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满腹才华,精通兵法,在三国时期会投靠谁,是曹阿瞒,还是刘大耳,少帅孙权?

奋斗青年周凌华


如果满腹才华,精通兵法的我能生活在三国这个群英荟萃的时代,我会选择投靠孙权。

在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人才之众,放在整个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都是非常罕见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个国家的开创者都比较善于用人,而在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人中,县吏之孙孙权之所以能威镇江东,是和他善于用人分不开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孙权有这样的评价:孙权委屈自己,不惜忍受向曹魏称臣纳贡的耻年,任用人才,崇尚有智谋的人。他有当年勾践的奇才,是当时的一代英杰。所以孙权他能独据江南,与魏、蜀两国形成三足之势,成就了一番大业。

孙权确实是一位“任才尚升”的英杰。 孙权手下有四员大将,对于建立和巩固孙吴政权起者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四员大将就是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这四员大将在建功立业的时候,年纪都不大。周瑜做建威中郎将时,不过24岁;鲁肃加入孙权阵营,也只有三十上下:吕蒙在赤壁之战时,是31岁;陆逊初在孙权幕下任职,年纪更小,不过21岁。孙权手下不是没有老将,一批老将尚能征善战,但孙权除了继续发挥这些老将的才能之外,还亲自提拔一批年轻有为的将领,让他们独当一面,这就是孙权知人善任的本领。

当曹操挟80万大军的优势,乘着锐气,直压长江的时候,东吴内部议论纷纷,胆小怕事的、图保家室的、另谋图靠的,都主张投降。如果孙权不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就难免左右动摇,就不能听主战派周瑜、鲁肃的劝告;即使听了他们的意见,也不会毅然提拔周瑜为都督,并从而取得战功。

夷陵之战,当刘备亲率大军,誓报荆州之仇的时候,东吴的局势也是危急的。当时孙权手下不是没有大将,他们或是孙策时代的老将,或是孙氏本家的亲贵,或是孙权早年旧交,可是孙权却提拔陆逊为大都督,夷陵一战,击败刘备,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这也见孙权在用人方面的高明。 孙权用鲁肃遭张昭反对,孙权并未被张昭意见所左右,在周瑜死后,毫不犹疑,拜鲁肃为奋武将军, 代瑜领兵。孙权用吕蒙,尽管吕蒙武人出身,不晓作书写字,但孙权认为:“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国土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鲁肃死后,孙权又令吕蒙代替统领军马。

就连孙权对手曹操都对孙权赞赏有加。据《三国志.昊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军与孙权军对峙,孙权乘轻船入曹军,“行五六里,迥还作鼓吹”。曹操“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意思说养育儿子就应养育孙权这样的,刘表的儿子不过如同猪狗一样罢了!

对于这样一位能知人善人知人,如果我满腹才华,精通兵法,投靠孙权肯定也能得到重用,使得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





维穆之史


如果真的能有这么一次机会,并且我还精通兵法,满腹才华的来东汉末年,我会选择投靠孙权。

我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基本上都选择投靠曹操,或者刘备。当然人各有所志,也各有所谋,都有自己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有人才青睐,前去投奔。而我选择孙权,理由如下。

首先,说一下孙权的用人特点:

其一,用其所长,弃其所短:比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吕蒙,虽然作战勇敢,但是学问不足,孙权劝其读书,后来果然成为栋梁之才。

其二、用人以专,信而不疑:赤壁之战后,为了除掉周瑜,曹操和刘备分别使损招离间周瑜和孙权。没想到,孙权不为所动,仍委其重任。

其三、重才华不重身世,能破格起用人才:当刘备大军为其弟报仇,兴兵伐吴。当时陆逊才二十刚出头,但孙权看中陆逊的才华,破格起用陆逊,提拔陆逊为大都督。历史证明孙权没有看错,陆逊一招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七十万大军。

其四、深得用人之法,动之以情:对文武大臣的丧葬,孙权极为重视,都是亲临吊唁,素服举哀,并厚待其家属。

在孙权的英明领导下,东吴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一时之俊杰。

我们再来看一下刘备和曹操:

先说一下刘备:刘备因为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刘备的人才观比较狭隘,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十分重视武将,虽拥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却经常打败仗。

后来,刘备终于认清了自己的片面性,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才割据一方,建立蜀汉政权,当上皇帝。

可是蜀汉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内部派系众多,其中以诸葛亮为核心的荆州派、以法正、李严为核心的东州派以及黄权、李恢为核心的益州派明争暗斗,互相不合。

这是因为刘备刚愎自用,用人唯亲,一碗水端不平,所以蜀汉内部矛盾很大。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关羽与麋芳、刘封与孟达、杨仪与刘巴、诸葛亮和魏延等等。

再说一下曹操:曹操虽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但是却生性多疑,无容忍之量,诸将有计画胜出已者,随以法诛之。

就像西川张松来献图,曹操不仅没有周公吐哺般的礼仪去接待张松,相反却高傲相待,驱逐张松,这才导致刘备有机会得到益州。

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许攸、杨修、师勖等都因为曹操不能专人其用,把这些人才用到合适的位置上,相反最后都被曹操杀了。

而且在重任上面,曹操喜欢用自己的宗亲和亲信。众多重任都是交给夏侯家和曹家出身的将领,其中像曹爽、夏侯楙等无能之背都能当上大都督,就因为他们是宗亲。

反过来再看孙权,他在上任初期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三国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比较能说明问题。

孙权小时候比较贪玩,老是跟管钱的会计吕范要钱,吕范不敢擅自做主,就把这事告诉了孙策,孙策把孙权训了一顿,孙权特别怨恨吕范。

等到孙权作了阳羡长以后,手里就有了点小权力,手下有个叫周谷的功曹,擅长做假账,经常贪污公款供孙权挥霍,很得孙权欢心。

孙策死后,孙权上台。孙权却认为吕范忠诚,特别信任他,对他屡加重用,而周谷则因为,伪造簿册文书,被开除了公职。

由此可见,善于识人用人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综合来看,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中,孙权兼曹刘二人之长而避其短。所以我认为如果我真的满腹才华、精通兵法,投靠孙权,或许还能像陆逊一样当上大都督,一展自己的雄心抱负!


历史TOP榜


如果是现在的我回到三国时期,虽平生奉曹公为楷模,但其阵营文臣武将如云,我可能也会和徐庶、关羽等人一样,最终黯然地离去……

要是具备了满腹才华,又精通兵法,我铁定会去追随魏王,助其平定诸侯各国,统一四洋天下。

我为什么会如此信奉曹操?那就得从我认识曹孟德说起。

曹操本姓夏侯,可因其父曹嵩,认了宦官曹腾为父,故而改姓为曹。

在曹操不记事之时,其母已然病故离去。父亲曹嵩,每日里忙于官场,自无暇教导于他。故而,自幼疏于管教的曹操,很快就成了,邻居家口中的坏孩子。

为了不让自家阿满,变成小混混。曹嵩不惜花钱走关系,总算是让调皮儿子,进入了世家子弟的生活圈子。

这些世家子弟虽人数不多,但却几乎都出自当朝要员之家。一大帮公子哥们聚在一块,自是要选出个领头的。

经过众人举手表决,“四世三公”的袁绍,以最高票数荣获,团体大哥之位。

对于第一个投自己票的曹操,袁绍随后,就以结交的方式,领了对方的情。在父亲曹嵩的再三警告下,曹操只能心不甘,情不愿般,做了这位袁大哥的跟班。

由于有了袁绍的照扶,曹操在每日读书打猎的日常中,收获了不少的益处。不过数年之间,曹阿满不仅文学方面有所造诣,就连体格,也越发结实硬朗。

熹平三年,曹操20岁。在其父的帮助下,被举为孝廉,昭入京都洛阳为郎。

借助父亲再次的送礼走关系,曹操不久后,便被朝廷委任洛阳北部尉,管理京师治安。

刚当上公务员,又正值弱冠,本就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加之经过十余年的孔孟教诲,如何不令他滋生,大干一场的冲动。

为了能改善,历来混乱的洛阳治安。曹操苦思冥想一番,下令贴出了“宵禁夜出、乱棒杀之”的布告,用以警示。

此时的东汉百姓,虽是见告示贴出,但却从心底压根不认为,这个新来的年轻所长,能够说到做到。

还不是如以往官员一样,下了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面子告示。

听到百姓话中的讽刺之意,曹操直感有苦难言!转念一想,就本朝官吏的斑斑劣迹,自己若是民众,想必也会这般说。

果不其然,就在布告张贴的当天夜里,曹所长刚颁布的政令,就遭到了权贵的无视!

由于此时天色渐晚,城门已然紧闭,但华贵马车里之人,又急于出城。本以为楼上那小子,在知晓自己身份后,也会如以往那些官员,识趣的打开城门。

可这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小杂毛,非但不懂做人,还一本正经的和我扯什么宵禁布告。好,看在你新来的份上,就再多给你一次机会。

小子,我家侄儿是当朝中常侍,你要是现在乖乖打开城门,老夫可以对先前之事,既往不咎!如若不然,你头顶的乌纱,怕是就保不住了。

城楼上伫立的曹操,瞪了劝说自己的下属一眼后,随即怒斥道:

“你们急什么,不就是个狗仗阉势的老匹夫吗?莫非以为我堂堂北部尉,还怕他不成?

见部下们,又是同情,又是复杂的看着自己,曹操却是不动声色的开始盘算起来。

看来就是眼前这帮人,坏了我大汉的律法,伤了百姓们的心。既然今晚你非要往枪口上撞,那本部尉就成全你。

心念至此,曹操就下令将此人杖毙。

此事一过,仿佛在曹操心里,未掀起丝毫波澜一般,他回到家中,倒头便睡······

向来爱睡懒觉的曹操,第二天是在父亲,曹嵩的咆哮声中惊醒的!还没弄清情况,就被父亲揪着耳朵,臭骂一通。

可曹嵩嘴上骂归骂,但还是在第一时间,给昨夜儿子得罪的所有人,送去了赔罪厚礼!同时也在早晨的国朝上,提出罢免曹操的奏请。

中常侍们,见曹嵩还算识趣,看在其父曹腾生前,也同是宦官的份上,这才没有在皇帝面前,置曹操于死地。

即使心有不甘,可惹祸的曹操,也只能遵从父亲的安排,前往老家避祸。

曹嵩怕儿子不在自己身边,又会闯祸。为了能让爱子收收心,曹嵩备了厚礼,就前往丁府提亲去了。

娶妻的宴席,办完的第二天,调放圣旨,就已然颁下。曹操随即启程,前往外郡。

虽是远离了京师,但曹操刚正的性格,仍是锋芒毕露。经过一段时间,又再次将一干同僚上级,得罪了个干净。

按照如此情形分析,他曹孟德此生,怕是再无升迁入京的可能。不料,随后的黄巾起义,却是为他送来了机会。

黄巾起义这年,曹操25岁。在父亲曹嵩的帮助下,坐上了骑都尉的武职。

或许是他天生的军事才能,发挥了作用。在抗击黄巾叛乱中,还建立了不少小型战功。

这些战功,虽说对整场战役而言,起不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可在官油子曹嵩的辅助下,却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眼见儿子,已快要邻近而立之年。心急的曹嵩,忍着肉通,将家中钱财多数拿出,经过一番前后打点,总是是疏通了关系。

30岁的曹操,被大汉朝廷,册封为“济南国”国相一职。此次为相经历,为日后曹操的执政,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毫不夸张的说,如若没有这次为相,也绝不会有以后“奉天子以令诸侯”的魏王。





书从文


孙权挟父兄三代之烈,乃守成之君。没有大展鸿图的历史机遇!

所以,将孙权打入另册。

刘备挟皇叔空名,利用同宗同族的人脉关系,坑蒙拐骗,不择手段!

凡投靠刘姓宗亲,必谋之!

刘备取西川,假救助之名,行抢夺之实!刘璋用自己的鲜血,写成控告刘备的控状!戳穿了刘备虚伪之心!

刘备何德何能?连结拜弟兄都保护不了……关羽失荊州,身败名裂,身首异处,头颅行千里!

张飞亦作了刀下之鬼!无头之鬼!

和关羽结拜结伴,辜负了生前身后的一世英名!

刘备之无能,结拜弟兄都保护不了,能依靠吗?!

魏武挥鞭,统一中原!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国家统一完整!

魏武挥鞭,打破几多分裂份子,称王称帝的狼子野心!

魏武挟天子以令诸侯,极力维护大汉王朝,将局面定格为:三国:

三国若无魏武,天下必定四分五裂!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国家正不知要回到夏万国,商三千,周八百的分裂时代!

孙权,刘备,是分裂份子。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曹操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卫道士!

穿越到三国时代,顺应历史潮流,挟曹操平定孙权,消灭刘备,一统天下,天下一统!

统……这个字,用来纪年,……

一千五百三十九年!!!

孙权挟父兄三代之烈,

刘备挟皇叔虚假名号,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本人挟曹操一统…1539年!!!


主天安


如果我满腹才华,精通兵法,在三国时期我会首先投靠刘备。其一,刘备是三家中唯一一个白手起家的,他经历过太多的压抑和苦难,所以他更加懂得尊重属下,也能更体谅人间的疾苦,所以也更加了解人性。一路风雨坎坷培养了他犀利的识人 用人 育人的能力。不信看五虎上将那个不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礼贤下士招来的,而曹操和孙权起点就高多啦。曹操本来就是世家,又加上自己家族人才辈出,他的核心管理层都是本家和那几个士族,外来人员进入核心层的几率不大。孙权就更差了,哥哥和父亲积累的家业,没有开疆拓土的本事,用人也是陆朱张顾四大家,不是望族来投靠的基本得不到重用。终生不封候的甘兴霸就是明证。所以投靠了刘备得到重用的机会比较大。刘备就是创业型公司,靠业绩说话,没有那2家大企业分阵营分的那么清楚。其二 刘备手下人才较少,能快速得到启用。纵观三国,刘备的人才真是太少了,文不过诸葛 法正,武不过关张赵马黄魏。能文能武的太少了,综合实力强的没几个,而且人才断层比较严重,后期几无大将可用。所以刘备这里机会比较大。而曹操和孙权人才连续性较好,可能世家大族的教育比较好。其三比较喜欢西蜀的工作氛围。诸葛亮主政比较清正廉明,克己复礼,选用人才也比较开明,对待下属也比较平和,跟着这样的主管也能学习到很多东西。


大道中兴


如果回到三国时,我是一个贵族世家子弟或者时才华横溢的贫寒子弟,而且我也不在乎死后别人会怎么看我,那我就去投靠曹操。我是世家子弟,曹操手下的荀彧,就是我加入曹操阵营最好的介绍人,比如:钟繇、荀攸、陈群等这些颍川人才都是由荀彧推荐的,也就是说只要我是世家出身,并且还有一定的能力,在通过荀彧这层关系关系,到曹操帐下,混个一官半职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如果我不是贵族出生,只要我有才华,无论我是什么出身,曹操都是可以接受我的,虽然无法和那些世家子弟相比,但在曹操账下还是可以展现我的才华的。比如:王司徒和张辽、张郃等人都是走的这条路。

如果我不在乎什么荣华富贵,只想找一个患难与共,同甘苦的人,那刘备就是我最好的选择。刘备起家是是三国时期最晚的,他跑遍了真个中原,最后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盘。虽然刘备早期没有自己的领地,但刘备非常尊重自己的手下,刘备就像一个很小的公司,不稳定但是内部却非常的团结,而刘备也不是一个昏庸之辈。只要我能陪刘备打江山,活着打赢了赤壁,无论我又没有功,都可以衣食无忧,这也应了那句话:“毕竟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有足够的耐心,熬过赤壁之后,一切都会兴旺发达。蜀国的前辈有举国报仇的关羽、临死托孤的孔明、出身行伍的黄忠、打打酱油的孙乾、不拘小节的简雍。只要我不是太平庸,我可能能够在蜀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最后再说说孙权,只要我脑子足够灵活我肯定不会选他。孙权能够成为霸主,靠的就是他他爹和他哥,并不是说孙权没能力,只不过对比同期的曹操和刘备孙权就逊了很多。著名的孙十万加上世家大族林立,翻来覆去动物就那几个姓的高层,在混乱不堪的后期,东吴已经不是有才华的人能够呆的地方了。


公元前


我选择曹操!理由如下:

一、参与军阀混战,是为了天下苍生,而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国鼎立之初,曹操实力最强。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兵多将广,经济上人多物博,制度上曹操英明睿智、从善如流。除第四条外,其他三条孙刘两家都不具备。所以,尽快结束战争统一全国,免除百姓战乱之苦,非曹阿瞒莫属。

二、曹操英明睿智,从善如流,奖罚分明。

在这样的老板下工作,不但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因环境宽松而非常愉快。

三、若选择其他两家,只会阻碍统一步伐,延长战乱时间,增加百姓痛苦。

选择孙刘两家的人,或感情用事,或私心太重,总之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天下苍生!比如孙权阵营的周瑜、鲁肃等,或亲或友或为感恩,都是感情用事。刘备阵营的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都是感情用事; 诸葛亮则有私心,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逆天而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无论去投曹操还是孙权,都不可能位居老二,都不可能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建立“不朽”之功而“流芳百世“。他倒是成功了,可天下苍生却因此而多受了几十年的战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止、生灵涂炭,和当时那些精英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如果我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智,只为正义而战、为百姓而战、为和平而战,决不为体现个人价值、为当英雄豪杰、为“留名青史”而战!否则,宁愿默默无闻、终老乡野!


万家兴本哥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三足鼎立。曹操盘踞北方,谋士众多。刘备坐拥蜀地,有诸葛亮等辅之。孙权称霸江东,亦有周瑜,鲁肃等良臣贤将。

虽说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有很好的名声,但因为其的中心是尊刘贬曹,所以不可全信。刘备虽以仁德著称,但其的能力确实一般,开始他只是个卖草鞋的人,最终多亏有了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的辅佐,才有了后来的蜀汉。



再看曹操,它拥有北方广大的地盘,还有众多良臣,却多疑成病。



最后是孙权,江东地区物产丰盈,人民幸福,不愧为鱼米之乡。其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向东有宝岛台湾,向南有中南半岛,即使在现在孙权统治的区域,也是中国最富饶的区域。再说孙权,其人精明能干,行事果断坚决,对臣下亲如兄弟,从善如流,这或许也是当年为什么孙策自己有儿子却把王位传给孙权的原因。孙权能够在三国乱世,凭借自己的能力,处理好江东的内忧外患,将江东发展壮大,实属不易之举。李宗吾评价道,他虽然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一个英雄。



所以,我更愿意投靠孙权


w123


诸葛亮够满腹才华、精通兵法了吧,他投靠了谁?效忠了谁?这不是最佳回答吗?

人们常说,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你给富人送几百块钱,他会觉得无所谓,甚至看不起你。给穷人送几百块钱,他会感激涕零,视你为恩人。当年工作队下乡,我给带队领导提议,多开会说漂亮话,不如多带些礼物到老百姓家访贫问苦,让他们知恩感激。果然,我们工作组工作顺利,好评如潮,效果显著。

说回当年三国情形,曹操在北方已根基稳固,手下猛将谋士云集。如果诸葛亮裸投他,和他手下的旧臣故吏竞争,能排上老几,能获主子重用、言听计从、施展抱负才华吗?南方孙权和北方曹操情形差不多。而夹缝中的刘备,兵将少且谋士寡,四处游击而无立足之基,志存高远而能力微薄。刘备思贤若渴,不惜低姿态三顾茅庐。他正是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以诸葛亮的超“管仲乐毅”之才,深得主子信任,结“鱼水之情”,言听计从,施展才华,何愁干不出一番伟业。诸葛亮精心设计的著名的“隆中对”,“三分天下”构想,肯定看中刘备手下的天下良将关羽张飞赵云,以刘备为一分之主。历史发展,虽然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光复汉室宏伟大业。但作为三国之一的开国首辅,身居相位,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文学老兵


我会选刘备。

我觉得看个人的追求吧,如果只追求功成名就,建功立业,我觉得曹操是更好的选择,因为曹操兵强马壮,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当时天下第一诸侯,三大战役他一个人参与了两个,更不用说其他大大小小的战役,因此平台大,机会也多,并且曹操会识人用人,如果真的有才能,是有很大机会脱颖而出的。

再说刘备,刘备从一开始就高举仁义大旗,以平定叛乱,兴复汉室为己任,这是他的志向与奋斗的目标。在那个乱世,虽然前期屡战屡败,但是收拢了大量民心,也紧紧团结了一批仁人志士,关羽挂印封金也要去投奔刘备,曹操评价关羽,财富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改其志,生死不能阻其行,刘备有什么魅力能让关公如此死心塌地的追随?古人云: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刘备给关羽的钩就是兴复汉室的志向,并且他们一直都是在奋斗的路上。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很虚,就拿当下来说,韩红,为什么那么多的志愿者愿意很低的薪酬去和韩红一起扶贫,大家都愿意将钱给她,那是因为她所提供的是这个时代所稀缺的东西,是不顾自身利益,无私奉献的大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大家希望为改变这个世界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希望能尽我自己一些绵薄之力,去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愿景。就像现在的企业文化,我觉得要灌输的应该也是这种思想。

孙权就不说了,和上述二位完全没有可比性。曹操以权谋争天下,刘备以仁义与愿景争天下,孙权只不过是守着父兄打下来的基业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