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怎么感觉大家都不服雍正?

cxystone


感觉没有错,大家就是不服雍正的。

康熙末年的九龙夺嫡精彩纷呈,可以说是将几千年来的宫廷政治演绎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由此导致的政治后果就是,雍正时代,是雍正一个孤君,加上几个雍正亲信的孤臣,在勉力维持清朝的运转。从反面来说,就是雍正加几个亲信大权独揽,不给外人一点机会。

关于不服雍正的问题,首先要回答,雍正是否是康熙指定的继承人。这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问题。现在很多电视剧和小说说康熙属意老四的,就是打算让四爷继位的。我认为这不过是小说家言做不得真。

我认为,康熙属意的继承人是十四皇子胤祯。我的理由非常简单,胤祯是大将军王统帅大军。只有这一个皇子统帅大军而且是在没有确立太子的情况下,我认为就是表明想要立为储君的意思。

唐朝时期,皇子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是太子标配,是册立太子的前一步,自唐以后一千年从没有出现过皇子统帅大军的情况(明初清初情况特殊)。康熙这么做之后,群臣就普遍认为等到胤祯还朝之后就是储君了。

可是,在胤祯出征在外的时间里,康熙突然驾崩然后雍正继位,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李斯赵高拥立胡亥的故事。

这是雍正一直备受质疑的原因之一。

而且,康熙驾崩雍正继位的过程也充满诡异,透着浓浓的阴谋的味道。康熙是驾崩在在畅春园之中的,当时康熙身边并没有多少大臣皇子,只有几个侍从文臣,而负责侍卫的又只是九门提督隆科多。康熙突然驾崩之后,雍正赶到畅春园,于灵前手捧遗诏仓促继位。

这其实是不符合皇帝继位的程序的,对比康熙继位,以孝庄为首的一大批满洲贵胄站在顺治床前商量谁继位。而之后的乾隆继位,雍正猝死之后,军机处的大臣们搜出遗诏,然后共同拥立乾隆,再之后的道光继位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大群军机大臣们围绕着嘉庆到处找遗诏。不符合程序的地方在于,康熙驾崩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朝廷重臣在,就是几个小官拥立,然后拿着遗诏逼着诸皇子大臣承认。

这是雍正不被质疑的原因之二。

真正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臣心中有一个完美继承人就是皇八子胤祀。胤祀被称为贤王,这个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胤祀这个人并不是一个非常强势狠厉的人,很多人认为胤祀如果登基会是一个和群臣分享权力的君主。当然,这也是康熙不喜欢胤祀的原因,康熙是深深忌惮这个老八。一旦老八成为储君,那么康熙就有可能提前实质失去权力。那么康熙忙了半天费老大劲的废太子岂不是白忙了?

康熙末年之所以出现九龙夺嫡的乱象,根本原因是因为康熙的权力欲太大,而太子在做太子的几十年时间里已经形成了和康熙并重的第二个权力中心。这是康熙所不能忍的。

于是在康熙末年,那样一个波云诡谲的过程中,雍正捡了一个漏继位了。关于康熙之死,也许是突然猝死,毕竟是年纪大了,而且清朝皇帝大多都有猝死的传统。或者就是雍正害死康熙的,毕竟在畅春园中,康熙生命的最后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除了拥立雍正的隆科多张廷玉等人之外没有人知道。





肆草堂主人


第一,雍正刻薄寡恩,喜怒无常,使人难以接近。

第二,雍正对皇室贵胄中的政敌进行了无情的打击迫害。

第三,雍正清理国库,追讨官员亏空不遗余力。甚至罚没其家产充公,得罪了部分前朝富贵。如江宁织造曹氏一门对其恨之入骨。

第四,雍正对助其登上大位的功臣进行了无情清洗。如年羹尧、隆科多之辈,容易使人产生兔5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错觉。

第五,雍正推行新政,力推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的新政,使部分官僚地主既得利益者受到影响。

第六,雍正整顿旗务,反对旗人不劳而获使满洲贵族的特权部分消失。



埋首故纸堆


雍正皇帝登基以来,遭受了政敌的污蔑,都以为他的皇帝来路不正。他的威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给大家的感觉以为不服雍正,其实雍正执政期间,政绩卓著。此事要从康熙帝时期说起。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皇子之间争储,最后雍正继承大统

康熙时期,康熙两立两废太子胤礽,在康熙五十年,胤礽太子被废,但朝中大臣仍然还在为太子复位奔忙,遭到了康熙的责罚,这次太子被彻底的遗弃。皇太子的位子空出来,惹得诸皇子,极国谋划争储。

当时朝臣对康熙的第八子胤禩拥护者甚多,“虚贤下士”,联络朝中各大臣,“颇有所图”。朝臣都称他为“八贤王”。而胤禛善于治国,懂重韬光养晦,与年羹尧、科隆多关系密切。但他在处理政事时,非常严厉,大家都称他为“冷面王”。

康熙晚年,朝中贪官污吏盛行,而康熙年龄大了,没有精力去整顿吏治,只能留给后继之君来处理。四子胤禛就有这方面的能力,为了观察他的处事能力,把户部交由他来管理。清查官员亏空国库的银两问题。处事非常严厉,得到康熙的信任。认为此子以后能肃清吏治不正之风。

1724年,康熙去世,雍正继痊,重用十三弟,但没有放过政敌胤禩集团。胤禩集团在争储中失败,心有不甘。处处为难雍正。两个集团的矛盾激烈。

二、皇位的正统问题,遭到质疑

雍正继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没有马上削弱胤禩集团的势力。而是加紧平定青海的叛乱。胤禩集团在雍正继位后,多次谋划篡夺皇位。

雍正二年,雍正平定青海叛乱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削弱了胤禩的势力。雍正肯定不会让容忍“卧榻之侧,岂容他酣睡。”这次对胤禩声罪致讨,“肆行悖乱,干犯法纪,朕虽欲包容宽宥,而国宪具在,亦无可如何,当与诸大臣共正其罪。”

胤禩集团的人员遭到圈禁,削籍。雍正称他们为“阿其那”。胤禩、胤禟先后囚禁致死。彻底瓦解了胤禩集团的势力,皇位得以稳固。

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胤禩集团势力瓦解,但各地方官员有他们的势力,虽然不敢叛乱,但流言蜚语,没有中断过,民间流传,雍正的皇位不正统。两个版本,一个是说雍正弑君篡位;另一个雍正更改遗诏,谋夺了十四的皇位,把“十”字,改成“於”。所以大家有一种感觉,认为清朝的朝臣不服雍正。

胤禩的家被抄,家属流放宁古塔,贵州等苦寒之地,他们途径的地方,散布谣言,对雍正进行言语方面的攻击。

三、 雍正执政期间,非常严厉,损害到贵族的利益

雍正继位一月后,就开始整顿吏治,雷厉风行,执法严厉,清查官员对国库亏空,未在规定的时间归还,一律免职,甚至抄其家产。在得力干将田文镜和李卫的帮助下,进行一场钱粮大清查。这样肯定得罪一指官吏,那么污蔑雍正的言语不径而飞。

雍正采取“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百姓需服兵役和徭役,官绅也需服兵役和徭役。其他历代,官绅是不需当差的。这项改革措施,触及到了官绅的利益。可想而知,那雍正只能敢怒不敢言,污蔑雍正的言语更加,再加官绅传出的言语,更有说服力,民间对雍正的皇位,产生了质疑。版本也就越来越多。

康熙晚年,清朝官员贪污成风,腐败现象严重。在雍正登基后,就开始整顿“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之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较之古来以藩王而入承大统,如汉文帝辈,朕之见闻更过之。”

雍正想通过整顿吏治,来达到富国裕民的目的,从而维护和加强大清朝的统治地位。雍正在位期间,一直为皇位正统烦心,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继位免遭诬蔑,他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按照正史来说,雍正的皇位是康熙立下遗诏,传位给他的。从他继位以来,勤政爱必,休养生息,整顿吏治等一系的措施,是一位好皇帝。

由于康熙朝时,争储非常激烈,胤禩集团的失败,家属流放,造成流言蜚语;雍正执政期间,推行改革,损害到了官绅的利益;才导致雍正的威信受到了影响。


史学长空


严格来说,雍正的确算得上是一个改革家。历史上有个公论“康乾盛世”,实际上康熙晚年政治弊端已经非常严重了,皇帝本人可能已感觉到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大事可干;帝王的自我满足,使他在大臣们的恭维赞誉中失去了进取心和自我清醒认识,看不到或者不愿看到施政中的问题,看似繁荣的背后,却国库空虚。而雍正的新政,动的都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如他推行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措施,対于纠正康熙晚年敝政,打击特权、贪腐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样,他就得罪了整个上层权贵集团的利益,肯定招致许多反对和怨恨,在当时话语权基本掌握在士绅集团手里的情况下,名声肯定不会好。所以,雍正越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越是招官僚集团的抱怨,对他的新政加以歪评,嘲讽,扭曲,就不奇怪了。所以就有了继位不清不楚,性格残暴等名声。


嘟点点


不是感觉,是真的不服。

一、雍正被质疑得位不正

“雍正继位”,历来是清史研究中的大课题,也是学者眼中的谜案之一。无论是正史、野闻中,雍正即位都是悬疑最多,扑朔迷离的一次事件。既然是清之谜案,想必他登基之时就受到各种猜疑。

康熙是一代明君,晚年却发生立嗣之争。“九子夺嫡”,皇位的争夺残酷激烈。皇太子两废两立,论出身、才干,皇四子胤禛都没有优势,但却能最终登上皇位成为雍正皇帝。

康熙死前,时任步军统领隆科多奉命侍疾。康熙帝病逝,皇四子胤禛命令将康熙帝遗体悄然运回乾清宫。然后宫中传出先皇遗诏谕令胤禛即帝位,京师气氛紧张,各派势力蠢蠢欲动。胤禛下令关闭京师九门,秘不发丧,进行戒严。几日后,胤禛正式登基称帝,即雍正帝。

整个过程,让人感觉他是矫诏篡位。

二、雍正没有皇子们的支持

众阿哥在争夺皇位时,分成了几派。为了避免父皇康熙帝的猜忌,雍正采取了韬光养晦的低调做法,没有跟诸皇子结党。虽然他的这一做法得到了父皇的欣赏,但却使他与兄弟们有了较深的隔阂。也就是说他这一派,除了十三阿哥外,基本上就是他自己孤家寡人一个。

所以他就算登上了皇位,几位有实力的皇阿哥,都不是他的心腹,自然也就不会支持他,反而心中都有不服。

事实也的确如此。雍正登基之后,对他的那些皇兄皇弟们进行了残酷的清洗。除了几位年幼的阿哥,其他人几乎没有一个好下场。尤其是八阿哥九阿哥被他活活折磨致死。这固然有雍正巩固自己政权的需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缺乏弟兄们的支持。

三、雍正性格暴戾

雍正做事勤勉、行事果断,但为人严厉、耿直刻薄、心思缜密。虽然他作为皇帝,别人对他敢怒不敢言,表面上恭恭敬敬,其实在心里,却是很抵触的。由于太不讲情面,爱走极端,雍正树敌太多,没有真心为他卖命的臣子。

雍正即位后,对朝廷进行了一番整治,将一批批康熙统治时期的元老一个个地撤职,有的还判了死罪,虽然这是惩治腐败的需要,但他的整治力度过大,波及范围太广,因而让人觉得他是“暴君”。他惩治腐败手段强硬,没有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使他失去了很多的支持。





笑谈古和今


身为皇帝,自然是受万民敬仰,百官拥戴。雍正被称史上第一勤政皇帝,为何百官还多有不服呢?

笔者认为,这与雍正的性格特点和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这有以下几点可以佐证……

第一,雍正登基之前,朝局动荡,“九子夺嫡”愈演愈烈,雍正被百官称铁面王,不讲私情。追讨国库欠款一案,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各府大小官员,全都从国库借了银子。为了追讨欠款,雍正谁的面子都不给,康熙朝的功臣魏东亭被逼的自尽了,人们对这个不讲私情的铁面王爷自然是又害怕又愤怒。康熙晚年,确是这样,脏活累活得罪人的活都让雍正干了,自然没人与他亲近,孤臣一个。

第二,九子夺嫡,属八爷党势力最大,太子胤礽被废,康熙让百官推举新太子,百官联名推举八阿哥,可见,满朝都是老八的人。不是一个阵营,当然对雍正处处提防,百般为难了。

第三,雍正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年羹尧这个汉臣,对西北的罗布藏丹曾用兵。为了这一战,筹粮筹款,压上了整个大清的江山。虽然胜利了,也使得大清伤了元气。年羹尧的居功自傲和不臣之心更是加深了雍正与群臣的矛盾。

第四,推行新政,整顿旗务,这也是君臣矛盾的主要原因。新政的施行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而这个既得利益者是全国所有的士绅,不管你是旗人还是汉人。对于破坏游戏规则的人,向来都是被“照顾”的重点对象。

基于以上四点,众人对雍正是不服的,可是,你在的那个位置,股掌之间掌握着绝大多数人的性命身家,大家也是口服心不服。


胡家小胡


题主好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清朝第五位皇帝,年号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

为什么大家都不服雍正呐,因为雍正是改革派,1724年康熙去世雍正即位,在雍正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发现朝野之上,结党营私,贪污成风的现象也是深恶痛绝,虽然他自己也是同结党的手段获得了太子之位,觉得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妨碍他登基之后的施政,还会影响国家的根本。

雍正帝力主改革必然会影响到,反对派的利益,虽然雍正帝已是皇帝,但是依然还会有人反对他,一来他可以通过改革的手段来加强他的统治,二来也可以使国家变得富强,通过改革他建立,军机处加强了君权,改善秘密立储制度等等手段将清王朝推向了繁荣的顶峰。


小历史课堂


著名的大清康、雍、乾盛世。雍正王朝虽在中间时间最短,但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他在位十三年的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当差,纠正了康熙晚年的敝政,为后来六十年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

实话讲,雍正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但落下的名声却不如父皇康熙和儿子乾隆。

正如题中所说,《雍正王朝》中的胤禛登基时,引来众多人的不服。这是由众多原因所形成。

一,多次监国,当了四十多年太子的胤礽两立两废,历史罕见。而老四胤禛非嫡非长,本与太子之位无缘。

二,九子夺嫡,势大的是八爷党,而得宠的是大将军王老十四,而冷面王胤禛象只孤鸟,还一直坐着冷板凳。

三,剧中看,康熙丝毫没有传位于皇四子的迹象。

四,康熙一咽气,登上皇位的竟是四爷胤禛,出乎人们预料,自然引起众人不服。

该争议己有二百多年,但剧中的一段描述似乎要风轻云淡的遮掩过去。

那就是幼年的弘历曾被皇祖康熙接入宫中调教很久。在一百多个孙子中,选中了弘历。将来若要让他继承大统,离不开其父胤禛在中间的过渡。


晚亭与落霞同晖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雍正上位之后都有谁不服?这样一说大家都知道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那就不难回答这个问题,其中不服雍正即位的肯定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

之所以感觉大家都不服气,是因为皇位竞争其实是几个集团之间的斗争。这些兄弟们背后有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大家都是押宝在自己中意的皇位继承人身上。为了将来皇帝即位能捞点好处,哪个不是卖力的为主子出生入死,鞍前马后。最重要的是原本大家都一样,都是普通的阿哥,凭什么你老四能做皇上,我就不能?这就是心理学上典型的“见不得别人好”的嫉妒心理。这种嫉妒心理的产生和康熙两次废立太子有着直接的关系。

废立太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给了诸皇子一种错觉,那就是太子下来了,这灰溜溜的样子还不如我呢,他能做太子,我为什么不能?这从心理学上来说那就是男性更青睐等级制度。当身处一个不稳定的组织体系中时,男性会感到非常不安。类似军队或其他等级森严的环境能够降低男性睾丸激素水平,减少攻击性行为”。当这个等级制度被破坏之后,原本太子的权威性和神秘感消失殆尽,阿哥们的攻击性就显露出来了。

说的再结合实际一点,如果和你在一起工作的老王,平时抽烟喝酒打屁都在一起,有一天他突然升官当了领导,你服气不服气?人之常情就是如此,何况帝王家。

以史为鉴,以古悟今。我是燊旭,欢迎评论点赞!


燊旭


在剧中,雍正上位后的确遇到过几次危机,可以从侧面看到,雍正即便已经是皇帝,可在朝上还是有很多人不服雍正,私下串联八爷党搞逼供,让雍正在继位初期不得不对老八胤祀加官进爵,还重用康熙时期的人表明自己的态度,可直到八爷党倒台,才真正建立起雍正的权威,这是为何呢?

首先,雍正在朝中的嫡系心腹太少,再加上八爷党捣乱。

雍正身为臣子时,是以孤臣自居的,自己的心腹屈指可数,与朝中大臣来往更是甚少,这与老八胤祀正好相反,老八胤祀就喜欢广结善缘,所以胤祀在朝中的人缘极好,导致雍正继位初期,由于朝中大臣大部分都属于八爷党,使得雍正势单力薄,也让雍正的权威大打折扣,直到一步步开始清理八爷党,才建立起了雍正的权威。

第二,雍正夺嫡时藏得太深,导致大臣们认为雍正继位名不正言不顺。

在雍正还是皇子时,虽然深陷夺嫡旋涡,但由于藏得很深,使得自己的夺嫡野心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样也给外界误认为雍正没有继承皇位的野心与实力。可正是因为雍正在两强相争后,渔翁得利,使得很多人认为雍正的皇位是来路不明,导致了大部分群臣对雍正既有不服也有鄙夷。

第三,雍正上台后大刀阔斧的改革伤害了既得利益集团。

在作为皇帝的40年中,雍正深知清朝制度的弊病,上台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必然是要既得利益集团吐出到嘴的肥肉,这样必然得罪同属既得利益集团的朝中大臣和权势亲贵们,这也是为什么老八胤祀能联合蒙古王爷们发动逼宫,企图搞“八王议政”的阴谋。

也正是因为雍正动了大部分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使得他们发起反击,在民间抹黑雍正,编造出这种雍正的黑材料,到现在都还有“雍正继位之谜”和“雍正死亡之谜”这种未解之谜。可见他们对雍正的恨之深。

其实,雍正在位13年,真算得上是劳模,除非是过年和自己过生日休息两天,否则都是从早开工加班到深夜,这样心系老百姓的好皇帝在历史上都找不到几个。

当然,雍正也是有缺点的。由于雍正在汉文化方面的造诣,使得雍正对读书人管的太狠,怕他们煽风点火,所以大清朝十分之八的文字狱都是在雍正年间发生的,可见雍正对读书人的成见还是很深的。

对此,你觉得雍正是一位好皇帝吗?欢迎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