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文武双全比苏轼更加完美吗?

红星照耀神州


这个问题要看以什么标准去衡量,其实用完美这个词,不如用均衡来得准确。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各方面的发展明显要均衡得多,就如题主所说的,堪称文武双全。但要是论文学方面的修养,辛弃疾与苏轼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毕竟苏东坡可是堂堂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辛弃疾到容貌……(皮色如关羽,面相赛张飞)咱们不以貌取人,不过辛弃疾这个容貌没有弃文从武也实属可惜。

如果从仕途上来看,两人都不甚完美,或者说很不完美。个中原因咱们一一道来,这里先表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当地的名门望族,祖祖辈辈世代当官。其实在新契机出生的时候济南已经被金国占领了,所以从现在的法律意义上来说,辛弃疾实际上是金国人,不过在当时并没有现在的国籍制度。辛弃疾祖辈虽然世代为官,但当的都是大宋的官(虽然官很小),然而辛弃疾当的确是金国的官,而且还是三品正印开封知府。要知道在北宋的首都就是开封,辛弃疾等于是为金国管理宋朝被占领的原首都,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妥妥的汉奸。

虽然后来趁着金废帝完颜亮兵变被杀的时候辛弃疾举旗造反,投奔了山东当地的豪强耿京,后来耿京兵变被杀,辛弃疾更是玩了把当年关二爷干过的事,不满百骑数百里奔袭在金军营中生擒贼首张安国,替耿京报了仇。但是在金国做过高官的履历始终是他终生抹不掉的污点。如果不是金废帝自己把自己作死了,辛弃疾会来投吗?而且辛弃疾还曾经在诗中自比孙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孙权是哪位?吴国皇帝,辛弃疾自比孙权,这欲意何为啊?因此后来辛弃疾就落了个南宋不待见,金国不能容的尴尬境地。

讲完辛弃疾再说苏东坡。

苏东坡出身没有任何污点,乃是处唐名臣苏味道之后。一出道便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夺得了礼部会试第二名(不是榜眼),别小看这个第二名,当时的主考官可是著名的欧阳修,能被欧阳修点中第二,可见苏轼的能力之强。但是,没错,万恶的但是又出现了。但是苏轼在官场上多少有点出道即巅峰的意思,原因就在于苏轼的思想过于保守,而且还不懂得变通。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得势的时候,结果咱们苏大才子顶风上,跟着恩师欧阳修带一起带头反对新法,结果可想而知了,苏轼被贬出了京城(自请),欧阳修主动辞职,并且在一年后在家中逝世。

苏轼这一去便沉沉浮浮,直到14年后才再度被召进京,官职更是逐步提升直至知贡举(当年欧阳修的官职)。事情似乎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有句话叫“文艺青年别当官”(我说的),更别说文豪了。苏轼赴任之后没多久便发现旧党打压新党手段的龌龊程度,与当年新党打击旧党没什么区别,于是奋笔疾书提出进谏,对旧党包括腐败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抨击。后果又可想而知了,落了个里外不是人,再度被贬出京城(还是自请)。虽然后来他又被召了回来,但很快又被踢了出去,最后在徽宗继位之后再度掉苏轼进京,结果在苏轼在途中不幸卒于常州,享年65岁。可以说苏东坡天生就不是个当官的料。

最后小总结一下:此二人论才能可以说都是治世之能臣的料。一个文武双全,一个学问拔尖。但是官场比的不仅仅是能力,还有情商,这二位在情商上全都不及格。所以两人落了同样一个下场,里外不是人。


人世绘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创制飞虎军以弹压湖湘。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2]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可以说是能文能武


蒂姆维奇


一脉相承,各显豪迈,没有谁比谁更完美。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苏轼创立了豪放词,辛弃疾继而把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们的豪放词都打破了男女柔情、绮丽婉约的传统模式,写男儿情怀,苏轼在豪放中尽显旷达,辛弃疾在豪放中倾尽悲壮。千年宋词,两人同是耀眼的光辉。苏轼以豁达的胸襟与超脱的人生观来感悟人情世故,从而令自己归于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的是英雄的豪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一位是豁达乐观近乎全才的词宗大家,一位心怀抱负豪放慷慨的词中之龙。




东土文40376606


其实在我看来,他俩都完美,只是时代背景不同,

辛弃疾,豪放派词人,字幼安,我们比较熟知的是他的词,却不知道他是南宋将领,他出生在金国,可以说是长在敌后,见到了汉人受尽欺负,压迫,造就了他一生的性格,所以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武双全的人

苏轼,北宋,最响亮的名号,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既不属于改革派王安石,也不属于保守派司马光,所以政治上受尽排挤,诗词成就巨大

所以我认为他俩人都是完美的


it从业




刘金瑞15


辛弃疾:文不下苏东坡,武不输岳武穆,他是真正的文武双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东坡的豪放,是肝胆英雄,豪气尽显无疑。

和苏轼并称苏辛,同为豪放词人的辛弃疾也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是辛弃疾的豪放,是沙场点兵,马作的卢。

如果说在苏学士的射天狼里有一片将军肝胆,那么在辛弃疾这首破阵子里,他真的就是一个将军了。

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驰骋沙场的将军,所以他的词,也被后人称为英雄之词。

词中之龙稼轩,是一个将军,可入万军取敌人首级,所以他的英雄豪放,可以说是本色,因为他自身,就是一个可以攻城掠地的豪杰。

14岁那年,辛弃疾第一次参加了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结果自然没有高中。

事实上,辛弃疾自己压根就不想参加金朝的科举考试,这次考试是他的爷爷的一次计划,“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辛弃疾参加考试,就是一次实地考察。

17岁那年,他以同样的方式参加了第二次科举考试,同样也是为了侦查。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是靖康耻之后第13年。

由于父亲早逝,所以他跟着祖父一起生活。

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县令,可是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做着金朝的官,他却经常教育辛弃疾说:“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大意说,你和金朝有不共戴天的大仇,有机会一定要收回失地,报国仇家恨。

辛赞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经常带着幼小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也许很多年后,当辛弃疾写出那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时候,还会想起当时祖父带他登高望远的场景。

在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虽然身在金朝,可是心里想着的始终是大宋。

记得《射雕英雄传》里面,郭靖还在母亲的肚子里没有出生,父亲便被金人杀害,母亲李萍被成吉思汗救了之后,就随着成吉思汗到蒙古生活,可以说郭靖一出生就生活在蒙古大漠,可是郭靖的母亲一直教育郭靖说:你是宋人,名字里的靖字,乃是靖康之耻的靖。

所以成为一名高手之后的郭靖,即便在蒙古身居高位,贵为金刀驸马,也从不留恋,最终为保卫大宋河山,慨然远离。

辛弃疾同样出生在靖康耻之后,可是他的名字不是以靖康二字命名,他名辛弃疾,取的是霍骠姚霍去病的同义词,一去病,一弃疾,同样的意思,蕴含着同样的渴望。辛弃疾渴望像霍骠姚那样,战马上求取功名,为国家社稷献出力量。

可是,他没有霍去病那么幸运,能得到国家重用。至死他也是壮志未酬。

1162年,两个少年一同占卜,他们要用这次占卜,决定他们的仕途究竟该何去何而从,是该南下归宋,还是留在金朝。

两个少年,一个是辛弃疾,另一个是党怀英。在历史上,他们被并称为“辛党”。

《宋史》辛弃疾传里说:

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占卜的结果,辛弃疾抽到了离卦,最终他南下归宋,走上了抗金的道路。而党怀英则留在金朝,伺机而动。

南下的辛弃疾,在老家济南,很快就召集了2000多人,他作为带头人,带着2000人一起加入了耿京的起义军,但他不是成将军,而是成了掌书记。

至于为什么要做掌书记呢,是因为辛弃疾很有才华,大受耿京赏识。甚至他的文学才华,还要超过他的军事才能。

可一个人,能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召集2000人的团体,其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不言而喻。

然而,加入起义军没多久,军中出了一个叛徒,是一个叫做义瑞的僧人。

义瑞和辛弃疾关系不错,也私下召集了1000多人的义勇军,辛弃疾劝义瑞投奔耿京,最终义瑞成了耿京的下属。

可是义瑞并非真心投奔,一天晚上,义瑞偷了耿京的军事大印,连夜逃走。

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可是辛弃疾手握着剑,对耿京说:给我三天时间,如果我抓不到他,你再杀我也不迟。

于是,辛弃疾骑着马,一路朝着金人驻扎得到方向奔去。

追了两天,他才追到义瑞。

辛弃疾猜到,义瑞肯定是去给金人报信去了,所以他才往金人驻扎的地方奔去。

追到义瑞的那个晚上,月光清寒,少年的辛弃疾眼神坚定,手中的剑寒光闪闪,他没有留手,下手取了义瑞的性命。

最终擦干净剑上的鲜血,嘴里叹了一口气。少年剑客,老年英雄,每一个将军手上都是沾满鲜血,辛弃疾也不例外。

这个醉里挑灯看剑的诗人,露出了他铁血的一面。

1162年闰二月,辛弃疾北归,可是在途中听说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辛弃疾愤怒不已,他率领50位勇士,径直奔向5万人的大军之中,长剑悲鸣,无人可挡,穿过万军,捉拿了叛徒张安国。

然后一声令下,耿京旧部纷纷响应,重新夺回军权,而辛弃疾押着叛徒张安国入建康问斩。

张安国被斩首,辛弃疾名声大振。连最高统治者宋高宗都称赞连连,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

从那以后,他就没有再想过北归,一生留在南宋。

辛弃疾心怀壮志,却始终不得重用。

1165年,辛弃疾奋笔疾书,写下了10篇文章,他将这些文章献给宋孝宗,自称《美芹十论》,把抗金大计谦虚地比作芹菜一样的言论,将自己呕心沥血写出的抗金大计谦虚地称为鄙薄之物。

他在文章里陈述了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等一系列大计。

可是宋孝宗似乎真把辛弃疾这些文章当成了菜地里的芹菜,鄙薄不堪,并没有看到里面的精辟之处。

毫无疑问,辛弃疾的“美芹十论”被当做芹菜十斤下酒了,他并没有等到被重用的消息。

1168年,辛弃疾不甘心,又写了《九议》,然而,等待他的结果却是,费尽心思写出的文章,在皇帝看来还不如一杯美酒,还不如一场歌舞。

晚年时,他写了一句诗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1180年,辛弃疾40岁了。

这一年,他成为湖南安抚使。

他上书告诉皇帝说:湖南民风彪悍,军队又少,请求建立一支军队。

这一次,朝廷批准了,辛弃疾将这支军队叫做湖南飞虎军,而辛大词人,成了飞虎将军。

可惜飞虎军不多,无法完成他收复山河的宏愿,只有二千步军、五百马军。

可《宋史》记载:飞虎军建成后“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他一直希望南宋能够国富民强,恢复山河,但他也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中“不为众人所容”。

之所以不为众人所容,一方面是因为南宋朝廷本就无能,另一方面,辛弃疾是由金朝归来的“归正人”,这个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他算是半个金人,祖父在金朝当官,身份并不清白。

所以他做官最高只做到了从四品。

1181年,辛弃疾从湖南安抚使变成了江西安抚使。

可是,他心里已经萌生了退意,打算归隐田园了。

他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他住在湖边,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不久后,辛弃疾被御史弹劾,连安抚使也做不了了,他真正归隐了田园,成为了田园里的豪放词人。

成了真正的稼轩居士。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写下这首词那年,辛弃疾48岁,白发已生,可是他的心中,依旧是一片豪情,可惜辛将军注定壮志难酬。

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苦难的生活,恰恰让辛幼安的诗词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他本来想做将军,可惜最后名垂青史的时候,却是一个词人,和大文豪苏东坡并称苏辛,和婉约词人李清照并称辛李。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就像后主李煜,明明是君王,可是最为人称道的却是文人的成就。

64岁那年,朝廷打算重新启用辛弃疾。

辛弃疾并没有推迟,他欣然上任。

可是正在他兴致勃勃,打造了1万套军服,招募了1万名士兵,将他们训练一支精锐军队准备抗金的时候,朝廷却告诉他,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你被革职了。

这时候,辛弃疾失望了,他站在北固亭,感叹道: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身体还行,可惜朝廷并不懂。

这一次,他是真的失望了,第二年,朝廷重新让他做官,他拒绝了。

第三年,南宋北伐失败,他们想到了辛弃疾,这一次,给他的官比较大,是兵部侍郎,可是他依旧拒绝了。

曾经为了梦想委曲求全,却一次次的失望,这一次,不想继续失望了。

一直到死,他也没有重新出山。

可是一朝将军梦,千古不醒人。直到死前,他也把自己当做一个将军,而不是一个词人。

将军肝胆,他的心是属于将军的,所以他的词,有英雄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国弱,朝廷软弱,不敢作为,其实并不是没有将军,不是缺乏谋士,相反,如辛弃疾、岳飞等人,都是那个时候的真英雄豪杰,可惜最后都壮志未酬。

不知道南宋被金人一次次打破大门的时候,会不会想到曾经有一个醉里挑灯看剑的词人,曾经匹马入万军,取叛徒首级,建立飞虎军,威震四方。

他文不下苏东坡,武不输岳武穆,开启英雄之词的序幕。

项羽在乌江之时,还说自己的兵败不是因为人,而是时运不好。对于辛弃疾来说,才是真正的时运不济,他终究没有霍去病那么幸运,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业。

然而,他是将军,他是英雄。在诗词上可独领风骚,作为一个将军也可驰骋沙场。

这就是辛弃疾,他是军人中最有才华的将军之一,他也是文人当中最具英雄气概的词人之一。


洛阳你雷哥


我赞成题主的观点。

首先,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旣充滿爱国情操,和"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補天裂"式的壮志豪情,又有着广泛的题材、不泛艺术上的创新。与他同时的陈亮、刘过等,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创作倾向相当类似,共同形成了南宋中叶之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对尔后抵抗外侮的爱国者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古诗词界称他为"词中之龙",将其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排名仅在苏轼之后。

其次,辛弃疾在武事上亦十分突出。他一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其《美芹十论》、《九议》等论政文章,条陈战守之策,对战事形势分柝深刻,精辟入理,所主对策鮮明具体,显示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总之,愚见认为,辛弃疾的诗词造诣和成就,或许比苏轼稍逊,但弱也不多。何况他乃文武全才,一生忧国忧民,满怀爱国热忱。全面地衡量,辛弃疾确是比苏轼更加完美、更加值得后人称道。


跛翁


辛弃疾,文武双全,是不可多得的全能人才。苏轼大文豪,一门三进士,不可多得的文化世家。

辛弃疾,从军入伍,自身武力颇高,曾带手下百人,冲入数万敌军阵营,活捉叛将而归。吹的厉害点就是,“入百万军中取敌主将如探囊取物”。简直就是古代版,有个文人叫“顺溜”!

苏轼,进士及第,入朝为官。虽然没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辅。但苏轼在宋朝文化界的地位,数千年后也无人能及。苏家本就是“文化世家”,一门三进士更是无与伦比。苏词基本就能代表整个宋词,在华夏文化传承上也是唐诗后又一个高峰。用现代话说,就是“牛B托拉斯”的代表。

如果这俩人比较,论武那肯定是辛弃疾更厉害。论文,那肯定是苏轼更高。


赤诚子


一个文武双全,一个贯通儒释道,他们都为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诗词。我们为什么要去比较谁更完美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苏轼的词是多么的浪漫啊!让人读来感觉仙气飘飘,恍若置身天宫之中,半点不沾染凡俗之气。真是沁人心脾,令人产生超然物外的愉悦心情。这一阙词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语言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辛弃疾的词不看意境,光是文字就多么动人啊!宝马雕车、凤箫玉壶、一夜鱼龙舞该是怎样好看的场景,在这热闹之中总有人是孤独的。于欢笑中的人们不同,暗自藏在角落之中,享受着自己的孤独。就如同热闹是属于别人的,我什么都没有。

我们在遇到辛弃疾和苏轼的时候,和他们讨论讨论诗词,享受一番别样的意境便好,为什么要硬把两个人拉在一起,去比较他们的高矮胖瘦、是非功过呢!


狐瓜


按道理来说辛弃疾比苏轼要强的不是一星半点,他的诗词足以和苏轼媲美,甚至盖过苏轼,堪称中国豪放派诗词第一人(至少在我眼里是第一人)。

武力和胆略更是让人佩服和赞叹,有这样一个故事,金人南侵后,辛弃疾在金占领地起义,后来有叛徒杀死义军领袖,辛弃疾归来后,怒不可遏,当夜摔五十多人奇袭几万人都金人营地,活捉叛徒并带回健康。纵观全中国史,有如此胆略和实力的又有几人。

论综合实力,辛弃疾的实力不是一个苏轼比的了的。但是当代社会苏轼的粉丝可能会多一点,我这么讲可能会被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