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

承諾一張沒有簽名的白紙╰


朱元璋啃過最硬的骨頭陳友諒,一共一妻三妾,分別是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闍氏。陳友諒共育有二子,陳善與陳理。鄱陽湖大敗之後,陳友諒戰死,太子陳善被俘虜,陳理被部將救走,在武昌登基稱帝。朱元璋摧毀陳友諒勢力之後,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陳友諒曾經屢屢侵犯與我,我一定要將他的妻妾放置於庭掖之間。”也就是說,朱元璋要霸佔陳友諒老婆。

據史記載,朱元璋的確是娶了陳友諒的小妾闍氏,其他妻妾下落不明,筆者猜測不是死了就應該是隱性埋姓歸鄉里了。

朱元璋對待陳友諒的妻兒兄弟是出人意料的,除陳友諒外,基本上都是善終。

先說陳友諒的小妾闍氏,被朱元璋接收之後,為朱元璋生下皇子一名,名叫朱梓。朱梓是朱元璋第八個兒子,洪武二年出生,一歲的時候就被封為潭王,15歲時就藩於長沙。關於朱梓本人,有很多的野史傳聞,尤其是關於朱梓死因,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也算是傳說滋養的溫床。

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潭王是因為捲入了胡惟庸事件,畏罪自焚。但是無論如何,朱元璋在前期對朱梓是非常友好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陳友諒還有兩個哥哥。陳友當,投降明後封為歸仁伯;陳友直,投降明後封為懷恩伯。陳友諒兩個戰死的弟弟,其中之一的陳友仁也被追封爵位。那些投降的將士也都得帶了封賞,性命得以保全。這種是收買人心最立竿見影的手段,不僅僅是這些戰將,那些在陳友諒地方任職的官員也無一不在得到朱元璋的恩惠後為朱元璋賣命。

陳友諒的大兒子陳善相傳是被俘之後逃逸,改姓為謝,大家可能不知道,陳友諒祖上本來姓謝,其祖父只做了陳家的上門女婿才改姓陳的。隱性埋姓之後的陳善最終老死鄉里,也算是有個善終。

陳友諒的二兒子陳理,在陳友諒戰死之後被部下救到武昌,登基稱帝,結果在朱元璋浩浩蕩蕩的討伐隊伍之下果斷投降,降明後封歸德候。這個陳理好好的侯爵不當著,偏偏要發表一些與時政有關的消息,妄議朝政。按照朱元璋的個性,一個手下敗將的兒子這麼囂張,剝皮充草都有可能,朱元璋的閻王脾氣那是遠近聞名的。

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仍舊保全了陳理,沒有殺他,而是將他移居到了高麗。當時的高麗是大明王朝的屬國,在朱元璋的叮囑之下,高麗王接收了陳理,並且好身安頓,起初的陳理過得並不幸福,直到後來李朝太宗李芳遠接待了陳理,給了他一些土地,成為了高麗國的小地主。

陳理一直活到老死,那是的大明王朝已經是永樂六年。

結束語:武俠小說中有那麼一句話叫做:“普通人永遠也讀不懂高手間的對話。”也可以說是“白天不懂夜的黑。”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政治上是敵人,但是同為紅巾軍出身,同樣是為了天下百姓吃的飽肚子,同樣是為了建立一番偉業,他們有這很多的共同點。在歷史的安排下,他們刀鋒相對,但這注定是隻能有一個勝利者的戰鬥。正所謂英雄惜英雄,在達到政治目的的前提之下,做朋友也是可以的。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依稀記得在數年前的一次團年飯上,不知道是誰突然問了一句:"我們這片現在怎麼都見不到有哪家晚上吃年飯呢?"平日裡幾個健談的長輩被這個問題問得啞口無言,熱鬧的聚餐瞬間冷場。就在這時餐桌對面傳來一個聲音:"嘿,你們還別說,我們老陳家很久以前就是大晚上吃年飯的。"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個人(我五叔)吸引,期待著他的故事匯。

醉醺醺的五叔一手搭在椅背上,另一隻手開始比劃,他說到:"當年啊,咱們陳姓差點就成國姓了,但是那個'不爭氣'的陳友諒竟然沒打贏朱元璋,皇位拱手讓人了不說,還把我們老陳家的地位給拉低了。"五叔抿了一口酒接著說:"登上皇位的朱元璋害怕陳氏還有人造反,就下令將全國所有陳姓人氏貶為乞丐,只能靠要飯乞討為生。這也就導致當時年三十其他姓氏的人家吃年飯的時候,身為乞丐的陳氏只能眼巴巴地瞅著。下午稍晚一點,等別人吃完年飯後,陳氏的乞丐們成群結隊地去討人家吃剩的殘羹冷炙,東拼西湊的才有了稍微'體面'的年夜飯……"

雖然五叔這人文化程度不高,日常飯局也愛吹牛,但當年聽到他這樣一番解釋後,在場的每個人都無不佩服五叔的"博學多識"。時至今日,當我在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都覺得啼笑皆非。五叔從哪聽聞的野史,我無從知曉,不過陳友諒和朱元璋爭皇位的那段故事在我們老陳家卻廣為人知。

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談談在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的。

和草根放牛娃朱元璋一樣,漁家出身的陳友諒也有一番鴻鵠之志。元末隨著階級矛盾的加深,廣大的窮苦百姓徘徊在死亡線上。全國各地農民不堪其苦,最終選擇鋌而走險,掀起一場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運動。朱陳二人也紛紛投入其中,為推翻殘暴的遊牧民族統治而入伍。隨著二人傑出的領導能力不斷彰顯,很快就在部隊有了一番話語權。伐元戰役接二連三取得勝利,天下很快就被當時最負盛名的幾人所佔領。

可是一山不容二虎,歷史上的劉邦、項羽以及近代的洪秀全、楊秀清等,他們都曾在權力之爭中捱過刀子流過血。雖然當時陳友諒已經在採石稱帝,但仍垂涎於剩下的江山,可不幸的是,陳友諒的貪慾最終害死了他。在鄱陽湖水戰中,朱元璋巧妙發揮了小船靈活的特性,一舉擊敗陳軍。

朱元璋猜測陳友諒必戰必亡,也沒有親自追擊,但為了高枕無憂,也是煞費一片苦心,派部下在眾多屍首中帶回了陳友諒的那具以及他生還的家眷。

據史書記載,陳友諒一生共有四妻二兒,分別為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闍氏和陳善、陳理。由於筆者查閱的資料有限,所以並未能清楚知道楊苕華和陶氏的宿命如何,所以下文就不做討論了,將重點放在另外四人身上。

驚喜卻成意外的結局——婁玉貞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但在我國曆史上,也偏偏有那些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草莽英雄"。古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博褒姒一笑,現有陳友諒佯敗送婁玉貞驚喜。前者為這一笑付出了亡國的代價,後者也為這個看不到的驚喜而抱憾終身。

婁玉貞,作為陳友諒的第二位小妾,卻有著非比尋常的身份。她本為將門之後,卻因父遭奸臣所害,不幸淪落青樓,也正是在這花街柳巷中讓她機緣巧合地遇到了陳友諒。在後來陳友諒投身於抗元大業時,婁玉貞解囊相助,幫其成就大業。陳友諒稱王后,也就順理成章地封婁玉貞為"貴妃",為其修築行宮,建望湖亭。作為將門之後,婁玉貞無論是在察言觀色還是出謀劃策上都彰顯著父輩們的品質。

據史書記載:一次,朱元璋為了離間陳友諒和張士誠,利用陳友諒故友康茂才寫書信給陳友諒,叫陳友諒即日發兵攻打金陵,自己願為"內應"。婁妃覺得有詐,陳友諒不聽婁妃的勸阻,自認為兵精將勇,親自率大軍攻打金陵,不料在龍灣遭朱元璋的埋伏打擊,被殺得大敗而歸。陳友諒深自懊悔之餘,也打心底欽佩婁妃的深謀遠慮。

龍灣失利之後,陳友諒臥薪嚐膽,不久便決定與朱元璋決一死戰。婁妃再次獻計,二人擊掌打賭,如依計失敗,婁妃從此不理國事,如依計取勝,則拜她為水軍都督。臨行婁妃囑咐:"若是得勝,回時可張旗揚帆,擊鼓奏樂。"陳友諒應允。從此婁妃日日懷著難以平復的心情在望湖亭上眺望,希望陳友諒早日歸來。某日,婁妃遠望一隊戰船駛來,發現偃旗息鼓,降下帥旗。回憶起先前的約定,婁妃臉色灰白,絕望呼喊:"大王你慢走,妾隨你來了!"便躍身跳入湖中。

可陳友諒見狀追悔莫及,急令水軍打撈屍體。三天過去了,婁妃屍體毫無下落。不過據民間傳聞,數日之後,在離吳城四十里的修河上游,有個叫王家渡的地方,住著父子倆人,這天清晨,父子倆下河打魚,一網撒下,老頭子怎麼也拉不上來,兒子忙上前幫拉,拉上來一看,網中是個絕色的美貌女子,已經死了,卻花容月貌,面目如生,濃裝麗質,栩栩動人。

其實,陳友諒依婁妃計打了勝仗,這樣做是想到岸給婁妃一個驚喜,誰料釀成大禍。隨後,陳友諒將望湖亭改為望夫亭,抱憾終身。

開啟另類的新生活——闍(dū)氏

闍氏雖然沒有婁玉貞如此強大的背景,卻因傾城傾國的的姿色讓陳友諒無法自拔。按照宋明理學中強調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婦道,在陳友諒死後,活的最不光彩的便是闍氏了。關於她和朱元璋的那段風流史,《明史演義》中有著這樣的記載:

今幸友諒已死,才可無虞。於是告廟飲至,歡宴數日。元璋亦高興得很,乘著酒意,返人內寢,偶憶著闍氏美色,比眾不同,遂密令內侍召閣氏人室,另備酒餚,迫她侍飲。闍氏初不肯從,尋思身懷六甲,後日生男,或得復仇,沒奈何耐著性子,移步近前。元璋令她旁坐,歡飲三觥,但見闍氏兩頰生紅,雙眉舒黛,波瞳含水,雲鬢生光,不由的越瞧越愛,越愛越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驀然離座,把闍氏輕輕摟住,擁入龍床。闍氏也身不由己,半推半就,成就了一段風流佳話。

這一段故事正史雖未載,但秘史獨有此事,冶容誨淫,何怪元璋?失道喪身,遑問妻孥?

被世道埋汰的長子——陳善

史書上對於這位太子也沒有過多的記載,筆者觀看的演義中對其描述也不過寥寥幾筆,只說到:

元璋又追擒敗眾,共獲得數千人,及一一查核,恰有一個美姝,及一個少年,問明姓氏,美姝系友諒妃闍氏,少年系友諒長子善兒。

陳善後來的命運如何,筆者無從知曉,但通過對比其他家眷的命運,我們還是可以推斷出陳善雖然就得一命,但生活極有可能大不如前,在朱元璋的壓制下草草度完餘生。

流落他鄉的次子——陳理

相較於長子陳善,史書對於次子陳理的記載就格外慷慨:在陳友諒死後,張定邊載著屍身,及友諒次子理,奔歸武昌去了。安身之後,張定邊等人立即在武昌立陳理稱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宅心仁厚的朱元璋並沒有將陳理斬盡殺絕,而是封其為歸德侯。

隨著時間的推移,得知父輩遭遇的陳理也時常會埋怨不公,背地裡對朱元璋說三道四,得知此事的朱元璋自然也不會坐視不管。洪武五年,陳理全家被流放高麗,據高麗史料,陳理無嗣而亡。

能將勁敵的家眷安排得明明白白卻不失仁道,這樣的朱元璋和我們在史書上見到的那個玩弄權術的人確實有著天壤之別。但也正是這種矛盾的人格,使得朱元璋成為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


歷來現實


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大誥》裡說:“朕在天下沒有平定時,四處作戰,與群雄們足足爭鬥了14年,可我的軍隊從來沒有搶過一個婦人。”難道事實真的如此嗎?那咱們今天就說朱元璋是如何對待老對手陳友諒的老婆吧!

在朱元璋的40多名妃子中,其實有不少都是他劫掠來的敵人妻妾,其中既有元順帝的妃嬪和宮女,也有陳友諒的女人。因為在中國古代,搶奪他人的妻女有著耀武揚威的意思。

在打敗老對手陳友諒後,朱元璋特意將其妻子闍氏納為了自己的妃子,一來是為了給九泉之下的老對手陳友諒一點顏色看看,二來是朱元璋也確實貪圖闍氏的美色。

不過,這個闍氏後來給朱元璋生下了皇子朱梓。朱梓被朱元璋封為潭王,負責鎮守長沙。據說在朱梓去往長沙之前,闍妃才特意告知兒子朱梓,陳友涼才是他的親生父親,希望朱梓將來能起兵為生父陳友諒報仇雪恨。

但是潭王朱梓後來捲入了“胡惟庸謀反案”中,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猜疑,被迫自焚而死。而關於其母闍妃的結局如何,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記載,估計是得以善終了。

根據《明史》記載,在公元1363年的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以20萬大軍擊敗了陳友諒的60萬大軍,隨後揮師西進、直搗陳友諒的老巢武昌,將陳友諒的眾多妻妾和兒子陳理一舉抓獲。

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後來被朱元璋發配到了朝鮮半島(高麗王國)生活,再也沒有回到老家,因此沒什麼可說的。而在陳友諒的眾多妻妾之中,最漂亮的就是闍氏了。朱元璋十分貪圖闍氏的美色,強行將其收入了後宮中。

傳說闍氏當時剛有身孕,肚子裡懷著陳友諒的遺腹子,可是朱元璋對此並不知情,以為闍氏後來生下的朱梓就是自己的兒子。比如南明的野史《罪惟錄》就記載,闍氏在嫁給朱元璋之前,已有身孕,後來生下的皇子朱梓實為陳友諒之子。


世界人文通史


陳友涼一共四個老婆,即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闍氏,其中闍氏最漂亮,被朱元璋佔為己有,闍氏忍受屈辱,苟且活命,據說朱元璋還喜當爹。陳友涼唯有的兩個兒子下場更為悽慘。

陳友涼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陳漢王朝的建立者。陳友涼的祖父本來姓謝,後來因家境貧寒,自己又不想勞作,便到陳家做上門女婿,改隨妻姓。陳友諒自年幼習武,臂力驚人,三十五加入徐壽輝的紅巾軍,不久混成了元帥。

陳友涼三十八歲那年,率兵攻下安慶、瑞州、撫州等八座城池。第二年又攻下信州等三座城池,當時陳友諒在長江以南實力最強。朱元璋攻下太平府後,便成了陳友涼的鄰居,隨後朱元璋乘機把陳友涼的池州給佔領了。

陳友涼三十九歲那年,懷疑部將趙普勝對自己不忠,將其殺害。四十歲那年挾持自己的老闆徐壽輝遷往江州,將徐壽輝的部隊全部消滅,在江州自稱漢王。不久率兵攻下太平城,此時陳友涼更加驕傲和狂妄,為了消除禍患派了個大力士用鐵錘將徐壽輝打死,徐壽輝死後,陳友涼便登基稱帝,國號為“漢”。

陳友涼實力越來越強大,野心也隨之膨脹,計劃東取應天府。朱元璋怕陳友涼和張士誠聯盟,便採用劉伯溫的建議,派兵攻下廣信府,斷了陳友涼的後路。朱元璋又設計將陳友涼騙到江東橋,與之大戰江東橋,陳友涼兵敗逃跑。朱元璋派手下將領馮勝乘勝追擊,在採石磯大敗陳友涼,陳友涼無奈之下逃往江州。公元1361年,朱元璋親自率軍攻下安慶,直接進攻江州,陳友諒慘敗帶著妻兒逃往武昌。

陳友涼眼看自己的領土越來越少,便製造樓船幾百艘,於公元1363年攻打洪都。同年八月,陳友涼率領六十萬大軍在鄱陽湖與朱元璋決一死戰,朱元璋初戰不順,於是採用火攻站術,陳友涼損失慘重。隨後朱元璋又採用水攻站術將陳友涼軍隊包圍。兩月後,陳友涼準備突圍,但是突然起了大霧,陳友涼從船中探出腦袋被射死。陳友諒死後他們的妻兒結局如何?

婁玉貞(婁妃)投湖自盡

婁玉貞是陳友涼第二個老婆,其家族世代為將,後家道中落淪落風塵,後被陳友涼贖身,陳友諒建立陳漢後,封婁玉貞為“貴妃”,因為是將門之後,在軍事上婁妃一直為陳友涼出謀劃策。

在朱元璋誘騙陳友諒迅速趕往江東橋時,這項計策被婁玉貞識破,可是陳友涼不聽取婁妃的建議,最終中了朱元璋的詭計。

一次陳友諒要討伐朱元璋,婁妃又獻計策被陳友諒採納。婁妃說:“如果大王取勝,班師回朝之時要敲鑼打鼓、張帆而歸。”陳友諒答應婁妃的要求,可是等陳友諒打了勝仗回京之時,為了給婁妃一個驚喜便放下軍旗,停敲戰鼓。婁妃以為陳友涼戰敗,便投湖自盡,婁妃的死讓陳友涼非常自責。

朱元璋納陳友涼之妾闍氏為妃

陳友涼戰死後,朱元璋怒其多次發兵,便霸佔陳友涼最年輕漂亮的小妾闍氏,朱元璋並不覺得這有違倫理,他自己也不忌諱,朱元璋在撰寫《大誥》中提到,因多次遭受陳友涼軍隊的進犯,便奪其妾解恨。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為了報復陳友諒才霸佔闍氏,也有可能朱元璋為了讓自己奪人妻的行為變得高尚些而找的藉口。

據《罪惟錄》記載,闍氏被朱元璋納妃之前,已有身孕,後生下朱梓,朱元璋將兒子朱梓封為潭王,朱梓成年後賜封地於長沙。在朱梓去往長沙之前,闍妃告知朱梓,陳友涼才是他的親生父親,她為陳家苟且活命長達二十年,希望朱梓能為生父報仇雪恨。

朱梓到達封地後,密謀策劃為父報仇之事,朱梓反常的舉動很快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派兵討伐朱梓,朱梓帶著妻兒自焚了。不過朱梓是否是陳友涼之子到目前還未得到證實。

陳友涼次子陳理

陳友涼戰死後,其手下將領張定邊等人回到武昌擁立陳理為帝,朱元璋立刻調集軍隊攻打武昌,陳漢丞相張必先被俘,陳漢將領張定邊誓死守衛武昌長達兩月之久。但是由於陳理膽小懦弱,被胡美一糊弄便獻城投降了。

朱元璋見陳理跪趴在地上不敢抬頭,引發惻隱之心,他見陳理幼小,便對他說不會處罰他,不久返回應天府,封陳理為歸德侯。

陳理來到京城後,生活過的不如意,常常抱怨,朱元璋沒跟他一般見識。但是朱元璋生性多疑,怕陳理受小人蠱惑而起兵造反,便將陳理流放高句麗。陳理到了高句麗後生活過的很艱苦,朝鮮太宗李芳遠賜了些田地給陳理,陳理靠著那點彈丸之地艱難度日,直到五十七歲在高句麗病逝,到死也沒能回到家鄉。

至於陳友諒其他兩個老婆楊苕華、陶氏史料記載不詳,很有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陳友諒長子陳善在陳友諒與朱元璋決一死戰時被俘,生死未卜,據說他改名換姓後過著隱居的生活。


小龍談歷史


自古英雄都愛美人,而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不用說,他也是一個好色之徒,即便傳說他長得很醜,還當過和尚。



朱元璋作為一個好色之徒,每當征服一個對手,他就霸佔對手的美女妻妾,這種事在古代並不罕見。

曹操就幹過,他弄了很多寡婦到自己的後宮,更有甚者,隋煬帝楊廣霸佔過自己的後媽,唐太宗李世民霸佔過自己的弟媳,唐玄宗李世民霸佔過自己的兒媳,宋太宗趙光義霸佔過南唐後主李煜的美女妃嬪。



跟前面那些亂倫的相比,朱元璋算是比較客氣了。即便如此,朱元璋後宮的妃嬪中,仍然是各色美女齊聚。

朱元璋的後宮,有胡人美女,也有蒙古美女,還有高麗美女,自然也有寡婦,比如陳友諒的妻妾闍氏,在陳友諒死後,就被朱元璋收入後宮。



朱元璋在江南的時候,他最大的對手就是陳友諒,最後,陳友諒帶著六十萬大軍,無數條戰船,跟朱元璋大戰於鄱陽湖。

面對陳友諒的優勢兵力,朱元璋最後學習指揮赤壁之戰的周瑜,以火攻大勝陳友諒,陳友諒本人則被亂箭射死。

在陳友諒這無數戰艦裡,有那麼幾艘住的是他的家眷,包括他後宮的所有美女。陳友諒死後,這些美女姬妾,有的自殺了,有的逃跑了,有的被俘虜了,其中陳友諒有名有姓的姬妾中,有一個闍氏,被朱元璋俘虜了。



可能這個闍氏真的特別美吧,朱元璋就起了佔有之心,為此,朱元璋還找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說辭:

朕當未定之時,攻城略地,與群雄並驅十有四年餘,軍中未嘗妄將一婦人女子。唯親下武昌,怒陳友諒擅以兵入境,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歸。

說起來,朱元璋沒霸佔過女中俘虜的女子,誰信呢?他後宮中的胡人妃子哪來的?當然是從元朝後宮中接來的。

有人也許會問,蒙古妃子是從元宮中接收的,那高麗妃子呢?當然也從元宮接收,因為元朝皇帝曾經跟高麗索要過美女納入後宮。朱元璋的女兒含山公主,就是這個高麗妃子所生。

說起來,作為好色之徒,朱元璋還喜歡寡婦。野史上甚至還有一段他霸佔胡寡婦的事。



說在朱元璋的家鄉濠州,有一個美貌的胡寡婦,年紀輕輕就守了寡,結果被朱元璋看上了,朱元璋要娶她。可能是胡寡婦的母親不同意,朱元璋沒有得到。

當時戰亂禍及濠州,過了一段時間,胡寡婦和她母親就到淮安去避難了,正好被朱元璋得知,於是朱元璋就給手下趙君用寫信,叫趙把他們母女強行給接到了自己那裡。

朱元璋一生生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共有四十二個孩子,如此大的生產量,已經超出傳宗接代的範疇了,說他不好色你信嗎?

當然,朱元璋這個人,貴有自知之明,他曾經反省過自己好色的事:

朕忽然自疑,於斯之為,果色乎?豪乎?知者監之。

嗯,他也知道自己有點縱慾過度,還讓人監督他,誰敢監督他?也許馬皇后敢。


西堤君


1360年,陳友諒攻陷鳩州,殺死徐壽輝,自稱漢帝。1363年,陳友諒在鄱陽湖被朱元璋打敗,欲突圍進入長江流域守武昌,不料被流矢射中眼眶身亡,終年四十四歲。


(陳友諒)

漢帝陳友諒一共四個老婆,即楊苕華 、婁玉貞、陶氏、闍氏;太子陳善及次子陳理。在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是怎麼處理這一家人的呢?

關於婁玉貞的下場及“48座王婆墩”的傳說

成者王敗者寇,陳友諒掛了之後並沒有對歷史撰寫者的筆觸著墨有多大吸引力,所以連同他的家人史料記載,無論是正史、野史記載的都不多,籤於此,並沒有關於陳友諒妻子楊苕華、陶氏,以及太子陳善的後續記載,只能忽略不提。

婁玉貞是將門之後,所以在軍事上很有些見地,一直有幫陳友涼出謀劃策,並且名聲在外連朱元璋都頗為忌憚。陳友諒建立陳漢之後,封婁玉貞為貴妃,關於婁妃的死卻很有戲劇性。

+話說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失敗後,由黃州逃到了邾城,並將邾城作為陪都,稍作休整後便想再次出征討伐朱元璋,在出徵前他對婁妃說:“如果你看到我班師回朝時敲鑼打鼓張帆而歸,必定是打了大勝仗,反之就是打了敗仗,到時候只能放棄邾城另作他圖了”。


+結果陳友諒少見地打了個大勝仗,得意忘形之下居然和婁妃開起了玩笑,在班師回朝時故意下令軍隊偃旗息鼓作出一付戰敗而歸的模樣。誰知道弄巧反拙,本來番陽湖大敗婁妃已是憂心忡忡,此時看見軍隊垂頭喪氣的模樣,以為陳漢大勢已去,悲從中來竟然上吊自殺了。

+陳友諒樂極生悲,卻也是追悔莫及,只得下令將婁妃厚葬於南丘,據說為了防止別人盜墓,陳友諒還下令在南丘周圍造了48座假墓,以混淆視聽,叫人難分真假,48座假墓俗稱48座王婆墩,也就是現在的“鳳凰墩”。

+邾城也就是現在武漢的一個區。但是當地只見有“陳友諒之墓”,卻沒有“48座王婆墩”,如果有,早就成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了。由此可見,婁玉貞之死以及“48座王婆墩”只是傳說故事,並不是史實,而婁玉貞自殺一說也有待考究,真實死因成謎。

闍氏被朱元璋納為妃子

據朱元璋撰寫《大誥》中提到,因多次遭受陳友涼軍隊的進犯,便奪其妾解恨。

+也就是說,朱元璋為了報復陳友諒才霸佔闍氏的,並不是因為闍氏年輕貌美,不過據說闍氏長得蠻漂亮的。另外兩軍對壘爭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勝者奪人妻妾總是需要找些藉口的,老朱這藉口找得不錯。


(闍氏)

+據蔡東藩所著《明史通俗演義》記載,陳友諒兵敗鄱陽水戰後,妃子閹氏為朱元璋所擒,並欲納其為妃,由於閹氏身懷遺腹子,便忍辱屈從,以圖他日復仇。

+闍氏就此從了朱元璋,獲封達定妃,不久之後生了一個皇子,取名朱梓,為朱元璋的第八皇子,次年便獲封潭王,長大成人後朱元璋指派赴長沙為藩王。

+在赴任離別之際,闍氏對朱梓全盤說出親父是陳友諒之實,母子淚目作別,隨後朱梓時刻不忘殺父之仇,一邊伺機準備謀反。

+不久朱元璋就得知了潭王意欲謀反,便派徐達之子徐輝祖對其進行討伐。朱梓眼見事已敗露,事已不可為,便緊閉城門,連同妃子於氏及幼子一起自焚身亡。

(朱元璋)

+這時侯時間來到1390年四月。這一年正是多事之秋,朱梓的大舅子於琥在五月捲入了胡惟庸謀反案。按明史上的說法,朱梓是牽涉於琥謀反案,而畏罪自殺的。

京城這邊達定妃驚聞惡耗,痛失愛子不久便憂鬱而死。在這裡有諸多疑點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首先達定妃生有二個皇子。其中七皇子朱榑生於1364年,八皇子朱梓生於1369年,而陳友諒是1363年死的,按時間上來看,朱梓不可能是陳友諒遺腹子。倒是七皇子朱榑有可能,但是朱榑曾為明朝北征立下許多戰功,按道理,朱榑不應為仇人的皇朝這麼賣力才對。

+只有一個可能性,朱榑和朱梓的出生年月調亂了,闍氏為了掩人耳目,也為了保護朱梓才故意混淆兩兄弟的身份,而朱梓才應該是七皇子,但是這兩兄弟的年齡差距有五歲,成人外貌還可以說差別看不出,小時侯又怎能瞞天過海呢?

+朱梓因受於琥謀反牽連而畏罪自焚也疑點多多。首先朱梓自焚是在1390年四月,而於琥因捲入胡惟庸謀反案被殺是在五月,雖然於琥在胡案也是屬於小嘍囉,但怎麼看都比朱梓像正主,按理說正主還沒死,朱梓哪有先自殺的理由?還是全家集體自殺?再說了,以朱梓的皇子身份,他就不想反抗抗爭一下嗎?

+總的來說,達定妃就是闍氏是事實。朱梓因為是陳友諒遺腹子,身份敗露後絕望之下全家自焚才是最合邏輯的,但偏偏時間和年齡上又有硬傷,這讓朱梓的真正死因成了謎團。

太子陳善、次子陳理的下場

+陳友諒死後,太子陳善在殘餘部下護送到大別山腹地,從此不知所終。據說為了逃避朱元璋的追殺,曾化名為郭景福,也不知道真假,史料並無相關記載,倒是次子陳理,史料記載得較為詳細。

+陳友諒死後,陳理曾經逃到武昌並且自立為帝,但過了兩個月便投降了朱元璋,並被押解回應天府,獲朱元璋封為歸德候。

據《明史》記載帝曰:‘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

+朱元璋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把陳理放在京師始終寢食難安,於出於安全考慮,便把陳理流放到高句麗。陳理此後再無踏足中原,一直都在高句麗,直到死去,終年57歲。


陳友諒剩下的一家六口,妻子楊苕華、陶氏、婁玉貞,以及太子陳善四人的下落,正史上並沒有確切的記載說,有的只是坊間傳聞,屬於下落不明人士。綜上所述,真正受到朱元璋處置的只有妻子闍氏以及次子陳理,處置的結果就是闍氏成了朱元璋的老婆,次子陳理被髮配高句麗。


小刀刀說史


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知道陳友諒大致有幾個老婆幾個孩子。通常情況下認為陳友亮有4個老婆: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闍氏。


當然這幾個是比較出名的,畢竟陳友諒還做過幾天皇帝,妃子肯定是少不了。那麼陳友諒有多少兒子?最出名的有兩個,其他不出名的資料比較少,我們就不多加介紹。

朱元璋霸佔陳友諒老婆,沒想到喜當爹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這是放在任何時代都合適的說法。鄱陽湖一戰結束之後,陳友諒戰死戰場,朱元璋順理成章的可以處理他的戰利品。陳友諒的老婆,自然也算做是朱元璋的戰利品。

閹氏國色,為自詡“英雄惜美人”的元璋所迫納。閣氏初不肯從,尋思身懷六甲,後日生男,或得復仇,遂忍辱屈從。後果得生子名梓,居朱明八皇子之列,被元璋封長沙,為潭王。潭王梓者,乃陳友諒之遺腹子也。

上面我們說陳友諒的4個老婆,闍氏長得最好看。自古以來英雄愛美人,於是朱元璋就把她抓來準備充實自己的後宮。但是沒有想到,這個時候的闍氏已經懷有身孕。

不過懷有身孕的事情,闍氏哪敢給朱元璋說。否則朱元璋知道之後,豈不是要將他們娘倆弄死。闍氏所幸忍辱負重從了朱元璋,想著有一天萬一能翻盤,豈不是更好。



從上面的資料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闍氏確實生了孩子。由於朱元璋也矇在鼓裡,他也不確定這是不是自己的兒子。因此後來闍氏的兒子被朱元璋送到長沙,封為了潭王。

後來等到他年長之後,闍氏年齡也比較大了,把身世告訴了潭王。然而當時明朝早已經平定天下多年時間,正處在國力鼎盛時期,哪還有報仇的機會?

潭王深知報仇無望之後,拉著自己的妃子一同殉葬於火海。闍氏聽到兒子做了這種傻事之後,死了丈夫又死了兒子,內心極度悲憤之下也生病而死。

陳友諒老婆託夢,要朱元璋照顧好陳友諒兒子。

陳友諒最出名的那幾個老婆。在陳友諒戰死之後,有的人帶著孩子跑了,有的人死在了亂軍當中,還有的人像闍氏一樣,被朱元璋收入後宮。

但是也正如我們上文所說,其實陳友諒肯定不可能只有這4個老婆。很早之前陳友諒還有個老婆,名字是陳氏,死在了這次戰役當中。

不過這個陳氏身份不簡單,他早年就和朱元璋認識。當年朱元璋參加紅軍起義的時候,隊伍路過安徽之時,陳氏就認識了朱元璋。兩人還有一段時間的情愫,可惜後來沒有成。

但是在機緣巧合之下,這個陳氏又認識了陳友諒,最後反而成為了陳友諒的老婆。雖然說已經嫁給他人,但是年少時期的情愫自己從來沒有忘過,朱元璋也一直在腦海裡面閃過過。

不過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他也從來沒有想過再去找朱元璋。當年朱元璋和陳友諒打仗的時候,他也想過把兩人勸和。但是一個小女子的力量,滔滔大勢之下能有什麼用?

也正是在鄱陽湖之戰,陳氏死在了亂軍當中。而就在鄱陽湖之戰結束的第2天晚上,朱元璋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在夢裡面夢到了陳氏,陳氏告訴他第二天去湖邊等他。

感到非常奇怪的朱元璋,在第2天早上便準備了祭祀的東西,來到湖邊焚香禱告等待他。沒想到一會時間功夫之後,水面上突然起了水霧。水霧徹底鋪滿湖面的時候,從霧裡面走出來一名女子,那名女女子正是陳氏。不過他並沒有開口說話,而是直勾勾的盯著朱元璋。朱元璋思考了一會兒,明白了她想表達什麼意思:

你放心的走吧,陳友諒的孩子,我肯定不會虧待了。說完這句話之後,水面上的霧也散了,陳氏也跟著一起消失了。而朱元璋又如何兌現自己的這個承諾呢?

原來鄱陽湖之戰結束之後,陳友諒的老臣揹著陳友諒的屍體和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回到了大本營,並且推選陳理擔任新皇帝。可惜皇帝並不好做,沒多久並被朱元璋攻到城下。

陳理自知無力抵抗之後,大開城門跪在城門口迎接朱元璋。朱元璋也沒有虧待陳理,把他接到南京之後好生照顧。然而陳理還是總感覺人在屋簷下低人一頭,一次喝醉之後耍酒瘋大罵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之後並沒有怪罪他,而是把他發配到了高麗。當時的高麗還是苦寒之地,不過朱元璋念及舊情,給了高麗王很多的金銀財寶,讓他好生照顧陳理。


有一說法是在多年之後陳理逃回四川,改頭換姓之後,重新過起普通人的生活。直到8代之後,才重新改回了陳姓。也有人說陳理直接老死在了高麗,再也沒有回來過。

當然陳友諒後人不只是陳理,還有其他很多人。在鄱陽湖之戰之後,這些人基本上逃的逃,死的死。逃走之後也是隱姓埋名,很多代之後才重新改回原來的名字。


史之策


陳友諒的妻兒的下場,官方資料和民間資料的內容差異性很大。


先說官方的。

陳友諒有兩個兒子,分別叫陳善、陳理。陳善在鄱陽湖水戰中被朱元璋軍所俘,後來不知所蹤。陳理也參加了鄱陽湖大戰,但他的運氣很好,逃過了一劫,被張定邊等大將護送回了武昌稱帝。不過繼位的次年,由於抵擋不住朱元璋軍的攻勢,陳理開城投降,歸順了朱元璋。

PS:張定邊是個猛人,鄱陽湖大戰,張定邊率部衝鋒,幾乎差點在萬軍之中取了朱元璋的首級。陳友諒死後,張定邊收斂陳友諒屍身,拼死護陳理突圍,與武昌扶其稱帝。陳理開城投降後,張定邊拒高官厚祿,率兵冒死突圍,知大廈已傾,自感擎天無力,勸慰士卒,解甲歸田,沒有受明朝的恩惠。而是自力更生,隱居鄉野,了此殘生。

陳理投降後,為了拉攏人心,朱元璋就沒有殺他。不僅沒殺,而且還封他為歸德侯,府庫財物任憑陳理選取,然後就把陳理從武昌帶到了南京。不過陳理雖然被封了侯,但他沒有人身自由。

明朝建立後,陳理一直悶悶不樂,有時還口出怨言,說一些大逆不道的話。錦衣衛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朱元璋,朱對旁人說:“這只是小孩所犯的過錯,恐怕他會受到小人的欺騙誘惑,不能牢記朕對他的恩典,還是應當讓他遠離京城為好。”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將陳理與明玉的兒子,歸義侯明升一起遷居高麗,讓元朝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送他們,並賞賜高麗王羅綺,讓其善待他們。(當時高麗和明朝的關係一般,雖然奉表稱臣了,但與明朝的發展關係並不順暢)

同年五月,陳理和明升一行二十七人到達高麗國都開城,受到高麗恭愍王的接見。

在高麗生活的時間裡,陳理更鬱悶了,他不僅繼續受監視,而且生活條件也很一般。根據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雖然朝鮮王會曾經賞賜一些財物給陳理,但這些賞賜真的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陳理在高麗期間,朝鮮半島改朝換代了。先是稱高麗,後李成桂篡位,建立朝鮮國)

比如《李朝太宗實錄》就有記載:永樂元年十一月初五日,太宗賜給陳理一名婢女以及若干米豆;永樂二年六月初七日,太宗賜給陳理米四石,酒十瓶。

這種規格的賞賜,太寒磣了。

永樂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408年),陳理病死於朝鮮。他有一子叫陳明善,其人具體事蹟不詳,只知道他無後而逝,沒有留下兒子。所以陳理一支應該只有外孫。



陳友諒有四個妃嬪,分別是楊氏、苕氏、陶氏和闍氏。前三位夫人在陳友諒死後,都不見史料記載,只有闍氏有記載。

據明朝末年查繼佐所著《罪惟錄》一書中的記載,闍氏在陳理投降後,被明軍所俘,朱元璋見她貌美,就納為了妃嬪,賜妃號達定妃。龍鳳十年(1364年12月23日),達定妃為朱元璋生皇七子齊王朱榑。洪武二年(1369年10月6日),達定妃為朱元璋再生皇八子潭王朱梓。

不過,《罪惟錄》一書是私修史,諸多史料的真實性存疑。比如該書中稱,潭王朱梓是陳友諒的遺腹子,達定妃從小就給潭王灌輸為父報仇的思想。然而陳友諒死於1363年,潭王出生於1369年,年齡對不上。

PS:正史記載朱梓之死,給出的原因是因為朱梓的岳父牽扯進了胡惟庸案,朱梓害怕便自焚而死。

順帶一說,陳漢政策滅亡時,陳友諒的父親叔伯有很多都還健在。對於這些人,朱元璋都予以了禮遇。比如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就被封為了承恩侯,陳友諒的大哥陳友富,二哥陳友直也都有賜爵,分別是歸仁伯和懷恩伯。

PS:陳理被遷徙至高麗時,他爺爺陳普才等人也被朱元璋遷居至滁陽監視。

陳友諒的四弟陳友仁和五弟陳友貴在鄱陽湖戰死,朱元璋追封陳友仁為康山王,並給他立廟祭祀,陳友貴隨陳友仁陪祭。



以上都是官方史料的記載。下面說說民間史料的記載。這個就“厲害”了!(以下都是陳氏族人的一家之辭,真實性未知)

根據民間傳說(如陳友諒家譜),陳友諒的兒子有十幾個,這些兒子後來都隱居了。

比如據傳說,陳友諒長子陳善被俘虜後,當時沒死,他趁亂又跑了。陳理投降後,陳善不投降,他帶著四個兒子陳岱、陳嶽、陳平和陳建逃到了重慶奉節四馬橋隱居,一直住了好幾十年。陳善病死後,他的四個兒子均遷居至四川酉陽下街謝家寨,改為謝姓。一直姓了六代謝姓後,才改回陳姓。

還比如陳理,據說陳理被遣送到高麗國十多年後,他偷偷潛回了大明。潛回後,他與嗣襲皇后李氏夫人攜二子陳全忠、陳全惠隱居於四川涪陵龍潭鎮的李度大山之下。後長子陳全忠移居重慶酉陽,次子陳全惠移居重慶朝天門。

再比如,民間傳說陳友諒還有十幾個兒子也都隱居了。

如二皇妃張鳳道攜陳必通、陳必達、陳必道和陳必遠兄弟四人隱居在湖南吉首堡子界大山坪窩;

四皇妃周氏攜陳公旭、陳茂逃至湖南靖州鋪口鄉同樂大山隱居,因遇到恩人張俊偉的幫助,遂改張姓(後改回陳姓);

五皇妃何氏在陳友貴及堂弟陳遂保護下,攜二子陳伯能和伯通改為夏姓,逃奔至陝西轉山西洪洞縣南郊原二里七甲居住(後來也改回了陳姓);

六皇妃張氏在家臣陳積富等的保護下,攜二子陳赤毛和陳白毛隱居在廣東龍川義都,為了避免追殺,都改了姓氏。

九皇妃蔣氏懷有陳友諒遺腹子,為躲避朱元璋的追害,便在河南宜陽隱居下來,後生下一個男嬰,取名陳義。

總之,根據各地陳氏族譜的記載,陳友諒的後裔廣泛遍佈於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總人數十幾萬人。

至於真實性,我沒考究過,不太清楚。


Mer86


陳友諒這個人,如果不是正好生逢亂世,群雄並起,農民起義,也許只最終會消失在歷史塵埃中的萬千人中的一個。正是在那個人人都可以拼出自己的一方天地的時代,才能讓他這個小小的漁家之子,能打下一方勢力,能夠和明太祖朱元璋共爭天下,還建立了一個大漢政權。

陳友諒怎麼死的?

在《大明英烈傳》第三十九回《陳友諒鄱陽大戰》這樣記載:

“兩船將近,只見張定邊拈弓搭箭,正射著郭英左臂,那郭英熬著疼痛,拔出了箭頭,也不顧血染素袍,便也一箭,正中著陳友諒的左眼,透出後顱,登時而死。”

原來是朱元璋手下將領郭英射死了陳友諒,用的箭還是陳友諒手下第一猛將張定邊的。

可是,正史不是那麼寫的。

據《明史·陳友諒傳》記載:

“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

死法一樣,但誰射的不知道。

當時,陳友諒先勝後敗,被朱元璋的部隊圍困在湖中,眼看部隊給養不足,無奈突圍。朱元璋指揮部隊從岸上和水上攔截纏鬥,混戰中,陳友諒中箭身亡。

明代嘉靖時期,郭英六世孫武定侯郭勳在他所編撰的《皇明開運輯略武功名世英烈傳》中,說陳友諒是被他的先祖郭英一箭射殺的。

這本作品裡是這樣寫的:“友諒的船,且戰且走,未及數里,那郭英、朱亮祖又截住了來殺。兩船將近,張定邊拈弓搭箭,正射著郭英左臂。好郭英熬著疼痛,拔出了箭頭,也不顧血染素袍,便也一箭,中著陳友諒的左眼,透後顱,登時身死。”

很容易看出,《大明英烈傳》的說法和郭勳的說法完全一致。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

陳友諒娶有妻妾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闍氏。前三位基本上都死於非命,只有闍氏因為長相俊美,被朱元璋收入後宮,封為妃。

有記載為陳友諒有兩子,長子陳善,次子陳理。

陳友諒兵敗後,長子陳善在陳友諒的部下護送到大別山腹地,改名換姓,化名郭景福逃掉朱元璋的追殺。等明朝被滅後,重新開始統一輩分:

世家之傳,克承其志,立乃仁心 ,以啟方一,延澤禮長,文定光國。

次子陳理在陳友諒鄱陽湖打敗後,由陳友諒舊部張定邊等護送返回武昌。返回武昌後,在張定邊等人的擁護下,成為大漢第二任帝,改元德壽。後來在朱元璋兵臨武昌城下後,出城投降。

投降後,朱元璋念其年齡尚幼小,皇恩浩蕩,免其死罪,流放遠地。《明史》記載:

“理居京師,邑邑出怨望語。帝曰:‘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

但當年追隨陳友諒的將士們都受到了懲治。起義軍之中大多是攜家帶口的大家族,有的兄弟子侄全都在一支軍隊裡面,朱元璋將陳友諒九個大姓的部下連同家人一同貶到了新安江,命令他們在此打漁為生不能穿鞋上岸,不能上岸居住,不能參加科舉取仕,也不能和岸上的人通婚……

所以這些人只能以船為家,因為沒有文化,也限制和別人接觸,他們的後代連個正經的名字也沒有,統計人口的時候,花名冊上都是些阿貓阿狗的名字。

總的來說,朱元璋對陳友諒的家人還算是比較優待,即便是頗有怨言的陳友諒二子陳理,朱元璋也只是給了一個發配高麗的處罰,沒有難為他。至於闍氏,也就是達定妃,正史中沒有提到她的結局,應該是無疾而終了吧。最後要說一下疑似陳友諒兒子的朱梓,後來因為捲入了宰相胡惟庸案,極度驚恐,全家自焚,朱元璋同時取消了他的封國。


路之意


元末抗元起義三巨頭,有錢有勢張士誠,地盤最大陳友諒,貧民出身朱元璋。剛開始這三人放在一起,很難想象最後讓朱元璋拿下了天下。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在鄱陽湖大戰這場決定性的戰役,朱元璋領著二十萬大軍對陣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朱元璋當時有多少勝算?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全部家當都壓在了名將常遇春的手中。朱元璋看著陳友諒的大船順流直下,常遇春只得逆行迎戰。明軍苦戰三天,眼看著陳友諒手下驍將張定邊已經殺到朱元璋面前,常遇春一箭救了朱元璋一命。常遇春放火燒船,陳友諒軍想要後撤,常遇春又堵住他們的去路,陳友諒在慌張之中被流矢擊中,不治身亡。

對於朱元璋來說,這就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吧!一場開局絕對弱勢的戰役,竟然直接撲殺了陳友諒的勢力,而常遇春也成了明軍幾百年不滅的戰神神話。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冒死在黑夜之中駕著一艘小船,帶著陳友諒的屍體和他的兒子陳理來到了武昌,並且擁立陳理為帝。其實到了這個地步,陳漢已經無法再抗衡明軍了。

陳友諒本是朱元璋心中最強勁的對手,他對陳友諒的評價很高。“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這是朱元璋對兩個老對手的評價,相比於張士誠,陳友諒還算是有水平的對手。

陳友諒身死兵敗之後,朱元璋留下常遇春繼續攻打武昌。半年後,朱元璋親征武昌。陳漢已經窮兵黷武, 丞相張必先從嶽州趕來救陳理,張必先是陳漢名將,陳理所有的希望都在他身上,只是張必先畢竟不敵常遇春,很快被常遇春擒下,並且將他押送到城門之下。這個時候,已經有很多陳友諒手下的舊臣向朱元璋投降了,朱元璋找了羅復仁過去勸降,陳理面對這個局面不得不向朱元璋投降。

陳理被人領到朱元璋面前,那時候的他才剛剛十二、三歲,他俯首跪下。朱元璋一直給我們以殘暴果斷的君王形象,但對於陳友諒的後代,他並沒有趕盡殺絕,沒有多為難陳理。朱元璋將陳理扶了起來,對他說:“我不會對你治罪的。”朱元璋讓手下人帶著陳理去府庫,任由他挑選財物,並且將他封為歸德侯,又將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封為承恩侯、兩個弟弟都封了伯爵,算是給了陳友諒死後最大的體面了。

陳理隨同朱元璋來到了南京,他雖然小,但仇記得很深,雖然一直在京城之中住著,清閒享福,但所做之事也時時被人監控。他日日悶悶不樂,有的時候還會抱怨。這些話都盡數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時間長了,朱元璋自然多疑起來。他對手下人說:“他說這些話倒也罷了,畢竟是小孩子。只不過他現在年紀尚小,不知感恩,如果被有心人利用了,總是不好的,看來還是要讓他遠離京城的好。”

朱元璋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雖然陳友諒死了,但是他在陳漢故地還非常有威望,如果陳友諒的舊臣利用陳理的身份製造動亂,朱元璋原來對陳理的那一套“寬宏大量”豈不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讓陳理在南京過了故國的最後一個春節,隨後就派人將他送到了高麗。和他一同前去的,還有大夏國的末代皇帝歸義侯明升。

說起明升,在陳理留在南京的這段期間,和明升的關係一直不錯,兩人都當過很短時間的皇帝,都因為被人俘虜悶悶不樂,一見面就會埋怨個不停,頗有點心心相惜的感覺,這也是朱元璋如鯁在喉的原因之一。朱元璋最後將兩人打包送到了高麗,算是給他們找了個伴了吧。

陳理到了高麗的時候正好而二十二歲,而明升這年才十八歲。朱元璋讓護送之人帶了大量的珠寶送給高麗王,並且囑咐高麗王一定要善待兩人。但高麗的生活條件當然不如中原,況且陳理無權無勢,只相當於囚禁在那裡,他過得非常貧苦。從現在李氏王朝留下來的史料我們可以看出,陳理一輩子只守著幾塊薄田,李朝太宗曾經賜給他一些米和一個婢女。

陳理因水土不服,生活條件差,很快就染上了重病,在來到高麗僅僅四年,陳理就因為重病身亡。陳理病死之時,還留下了一個兒子陳明善,李氏朝廷的禮部送來了棺槨和米豆,算是給他送終了。

反觀明升的日子還算是好過,他後來娶了高麗總郎尹熙王的女兒為妻,生下了四個孩子,因為岳父的關係,他並沒有吃過什麼苦,孩子後來還是貴族。

陳理和明升算是在高麗紮根了,他的後來延綿不斷,在今天的韓國,“陳”姓已經是一個大姓,陳姓後人認為自己是陳友諒的後裔,所以每年都有很多陳姓的韓國人來到湖北認祖歸宗,還在陳友諒的墓前弔唁祭拜。

除了陳理之外,民間還有“九姓漁民”的說法。陳理投降之後,雖然朱元璋沒有懲治他,但當年追隨陳友諒的將士們都受到了懲治。起義軍之中大多是攜家帶口的大家族,有的兄弟子侄全都在一支軍隊裡面,朱元璋將陳友諒九個大姓的部下連同家人一同貶到了新安江,命令他們在此打漁為生不能穿鞋上岸,不能上岸居住,不能參加科舉取仕,也不能和岸上的人通婚……

所以這些人只能以船為家,因為沒有文化,也限制和別人接觸,他們的後代連個正經的名字也沒有,統計人口的時候,花名冊上都是些阿貓阿狗的名字。

這些人非常可憐,一直到民國時期還受人歧視。同治年間,嚴州知府可憐他們向皇帝請旨,讓他們改賤為良,同意他們可以上岸生活。民國政府也准許他們自由上岸,不過這些後人的生活習俗已經形成,一直到今天,九姓漁民還保持用穿送嫁妝送新娘的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