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抢了宁王8万精锐兵马,承诺事成平分天下,最后宁王下场如何?

苏健朋


朵颜三卫是宁王朱权的精锐部队,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全部收买后收编,因此说朱权的结局不能不说靖难之役,说靖难之役不能不说朱元璋大封藩王。

朱元璋起身低微,小时候受过很多苦,所以当上皇帝以后第一是恨贪官,所以制定了很严格的刑罚对付贪官,比如让人发指的剥皮实草。第二是怕自己的子孙后代受苦,于是为他们制定了极为丰厚的待遇标准。

而第三是怕别人造反,所以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都封为藩王,驻守各地,保卫朱明王朝的政权。

这样一来,天下平安无事,朱元璋也就放心了,其实这样的做法隐含着极大的危机。当时有人指出,分封藩王的结果是几代人以后,藩王尾大不掉,必然出现藩王造反的事情,但是朱元璋并不采纳这个建议,反而将提意见的人投入监狱关押致死。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是个很出色的接班人,但是不幸早逝,于是朱元璋册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储,朱元璋的做法,引起了燕王朱棣的不满。

这个人是一个很有作战经验的藩王,在对蒙古的战争中渐渐崭露头角,在北方的军队中有一定影响。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这时候各地的藩王势力很大,由于朱元璋的优待,这些藩王都掌握着军权甚至地方政府的大权,所以朱允炆十分忧虑,于是就开始谋划削藩。

开始的进展比较顺利,削掉了五个藩王,面对这样的形势,燕王朱棣知道自己迟早难逃一死,于是就开始装疯,结果被燕王府的人告发,朱允炆准备逮捕燕王,朱棣杀了来逮捕他的官员,举兵造反,很快就控制了北京城。

朱允炆立即派军队讨伐朱棣,朱棣感觉压力很大,于是他就对身边人说,大宁的部队很彪悍、很精锐,如果能收到我手下就好了,他说的大宁的部队就是朵颜三卫。

于是朱棣前往大宁去找宁王朱权,这个时候朱允炆也在拉拢朱权,希望朱权加入到镇压朱棣的战争中,但是朱权知道,镇压朱棣就等于给自己掘墓,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对自己是很不利的,于是拒绝了朱允炆。

这时候朱棣单枪匹马来见他,也是为了拉拢他,拉拢他的目的是控制朵颜三卫,他很矛盾,这个朵颜三卫是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出蓝玉、傅友德包围蒙古部落后逼降的蒙古骑兵部队,有8万人,骁勇善战,常常能以少胜多,所以朱棣觊觎这支部队。

朱棣见到朱权之后,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自己是被逼的,希望朱权写信给朝廷为自己洗脱罪名,朱权也被朱棣给骗了。朱棣在大宁城中待了几天,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暗中去和大宁城中的朵颜三卫进行接触,收买了这支军队。

几天之后,朱棣要走,朱权就在城外设宴为朱棣饯行,结果突然伏兵四起,把朱权劫持了,他的部队也都站到了朱棣一边,于是朱权带着家人跟朱棣造反去了。

朱棣得到朵颜三卫如虎添翼,一路打到南京攻破城池,皇宫着火,朱允炆失踪,朱棣登基。

为了防止宁王造反,朱棣就把他封到南昌去了,在南昌朱权受到严密监视,形同软禁。后来,朱棣接到控告说朱权搞巫术害人,但是查无实据。朱权经过此事后,对政治失去兴趣,寄情山水,郁郁而终。


小小嬴政


朱棣得了宁王朱权的“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时候,曾对朱权说:“事成,当中分天下。”但是事成之后,朱棣是怎么对待朱权的呢?

(朱棣剧照)

朱棣获得天下以后,当然不会和朱权说“中分天下”的话,只是让他自己挑一个封地。朱权说,他想去苏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朱权去也就是想享福,并没有其它意思。但是朱棣说:“畿内也。”其实,朱棣是要迁都到北京的,这里也算不得“畿内”。但朱棣说它是“畿内”就是“畿内”,朱权不敢争辩。

接着,朱权又说钱塘。“钱塘自古繁华”,朱权无非也是想要享受,没有其它野心。但是朱棣也不想给他,还冠冕堂皇地说,建文帝把钱唐给了自己的兄弟,结果就不长久,你也想不长久啊?

然后,朱棣给朱权列了建宁、重庆、荆州、东昌这几个边远的地方,让他选择。最后封的地方是南昌。朱权无话可说,只得呆在南昌。

朱棣去世后,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炽是出了名的仁爱之君,朱权想,既然是仁爱之君,对自己也应该很仁爱啊。于是就说,当时我是不想到南昌来的,这里并不是我的封地。哪想到朱高炽对别人仁爱,对朱权就不仁爱了,很不客气地说,既然不是你的封地,为什么你在那里呆了二十多年啊?这话一下就问的朱权无话可说了。

好在朱高炽也很快去世了。朱高炽去世,朱瞻基继位,朱权又想,让我在南昌我就在南昌吧,不走了。不过,我不能就住这么一座孤城啊,好歹把南昌周围的土地封一些给我啊。这时候的朱权,已经不敢要“富贵”,只求“温饱”了。然而朱瞻基依然不给。还批评他喋喋不休地抱怨,颇有对他进行处罚的意思。

(朱高炽剧照)

这么一来,朱权才算彻底老实了。不但不再提出任何非分的要求,而且从此也只是整天与文人墨客混在一起,吟诗作赋,了此残生。与文人墨客为友,终于对朱棣及其后人不构成威胁了吧……

以上就是朱权的结局。

不过,说起来,朱权也算是一个聪明的人。这样的结局,他应该事先就会想到的。既然如此,当时他为什么会信了朱棣的鬼话,从而把自己的“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无偿地送给朱棣了呢?

其实,所有这一切,都是朱棣欺骗朱权的结果。

一、情骗。

朱棣在获得朱权兵马的过程中,一直在对朱权进行感情欺骗。他表面上做出很在乎兄弟感情的样子,到朱权的府上和朱权饮酒,拉关系。却绝口不提需要朱权兵马的事情,直到最后离开。

连最后离开的事情,朱棣也是利用感情欺骗的方式,实现了把朱权抓住软禁的目的。

古人分离的时候,都会送别。送别都会送到城外。两人感情的深浅,决定着送别的距离。朱棣因为进城多日,不断地和朱权套近乎,让朱权认为两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于是把朱棣送出了很远的地方。这样一来,实际上就给了朱棣轻松软禁朱权的绝好机会。

由此可见,朱棣对朱权,从头至尾,就是一场情骗。

(朱权剧照)

二、事骗。

朱棣骗朱权的是什么事呢?

朱棣表面上是进大宁城和朱权叙旧,向朱权诉说委屈,实际上暗中带了大量的金银,贿赂朱权的那些手下,对他们进行封官许愿。这使得朱权的手下,很多都倒向了朱棣。

整个过程,朱权一直被蒙在鼓里。还真把朱棣当成一个肝胆相照的好兄弟,整日和他把酒言欢,培养兄弟感情。

也正是朱棣做了这一系列的事情,因此,朱棣在朱权的大宁城外捉拿软禁朱权的时候,基本上没人出手救朱权,从而让朱棣成功把朱权捕捉到北京城,顺利接管朱权的部队。

三、话骗。

朱棣骗朱权的话,就是那一句“事成,当中分天下”。

说老实话,朱权当时肯定也是不会完全相信朱棣的话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个话,赵匡胤早就说过了。不过,朱权虽然不相信,但当时他肯定想的是,虽然不会中分天下,在一个好的地方享清福,其实也不错啊。所以呢,虽然被骗了数万兵马,还被软禁,不过也一直积极帮朱棣出谋划策。

谁知道,所有的都是欺骗,最终朱权落得一场空。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元璋分封诸子到各地当藩王,宁王朱权和燕王朱棣一个被封在大宁,一个被封在北平,共同拱卫着明朝的北方边境。靖难起兵,燕王朱棣拉宁王朱权入伙,承诺事成之后平方天下,但朱棣夺了天下却并没有兑现诺言,宁王最后下场如何呢?


在朱元璋诸子中,宁王朱权与燕王朱棣虽无缘储位,但朱元璋并不厚此薄彼,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十七子朱权封在大宁,两人共同拱卫明朝的北方边境,在各自封国都有节制调遣兵马的权力,在各藩王里面,宁王和燕王是为数不多的手握重兵的藩王,即位之后的建文帝朱允炆自然对两位重兵在握的藩王叔叔非常忌惮。

大宁惊变,宁王被迫与朱棣合作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两年后,朱权离京就藩大宁府,位于喜峰口外的大宁,是当时西北的一个大镇、重镇,这里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位置极为重要。朱元璋对这个儿子也是寄予厚望,宁王手下,拥有甲士八万,战车六千,在诸王中属他最豪。宁王所属的朵颜三卫骑兵以骁勇善战著称,宁王自己也是能文能武,多次会同诸王出征塞北。

面对手握重兵的藩王叔父,继承帝位的建文帝深以为忧,所以即位没多久,就与近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着手削藩,但是建文帝削藩操之过急,采取敲山震虎,先易后难的削藩策略,先撤周王、湘王等较弱的五个王,这恰恰给了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以应变准备的时机。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倾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一个藩王要对抗整个王朝,显然实力对比是悬殊的,这个时候朱棣想到了诸王之中力量最雄厚的十七弟宁王朱权,他对诸将说到:“我当年巡视塞上的时候,见大宁诸军十分彪悍,我若得大宁,截断辽东,采取边骑作战,则大事可成矣。”

燕王朱棣明确表示了要争取宁王和他走在同一阵线上,那边建文朝廷也早就对宁王不放心,派人召宁王进京,朱权人未到,三护卫已被削,建文帝打草惊蛇,朱权最终选择了在大宁观望形势。



同年九月,朱棣自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诈称穷蹙来求救。朱权邀请四哥朱棣单骑入城,朱棣拉着宁王的手大哭,表示四哥起兵靖难乃万不得已,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朱棣在大宁住了数日,宁王都毫不相疑,热情以待。殊不知此时燕军早已在城外埋伏,朱棣在大宁数日早已“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至朱棣要离开大宁,宁王出城相送,埋伏城外的燕军俱一拥而上,杀死守将朱鉴,宁王朱权及王府上下俱被裹挟前往北平,至此,宁王所部兵力俱归朱棣调遣,为了安抚失意郁闷的宁王,朱棣还表示:“事成,当中分天下。”

成祖即位,宁王明哲保身



所谓的“事成,当中分天下”不过是朱棣的一句缓和之语,宁王也知话不能当真,待到燕军打过长江,谷王穗和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燕王朱棣入主南京紫禁城,在四年靖难之役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宁王朱权,想着皇帝四哥你来当,可大宁府我是什么都没有了,我的兵给你了,朵颜三护卫也被削了,我也没什么要求,就给我另外封一块地当我的王吧。

宁王想去南京附近的苏州,朱棣不允,说苏州属于京畿之内。又想改封钱塘,同样不允,给了建宁、重庆、东昌和荆州四个地方让宁王自己挑。

永乐二年(1403年),宁王改封南昌,朱棣亲自写诗送行。不久,有人告发朱权利用巫术害人,查无实,此事便不了了之,朱棣也未加责备。但至此以后,朱权便“自是日韬晦,购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据《明史》),朱权懂得明哲保身,韬晦隐逸,也算是个明白人矣。

著书立说,安度晚年

宁王朱权活的比较长,哥哥成祖驾崩后,侄儿仁宗皇帝待他也不错。宣宗在位,宁王又有点耐不住了,议论宗室不应确定品级,藩王议国事有违祖制,惹得宣宗颇为生气,朱权只得上书谢罪。晚年的朱权,整日与文人学士互相往来,寄托自己的远大志向,自号月瞿仙。朱权是一个文学艺术修养很高的王爷,虽然年轻的时候英姿飒爽驰骋疆场,但晚年的宁王朱权,也不失为活出了另一个精彩的自己。



宁王朱权一生著述颇丰,他好茶饮,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叫《茶谱》的书来记录他饮茶的心得体会。朱权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者《太和正音谱》,其中《太和正音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杂剧音谱。另外,朱权还是道教名家,著有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朱权多才多艺,涉猎广泛,其所著书文极为丰富,恕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明。

朱权病逝于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享年71岁,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在太祖诸子中,宁王朱权已属高寿。


遗憾的是,朱权死后一百多年,他的后代第四代宁王朱宸濠不知道哪根筋抽了竟发动起了叛乱,结果被明代大儒王阳明轻松给收拾了,宁王这个藩王也就被废除了。


大国布衣


靖难之役打了三个月,朱棣跑到朱权的地盘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想让宁王朱权救救自己,要是能代为上一份谢罪折子就更好了,朱权看到昔日威武霸气的哥哥竟被侄子逼到这个份上,一时间感慨不已,于是收留了朱棣,好吃好喝的招待朱棣,朱棣也不见外,成功将朱权和他的兵拢到自己这边,朱棣看着朱权说:“十七弟,拿纸笔来,哥哥给你画一个大饼。”朱权凑上去一看,纸上赫然写着“事成,当中分天下。”

但后来我们知道,朱棣赢了朱允炆,登基为帝,江山还是那个江山,并不曾一分为二。平分天下这种事,谁相信谁就是傻子,其实朱权也并不相信朱棣能做到,他选择帮助朱棣并非全然自愿。这里,四姑娘就大体说一下这个事情。

1392年,对于朱元璋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他最为中意的太子朱标病逝,这不仅仅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更是一个皇帝失去绝佳继承人的悲剧。朱标一死,朱元璋不得不选择嫡长孙朱允炆为太子,但是朱元璋本人应该也能想到,百年之后,自己那些儿子未必不会为难朱允炆,毕竟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在皇家是很适用的。

但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自己的那些儿子不管是在边塞还是腹里,都能护佑大明王朝。但是很明显的,朱元璋和朱允炆之间磨合的并不理想,毕竟朱允炆成为太子的时候朱元璋已经老了,没法好好教育这个太子,另一方面,朱元璋主要是在为朱允炆清除朝廷中的障碍,他最忌惮的是朝中的官员,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为朱允炆创造一个好的统治环境,这恰恰忽略了他的那些儿子们。

等到朱元璋一去世,朱允炆一继位,朱允炆立刻就感到了自己的危机,他不可能和朱元璋一样信任他那些叔叔们,他害怕那些叔叔们,而那些叔叔们则对他并不敬畏,这样很容易就会引发内乱,朱允炆急于站稳脚跟,于是在还没有做好完全准备的时候,就着急削藩,而且他大概从来没有想过徐徐图之这件事。

而在对一些弱的叔叔们开始软禁甚至废为庶人的时候,那些边塞强悍的藩王敏锐的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于是他们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首先想到的就是尽量自保,当然,在没有办法保有自己原有的势力和地位的时候,起兵反抗就成了一些藩王的选择,比如燕王朱棣。

早在朱元璋生前,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相继去世,等朱允炆继位后,他最大的一个叔叔就是朱棣,还是藩王中势力最大的一个,自然也是朱允炆最大的敌人,等朱允炆终于对朱棣出手的时候,朱棣装病自保,并在被识破之后迅速起兵,1399年的七月,朱棣起兵清君侧,这就修饰所谓的靖难,自此大明王朝陷入了持续整整三年的靖难之役。

朱允炆除了地位上能压制朱棣,其余各方面都不是朱棣的对手,三年后,朱棣攻进了京城,从此江山还是那个江山,却已经换了容颜,而朱允炆也消失不见。在这场战役中,实际上朱棣并不是孤军奋战,单单依靠他自己地盘上的势力,在三年的时间内是打不赢的,这也是朱棣一早就明白的。当然朱允炆自然也不可能不明白。

所以靖难之役打响的时候,朱允炆就害怕他其他的那些叔叔会援助朱棣,联合起来夺他的江山,尤其是北方边塞的那些藩王,比如宁王朱权、辽王朱植等,朱允炆下令让他们进京,只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朱植进了京,但是朱权并没有理会朱允炆。

朱权也是朱允炆相当忌惮的一个藩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实力不容小觑,并且数次参与出塞作战。靖难之役开始后,朱权是想作壁上观,最好能看到两虎相争,但最后他捡个便宜。同样在北方边塞的朱棣自然也知道朱权的实力如何,朱棣很忌惮这个弟弟,他害怕这个弟弟会在自己背后捅一刀,到时候腹背受敌,就真的得不偿失了,所以在战争打了三个月之后,朱棣到了朱权的地盘。

他打起了苦情牌,而朱权也真的同情上了这个哥哥,答应为朱棣求情,却不知道朱棣在朱权的地盘上刺探、收买、渗入,等到朱棣安排好了一切,就向朱权辞别,然后朱权就在送朱棣离开的路上被围住,朱棣劝说朱权助他一臂之力。

这个时候,朱权才知道自己被骗了,但是已经晚了,他的妻子和世子都被朱棣控制,而自己也被围困,重要的是部下已经很多都投靠了朱棣,朱权不得不答应帮助朱棣,朱棣更是许诺将来评分天下。

朱权善谋略,为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最终胜出出了不少力。但即便如此,朱棣也不可能真的会平分天下,但凡有点野心,并成为胜利的一方,谁又会愿意和别人平分这天下?那话不过是说说而已,朱棣也好,朱权也好,都不会真的去相信。

朱棣称帝之后,朱权知道他不可能放自己到北方边塞去,于是请求将封地改到南方,但是,朱棣却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了朱权的请求,然后将朱权封在了南昌,在此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朱权就被困在了南昌,直到去世。

朱权刚到南昌不久,就有人告发朱权行巫蛊诽谤之事,但朱棣并没有查出什么来,这件事只能无疾而终,朱权倒是越来越低调,纵情山水,寄情琴棋书画。即便是后来的明宣帝,也从来没有想过优待朱权,甚至还指责他不懂事,朱权就更加低调了。

可怜曾经也是英雄,却被困在南昌动弹不得,不过这也不能怪朱棣。对于朱棣这样得位不正的人来说,更忌惮别人走他的曾走过的路,朱权当初被迫卷进削藩和靖难之变中,做什么选择似乎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尚宫女史


侄儿要削叔叔的藩,叔叔造了侄儿的反。

这是朱元璋最不想看到的一幕,所以他才会在临终前下旨不让诸王入京奔丧,为的便是让朱允炆能够顺利即位接手明朝。

朱元璋生前曾对朱允炆说过,将朱允炆的叔叔们分封到边地是为了让他们有外敌来犯的时候替朱允炆守好边疆,实际上也是想将诸王弄出京城,让他们死了争夺帝位的心思。

可当时朱允炆便回问了句,胡虏来犯,叔叔们给我挡着,可如果是叔叔们造我的反,谁来给我挡着他们呢?

朱元璋听完之后便沉吟不语,问朱允炆可有良策,朱允炆给出三策,一是以德服人,二是削夺爵位,三是出兵镇压。

谁料朱允炆竟然一语成谶,他一即位便误信黄湜、齐泰之言而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匆忙削藩,从而逼得他的叔叔朱棣起兵靖难,他也因此输掉了自己的江山和皇位。

不过,当时的朱允炆毕竟是皇帝,拥有法统,所以他不论是在兵力,还是在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方面无不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倘若能够运用得当的话,完全可以碾压手中不过数万兵马的朱棣。

偏偏朱允炆太菜,不懂用人之道,将一手好牌打了个稀巴烂。

朱棣当时因为处于劣势,自知自己手中兵力不够,难以对朱允炆造成威胁,更不用说对朱允炆进行致命打击了。

所以,朱棣想要打败朱允炆,便必须得用最快的速度扩充自己的实力,怎么才能最快地扩充实力呢?显然是拉被削藩的诸王下水,一起造朱允炆的反,当时朱棣就藩北平,和他相邻的便是就藩大宁的宁王朱权,所以朱权成了朱棣最想拉下水的藩王。

朱棣号称诸王之首,朱棣之下,便数宁王最有实力了。

又因为朱棣、朱权二人的封地在北方,时时刻刻须得防着北元,所以他们手上也多精兵悍将,宁王手上的兵更是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还有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

朱棣看上的便是宁王朱权手上的这八万精锐之师,倘若能够将这八万精兵收归麾下的话,他所发动的“靖难之役”便又多了一分胜算。

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后,朱允炆担心朱权会和朱棣一起造反,于是召朱权回京,朱权也怕自己回京之后会被处死,所以不肯动身,这便给了朱棣一个接近朱权并夺取朱权手中的兵权的契机。

朱权为什么不敢回京?还不是怕自己没了兵权之后会遭到朱允炆的毒手,毕竟湘王朱柏举家自焚,殷鉴不远呀!

朱棣见此情形,便知道朱权很可能已经动摇了,只是还在犹豫而已,只需添一把火便能够将朱权拉到自己的靖难阵营中来。

当时坐镇辽东的江阴侯吴高恰好率兵来攻朱棣的地盘永平,朱棣亲自率兵打退吴高而救下永平之后,便趁机跑到了大宁,诡称自己打不过吴高了,所以只能来找宁王求救,希望宁王能够出手相救。

朱权虽说有点怀疑朱棣的话,但还是让他进城了,不过是让他单骑入城。

朱棣一入城便拉着朱权的手哭了起来,十七弟呀,哥哥心里苦呀,你真当哥哥想造反吗?还不是被咱们那个好侄儿给逼的呀!他使出了自己最好的演技在朱权面前卖惨,慢慢地打消了朱权的警惕,等到朱权警惕松懈之后,他一边让人在城外埋伏,一边又让自己的部下化装入城收买了朵颜三卫和守城之人。

等到一切准备妥当,朱棣说要走了,朱权说那好,我送送四哥。

可等朱权送朱棣到了郊外,朱棣便让绑住了朱权,朵颜三卫的人则攻入宁王府俘虏了宁王的妃妾和儿女去了北平。

这么一来,宁王想不造反也不行了。

朱棣裹挟宁王朱权造反的时候,对朱权说了一句话:“事成,当中分天下。”

可是,朱棣真的会和朱权中分天下?别傻了,朱棣说的只不过是场面话,为的只是想让朱权配合他收编朱权麾下的八万精锐罢了!

朱权也不傻,或者说他很了解朱棣,他知道朱棣是一个很有野心和权力欲的人,绝不可能会和他中分天下。

更何况朱棣是造了侄儿的反才当了皇帝,他想要为自己捞一个好一点的身后名的话,便必须得学“玄武门之变”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创造一番千古功绩,想要创造那样的千古功绩,又怎么可能中分天下?

朱权一旦真敢拿朱棣之前给他的那个“事成,当中分天下”出来说事,让朱棣履行承诺的话,他绝对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他很聪明地跑去对朱棣说,皇上呀,我想去南边就藩,你能不能给我改封一下?二人商量了一番之后,朱权便被封到南昌去了。

朱权封地本在大宁,为什么不回大宁,反倒要跑到南边去呢?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了,朱棣起于北方,乃是龙兴之地,北方又多精兵悍将,他如果再回去北方的话,让朱棣怎么想?朱棣会不会认为他也想拥兵自重,再来一出靖难之役?

所以,他只能到南边,这样才能安朱棣的心。

朱权这一步算是走对了,他到了南昌之后,朱棣看似放过了他,实则一直没有放松对他的警惕,他的一言一行也在朱棣的监视之下。

朱权到了南昌之后,有人状告他“巫蛊诽谤事”,朱棣听说了之后,赶紧让人过去调查,可是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什么,只好不了了之。

也正是因为朱权的聪明,主动远离了明朝的政治权力中心,然后小心谨慎地行事,这才让朱棣一直抓不到他的把柄,后经仁、宣二朝也是如此,所以朱权才得以安然无恙,或者说有惊无险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宁糊涂


朱元璋痛失爱子朱标以后,为了能让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坐稳江山,大杀功臣以撸掉荆杖上的利刺,但是总不能把自己的儿子也杀光,所以成就了各地强势的藩王。其中善战的燕王朱棣,善谋的宁王朱权,都是藩王里的佼佼者。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死后儿子抢了孙子的皇位。朱棣在抢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时,借用了宁王朱权的8万精兵,许诺他事成后平分天下,结果又如何呢?

宁王自幼聪敏,13岁受封宁王,15岁就藩大宁,他“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朱棣曾多次会合宁王等诸王北伐,早就见识了朵颜三卫的厉害对其垂涎三尺。在朱允炆盲目消藩政策下,1399年,朱棣借机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幌子发动“靖难之役”,在这场场皇权博弈中,朱权的立场基本上就决定了靖难之役的走向,所以,朱允炆和朱棣都极力拉拢朱权。

朱权本意是做一个谁也不帮谁也不得罪的中立派,但是结果事与愿违。建文帝朱允炆先是许以高官厚禄召他回京,被他拒绝了,那重拳消藩令让他心有余悸。不听皇帝的话,后果很严重,被收去了封王的特权,消减了一万六千人左右的“三护卫”。这无疑对朱棣是件好事,姜是老的辣,与建文帝不同朱棣用了腹黑手段。先是假装兵败惨状亲自到大宁拜访朱权,痛哭流涕的诉苦说自己起兵是被侄子逼的,恳求朱权代自己向朝廷起草奏章谢罪,背后却在安排精锐埋伏城外,手下同时以重金贿赂朵颜三卫部将,等朱权出城为朱棣送行时,突然伏兵四起,自己的爱将竟然也都反戈了,朱权就这样被绑上贼船了。朱棣迅速收编了朱权的军队,软禁了朱权的家眷,逼得朱权没有了退路,只得陪着四哥一路前行了。朱棣为了安抚朱权,假惺惺的许诺“事成,当中分天下”,他自说他的,朱权又不是傻瓜当然不信也不奢望,最后朱棣当上了皇帝,别说中分天下了,连朱权要求的改封苏州都不答应,钱塘还不答应,最后打发朱权去了被山水环绕的南昌,赴任前朱棣亲笔题诗送别,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奖励吧!

宁王朱权最终依附这南昌一隅,连个行宫都没有,还时不时被诬陷用巫术诽谤朝廷,用自己的隐忍和不问政事的淡然躲过一次次危机,算是在闲云野鹤的生活状态下得以善终。

其实对于宁王来说,虽然有点憋屈,但是如果自己没有称王之心,只能在朱棣和建文帝之间做个二选一,不管被逼还是自愿,选择朱棣都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如果依附建文帝,朱棣失败的话,朱允炆是不会允许有第二个朱棣存在的;成功了,自己更会因为站错队而被朱棣杀害。活的自在逍遥,眼看着朱棣和他的子孙死在自己前面,也算是上天的一种错爱了!


国史通论


我是兰台令君,写有态度的历史!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十三岁时被封为宁王,十五岁前往封地大宁就藩。宁王麾下带甲八万,战车共六千辆,其中包括威名赫赫,堪称精锐之师的朵颜三卫。而且朱权自己也颇有谋略,根据《明史》记载朱权多次配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谋而著称,固有“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说法。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连蒙带骗的把朱权拉拢到自己的阵营,这对“善谋”的宁王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讽刺。可以说在朱棣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得皇位的过程中,朱权可是功不可没,尽管这并非出自他的本意,而且朱棣也曾经许诺朱权事成之后平分天下。事实上,如果朱权不跟着朱棣造反,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之前建文帝的圣旨就到了,要削他的兵,也真不知道这八万军队对朱权来说是福还是祸。

军队被朱棣抢走的朱权,好不容易等到了四哥即位,想着这次可以分一块肥肉,却没有如愿以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本朱权想着靖难之役结束,自己改封南方,最初他向朱棣要求就藩苏州,可朱却棣回答说:“苏州属于畿内,不方便分给你。”那就退而求其次,咱们要钱塘总行吧?偏偏这朱棣还是不答应,反而说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你随意选择吧。最后这扯皮扯了半天将朱权安排在了南昌。朱棣为了表示自己并没有忘记他的相助之恩,还亲自写诗为其送行。

不过事情还没有到此结束,宁王并没有享受几天安稳日子,就又出了状况。有好事者投诉朱权用巫术诅咒别人,朱棣本来就对这十七弟不太放心,正好借此事好好敲打敲打他,于是就派人追查此事,可是这底下办事的人查来查去都查出个所以然出来,朱棣最后也就将此事不了了之了。朱权也得以安全度过永乐时代。

朱棣死后,上台的明仁宗朱高炽实行的是相对比较宽和的政策,朱权觉得自己的机会了来了,便上疏说南昌并非是自己的封地,明仁宗回信说:“叔父都在那待了二十年了,不是封地是啥?”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时,请求明宣宗将靠近南昌城的灌城乡土田赐给他。宣德四年又议论说宗室不应确定品级。明宣宗十分生气,对朱权颇有指责之意。朱权便上书谢罪。总之一句话,朱棣祖孙三人都没有向其兑现“平分天下”的承诺,不过宁王最后得以善终,还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以上就是该问题的答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兰台令君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明朝十六位帝王中,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外,朱棣也是明朝帝王中比较出名的一位帝

王。

有历史记载朱棣在篡位前,抢夺了宁王八万精锐兵马,并承诺大事成便与他平分天下,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但是朱标却是英年早逝,让年迈的朱元璋非常的伤心,他太

喜欢朱标了,所以选择继承人时并没有在他的儿子中做选择,而是直接选了他的皇孙朱

允炆,也就是朱标的儿子。

朱元璋为了朱允炆能够继承皇位,大杀功臣,为他稳固朝廷势力。

但对朱允炆最大的威胁便是朱棣。

朱允炆继位之后,一直记着朱元璋的教导,所以就想要削弱朱棣手中的权力。

朱允炆想通过削藩来减弱藩王势力,没想到削藩令使得众位藩王都非常的不满,于是朱

棣就利用削藩事件,联合其他藩王,一同进军南京。

<strong>

在众多藩王中,朱棣的势力不是最强大的,最强大的是宁王朱权的势力,他的手里有着8

万精锐。朱棣也是看准了朱权手里的8万兵马,十分的心动,所以就和宁王朱权商量共同

合作将朱允炆给赶下台。

而事成之后以两人可平分天下为诱饵,让朱权答应和朱棣合作。但是,朱权太天真了,

他低估了朱棣的城府。

朱棣率领着宁王的8万兵马,攻陷南京之后便收买了宁王8万兵马的人心。不仅如此他还

将宁王朱权的家眷全都给绑了。

这个时候朱权手中无兵无将,没有办法,只好顺从朱棣的安排,到南昌去任职。朱棣不

可能让放任朱权不管,在朱权到南昌任职之后,以诬陷使用巫蛊之术为由,夺取了他最

后的职权。

虽然朱权最后保全了性命,但朱棣对他一直不放心,所以朱权的下场也是比较悲惨的。

自古帝王无情,朱权的下场也是生在帝王家的最好解释。如果你是朱权,你会信任朱棣

吗?

但是,他到底是低估了朱棣的城府。朱棣率领着宁王的8万兵马,攻陷南京之后,就说收

买了宁王8万兵马的人心,并且将宁王朱权的家眷全都给绑了。

这个时候朱权手中无兵无将,没有办法,只好顺从朱棣的安排,到南昌去任职。而朱权

到南昌任职之后,却被诬陷使用巫蛊之术,虽然朱权最后保全了性命,但是朱权一直被

朱棣猜忌。


最后朱权是在南昌过了自己非常悲惨的下半生。你认为朱棣是怎样的帝王,他是好还是

坏,欢迎评论。


江水趣谈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

“燕王善战,宁王善谋”。朱权十三岁时,被明太祖册封为宁王,就藩大宁。当时的大宁卫,是朝廷戍卫北部边疆的重要军镇。所以,宁王手下兵强马壮,除了当时最精锐的骑兵——朵颜三卫以外,还拥有八万大军的领导权,与“拥兵十万”的燕王朱棣实力不相上下。



建文帝朱允炆下令削藩后,各地藩王的权益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宁王朱权也是朝不保夕。不久,已率部起事的朱棣登门拜访,在痛斥建文帝削藩的同时,他还暗中买通宁王手下大军的统兵将领,以“绑架”宁王和自己共同起事!

朱权被迫妥协。朱棣承诺,等日后夺下大明江山,要和宁王二人平分天下。谋略过人的朱权怎会不知这只是四哥给自己开的一张空头支票而已!哪个君王会把江山分给别人?

果如宁王所料,自从跟朱棣踏上同一条船,朱棣从没有让他单独指挥过战斗,只是让他负责起草讨伐檄文,谋划用兵,其兵马的实际指挥权落入朱棣之手。宁王深知当下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境地,只能不断示弱,以保自身周全。



北军攻陷南京时,宁王不愿亲眼目睹北军屠戮建文帝及朝中文武的惨状,就以安葬王妃张氏为借口,回到了北方。

朱棣登基后,将原先宁王的封地大宁卫,分封给了朵颜三部。而宁王本人,则陷入了与明成祖朱棣索要封地的“拉锯战”中。最终,宁王的封地被定于江西南昌。宁王就藩前,朱棣为其安排了盛大的欢送仪式。

到了封地,宁王在朝廷的监视下读书、抚琴、煮茶、写作,让朝廷始终找不到除掉自己的把柄,最终得以颐养天年!



明正德十四年,朱权的后代朱宸濠起兵谋反,被王守仁率军击败,朱宸濠本人被处死,宁王藩号自此被朝廷取缔!


不书公子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建文朝廷咄咄逼人的“削藩策”之下,明太祖在世诸皇子中年纪最长、功勋最著的燕王朱棣,不甘于束手就擒,奋起反抗,擒杀北平城中建文帝所布置安排的文武诸臣,正式举兵对抗建文朝廷,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得报燕王起兵造反后,勃然大怒,立即祷告太庙,削去朱棣宗籍、废为庶人。然后遣大军北上,讨伐叛军。

建文元年八月,燕军于滹沱河一战击败南军老将耿炳文,大败南军,迫使建文帝以曹国公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主持对燕军作战。

建文帝担心燕王反叛后,其余驻扎在北方边境的亲一同响应,于是下诏召辽王朱植(藩地广宁,今辽宁北镇)、宁王朱权(藩地大宁、今内蒙古赤峰)返京‘勤王’,实际上是趁机解除他们的军权,消除隐患。

辽王接旨后,奉诏自海路返回京师(南京)。而宁王朱权,却没有按照建文帝旨意返回南京,而是“坐地观望”。既没有回应燕王起兵时,发给诸王的喊冤檄文以回应;对与建文帝发来的“率军讨伐燕逆”的圣旨,也装作没看见。宁王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十年(1378年)生于京师南京。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受封为宁王,预备的藩地是大宁卫(内蒙古赤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太祖命朱权前往大宁就藩。

自此,宁王朱权成为明初九大塞王之一,作为国家屏藩、护卫大明朝廷。

就藩时的朱权,年仅十六岁(虚岁)。年轻的宁王,自此就完全负担起北方防御重任(之一)。他的藩地大宁卫,遏喜峰口、连接辽镇、接壤宣府,是整个大明北方防御线的重要位置,以后明军出塞征讨北元,都要经过此地。

而占据着重要军事据点的宁王,也被太祖格外重视,特别增强宁藩护卫兵力。宁王所辖,除按照亲藩标准制度,拥有三卫兵力外,还额外统帅“甲士八万、兵车六千”。此外依附于大明的“朵颜、福余、泰宁”等蒙古兀良哈三卫所部数万蒙古骑兵,也尽归宁王节制。

所以,在太祖在位时,宁王朱权手中所掌握的兵力,为大明诸亲王第一。内地诸藩不必说,即使如晋王、燕王、肃王,这几位御边塞王里,统帅兵力雄厚的亲王,也远不如宁藩护卫之实力。

太祖驾崩后,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忌惮于诸王势力,于是采取文臣“削藩”之策,准备逐步废黜权力过大的亲王,收回军权,归于朝廷。

在朝廷的削藩计划中,宁王朱权因为手中掌握着数量庞大的军力,自然是朝廷眼中必除之而后快的目标。只不过由于还有比宁藩更重要的目标---已经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所以建文帝才来不及动手,革除宁藩。这一点,朱权心知肚明。

所以,在建文帝出兵讨伐燕军、并下旨要求宁王返京“勤王”的时候,朱权装聋作哑,敷衍应对,就是不执行南返旨意。因为他知道,如果“削藩”顺利,燕军被消灭的话,那么建文帝的下一步行早晚会落在自己头上。

往煮自己的锅下面添柴火的事情,朱权自然是不会做的。

得知宁王阳奉阴为、据不奉诏返京的消息后,建文帝万分恼怒,下旨削除去宁藩三护卫,作为对朱权的惩罚。

但建文帝自己也知道,山高皇帝远,又正处于朝廷大军与燕军激烈交战的关键时刻,自己无暇他顾,削宁藩护卫的旨意,只不过口头泄愤而已,没有什么实际做用。只有等到大败燕军,处理完朱棣之后,再回头收拾朱权这个半谋反的十七叔。

朱权违抗建文帝命令,据不返京后,心里多少也有些忐忑,不知道以后事情到底会发展到哪一步。为了留有后路,更好观望局势,他与已经起兵作乱的四哥朱棣私下里还是有一些往来,互通有无,以便随机而动。

而举兵“靖难”的燕王朱棣,此时已经先后击败南军两任统帅耿炳文、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占据了北平、永平、通州、蓟州等地,势力大涨、军威隆隆。但建文朝廷始终占据正统地位,拥有源源不断的援兵及物资,燕军如果长期与朝廷对峙,那么形势是极为不利的。

居安思危,朱棣在复杂局面下,想到了宁王朱权所掌握的骁勇军士。如果能够把宁王手里的强大军力纳入燕军之中,那么既大大增强自己靖难的实力和成功把握,又消除了位于背后的巨大不稳定因素,使得来自后方的威胁不复存在,一举两得。

于是,朱棣对诸将说:

“洪武时我巡察塞上,亲见宁藩军士精锐剽悍,勇猛无敌。而今宁弟据守观望,不知其意如何。我想趁其犹豫之中,赚获其护卫,截断辽东建文之驻军,并收服兀良哈边骑助战,则大事可成!如果朝廷再三游说,使得宁藩出兵,参与对我军作战,则我军两面受敌,局势必将危急!”

在朱棣力排众议之下,燕军上下达成共识,决定夺取大宁卫及宁藩诸军。于是朱棣亲自率领亲卫,自刘家口小路直奔大宁卫,进入城中,面见朱权,慌称燕军失利,自己途穷,所以来向十七弟求救,请朱权代为上奏,向建文帝请罪,宽宥自己。

当时的朱权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到底站在哪一边。面对朱棣的请求,也觉得十分为难,有“兔死狐悲”的感觉,根本不知有诈。同时,他内心也不想朱棣落败,以为燕军失败后,朝廷必然一鼓作气,对付宁藩,那么就导致自己被动,要单独面对建文帝的大军。考虑再三后,朱权以还是决定接纳朱棣。

在欺瞒朱权、获得其信任从而得以住在大宁城中之后,朱棣一面假意商议奏章事宜,并以修整名义将自己的亲卫安排入城、暗中联络交往兀良哈三卫首领,以重利获取他们的归附支持;一面不断发出密令,调动燕军精锐埋伏于大宁城外,以备发动。

诸事完备后,朱棣向朱权告辞,说返回北平,朱权不明就里,亲自送至郊外。这时早已埋伏好的燕军突然出现,打着“迎接燕王”的,名义,四面围住朱权及其少数部属。朱棣也按照计划,紧紧握住朱权的手,“请”其同赴北平共商后续大计。于是,还处于错愕之中的朱权,被朱棣拉着手,在四周全副武装的燕军簇拥下,稀里糊涂地就被“请”到北平去了。

朱权离开大宁后,暗中投靠了燕王的兀良哈三卫发动兵变,击败宁藩护卫守将,控制了大宁。之后宁王妃及宁藩姬妾、子女等人也均被“请”到北平。燕军则完全控制了大宁城,及宁藩强大的军队。

关于大宁卫,这里额外叙述:日后靖难成功,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的朱棣(明太宗、成祖),将大宁卫及附近牧场赐予兀良哈三卫,以酬谢他们的靖难襄助之功。大宁卫弃守后,大明北方守卫防御线因此向南缩回数百里,使得北方草原各部族几乎可以直面以后的京师(北京),整个大明北方压力骤增。成祖迁都北平(京师),亲自坐镇以守护北疆,而后世皇帝则被动地开始了“天子守国门”的历程。整个有明一代,北方边境防御极为被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始终不能消除隐患。这些都是后话。

猝不及防地来到北平后,朱权才发觉上了四哥的当。但是自己的军队和藩地早已被燕军接受,悔之晚矣。同时,朱权对于那个执行削藩的建文朝廷也没有多少好感,甚至对于朱棣的起兵靖难“感同身受”。

在朱棣的赔礼道歉和努力劝说下,尤其是朱棣承诺“靖难”成功后,将与朱权一同“平分天下”的巨大诱惑下,朱权终于下定决心,参与“靖难”!

于是,心怀“中分天下”梦想的宁王朱权,半推半就地加入了燕王朱棣的靖难阵营,一同出力,为朱棣草拟出兵檄文,谋划作战计划、参谋军事行动。整个靖难期间,朱权都算是朱棣重要的助手,燕军上下,在朱棣的授意下,视宁王为燕王之下第二人,名义上的地位还要在燕世子朱高炽之上(当然,只是名义上。)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长驱直入、渡江破南京,建文帝在南京破城后失踪。燕王朱棣终于击败建文帝朱允炆、结束了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

此后朱棣即位称帝,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成祖登基后,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宁王朱权自三年前参与靖难,虽然是半推半就,其实心里始终惴惴不安,不知日后如何。幸好燕军节节胜利,形势日渐明朗,这才放心下来。等到燕军终于攻克南京,获得最后胜利,而燕王也登基成为皇帝后,朱权更是大喜过望,寄希望于成祖兑现承诺,不说中分天下,至少恢复洪武时宁藩权利、掌控一方、实封富庶藩土,安享富贵。

令朱权大失所望的是,成祖自即位后,面对当年出过大力的朱权时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但矢口不提之前承诺的“平分天下”之事,连恢复朱权旧封地大宁、返还宁藩护卫官属的话也一概没有。

朱权无奈,又没有其他办法,只得打消念头,并察言观色,从不提及当年的旧事。但是对于自己将来的藩地,总不能没有着落,亲王的待遇,还是要争取的。

于是,朱权小心翼翼地向成祖上疏,请求宁藩內迁,安排到南方就藩,而他属意的藩地是苏州。相比大宁旧地,苏州是江南鱼米之乡,地方富足,如果移藩苏州,朱权觉得那也可以,不算吃亏。

没想到成祖对于朱权的请求一口回绝,说:

“苏州,是京畿之内(苏州位于南直隶)、京师侧翼(南京距离苏州实在太近),为避免非议,吾弟不宜建藩于此。”

朱权心想也对,我要是在苏州就藩,距离皇帝太近,日后难免被猜忌,确实有忌讳,于是又改为求封于钱塘(杭州)。

成祖还是不同意,再次回答:

“钱塘为吴地,父皇(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时称吴王,王气在吴。弟弟就封于此,恐怕遭人非议。五弟曾被册封为吴王(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曾先受封吴王,又改封周王),后父皇终感觉不妥,所以才改封开封。建文无道,不尊祖制,封其弟于吴(建文帝时,其三弟朱允熥被封为吴王,但是没有就藩),最后也没有结果,这都是天命注定。所以弟弟你就不要请封钱塘了。我觉得建宁、荆州、重庆、东昌都这些地方不错,任你自己选一个!”

几次下来,朱权终于知道成祖不想给自己天下富庶之地,无奈之下,只得不再坚持。但是对于成祖所提出的几个地方还是没有接受,自己重新选择南昌为新藩地。这一次成祖没有驳回所请,很是干脆地就同意了。

永乐元年(1403年),宁王朱权正式移藩南昌府,出发时,成祖亲自送行,并赐诗给宁王,作为纪念。

朱权失落惆怅地来到南昌,从此长居下来。他知道成祖是猜忌自己的,于是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韬光养晦,早年在边塞统兵作战时勇武之气也乖乖收起,对外则表现出醉心于诗词,爱好琴棋书画,以此自娱。

永乐初年的南昌,远没有后世的繁华,人烟稀疏,物质不丰,而谨慎的朱权也没有招摇。他在宁王府建造好后,于府里格外建造精庐一间,平日就在这儿弹琴、读书、练习书法。在成祖的关注之下,朱权谨慎寡言,沉默低调,所以没有遭到打击,得以平安。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第五次北伐,半道而返,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太子朱高炽奉遗诏继位,即明仁宗。

在成祖去世后,朱权认为能够再争取一下待遇,于是上书给仁宗,说南昌原本不是自己的封地,请求移藩别的地方,颐养天年。仁宗收到奏报,回信给他说:

“南昌,是当年皇考文皇帝(成祖)亲封叔父你手中,现在叔父在南昌居住都二十多年了,怎能说不是封地这样的话呢?”婉言拒绝了朱权心心念念地移藩念头。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不过十个月的仁宗去世,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朱权自恃皇叔祖的身份,又想取得一些利益,于是在宣德三年(1428年)、四年(1429年)两次上书给宣宗,请求朝廷把南昌附近的田地赐予宁藩,又议论宗室品级待遇问题。

宣宗不似仁宗那样仁厚,与朱权关系也比较冷淡,没有给这个叔祖面子,下旨说:

“亲藩赐田,祖宗有定制,增减与否,何可妄议。宗室规制,高皇帝(朱元璋)亲手所制,祖宗制度,朕亦不敢改动。叔祖乃高皇帝之子,即为宗室表率,怎么能随意臧否祖制!”把朱权斥责一番。

朱权在仁宗、宣宗时期,意欲恢复一些权力,及试探朝廷的态度,结果是连碰软钉子,毫无收获,这才知道自己的分量实在是无足轻重,只得低头,并上疏向宣宗告罪。

此后,朱权吸取教训,再也不轻易诉求什么。平日里在南昌交往当地当地文士,探讨诗词,自号月瞿仙。

当年征伐疆场、年轻有为的英武亲王,变成了一个与世无争、深居浅出的普通老者。而数十年来跌宕起伏的往事,也深埋在朱权心中,不为人所知了。

正统十三年(1448年),七十岁的宁王朱权,不问世事二十年后,终于结束了小心谨慎、避世缄言的后半生,薨逝于南昌王府。

宁世子朱盘烒由于早逝,没有等到继承宁藩的那一天,由宁世孙朱奠培承王位,成为宁藩第二代主人。

而据野史记载,临终前的朱权,还是忍不住埋藏于心底半生的怨恨,于病榻上对孙子朱奠培诉说五十年来被帝室诸代皇帝一次次诓骗、轻视、贬损的委屈,拉着朱奠培的手,嘱咐说:

“宁藩的这些屈辱,后世子孙千万不能忘记,要时刻铭记在心,将来若有机会,一定报仇雪恨!”

宁藩与大明皇室的恩怨,因此也一代代传承下去,直到七十年后。而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