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驾崩时,若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为什么?

菩萨我想对你说


史书太冰冷,容不下这么有趣的假设,还是在《雍正王朝》里寻找答案吧。

康熙驾崩后,留下的皇位只有一个,九王夺嫡都斗红了眼,“大宝”无份的皇子,谁都有造反的心。

这个道理一般人懂,身为父皇的康熙更加明白。因为一旦有皇子结党造反,从小的方面讲,会造成皇家的骨肉相残,从大的方面讲,会动摇大清的百年基业。无论哪个方面,都是康熙帝不愿意看到的。

康熙帝是从一道一道的危局中闯过来的帝王,有着丰富的掌控朝局的经验和手段,为了避免自己百年后局面的失控,他殚精竭虑地制订了恢恢的天网计划。

天网计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让他圣心默定的继承人能顺利登基,并稳稳地控制住局面;第二,他要营造出一种“势”,让那些萌生异动之心的皇子吓得知难而退;第三,那些极端的皇子要造反,天网会让他们撞得头破血流。

那么,听起来这样玄乎的天网计划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京城内外军事力量的分布和介绍

根据《雍正王朝》的介绍,以康熙为中心,离他最近的护卫力量是御前侍卫和乾清宫侍卫,其次是善扑营。这是两支守护内廷的军事力量,总人数二千多人。

京城内的拱卫部队由九门提督掌管,总兵力二万人。另外,还有顺天府兵,不是野战部队且人数不多,主要管管民间的治安和刑事案,可以忽略不计。

京郊有两支部队,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其中,丰台大营有四万多人,西山锐健营也有二万人。

在京师的外围,承德避暑山庄有驻军,人数一万多人;在直隶总督府的所在地保定,有由直隶总督掌管的绿营军和八旗军。

介绍完兵力的分布,再看看康熙帝怎么着手布局吧!

启用悍将老武丹



第一次废太子以后,九王夺嫡由以前的暗流涌动转为明面碰撞,这让康熙有很强的不安全感。于是,他启用了老部下武丹。

武丹和康熙是老铁,从擒鳌拜就开始并肩战斗。

武丹年青时叫犟驴子,是个马贼,心狠手辣,六亲不认,只认康熙。

武丹的成名作是杀太监。当年太监起反,别人杀人讲结果,他杀人是做几何,把人杀成轴对称。搞得后来他侍卫当值,太监们都绕着他走。

武丹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被康熙从广东总督任上调到直隶总督,同时,兼管内廷的防务。

武丹是一路拼杀出来的将军,资格老,善扑营的统领赵逢春就是他的老部下,御前侍卫德楞泰也曾是他的下属。

把内廷护卫交给武丹,康熙是十分的放心。另外,武丹还兼任直隶总督,可以指挥保定驻军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武丹,御前侍卫如:张五哥、刘铁成,都是康熙的死忠。承德避暑山庄的驻军统领狼覃,和武丹一样,是陪着康熙从斗争鳌拜一路走过来的。

康熙启用了武丹,手上就已经握有内廷所有的护卫力量和承德、保定的驻军力量。

恩威利诱隆科多

康熙在九门提督的人选上是动了很多脑筋的,最后,他选择了隆科多。

隆科多是康熙的小表弟,两人共过患难。例如在科布多的战役后,隆科多把省下的水给康熙喝、自己却喝马尿。

康熙选中隆科多当九门提督,有那么一点是出于对他以前立过功劳的补偿,更多的却是因为隆科多混得不好。

隆科多的确混得不多,他以前在顺天府里管着不多的衙役,还捞不到外快,经常找六叔佟国维借钱。

混得差的人一般没有靠山,一旦被提拔,往往就有很重的报恩心理,康熙看中的主要是他的这点。即使隆科多当上了九门提督,康熙也很不放心他,怕他选边站,就监视他。



九门提督不是个很大的官,在关键的时候,这个职位却很重要。

康熙担心隆科多被他人收买,就让他宣读遗诏。这个厉害,宣读遗旨的人一般是托孤重臣,别人就收买不动了。

用人算计到这个地步,应该说很到位了,但康熙又加了一道保险。他当着隆科多的面给张廷玉一道圣旨:如果隆科多不忠于职守,将被以乱政罪赐死。



康熙对隆科多施重恩后又用威压,只为隆科多能够坚决地执行自己的命令。

收服了隆科多,康熙帝牢牢地掌握了京城的九门。

至于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兵权,康熙并不太看重,原因我会在后文中解释。

消除不安定因素

康熙在世的时候,圈禁太子、圈禁大阿哥,这个很好理解。但他也圈禁了十三阿哥,很多人就不太理解了。

其实,在康熙眼中,老十三就是个不安定因素。

老十三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皇宫、带发修行了。这导致老十三在众皇子中饱受白眼,只有四阿哥怜爱他,做他的依靠。

老十三武功高强、性格有些偏激,为了四阿哥争皇位,他是敢下手骨肉相残的。





如上图红线标注的那样,康熙很担心胤祥会打乱自己的计划、干出无法收场的事情,就提前把他圈禁了起来,这可以避免皇家的骨肉相残。

圣心妙用张廷玉

张廷玉是康熙天网计划的忠实执行人,这个人既有威信,又办事严谨。

在康熙过世以后,八、九、十这三位阿哥很想闹出点事来。他们原计划在守灵时、三个人在一个灵棚里,便于商量着行事。结果张廷玉给每个皇子搭建了一个灵棚,无形中就分开了他们。

后来,三人又计划每二个小时一起在厕所里碰头讨论。张廷玉安排每个皇子上厕所都带着侍卫,美其名曰是保护皇子。

这么严谨的安排,让心怀叵测者无计可施。

其实,张廷玉还有一个身份是太子太傳,关键时候是可以压制众皇子的。

在第一次废太子时,康熙因受气和惊吓染病,需要休息。一些皇子用请安的理由,想借机探听虚实,还叽叽喳喳。张廷玉很生气,就拿出太子太傅的身份,罚他们在北风呼啸的空地上挨站。



综上,康熙帝已经为圣心默定的继承人铺平道路,制定了周密的天网计划。天网计划只为合法的继承人网开一面,那些极端地要造反的皇子,必将付出沉痛的代价。

如果不传位给四阿哥,他真的造反,我们可以推演一下。

首先,在张廷玉的密切注意下,老四拿不到金牌令箭,手中是一点兵权也没有。

再退一步,他偷到了令箭,老十三也出不了隆科多掌管的九门。

就算老十三出了九门,夺了丰台大营的兵权,也没有好的理由带兵进城。

就算老十三借口勤王带兵进城,也会遇到隆科多九门提督兵马的阻拦。

到时候,新君手握康熙的传位昭书,张廷玉登高一呼“首恶必惩、从犯不究”,多少兵马都会烟消云散。更重要的是:这些丰台大营中高级将领的家属全都在京城内,谁会跟着你孤军造反!

再多等一会儿,狼覃的承德驻军和武丹的保定驻军就真的来勤王护驾了。

所以说,造反者触网必亡。

我认为:即使不传位给胤禛,老十三可能想孤注一掷,但胤禛不会。邬思道会替他分析其中的成败利害,邬思道这人,连康熙的帝王心术都能看明白,就更能看懂这故意撒开的天网。

我是历史闲话人,祝朋友们阅读愉快!近一个月内,我会专注于剖析康、雍、乾三朝的历史事件,如果大家感兴趣,就顺手点个关注吧。


链天绝


如果康熙不传位给四阿哥胤禛,那么四阿哥胤禛绝对是没有造反的机会。

其实四阿哥胤禛能够登上皇帝的位置,从康熙五十年太子胤礽被废事情就已经出现了苗头,尤其在康熙五十八年到康熙六十年的一些列操作都很明显了。康熙对四阿哥的帮助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帮他铺路,首先康熙逐渐的帮助四阿哥胤禛消除了兄弟里边的障碍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被圈禁,八阿哥胤禩因为毙鹰事件被辱骂,康熙甚至绝情的说出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康熙五十六年,十四阿哥被掉到西北做大将军王,虽然平叛有功,但是明知自己大限将至的康熙却一直没有把十四阿哥调回来的打算。老三胤祉虽然对皇位也有想法,奈何身边都是读书人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当初自己亲自做主把年遐龄的女儿嫁给了四阿哥胤禛,胤禛和年羹尧有了密切的联系。康熙四十八年,30岁的年羹尧成了四川巡抚,康熙五十八年,康熙给了40岁的年羹尧兵权,升任了四川总督,授予定西将军大印。年羹尧请奏以四川为西北大军和入藏军粮草运输要道,康熙都准许了,这也为后来雍正登基,年羹尧牵制西北大军粮草埋下伏笔。

康熙五十九年,和胤禛关系不错的舅舅隆科多本来为步军统领,掌管京师防务。康熙又让他兼任了理藩院尚书,秘密监视废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禔还有在京师的王公贵族随时汇报。康熙六十年康熙大寿去盛京祭祖还是冬至祭天,康熙都让胤禛代理。自诩“天下第一闲王”的胤禛忙了起来,代替康熙做了不少事情,复查了贡士会试的试卷,还清查了清朝十三仓中最重要的的京,通两仓。胤禛在康熙五十年以后,对康熙十分孝敬,让康熙大为感动。



如果康熙不把位置传给胤禛,首先他就不会安排这么多胤禛身边的人身居要职,把握兵权,也不会派胤禛代替自己去办事。这样胤禛没有了基础。没有了基础的胤禛他在兵力上比不过老十四,在声望上比不过老八,在读书人中比不过老三。毕竟老四性格寡淡冷面,朝中官员与他来往密切的并没有多少。如果康熙传位给别的皇子,胤禛各方面劣势明显再加上少了康熙的铺路,成功可能性基本为零,胤禛自然不会去做。但是胤禛作为皇子表面韬光养晦,背地暗潮汹涌,四处布局,可见其城府,在加上其出色的才华,天生帝王材料。


红雨说历史


这个问题,在正史当中肯定是找不到答案的,所以,我觉得有此一问必然是在看了电视剧《雍正王朝》之后。

所以,只能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这个答案就是:

——假如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那么雍正有极大的可能要通过政变夺位。

但是这个“政变”和“造反”不是一个性质,因为说到底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是爱新觉罗皇族内部的争斗,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造反”。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直到康熙驾崩之前,谁也不知道皇位继承人究竟是谁,同时也就意味着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位皇子都有可能继承皇位,这是发生政变的基本条件。事实上,所有认为自己有继位的可能的皇子,都做了“继位不成就夺位”的准备,四阿哥胤禛也不例外。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晚年的康熙对越演越烈的夺嫡之争搞得焦头烂额,不胜其扰,最终这位老皇帝宣布不再册立太子,改为遗诏传位。康熙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办法来平息“夺嫡之争”带来的朝廷政局的混乱和皇子们的争斗——我不立太子了,你们也就别争了,等我死了你们就知道谁是继承人了。

但康熙的这个决定却是起到了另外一个效果,那就是表面上看,皇子们不再为太子之位争夺的“你死我活”,但是暗地里争夺“继位资格”的斗争却更加的残酷和激烈,并且这种斗争已经超出“争和斗”的范畴而变成了“抢和夺”。

如果说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诸皇子们只要是通过“竞争”的手段争取压倒对手得到康熙的认可的话,那么在康熙宣布不册立太子改为遗诏传位的时候,储君之位的竞争,就变成了如何在皇位继承上“抢的先机”的“争夺战”。

正如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邬思道向雍正指出的那样:如果手里没有兵权,就是遗诏传位给给你,你也未必坐得稳,如果实现做好各种准备,掌握兵权,那么即使遗诏传位给别的皇子,到时候“局面翻转也未必可知”。

邬思道的分析实在是一针见血,他在康熙改变传位规则的决定当中敏锐的判断出,这样的皇位传承,极大可能造成“夺位甚至篡位”的局面。

自从康熙宣布不再册立太子之后,谁是康熙默认的“皇位继承人”就是一个整个朝野都在猜测的问题。但是从当时的局面来看,有能力或有实力继位的皇子其实并不多,范围最大的可能,无非是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其他的阿哥们,要么是提前出局(比如大阿哥胤褆和废太子胤礽),要么就是这几位阿哥的铁杆追随者,比如九阿哥十阿哥就是八阿哥胤禩的追随者,而十三阿哥胤祥则是四阿哥胤禛的追随者。

但是从实力来看,八阿哥胤禩,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禵的实力最强,其中,八阿哥胤禩在朝廷官员当中威望最高,支持率也最高;十四阿哥胤禵则是康熙欽封大将军王,手握二十万大军,有绝对的兵权;而四阿哥胤禛是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他唯一的优势似乎就是“康熙的欣赏和赞许”,这个优势很莫能两可。

这三位有希望获得皇位的皇子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其中最没智商的要数十四阿哥胤禵,这个在皇子中有着出色军事才能的“阿哥将军”,在这个关键时刻居然还有和他原先的同盟八阿哥胤禩再次结成联盟的想法,还打算和八阿哥胤禩“里应外合”。在他看来,他的那个“先和八阿哥胤禩联手控制住京城内外的局面,然后自己带二十万大军直逼北京依仗军权夺得皇帝位”的自以为聪明的“计谋”,其实是真的“自作聪明”。

粘上毛比猴还精的八阿哥胤禩瞬间就判断出了他的这个十四弟的真正意图,然后迅速的做出了停止与十四阿哥胤禵的正面接触——不和这个远在天边的还做着“登基美梦”的大将军王玩了。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就够了。

八阿哥胤禩心里很清楚,尽管自己有八爷党做后盾,朝野威望都很高,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软肋,那就是越来越不受康熙老爷子的待见。以他的判断,康熙很有可能是把皇位传给四阿哥胤禛或十四阿哥胤禵这亲兄弟俩当中的一个,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只要康熙驾崩钱没有奉诏回京或者康熙突然死了无法招十四阿哥胤禵进京,那么就算是遗诏传位给他,只要控制住京城,皇帝位还会有变数。

在准备政变夺取皇位问题上,八阿哥胤禩动手要比四阿哥胤禛早,但是最终还是输给四阿哥胤禛,说明这个八阿哥胤禩判断能力也是一流,但是其执行能力的确太次。

八阿哥胤禩的目标很清楚,那就是一旦遗诏传位对自己不利,就通过政变夺取皇位。为此他采取的手段就是控制京畿防务和京城内部的防务 ,简单的讲就是控制京郊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同时收买负责京城内部防务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但是事情的发展过程证明,八阿哥胤禩最大的软肋就是“盲目自信”和在盲目自信支配下的“自以为是”。做事不扎实,不彻底,不仔细。八阿哥胤禩失败从来不是判断失误,而是执行层面缕缕出现问题。

四阿哥胤禛的担心和八阿哥胤禩几乎完全相同。胤禛甚至因为对自己是否能够通过遗诏传位来得到皇位产生了相当的“悲观情绪”,他高度怀疑康熙默认的继承人是十四阿哥胤禵。

邬思道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康熙默认的继承人肯定不会是“死鹰事件”的当事人十四阿哥胤禵和八阿哥胤禩,极大的可能性是传位给四阿哥胤禛。

邬思道提醒胤禛注意的是,如果胤禛不做好事先准备的话,那么即使是康熙真的把皇位传给胤禛,那么他很有可能即使得到皇位也坐不稳。邬思道其实是在暗示,事到如今,夺位已经变成了“政变之争”。

胤禛的准备,除了为自己顺利登基做准备,还是包括了政变内容的。

邬思道的设想是,提前控制京畿防务的兵权,在康熙传位当天,无论是否顺利,都通过京郊两座大营的兵力,进入京城,封锁京城,遗诏如果真的是胤禛,那么一些列行动就是用于保障胤禛的顺利登基,镇压反对者,如果遗诏不是胤禛,那么这个行动就立刻变成“政变夺权”。

这个其实已经就是一个“政变计划”,这个计划的实质,就是无论康熙是否传位给雍正,控制京畿防务,调兵控制京城内外的防务(封锁京城)的军事行动都会实施。

事实上,邬思道和胤禛不仅仅是不仅仅是这样规划也是这样执行。十三阿哥胤祥此时正在被圈禁,但是胤禛通过胤祥得到了一批可以参与政变行动的京郊两大营的军官名单,这些军官都是十三阿哥胤祥的铁杆追随者。

在康熙弥留之际的当晚,康熙招所有的皇子进宫,胤禛进宫之前,安排了政变行动,在宫外指挥政变的就是他的师爷邬思道,并且胤禛把自己的钦差大臣的关防大印交给了邬思道。

胤禛交给邬思道的钦差大臣的关防大印其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邬思道利用这个调动了五路兵马名义上是保护胤禛的府邸和家眷,但是这互不节制的五路兵马在胤禛在宫内出现危机的时候,就是政变的主力军。

胤禛在得到康熙口头传位的旨意之后,第一时间命张五哥立刻释放十三阿哥胤祥,并让胤祥立即赶往丰台大营用康熙皇帝的“金牌”解决掉了还在等八阿哥胤禩的消息和命令的丰台大营主将成文运,仅就这一点来讲,八阿哥胤禩的手段和四阿哥胤禛相比就差很多。

事实上,让雍正在康熙驾崩当晚顺利继位的核心保证,并非那个隆科多宣读的那个“传位遗诏”,而是十三阿哥手中的“兵权”。同样可以想象,当隆科多宣读的遗诏继承人不是胤禛的话,邬思道依然会在约定的时间用胤禛的钦差大臣的关防大印释放十三阿哥,并同样用钦差大臣的关防大印控制京畿防务,邬思道所调的五路人马就是在京城内部取代隆科多的后备力量。

所以,就继承皇位这个问题上,胤禛的准备要比八阿哥胤禩充分很多,并且是真正的志在必得,同时胤禛把继位的保障寄托在“夺取兵权政变”的基础上,对于遗诏是否有利于自己,其实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胤禛继位过程当中的这些安排和表现,给“雍正篡位”的说法多少还是提供了一些“口实”。这也是雍正继位的代价。


步武堂


关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因在其他题回答过,此处就不重复。满清和汉人朝廷看似统治制度差不多,但其实天差地远,若是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雍正不会也没有能力造反,其中的原因与满人制度有关。


自顺治继位,满清免于一场军变夺权之后,就杜绝了皇子依靠兵变上位的渠道。满汉不同在于皇帝除了是满清的皇帝,还是满人的大汗。皇帝只能由上一任皇帝定,而皇帝掌管着八旗中的上三旗,其余五旗旗主都是代代相传,雍正手上只有怡亲王、科隆多和年羹尧可用,但对于夺位根本就没有任何帮助。

隆科多

隆科多是康熙晚年的步军统领,康熙时长敲打科隆多要做一个只忠于皇帝的孤臣,但隆科多与多位皇子都有私交,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物,一旦雍正无法继承皇位,隆科多必投新主。就算隆科多忠于雍正,新皇也会换上自己信任的步军统领,雍正无法借力隆科多。



年羹尧

年羹尧虽然为抚远大将军,但并非旗主,且远在边关,无诏不得进京,就算年羹尧再怎样的支持雍正,凭他一个抬旗的汉人,没有皇帝的支持,根本就翻不起浪花来。雍正朝虽然雍正给了年羹尧极大的权力,让他在西北建立了小朝廷,但皇帝要诛他,他仍然没有任何反抗之力。对于铁桶的满清来说,汉人随时可弃,年羹尧看似善战,但只对登基后的雍正有用。



怡亲王胤祥

康熙晚年怡亲王一直在养病,手上无职无权,就算他想助雍正,也是心有力而气不足,且怡亲王到底是满人的亲王,支持雍正夺嫡是为了满清的江山,若雍正夺嫡失败,怡亲王也不会拿满清的江山做赌注,支持雍正造反。

咸丰事例

道光年间,恭亲王贤德,咸丰无才,且还是一个满脸麻子的残废,道光属意的继承人选一直是恭亲王,然而道光在将死之际,突然改变心意立咸丰为继任皇帝,满清权贵尽皆从之,恭亲王也只能淡然接受这个结果,没有任何过激行为,就是因为在满清,权贵只会支持皇帝的选择,而没有权贵的支持,任你有天大的能耐,也只能俯首认命。

总结:纵观满清近300年的历史,自豪格与多尔衮拥立顺治为帝之后,满清的皇位继承一直都不曾有过兵变夺权的可能,雍正作为满清排名靠前的智者,也不会做如此不智之事,只能说满人制度,剥夺了汉人插手皇权的可能性,而满人,不会反对自己的大汗。



达达说历史


康熙不会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不会造反。因为数年来,雍正一直和康熙进行较默契的传位配合,尤其是最后雍正有些糊涂,怀疑,直到邬先生点破后,雍正才会恍然大悟。老十三和年羹尧都是康熙留给雍正的干将,老八只有在雍正没有用这两人时,或者他们俩都基本上废了时,才会逼宫。


浩浩和汤汤


如果遗诏上不是雍正,他很难造反,因为在宫禁之中很难行动自由。

雍正王朝中写道:老十三故意站在门口,假如遗诏上不是胤禛,他就杀出去。

老十三武功高强,估计夺门而出不是难事,但他杀出去干什么呢,当然不是回家睡觉,等待新皇册封,肯定是出去说八阿哥造乱,命令老十七,邬思道那帮人听他的带着王府护卫杀回去,因为他知道,从来夺路杀出畅春园那一刻,他就不能回头了,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必须死,因为不论老四老八或老十四谁当皇帝,都可能把造乱的罪名给他背,所以他只能冲进去大杀四方,把罪名推翻老八和宣读遗诏的隆科多身上,老四也必须‘死于老八老九老十’之手,当然这些人肯定也就‘死于乱军之中’了,说不定弘时弘历都得在‘战斗中牺牲’,然后留下老三‘作证’,张廷玉那些人作证,再一纸诏书让老十四回京。。。


小山村的狼哥


如果在康熙驾崩后,并没有明确的旨意传位给雍正,雍正肯定会起兵夺取皇位,造反是肯定的。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雍正为巩固地位,或者说为了造反提前做的准备。

扶持年羹尧,以此制衡十四阿哥胤禵

十四阿哥胤禵能征善战,而且一直在外统帅大军,最为重要的是他与八阿哥交好,大有以八阿哥马首是瞻的意思,这让雍正非常忌惮。

在康熙五十八年,十四阿哥胤禵统兵十万与准噶尔部大战,之后一直在前线驻军,这让雍正觉得有些坐立难安。

毕竟雍正手上没有兵权,一旦八阿哥想要作乱,自己很难阻止,因此雍正决定扶持年羹尧去制衡十四阿哥。

年羹尧也算是年少有为,不到三十岁出任四川巡抚,并平定当地叛乱。之后在康熙五十七年升任四川总督。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逐渐升温。

为平定准噶尔部,康熙派出了十四阿哥出征,后来又加派年羹尧协助,而且雍正也多次举荐年羹尧。

之后年羹尧升任陕甘总督,并于康熙六十一年获得了与十四阿哥共同执掌西北军务的权力,雍正制衡十四阿哥的意图得到实现。

朝堂之上雍正也有了隆科多和十三阿哥作为强援

隆科多曾在康熙年间被任命为九门提督,而且和雍正的关系密切,可以说在雍正登基之前,帮了雍正很多忙。

要知道后来宣读康熙遗诏的就是隆科多,这也是后世一直怀疑雍正伪造诏书的原因之一。

十三阿哥是雍正最得力,也是最信任的助手,不过十三阿哥早期因为废太子案被短时间圈禁,后来因为腿部生了毒疮又远离了朝堂。

但不管怎样,十三阿哥都还是一位皇子,他辅助雍正带来的政治效果,是很多大臣比不了的。

皇位近在咫尺,雍正垂涎已久,怎么可能拱手让人

此时太子之位空悬,四阿哥与八阿哥为争夺皇位已经势同水火,两人之间无论是谁登上皇位,都不可能容得下另外一人。

试想在这种情况下,雍正肯定做过无数次推测,一旦康熙归天,自己该怎么夺取皇位,我想雍正一定把各种假设都幻想了无数遍。

其实在历史上就一直留有雍正篡改诏书的传闻,有资料分析当时康熙并不是传位给四阿哥雍正,而是传给十四阿哥。

降旨召胤禵来京,其旨爲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

这些传闻也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雍正在登基一事中确实用了很多手段。

或许说雍正真的是篡改了诏书,但是他已经成功的登上了皇位。即使他在此期间,确实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一切也都已经成了过往云烟。

但从这些事件来看,雍正不是那种束手就擒之人,为了皇位他肯定会拼尽一切,即使最后造反他也在所不惜。


东方大史


肯定会造反。以清君侧之名进行起兵造反,以便夺取大清帝国皇帝宝座,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条,无路可走。

造反的资本在哪里,有没有胜利的可能性?我们试着去分析几个关键性人物:

一、几个关键性人物登场

1.九门提督隆科多,这决定是否能登顶最后一步

隆科多作为清康熙年间九门提督,掌控京城护卫,就相当于内卫部队,禁军统领。只是一直中立的隆科多为什么最后选择雍正呢?背叛康熙大帝,却也不投靠八阿哥党呢?因为康熙没有把隆科多父亲佟国维世袭一等公的爵位封给隆科多,使得隆科多怀恨在心,最终在康熙大帝临终前,倒向雍正皇帝。最主要的是他跟八阿哥党中九阿哥,十阿哥都有仇恨,因为自己的父亲就是因为举荐八阿哥为太子一事被康熙帝训斥并失势养老在家。即使十四阿哥允禵称帝,但九门提督隆科多投降四阿哥雍正,共同举兵攻打皇宫,把十四阿哥允禵囚禁,夺取金牌令箭把十三阿哥允祥释放。并且会把八阿哥党的所有成员全部缉拿下狱甚至斩杀不留。

2.十三阿哥允祥,控制丰台大营,保证皇位稳固

康熙四十七年之后,十三阿哥允祥就被圈禁了。在雍正需要起兵造反之时,肯定第一要解救的对象。因为在雍正与邬思道谈论十三阿哥在军队的影响程度,整整列出一大串名单,而且十三阿哥不管在文臣武将中都有着比八阿哥不相上下的名声。

清朝八旗兵制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京营八旗亦称禁旅八旗,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是从正黄、正白、镶黄等所谓上三旗的满、蒙族人中挑选组成的亲军营,负责侍卫皇帝和宫廷,归领侍卫内大臣统辖。在十三阿哥封为领侍卫大臣,统领皇城郎卫三旗子弟兵。

当时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是八阿哥党的心腹,那时候可能已经起兵勤王到京城以防四阿哥雍正的叛乱。危难之际,只有十三阿哥允祥拿着金牌令箭与率领京营八旗子弟兵到丰台大营行军途中进行冒险拦截,通过晓知大义把召唤原来自己在军队的心腹站到自己这边,进一步把八阿哥党主要成员的脑袋全部丢到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面前,以“起兵谋乱”极大罪行方式扣到原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身上,最后斩杀祭旗,最后“进京勤王”方式,进而控制住丰台大营的2万余人的军队,彻底消除对雍正皇帝新君皇位的隐患。

3.年羹尧,控制西北军队的关键人物

在西北地区还有一支军队是由雍正的奴才年羹尧率领,直接可以进京勤王。因为十四阿哥回京登基之时,不可能把军队带回京城附近驻扎。年羹尧得到雍正的密令之后,直接率兵控制西北军营,斩杀掉十四阿哥的手下心腹,进而控制这支西北军,以防新君上位造反的隐患。

当然从雍正皇帝造反那一刻,就是这几个关键人物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只要失去其中一环都是失败,甚至让整个大清帝国陷入战火纷飞的时期。

4.雍正皇帝,才是这场赛事的主角

在造反计划谋划及上演之时,雍正皇帝才是这场戏的主角,他是否能够坚定迈出这一步,迈出这一步之后,他就能坚定为了皇权最顶端进行血溅四方,杀兄害弟这样的行为,甚至大清洗的残杀,确保皇权最终胜利。按照雍正皇帝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尤其对自己兄弟及功臣的行为,能够验证出这样的结果。

他造反必然能够成功,因为他不得不如此做,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条,没有所谓的太平王爷善终,最好的结局就是圈禁到死。

当然这也仅仅是假如,个人的猜想与论证。真实的历史是雍正得大统,延国祚,造康乾盛世的舵手,是一位勤奋而了不起的好皇帝。


历史伴读小二


康熙驾崩时,若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为什么?

在《康熙大帝》里,在太子两立两废之后,在八阿哥被佟国维马齐率领大臣向康熙举荐议立太子被拒绝后,这两个人被排出未来继承皇位人选之列了!接下来,康熙大帝的安排,几乎是特意为雍正登基作准备了!作为雍正的谋士邬思道在运筹帷幄,已经把康熙的底牌猜到了也猜对了,还用费什么周折去造反!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对雍正的历练,就是一个做皇上应该处理的朝中大事!

到了康熙晚年,儿子们夺嫡的地步已经到了手足相残图穷匕见!

这些康熙当然清清楚楚!所以为了磨合十三阿哥的性子,就找个理由把他圈禁!是保护他不被老对手八阿哥使伴子下了狠手!同时,让老四一心一意去把工作做好!不然老十三惹出乱子,老四分身无术!这一点就明显把未来皇位人选的天平倾斜到雍正这边,邬思道也判断到了!

接下来,锁拿重臣入狱,或者是流放。邬思道也看得清清楚楚!就是雍正的担忧,邬思道也解释得清清楚楚!

这个时候,雍正一个人负责多个部门工作——刑部,户部,吏部,配合老十四所有征战的军需,几乎是事无巨细!这些工作就是一个做皇上的大思维!康熙看得清清楚楚!也就相信自己的决断——老四才是新君的最佳人选!



二,人事的安排,全部是为雍正登基铺路!

大家看到,康熙大帝身边的侍卫张五哥,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当年十三阿哥救下来贩盐的那个!他非常的感谢十三爷的救命之恩!

当康熙自知属于自己时日不多了,就交待自己的金牌令箭放在哪里,仅仅是告诉了张五哥一个人!而且,康熙还嘱咐张五哥,到时把这金牌令箭亲自交给雍正!当然,雍正在邬思道的提醒下,拿到了金牌令箭第一时间放出十三阿哥,就是为了去控制对皇宫至关重要的丰台大营!

而且,邬思道从雍正反馈康熙的身体状况看,也判断康熙时日不多,就叫雍正把王府上下家丁全部布署了:弘时弘历干什么,性音文觉和尚干什么……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只待一声令下!

其实,这就是康熙和邬思道通过了雍正形成了一种默契!康熙当然知道雍正后面的高人!只是彼此暗中配合进行了!



由此可见:雍正继位几乎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哪用去造反啊!就是有一些小波折,也做好了预条到时执行就是了!不得不说,康熙跟邬思道的默契还真的是了得!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康熙皇帝8岁即位,在位60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他一生功绩赫赫。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败沙俄,西征准格尔丹,奠定了大清帝国的版图。

但是康熙在皇位继承上面,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首先康熙皇帝能力很强,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他不光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以及治国能力强,另一点让历代其他皇帝嫉妒的就是,她的生育能力也非常强。


康熙成年的儿子就有24位,这24位皇子,不能说个个文武双全,但绝无一个平庸之辈,这就是康熙老爷子教子有方了,但有资格有实力来竞争皇位的,前期是大阿哥和二阿哥(太子胤礽),这俩兄弟是斗的你死我活的,结果最后是两败俱伤,双双提前退出了皇位的角逐。

康熙晚年的时候,皇位的竞争主要就是围绕在老三、老四、老八、老十四这四位皇子之间,总体上来说,康熙在皇位继承人上面,主要也是考虑这四人,但究竟传位给谁,其也是非常纠结的,因为每位皇子都各有优缺点。


最后确定传位给四皇子胤禛,还是布衣丞相方苞一语定乾坤的,方苞说在目前众多的皇孙中,唯有雍亲王的四子弘历最为优秀,若由四阿哥继位,则为大清一次性就确定了两位皇帝,这也就为大清未来至少确定了五十年的太平盛世,也正因如此,康熙爷最后决定,传位于四皇子胤禛。

如果康熙在临终之际,皇位没有传给四阿哥胤禛的话,即使胤禛临时发动政变,也是很难成功的,首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必败。康熙病危之时,大清帝国的中枢之臣,例如张廷玉、方苞、佟国维等人都是寸步不离的,在康熙驾崩之后,当着众大臣和皇子的面宣读了遗诏之后,胤禛若不服,想发动政变,绝对当场就会被擒,否则八阿哥等人也不会当时无所作为,历来政变都是极难成功的。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雍正的皇位是名正言顺得来的,后来的日子都过得如此艰难,民间不断在传言他的皇位是篡改遗诏得来的是吧?又说是威逼康熙强制下的遗照,更为荒唐的是其逼死母亲,杀兄害弟等等一些不良的传闻,大家试想一下,如果皇位真的是胤禛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那么他的龙椅怎么可能坐得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