛樹葉的,但那會卻掛滿了屍體。

歷史上著名的乞活軍就是這個時期誕生的,聽著名字大傢伙就知道這幫人,就是為了活下去而組成的一支流民部隊,他們不是官方招募,不是民間自發。他們有士兵,有老百姓,也有丟了土地的官吏,但說道底,他們就是一幫子丟失了身份的無根之人。但戰鬥力極為強悍,只為乞活而已。

這樣的戰亂綿延了一百多年啊,流亡潮就多達六次之多,後來冉閔向全天下頒佈殺胡令,擱北方由乞活軍協助擒殺胡人。

數日之間屠殺胡人多達二十萬之眾,五胡亂華終於被扼制。

哎!說起這事,咱就摟不住這嘴。

好了,咱接著說題主的事。

這也導致了江西人口節節攀升,而且北方的農業技術要比南方這塊先進,所以北方帶去不僅僅是人口,還有農業技術。

那麼吃的東西是否充足,是人口攀升的一個重要的指標,而先進的農業技術是保障農業的依靠。

所以這兩項一融合,江西人口的攀升那是在所難免的。

到了元朝的時候,江西人口就已經達到了一千四百萬,位居全國之首。

光說這數據,也許您沒啥概念,咱做個對比,就這數把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這五個地的人口加起來的數。

所以江西這塊人口外遷,這是有條件的,畢竟人口基數就擺在哪裡的。

江西遷入貴州的事

第一次。這事是朱元璋,老朱發起的。當年他稱帝之後,就不斷的擱湖廣和雲貴這地用兵。這事擱歷史上叫太祖平滇。

那麼作為人口眾多的江西,這就成了基地。畢竟人多,才會糧多,才會錢多。

當然作為江西人,被選做基地,這就不好了,畢竟這一傢伙下去,這差役,徭役就不用說了,上繳的各種稅務那是翻著翻的漲。

那麼老朱瞅著也不是個事,但也沒有辦法,用兵你就得這樣,不然還能咋樣呢?

當拿下雲貴這些地的時候,畢竟這裡經過了戰亂,這就得休養生息不是,所以他就把這地的稅務放寬了不少。

那麼江西人一瞅,自己的地和這裡的地稅務那可不是一般的輕,所以大傢伙這就從江西往這塊遷移。

再加上,老朱用兵征戰的軍卒也留在當地,總數大約是213108,說是軍人他也是農民。結果就是在貴州這塊留下了屯堡文化。

除了這些個軍屯之外,還有不少的商屯,民屯,這裡邊有很多都是江西人。

咱在說個小知識,江西人移民特別的喜歡修建一種建築——萬壽宮。您要是在當地瞅見這種建築,那沒得說,當地一定有江西移民,這數量還不少。

不過現在這萬壽宮具備會館的性質,所以他被叫做江西會館。

那麼咱在說說第二次江西農民大遷移,這事發生在大明朝中期,又叫流民進雲貴。

那麼是咋回事呢?他是這麼回事,大傢伙也知道,任何一個朝代,他建立之初,無主的荒地有很多,這就可以把田地明確的劃分到個人的頭上。

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有經營破產的,結果就是土地被兼併。明朝中期江西這塊就發生了有錢有勢的富戶通過巧取豪奪,把大塊大塊的農田佔為己有,通過弄虛作假的方式把本來攤牌到他頭上的徭役差役全賴到了農民的頭上。

這矛盾就積累了下來,農民失去了土地,為了活命有上山做了土匪的,有加入到反抗的行列的,所以這地就亂了。

那麼據記載,從雲南移民出來的就有七十多萬,光有軍籍的就達到了二十五萬,流民三十萬,其他的您自己個算。

這可不是個小數,如果去平原地區,那有給他們的地種,都有主,所以只能遠走雲貴地區。

這就是第二次。

第三次那是在明朝末期,清朝初年,這和咱的問題沒多少關係了,主要遷往的是四川。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現在在貴州,不缺少那些說自己是江西人的聲音,但要知道貴州和江西可是兩個不同的省,而且兩個省之間距離還不近,中間隔著一個湖南省,為什麼江西人要跑到了貴州呢?要說最可能跑到貴州的應該是貴州的鄰居湖南省的老百姓才對呢?

其實,很多人都不瞭解,江西人遷移到貴州有著很長一段歷史。 我國最早的江西人口向著貴州遷移的歷史發生在漢朝,這在史冊中也有過明確的記載,不過那個時候的遷移人口並不多,如果真的放到今天的話,也根本沒有什麼說服力。

畢竟漢朝距離我們生活的年代實在是太久遠了,即便放到今天也不會有人說自己是江西人,畢竟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之後,那些人的骨子裡就已經刻下自己是貴州人的印象了。

其實,我國曆史上真正的大規模江西老百姓遷移到貴州發生在明朝初期,正是明朝初期的這種移民歷史,才成就了今天很多貴州人說自己是江西人的事實。


那麼,為什麼在明朝初期的時候有很多江西人遷移到貴州呢?根本原因還在於江西的發展。要知道,江西省的歷史文明在我國非常悠久,早在兩宋時期,這裡的歷史文化就已經發展的非常繁榮。

而且,在我國的封建社會一直都是農耕社會,在落後的農耕時代,江西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先進的農耕技術,一度成為了我國古代的產糧重地,江西省的發展非常迅速,不僅這裡的農業經濟水平發展的非常快,就連這裡的人口也迅速增長,很快就成為了人口大省。而經過了幾個朝代的變遷,江西依舊非常富強,特別是到了明朝初年。

而當時,全國的很多地方還活躍著很多蒙古人,不僅僅是北方,就連我國的西南邊陲還有很多元軍活躍著。但既然明朝已經建立起來了,那麼他們這些人是沒有容身之地的,朱元璋對他們這些人下達的命令就是要全部消滅。


但要知道,戰爭帶來的帶來的種種後果,被欺壓最重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了。他們要被迫從軍,被迫繳納更重的稅,還要因戰火牽連使得糧食減產。

因此,伴隨著貴州地區的蒙古人被清理掉之後,貴州這裡的人口和之前相比也同樣大大減少了,而沒有人口這裡的經濟和生產根本發展不起來。

所以,明朝政府就開出了優惠政策,吸引其他地區,特別是江西的老百姓前往貴州定居生活,以起到恢復這裡經濟和生產力的作用。

本來湖南是最佳的遷居源,可惜當時湖南比貴州好不到哪去,也是被戰亂摧毀,也缺人。


夏目歷史君


江西人遷移貴州,大部分源於明朝時候。分析如下:

貴州江西人的移民最早發生在漢代,那屬於官方移民;而大規模的軍事移民則是由明代朱元璋發起的。當時明王朝建立不久,多地方還存在反叛和抵抗,其中以東北的那哈出和雲南的梁王;公元1381年,也就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徵南將軍直取雲貴,第二年就將雲南平定史稱“太祖平滇。”

當時朱元璋的乾兒子沐英奉命率萬餘官兵留守,其餘的部隊就在此地屯田養兵,大都分散於黔中的大部分地區。其中以現在著名的屯堡文化最為出名,這也是屯兵最多的地方。

在《明太祖實錄》中有這樣一條記錄:“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二月太祖以白金錠賜予江西等處軍士戍守者千八百人,通年又賞賜江西袁州等衛隊從徵雲南軍官鈔四萬九千錠。”有歷史記載,貴州各府衙中江西籍佔大多數,並且大都是洪武年間的軍官。


口天吳65316533


關於江西人遷移貴州的故事,其實並非空穴來風,歷史上也有相關的記載記錄。

具體時間發生在明朝年間,而且當時規模比較大,一共發生過兩次,第二次在明末清初,這兩次分別是“江西填湖廣”和“流民進雲貴”,以下就是就對這兩次大規模移民進行的詳細介紹。

由於江西人口眾多,憑藉著37萬的人口基數,在江西富饒的自然資源支持下,由於當時戰亂較少,相對處於和平年代修養生息,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大爆炸。

尤其元朝爬到了巔峰,翻了接近50倍,高達1400多萬,人口增多必然就意味著各種資源短缺,競爭加大,所以很多人就萌生了向周邊移民的想法。

當時的貴州、四川、湖南和湖北,就成了最首要的移民目標,人口眾多,耕地面積顯然面臨嚴重不足。

江西填湖廣

明朝初期,朱元璋登基稱帝,為了進一步加大控制權,朱元璋開始派兵,當時的首要目標就是湖廣和雲貴地區,出兵必然就意味著大量的官兵招募,當時江西地區作為重要的人口聚居地,自然也很容易滿足這一需求。

人口的大規模遷移,與國家政策是密切相關的,當時朱元璋為了更好的執行落實,進一步加大戰略部署,所以朱元璋除了大四的招攬移民,同時也大規模開墾荒地。

除了與給予政策上的優惠輔助,還對對於湖南和湖北,極大的放寬了耕地賦稅政策,江西人民,大部分人都苦於沒地種的現狀,這樣的優惠無異於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遷徙熱潮也就此開始。

通過當時朱元璋這樣的改動,進一步通過國家層面調整,人口遷移流動,一方面解決了江西地區人口眾多,土地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滿足了擴充軍需,提高兩湖地區的軍事部署,也為將來,提供了足夠的兵源補充,減免收費也更加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流民進雲貴

第二次流民進雲貴並非朝廷的優惠政策導致百姓的遷徙,反而是被逼無奈之下,開始的流亡之路,而這次的規模也是空前的壯大。

明朝中期,隨著經濟的復甦繁榮,也逐漸出現了資本主義苗頭,在當時造就了許多的富豪,富豪為了進一步擴大資源優勢,自然也就無休止的對明農民進行壓迫剝削,資本家的心是貪婪的,當時的富豪也一樣。

更有甚者,長期資金短缺的官府為了能夠拿到富人的投資,自然也和富豪沆瀣一氣,合起夥來壓榨農民,通過這樣的無恥手段,使得百姓民不聊生。

物極必反,壓榨到一定程度,有人起義,就會有人佔山為王,農民情緒極為躁動不安。但是當時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力,產量有限,最終在殘忍的壓迫之下,許多人再次向貴州等地遷徙。

有關於貴州地區的江西人,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部隊徵兵,最後再次定居,結婚生子,自動搬遷佔一部分,國家政策佔一部分;有人也因為逃難來到此地,當然也不乏各種商賈大戶,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

隨著人口的大量湧入,對於當地的經濟也有了極大的復甦,生產效率的提高,也誕生了許多手工製造業,同樣作為當時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

經濟的發展,必將意味著社會的繁榮,教育的興盛,便利的交通也讓周邊地區的人們趨之若鶩,由於先前有了江西往貴州移民的經歷,許多江西人在貴州繁衍生息,自然也就誕生了許多後代,關於古代江西人遷移貴州的故事,也就此告一段落。


大國布衣


這個問題我有翔實回答一一

《古代江西人遷移貴卅:湖廣滇四川,兩江滇雲貴,是明朝徵南,填南,移民就寬鄉的重大舉措,即國策》

一,關於徵南

一三六八年,明王朝朱元璋在江西擊敗軍閥陳友諒,在蘇浙擊敗另一個軍閥張士誠後,就在建業(南京)宣佈立國,改金陵為應天府。宣佈國號為大明洪武朝。

洪武朝雖然立國了,但不等於掃蕩元朝和平定各地軍閥的割據戰爭已經結束。在北方,逃出元大都到北京昌平的元順帝還在反抗,在西南方,雲南梁王仍在北面稱臣。

為了掃蕩元朝殘餘勢力,明朝派出大將徐達常玉春進兵山海關的山西一帶,按下不表。在西北和大西南,也派出了傅友德,藍玉等武將進擊秦嶺和四川,也按下不表。

單表雲貴。十三世紀時,貴卅是沒有行省建制的。全國十三個行省中,湖南和貴卅東南部兩广部份地區,稱湖廣,雲南和貴卅中南部部分地區,統稱雲貴,貴卅北部則歸四川管轄。

明朝立國後,朝庭一直想憑招降的方式和平解決重慶夏國明升政權的武裝割據,和雲南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向北方殘元皇室稱臣不降的頑固問題。但是,明政府的南向政策均遭拒絕。

於是一三七一年,朱元璋先派兩支軍隊分別從湖廣邊界和秦嶺,向雲貴和四川作試探性的偵察進攻,向雲貴進攻的明朝軍隊由大將湯和率領,曾一度打到今天貴卅安順的鮑家屯。

而從秦嶺進攻四川的明軍,則由傅友德率領也曾一度打進到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帶的大散關一帶,差點進入陽平關拿下了成都。可是由於剛剛立國,明朝需要時間灰復經濟,沒有再打。

一三八一年後,經過立國十四年的忍耐,重慶明升的夏政權,雲南小梁王把匝刺瓦爾密,不但拒絕投降,特別是梁王還一次又一次斬殺明朝使者,還策劃叛亂,戰爭不可避免了。

為了消滅重慶的夏政權,剷除殘元在雲貴的統治,明朝決定組識三十萬大軍,發起遠征四川和雲貴的徵南戰役。主力二十五人由傅友德藍玉沐英馮勝和顧城統帥,取道湖廣直擊貴州。

偏師五方人由胡海洋統領,從川東攻擊重慶然後分進合擊,從盧卅,畢節,永寧繞道雲南後方,實行大縱深,大穿插,大突襲的戰略指向與傅友德的主力大軍合圍殲梁王,一戰定鼎。

戰役發起後,明軍的兩路大軍紅衣大炮正面開路,鐵流滾滾,重慶明升的夏政權先被摧毀偽國主被俘。雲貴方面的戰事也是摧枯拉朽,打到普定府(今天安順)才遇微弱抵抗。

佔領安順後,明軍為休整隊伍,補給物資,稍事息兵,得知偏師胡海洋部已從四川入滇,堵住了梁王的後逃之路,傅友德,籃玉,沐英和馮勝立即統領大軍進到大理一帶圍攻梁王。

由於不是該文主要話題,關於徵南大戰的過程不必細說。只交待會戰開始,殘元的防禦就被全線打垮,梁王一看大勢已去,便攜全家逃往昆明,然後舉族投溺滇池而死。

至此,徵南戰事宣告結束,被元朝統治九十餘年的雲貴川西南夷人生話的地方,正式併入明朝的彊域和版圖。下一步,便是怎樣以明中央政府的策令,經略四川和雲貴了。

二,屯田戌邊,移民就寬鄉

收伏四川,平定雲南的徵南戰事一結束,傅友德一方面從昆明向朝庭飛馬報捷,一面請示如何班師。通過朝議,劉伯溫向朱元璋獻計,說古西南夷民歷史上總是屢服屢叛,建議駐軍。

於是朝庭詔令,除傅友德,藍玉,馮勝等主要將領回朝覆命外,沐英留下鎮守雲南,顧城將軍鎮守黔中。而徵南的二十幾萬大軍,就不用回朝了,留在黔中屯田駐守。

於是,徵南軍隊就由濟寧侯(後為鎮遠侯)顧城統帥,在貴卅普定府(今安順)一帶駐紮下來,展開軍事屯田。為了配合屯墾軍隊開發西南邊彊,劉伯溫為朱元璋制定了下列國策。

第一,軍隊實行寓兵於農政策,戰時打仗,無仗可打時,就地墾荒給食。第二,為了防止士兵因不服邊疆苦寒,發生逃亡事件,軍隊實行正軍和軍餘制度,實行連坐法管理。

那麼什麼是正軍,副軍和軍餘呢?即是,屯墾戌邊的軍隊,正軍如果戰死,由副軍充役,而副軍戰死呢,再由軍餘頂丁。就是說,正軍如果逃亡,就要由正軍的兄弟頂替,兄弟如果戰死或逃跑,那就從正軍和副軍的同族人頂丁。

為了讓屯田的將士有家室相依,手足牽連的思想,不至因懷念家鄉造成身心不穩,明朝政府還規定,每個將士,允許有四個家人遷離故鄉隨軍團聚。凡來協助兵士墾荒的家丁,由政府分給田畝,發放耕牛種子和農具助其生產。

而墾荒所產的穀物,按四六分成,即年頭生產的糧食,以十擔為計,上交四成給衛所,六成屯軍和家屬自留為食。這樣的政策之下,如果士兵還逃亡,不論跑哪裡,一旦抓獲,永遠流放新疆,不得赦免。

殘酷無情的大明律,就這樣把貴卅安順的屯田大軍,組成了一個準軍事的農奴制。從此明朝的幾十萬國防軍,加上每個人帶來的四口家眷就變成了百萬之眾。這便是明朝的軍事移民。

接下來,為了開發雲貴苗彊,造橋修路,引進江南先進的農耕技術,配合軍隊築要塞,發展手工業和商業貿易,朝庭又動員了各種工匠如鐵匠,石匠,木匠,銅匠,金銀匠等等有手藝的人,前來墾荒的地區為軍隊服務?

最後,隨著國家的統一,開發西南邊疆大規模的移民就寬鄉政策就相繼出臺了。耕山處處皆憑火,出入無人不帶刀。這是明代詩人江盈科形容當時貴卅刀耕火種的落後寫照。而平定雲貴後,苗民土著的口號是:驅逐漢人,奪回苗田。可見,西南的形勢並不穩定。

史載,據傅友德第一次統領大軍征服雲貴後的十數年間,貴卅苗民曾發動過多次反抗明軍佔領西南夷的反叛行動,他們攻城掠地,圍困明朝政府的衛所。消息報到京師,傅友德又兩次親赴雲貴組織鎮壓。

看來,不對雲貴進行改土歸流,對少數民族進行同化改造,政權是難以穩定的,於是明朝中央政府的又一重大舉措開始了:那就是移民就寬鄉。我曾在山西大槐樹參觀過明朝政府遷移山西百姓到河南的武力押送壁畫,很殘酷的。

而相形之下,江南的移民:調北填南,卻要溫和得多。四川和兩湖一衣帶水,願意去四川的移民,抵制情緒並不激烈。因此按下不表,而下江地區,移民貴卅的情形,更要自然一些。

為什麼呢?劉伯溫為了鼓勵兩江移民樂意到貴卅去,他編了一首詩描寫貴卅的好;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再過五百年,雲貴勝江南。

再加上鄱陽湖之戰,蘇漸皖之戰,俘虜的陳友諒軍隊和蘇浙張士誠的部卒,發配邊遠地區是很自然的事,加上許多江南富戶工匠也在遷移之例,看來貴州並沒有什麼不好。大規模的移民就寬鄉國策,就似乎要進行得順利一些。

再往後,便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建文帝政府整體流亡貴卅,貴卅的移民成份便以下江人為主體了。這就是貴卅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江西藉人氏來到貴卅繁衍生息的歷史原因和大略情況。當然,說貴卅都是江西藉人也不盡然,我們家祖先也曾是安徽藉人氏,打下南京後進了城,做了官,便又成江蘇人了。我們家祖先隨同徵南軍隊來到貴卅落藉的人也很多啊,所以地方誌上,都把我們這些明代遺民統稱為下江人。

所謂下江,指的是長江下游安微,江蘇,江西和浙江一帶的先民!這些先民到貴卅落戶繁衍後,又有不同的身份性質:凡是軍事移民的稱為屯田子,凡是填南移民的,稱里民子,而凡是靖難之役後,隨同建文帝流亡政府化裝逃往貴卅避難的,都稱農家子(龍駕的意思)。

圖片一:本文作者

圖片二:屯堡紀念碑

圖片三:江南首富沈萬山移民充軍的故地

圖片四:如今屯田軍人的後代婦女

圖片五:江南移民的民居

圖片六:中世紀保留下來的石頭堡壘

圖片七:如今貴卅先民們在南京的故居

圖片八;徵南大將顧城將軍在安順的墓

圖片九:屯堡人的阡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