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寶寶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

笨的摳腳也醜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般情況下我們會見到的是,寶寶睡醒了之後,見到大人就不哭,沒見到大人就哭,而提問者的孩子卻是完全反過來:醒來之後見到大人哭,見不到反而不哭了。

思考之後,從心理學上來進行分析,有兩個可能性可供參考:

1. 好的現象:孩子安全感充足,進行撒嬌的一種行為

對於日常生活中,其生存需求(吃喝拉撒睡)被充分滿足,並且在醒著的時候,父母給與了孩子足夠的擁抱、撫觸,並傳遞給孩子幸福、快樂等正面情緒的情況下,嬰幼兒就會收穫足夠的安全感(特指1歲前,1歲後的孩子其安全感構成更為複雜些)。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是能夠獨處一小段時間而不哭鬧的,因為他感知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是無威脅的,而孩子是自然醒來,睡眠質量得以保障讓他感覺到舒適感,換言之並不是因為餓了、尿溼了或者不舒服了。

而此時父母的出現,讓他把安全感來源從自身的舒適性轉移回了對父母的依賴上,這樣一來,當孩子見到父母的時候,就可能會進行哭泣或者是露出笑容,其意義基本是一致的:媽媽你怎麼消失了呀,快來抱抱我。

心理學上稱這類孩子是安全依戀氣質型孩子,他們對新環境、新事物表現出容易適應的情況,當媽媽離開的時候他會稍有情緒,但很快就平復下來;而當媽媽回來之後,他會重新依賴上媽媽,讓媽媽抱抱、親親。

只是年幼的孩子語言系統沒建立,所以他能發出信號的方式就只有哭泣或者是笑,而對於一些還沒掌握好“笑”這一情緒表達方式的時候,他們就只能選擇最基礎的情緒表達和訊號釋放形式--哭。

判斷的依據是孩子的哭聲所包含的情緒,是撒嬌式還是帶有憤怒情緒。(母親能很好的感知這一點)

2. 不好的現象:逃避型氣質孩子

這類孩子是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又被稱為逃避型氣質孩子。

同樣建立在孩子吃飽喝足睡夠、並且沒有不舒服的情況下,孩子見到大人出現反而會哭。

這類孩子對新環境難以適應,當媽媽離開時他表現得很少哭泣,當媽媽回來的時候,他呈現出抗拒的情況,表現為不太高興並設法避開母親。這些孩子在需要時不會尋求幫助,常有憤怒情緒,對陌生人不在意。

造成這種情況,與孩子與生俱來的安全感不足有關,更為重要的是,父母對他的養育方式是呈現“拒絕”狀態的,沒有給與孩子愛。

例如一些父母生孩子完全是為了完成任務,當孩子出生以後認為自己就完成任務了,對孩子沒什麼感情可言,甚至是討厭孩子、拒絕孩子。

這是由於孩子除了在生理上被滿足,但並不能從父母(尤其是母親)身上獲取安全感這一心理生存養料。

同樣,判斷的依據是孩子的哭聲所包含的情緒,是撒嬌式還是帶有憤怒情緒

對於問題的修復建議

我們不能認為孩子處於安全依戀型氣質類型就可以肆意妄為,或者認為孩子處於逃避型氣質就認為孩子的性格是不可挽回的。要知道,安全感既然可以充足(不足),就同樣可以失去(獲取)。

  • 對於安全依戀型孩子:

請繼續保持過往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但往後出現要稍微離開孩子一小段時間的時候,回來時要及時給予孩子擁抱、撫觸,及平和、溫暖的情緒傳遞。

同時,可以做一些遊戲讓孩子把這種安全依戀加固:做“鬼臉”遊戲。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尤其是嬰兒,他們並不知道客體永存性,即他們認為看不到的東西就是消失了,不存在了。

在這一基礎下,媽媽的無故消失,會挫傷孩子的安全感,誤以為自己被拋棄了。而做“鬼臉”遊戲則可以很好地幫助年幼的孩子認知這一點。

做鬼臉遊戲規則:與孩子近距離面對面,媽媽雙手(或用物品)擋住孩子的視線,而後迅速放下遮擋物,重新出現在孩子面前做出逗趣的表情,並通過笑容來表達愉快的情緒。

當孩子具有一定活動能力的時候,可以和孩子進行躲貓貓遊戲,媽媽躲起來小段時間,讓孩子尋找媽媽,注意當聽到孩子情緒不好需要及時主動出現,並且不要藏得太隱蔽讓孩子找不到,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看到消失的媽媽也是存在的,而不是刁難孩子。

  • 對於逃避型的孩子:

對於這類孩子,我想父母要反思自己過去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了,一切得反其道而行之--過去有多不足,現在就得加倍彌補。

而逃避型孩子,會隨著他的年齡增長,逐漸地展現出難以教育,拒絕父母,拒絕家庭的冷漠狀態,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須知道,孩子的問題越早就越容易解決,因為年齡越小,他們的需求就越簡單,滿足其安全感就越容易。

具體而言,家長要做到:

及時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延遲滿足並不適合這類孩子,只會加劇其問題;

及時給予孩子響應,當實在沒辦法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時,一定要用聲音和及時出現在孩子面前的方式,給予孩子反饋,這是在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呢,媽媽關注著你呢,不是不要你。

多給孩子撫觸、擁抱,通過肌膚接觸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溫柔對待。

多和孩子積極互動,傳遞積極情緒,你的愁眉苦臉和不情不願,會讓孩子內化成為自“自我”。


淅爸育兒記


我家寶寶就是這,不管白天晚上睡覺,我都得陪在身邊,如果我不在,她睡醒就會哭鬧,可是我在她醒來一看,又繼續睡著了,我覺得還是缺乏安全感吧,畢竟孩子還小,從一出生一直誰照看,她就比較依賴誰,我覺得這樣挺好的,應該好好珍惜孩子不同年齡段帶給你的不同快樂。


伊伊手作


為什麼寶寶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

很多孩子都有這個情況,每天早上我5點多要起來做飯,二寶如果忽然醒來,自己在床上,他就會站起來,一邊哭一邊喊媽媽。如果我在他身邊,他醒來的時候,就會說“媽媽,唸書吧!”提出自己的要求。

孩子為什麼會哭呢?房間裡很安靜,也沒有遇到什麼特殊情況!其實孩子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哭,我們應該理解他的感受。

為什麼寶寶睡醒了,看不到大人就不哭,看到就哭了?

1、認知發展不成熟

皮亞傑的認知理論把孩子的認知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0-2歲是感覺運動階段、2-7歲是前運算階段、7-11歲是具體運算階段、11歲以上是形式運算階段。

孩子處於感覺運動階段的時候,還沒有形成客體永久性概念。認為看到、聽到、玩到的時候,事物才是存在的。如果和這些事物失去接觸,就認為事物不存在了,不在眼中就不在心中。

孩子醒來的時候,大人沒在身邊,他就以為大人不見了,他失去了大人,留下孤零零的自己了。雖然他也能聽到外面有大人的聲音,但是不確定大人是不是還會保護他,所以他擔心得哭起來。

只有當孩子形成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才能認識到大人只是換了一個地方而已,沒有發生任何改變,這個年齡大約是2歲。

2、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自己不能入睡,都是大人抱著睡、奶睡、讀書睡、摟著睡等等,不管哪種哄睡的形式,都是由大人陪伴,孩子在這種安全感下漸漸進入夢鄉。

孩子醒來的時候,如果有大人在身旁,和他睡前的情景是完全一樣的,依然能感受到這種安全感。如果大人不在身邊,和睡前的情景反差太大,這會讓他感到害怕。

尤其是在早上,窗簾沒有拉開,整個房間都是黑的,小孩子本來就害怕黑暗,再加上沒有人陪伴他,他的恐懼感本能加深,於是就緊張地哭起來了。

3、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

孩子小時候表達能力不強,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就是哭,當他哭的時候,大人會特別重視,立馬趕過來安慰他。時間長了,他哭的行為被強化,形成了這樣的條件反射,一旦遇到困難就用哭來表達自己。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特點,孩子很開心的時候不太在乎他,孩子一哭就表現出緊張,如果是這樣,孩子肯定喜歡哭。

如何改善孩子哭的情形呢?

孩子一哭,大人們的計劃就會被全部打亂,心情也受到很大影響,都想急於改善這種情形,也是有辦法的,這需要時間。

1、耐心等待

孩子的認知能力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提高的,一步步推進,無法跨越,所以一定耐心等待。不是你的孩子有什麼問題,不要嫌棄孩子,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2、跟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

常常跟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大人藏起來讓他找,他藏起來讓大人找。在這個過程中,他會認識到大人突然不見了,只是暫時的,沒有丟失,還會重新出現在眼前。慢慢的,他會習慣這種短暫的分離。當他再一次看不到大人的時候,他就會以為大人在跟他捉迷藏呢,很快就會回來,那種懼怕感會減輕很多。

3、給孩子一個預期

如果計劃孩子醒來之前要離開他一會兒,他醒來會看不到大人,就在晚上睡覺前就告訴他“你醒來的時候,媽媽在廚房裡做飯,你要是想媽媽,就喊一聲媽媽,媽媽就來了!”孩子提前有個心理預期,再醒來的時候就不會那麼難過,可能也會害怕,但是恐懼不會特別強烈,哭聲也會變小甚至不會哭。

總的來說,孩子醒來看不到大人就哭,看到大人就不哭,是很正常的。是心理發展還不成熟的表現,只要我們經常跟他做一些遊戲,讓他逐步認識到大人不會無緣無故消失,他的心理逐步發展起來,就開會逐步改善這種狀況。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凝媽悟語


看不到大人不哭是因為,沒有情緒發洩的對象,大人不在,哭給誰看呢?而且從他的經驗中,這時候哭也引不來注意。

看到大人哭是因為,心理委屈,或者通過哭來引起大人的關注。

就像我們很多人,長年在外打拼,在外面再苦再累,都咬緊牙關,不曾掉一滴眼淚。因為我們知道,哭,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只想著接下來應該怎麼做,而不是陷入情緒中。

但是,當我們回到溫暖的家中,當我們回到爸爸媽媽身邊,或者男友身邊,突然有了依靠的時候,家人的一句話“這些年,在外面累了吧?”就能讓我們淚水決堤,曾經受到的委屈奔湧而出。因為我們覺得,我們的情緒,終於有了宣洩的出口。

有的孩子也是這樣的。

我們不在的時候,很勇敢,很獨立;但是我們一在身邊,感覺就變了個人,變得嬌氣了,好像沒長大。

這個時候千萬不能覺得好像我們不在,孩子表現得更好,那我們就一直不出現,讓他“堅強”好了。

相反的,正是因為在沒有依靠的時候他隱藏了情緒先解決問題,才更需要可靠的肩膀來消化這些情緒。當他在我們這裡可以放心哭的時候,他出去才會有更強大的力量面對更多的困難。

對於年幼的孩子,可以陪孩子多讀情緒方面的繪本,讓他了解自己的情緒,即使沒有哭出來,情緒也得到流動。


童心媽咪


你好,寶寶出生後,大部分都是由媽媽照顧,除了對寶寶有安全感,對於寶寶的智力發育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0到3歲的寶寶,這段時間是寶寶的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如果這個時間段合理正確的引導和照顧好寶寶,寶寶的敏感期建立的信息就會很完善,大腦神經網絡構建的時期,這對寶寶童年的經歷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他影響也是更加持久的。

寶寶哭了要抱

有人說寶寶哭了不能抱,越抱他後面越會這樣,習慣性地一哭就抱對寶寶不好,其實這樣養的孩子以後會更加難帶。因為寶寶這個時期是非常敏感和需要安全感的時期,通常寶寶哭了大人抱著就好了,特別是抱著靠近心口的地方,寶寶很快就不哭了。這是寶寶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家有2棉襖


嗨!我是咕嚕咕嚕嫂。我來回答以上問題

寶寶看不到大人,會自己玩耍,睜著眼睛東張西望,尋找東西玩。

當看到大人時,想被人抱的慾望突然加強。或者飢餓感頓時來臨。所以就哭了


咕嚕咕嚕嫂回答完畢,謝謝!


咕嚕咕嚕嫂


首先恭喜你的寶寶是非常聰敏的寶寶,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你的寶寶在睡醒後沒有看到大人的時候也會哭。首先寶寶在睡醒後還是屬於一個迷糊的狀態,有的時候自己玩玩又會睡著。看到大人的時候,他聽見了熟悉的聲音,聞到了熟悉的味道,他在給你發信號,告訴你他在這裡。不能排除寶寶害怕的可能性。看到寶寶路,先給他說說話,再慢慢的抱起來,輕輕拍打他的背部,在耳邊迴盪噓噓的聲音。安撫他的情緒。


靑空之雲


我覺得可能小孩就是沒有離開過媽媽,突然間給他一個人在那裡睡醒來的話,有點不習慣就委屈了。




兩好字媽咪


這類寶寶睡足後醒來,寶寶會自己觀察周邊環境及玩耍,有時候會發出些聲音,希望大人過來,這時候寶寶沒有形成強烈要求,當看到大人過來了就產生依賴及膩人,以哭的方式最能獲取大人的安撫。

有些寶寶就不一樣,醒來就哭,見到大人才不哭,安全感比上述寶寶差點。個人深刻體會,謝謝。


方圓九里


我不知道你家寶寶多大了。

1⃣首先是沒有安全感。

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呆了10個月,周圍都是用溫暖的羊水包圍著的,他們一直在狹窄的子宮裡待著、擠著,所以特別有安全感,突然之間到了一個特別空曠的地方,周圍沒有擠著的東西,一下子還不能接受新的環境。新生兒經常哭是因為環境變了,沒有問題安全感。

2⃣大一些的寶寶對親人有依賴性。

上個原因說到了,小寶寶對新的環境沒有安全感,但是對親人有安全感,如果知道身邊有親人,會增加安全感,不害怕,也就不再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