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夺位后李隆基没起兵讨伐是心灰意冷还是没有本钱起兵讨伐了?

用户6502379185851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接连攻下了潼关,长安被叛军攻破也是指日可待。出于安全,唐玄宗携带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往四川方向仓皇逃亡。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在玄宗逃亡途经马嵬时,发生了兵变,杨国忠、杨贵妃被杀,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兵变后,唐玄宗执意入川,李亨在当地父老的恳求下竖起了大唐政权的旗帜起兵平乱。

天宝十五载(756)七月九日,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正式登基,并且将年号改为至德元载,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李隆基报告这一消息。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说,肃宗至灵武称帝,此乃“太子叛父”,是“不孝”,也就是说,是一次未经玄宗许可的擅立。这就算的是一次李亨对皇位的“夺位”了!

作为父亲,作为享国日久的皇帝,而且有玉玺在手,李隆基面对李亨的夺位,照理说李隆基是有充足的手段来向世人宣布李亨的这一“夺位”行径的,但李隆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反倒非常高兴地把玉玺等物件传给了李亨,非常配合地自称太上皇。种种行为昭示了李隆基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政治头脑,于国于家于民而言,默认李亨的夺位是非常明智的。

于国而言,李隆基必须要为自己乱用奸臣、滥用叛臣、错杀忠将的行为负责

李隆基后期,因为安于享乐,不思进取,任用了奸臣李林甫为相19年,败坏朝政,随后又任用了能力差、品行差的杨国忠,唐朝国势更是江河日下。

任用了善于阿谀奉承、居心不良的安禄山为四个军事重镇的节度使,在许多人都预言安禄山必反的情况下仍然相信安禄山的忠臣,直接导致了安禄山的野心愈来愈膨胀,最后直接举兵叛乱,整个唐朝陷入了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当中!

在安禄山叛乱后,因为唐玄宗自毁长城,擅杀了久经沙场的名将封常清与高仙芝等人,逼迫哥舒翰率军出潼关与叛军决战,最终以哥舒翰军队的全军覆灭收场,造成了长安、洛阳两都先后失守的惨景。而在长安被叛军攻灭时,许多李唐宗室来不及逃走,死于乱军之下。

于家而言,曾经犯下杀过三子大错的李隆基不会再犯不顾人伦的错误

玄宗在潜邸时的宠妃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分别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因惠妃得宠,三妃相继失宠。于是李瑛、李瑶与李琚三人常为母亲不得宠而不乐,多有怨言。惠妃之女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揣摩惠妃的心意,便每天观察李瑛有何短处,并向惠妃报告毁谤。惠妃向玄宗哭诉太子结党营私,想要谋害她们母子。玄宗震怒,欲废太子。中书张九龄以骊姬、江充、贾南风与独孤皇后等人故事劝谏玄宗不能废太子,此事遂作罢。

不久,张九龄罢官,李林甫当上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与武惠妃私下勾结,以扶持武惠妃的儿子寿王为太子为条件讨好武惠妃。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杨洄再次向惠妃构陷三位亲王,说他们与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锈共谋异事。惠妃便设计派人去召三王入宫,说是宫中有贼,想请他们帮忙,而他们不知有诈就带兵器入宫。惠妃接着又告诉玄宗:"太子跟二王要谋反了!他们穿铁甲进宫了!"玄宗派人察看,龙颜大怒,便想废掉三个儿子的王位,便同当时朝廷大臣商议,许多大臣不同意,宰相李林甫现场没有表态。但他随后通过亲信宦官传言:"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不是臣等应该干预的。"玄宗便下定决心,废三王为庶人,赐薛锈死。 不久,三位儿子又被李隆基赐死,天下人无不为李隆基三个儿子的无辜惨死感到冤屈。

李亨成为太子后,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对太子李亨发起了多轮政治攻击,太子李亨的情势多次都很危险,李亨都用隐忍并且通过离婚成功熬过了李林甫、杨国忠的两次陷害,因为李亨谨慎谦恭的态度以及有张垍、高力士的等人的保护,唐玄宗对李亨总体上还是非常满意的,太子李亨已经成为了李隆基帝位接班人的不二之选。所以,太子李亨的登皇帝位的行为在李隆基与李亨在“马嵬之变”后分道扬镳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李隆基早就料到了这一结果,李亨的行为合情合理。所以出于父亲的角度,李隆基不会再次犯下人伦错误,做出“父亲起兵讨伐儿子“的行为来!

于民而言,李亨登基代表了民心所向

在“马嵬之变”发生之后,唐玄宗继续西行。在路上,玄宗一行被一群老百姓堵了路。百姓们希望玄宗不要丢下长安、不要丢下祖宗陵寝,玄宗对此沉默不语,交由太子与百姓交涉。之后,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玄宗继续南下去巴蜀,李亨北上去了灵武。

玄宗对于李亨北上之事,只说了“天意”二字,并拨付两千禁军给太子,告诉禁军将士“太子仁孝,足以担当社稷。”李亨的北上与登基,

,即代表了民心所向,代表了唐朝政权平乱叛军的旗帜。而李亨登基称帝后,郭子仪、李光弼等忠于唐朝的将士们全部聚集在李亨的麾下,李亨起到了一个聚拢人心的作用,避免了大唐崩溃,功不可没。出于民心民意所向的角度,李隆基也不可能讨伐得到民意支持、起到稳定民心作用的李亨。

综上所述,李亨即位后,李隆基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于国于家于民而言都不会起兵讨伐李亨。李亨的即位,宣告了唐玄宗时代的结束,也迎来了唐肃宗时代的到来,虽然这并不是一个让人感到振奋的时代,充满煌煌大唐气象的时代!


百闻广记小书童


李亨私自在灵武登基,李隆基不但没有讨伐,还给儿子补发了继位的合法程序,自己则退居二线做了太上皇。李隆基这么做到底是心灰意冷?还是缺少本钱?都沾点边,但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再出现内耗,大唐必亡!晚年的李隆基终于又英明了一回!

安禄山攻破长安后的大唐危局

安禄山的造反完全出乎李隆基的意料,可以说大唐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安禄山打了个偷袭,这就是安禄山起兵初期势如破竹的原因。


潼关失守后,长安已经门户大开。自知大势已去的唐玄宗,带领部分皇家子弟和后宫人员,仓皇出逃。

唐玄宗末年,大唐的中央军本来就出于弱势,在潼关之战中仅有的一点兵力丧失殆尽。两京失守,皇帝逃往,安禄山登基,按正常逻辑,大唐即使不算亡,也是个流亡政府了。如果安禄山不犯错误,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接下来可能就是大唐最后的残阳。

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我们对照一下南宋、大明的灭亡,就会发现,大唐此时比南宋、大明还要窘迫!南宋起码还有民心,大明起码还有重振人心的南明政府,大唐还有啥?

有人说,还有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等忠臣和各大节度使。对,也不对!其实那时候从军事实力上唯一可以抗衡安禄山的,只有各大节度使了。可问题是,山河破碎的情况下,朝廷对节度使还剩下多少号召力?肯定有不少人坐上墙头两边看,与其吊死在李唐一棵树上,何不拿手上的资本,取媚于新主子!

这种潜在的危机如果不清除,大唐最后的一点抵抗力量,恐怕就是安禄山的捧脚汉!

李隆基已经不是重整山河的最佳人选

不大乐观的是,节度使们缺少继续效忠李唐的充足理由,满天下都知道,国家弄到这个程度,坐在金銮殿上的老皇帝,才是罪魁祸首,是他亲手毁了大好山河,是他把百万生灵推入死地。此时的唐玄宗,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他的神话已然破碎!

在马嵬坡,有个叫郭从谨的当地老人,直言不讳地当面批评李隆基远贤臣、近小人,听信谗言,导致国破家亡。

一个乡间村夫,竟然都用这样的语气指责皇帝,此时的李隆基不再是龙,而是一条蚯蚓,他不再是万人敬仰的神!

帝制时代,皇权的神圣是政权稳定的一部分,打碎神像的李隆基,他的统治基础其实已经没了!那些政治中心的节度使们不比郭从谨更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为何说,此时的大唐,比南明和南宋还要难的原因——人心散了,唯一法人代表遭人唾弃了!

实际上,李隆基也已经颓废到只剩下逃命的念头,这时候,即便他发出征讨安禄山的指令,一定不会有任何效果,甚至沦为笑话!

李亨灵武登基是大唐还魂的转折点

对眼下的形势,我觉得除了李隆基本人,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

马嵬驿政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事变绝不是针对一个女流杨贵妃,其目标直指唐玄宗。如果不是陈玄礼坚持不伤害唐玄宗的利益,恐怕马嵬驿就是李亨的登基地点,甚至有可能杨贵妃不是一个人孤单单地躺在那里!

陈玄礼虽然坚持维护李隆基最后的尊严,在政治立场上,他选择了与李亨站在一起。连陈玄礼和高力士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可见人心对李隆基失望到什么程度!

虽然经历了一个小波折,李亨还是顺利地在灵武登基。可以说,李亨登基,是大唐逆转安史之乱的开端,大唐从这一刻起,才恢复了真正的精神核心的存在,各路节度使有了主心骨,全民对抗安禄山的统一战线终于重新建立起来。

从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我们发现,李亨也谈不上明君圣主,包括后来的唐代宗李俶,能力都不咋地,他们的昏招,导致安史之乱平定的时间节点一拖再拖。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李亨灵武登基,最大的作用不在于其个人能力,而是对全民的精神动员,这一点恰恰是李隆基丧失的东西。

沉重的打击让李隆基终于有所醒悟

李隆基为何不反抗儿子的擅自登基?

心灰意冷吗?有一点,李隆基在长安出逃前,就曾经打算禅位给李亨。一个曾经一手打造了盛唐的帝王,又亲手毁掉了自己一辈子缔造的辉煌,垂暮之年的李隆基,心中的悔恨和无力回天的悲痛,让他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

没有反抗的资本吗?跟这个有一定关系。假如李隆基宣布李亨非法,正式发出讨伐诏书,我觉得肯定会有人响应,但是人数不会太多,至少说李隆基的本钱太薄,取胜基本无望,反而自取其辱。

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李隆基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就有所反思,到马嵬坡事变发生后,他就已经明白了天下人心所向,他也知道自己已然成了众矢之的,所以,在付出杨贵妃性命为代价后,他只能眼睁睁地看李亨放单飞,那一刻他心知肚明,李亨已经不在他的掌控之下。

假如李隆基选择父子同室操戈,不光没有取胜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大唐凝聚在一起的唯一契机将彻底丧失。四分五裂,人心涣散的结果,得利的肯定是安禄山,那样的话,大唐真的没救了。

李隆基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既然自己没机会了,也没有心力了,与其被安禄山侮辱,莫不如做得大器一点,即便受辱于儿子,至少儿子还有机会替他把安禄山之辱的仇恨报了。

所以,当李亨登基的消息传来,李隆基一点没感到意外,他甚至一直都没跟两位亲信,陈玄礼、高力士沟通过马嵬坡事变的事,直接一纸诏书,宣布禅位于太子李亨,自己退位为太上皇,给李亨补全了登基的合法手续。

可以说,李隆基的这个决定非常重要,他的这个举动,让李亨的政变合法了,这种祥和的气氛,让全国上下的凝聚力再次得到强化,对安禄山集团起到了沉重的打击效果。

李隆基年轻的时候,表现出一代圣主的蓬勃朝气,年老之后的颓废,又让自己变成了昏君。安史之乱的打击,让李隆基在痛苦中醒悟,宣布禅位李亨,支持李亨成为抗击安禄山的精神领袖,给他的一生,总算画上了一个比较满意的句号。


寻根拜祖


在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对他的儿子们是非常冷酷无情的。不过,安史之乱发生,尤其是叛军攻陷洛阳和长安,唐玄宗从皇宫逃出来,往四川逃去的时候,他再也没有对他儿子们有那么大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了。就算李亨在灵武自立为皇帝,把他遥尊为太上皇,他也只能听之任之。为什么呢?

第一,当马嵬坡兵变发生的时候,已经宣告唐玄宗众叛亲离。马嵬坡六军不前,其实大家直接指向的就是唐玄宗,怨恨他贪图享乐,怠政乱国。好在他找到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这两个替罪羊,这两个人的死,暂时平息了六军的怒火。但是,还会有人听他的吗?所以说,就算没有李亨自立为帝,他也变成了孤家寡人。此时的唐玄宗虽说还是一国之君,但经过这些年的享受,唐玄宗已经失去了那股锐气。再加上跟着逃出来的队伍里,继续支持唐玄宗的人不多。所以,当太子李亨登基之后,唐玄宗也只能默默接受。

第二,从百姓围堵,不想让唐玄宗继续西行就可以看出,此时的唐朝百姓,已经对唐玄宗失去了信心。而当在围堵李亨后,李亨愿意留在此地,与安禄山进行斗争时,百姓们就已经将李亨作为了一个领袖来看待,再加上支持李亨留下来的大臣们,一个个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愿意留下来支持李亨,看中的可是未来的前途,他们也知道唐玄宗已进入暮年,跟着唐玄宗几乎毫无前途可言,可若跟着李亨,那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在多次给李亨上奏,要求李亨尽快登基之后,李亨终于“顺应民心”,登基称皇,到此唐朝历史上终于出现两个皇帝同时存在的局面: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

第三,唐玄宗需要李亨帮他稳住局势,把江山夺回来。虽然也因此当不成皇帝了,但如果李亨能稳住,能夺回江山,别的不说,至少他的命是能保住的。就算他为了皇位,就算有军队听他的,他率军与李亨作战,那不是帮了安禄山的大忙吗?

因此,当唐玄宗接到李亨登基的消息后,第一件事则是安排人将传国玉玺给李亨给送了过去。在这方面不得不说,唐玄宗李隆基虽说晚年沉迷于女色,朝政荒芜,但心中对于唐朝的心还是没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李隆基站的高度没有变,还知道国家统一是首要的事儿。


刘文广


安史之乱,唐玄宗及太子李亨逃离京城。经马嵬坡事变、杨玉环被赐死、父子二人才分道扬镳,玄宗去了蜀地,太子李亨北进到了灵武。

一路西去的玄宗,想起失掉的两京和最宠爱的杨玉环,可想象到是多么的心灰意冷。不过其情其境却给中国词坛上留下了著名的词牌《雨淋铃》。

屋漏偏遇连阴雨。玄宗刚安顿下来不久,太子李亨的凑表就传了过来。玄宗己被遥尊太上皇,史称唐肃宗的李亨在二十五位朝臣拥戴下已经在灵武登基即位。

这自然不是玄宗的本意。但形势比人强,玄宗身边既无兵可用,李亨早已是储君,传位是迟早的事,更无兵戎相见的道理。况且木己成舟,玄宗也只好承认了这一事实。派人向肃宗宣读了传位诏书。

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双赢的正确决定!唐朝的平叛军队很快在李亨身边聚集。对安史叛军开始大反击。八年的要史之乱终于得以平息。

但从此唐朝开始衰落。所以有人把大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定在唐玄宗后期!确实存在一定道理!


晚亭与落霞同晖


我是历史爱好者涤尘索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大家更多的交流。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灵武使者至蜀,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根据上述资治通鉴的记载,虽然太子李亨擅自在灵武登基,但是唐玄宗李隆基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对李亨这样的行为持支持的态度。李隆基之所有选择妥协,是由于个人情况、权力分配和动荡时局这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个人情况

  • 身体方面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李隆基已经是70岁的高龄。“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能够活到这样的年纪实属罕见。

虽然李隆基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平定叛乱这项工作需要投入的精力超乎想象,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做支撑,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 心理方面

唐玄宗李隆基一手缔造了开元盛世,原本他的内心是极度自信的,即便是安禄山、史思明起兵作乱,他也根本没有放在眼里,仍是一副稳操胜券的做派。

但是随着洛阳和长安的相继告破,李隆基不得不出逃以自保,马嵬驿的兵变更是不得不赐死宠妃杨玉环以换取生存,李隆基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破,彻底失去了再造江山的雄心壮志。

李隆基年轻时就是一个杰出的阴谋家,他一路依靠政变攫取权力,因此他对于马嵬驿背后的阴谋洞若观火,对于太子李亨导演的百姓挽留的戏码更是心知肚明。

对于这一切,李隆基之所以都选择顺水推舟,归根结底是他觉得厌倦了政治斗争,现在的他只是想避开战火,安度晚年。

二是权力分配

古往今来,皇权的保障依赖于誓死效忠的军队和不离不弃的百姓,而此时的唐玄宗两者都没有。

  • 军队方面

李隆基的嫡系兵马在潼关一战中已经损失殆尽,各地藩镇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没有办法依靠。

至于追随李隆基从长安出逃的亲卫军,人数非常有限,马嵬驿兵变让李隆基对他们的忠心打了一个大大得问号,不敢依托。

  • 百姓方面

执行初期的李隆基励精图治,天下歌舞升平,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对他自然是没有二话。

但是随着盛世的延续,李隆基逐步迷失自我,朝堂上宠幸李林甫、杨国忠等大臣,生活上与杨玉环挥霍无度,搞得天下民不聊生。

失去安乐生活的百姓对与李隆基的失望也就可想而知,而失去敬畏之心的权力,走向消亡是必然的结局。

三是动荡时局

安史之乱爆发后,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展现出一股席卷天下之势,唐玄宗不得不逃亡蜀地避难。

到达蜀地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尚未得知太子李亨已经擅自在灵武继位,他下诏册封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领平叛事宜。册封永王李璘为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领江陵大都督,镇守江陵。

通过李隆基入蜀后举措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在平叛的关键时刻选择信任自己的儿子;另一方面,未免太子李亨的权柄过重,他选择扶植永王李璘以确保万无一失。

然而形势的变化超过了唐玄宗李隆基的预期,获得天下强军朔方军的支持的太子李亨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登基,李隆基在毫不知情得情况下成了太上皇。

换句话说,在李隆基得到消息之前,大唐帝国同时出现了两个李姓皇帝。藩镇叛乱尚未平定,如果此时李家父子再发生权力争斗,那么大唐帝国就真的没有翻盘的可能了,迫于时局的无奈,李隆基只能选择认可。

最后做一个总结,此时得知太子李亨称帝的李隆基相比于被韩信要挟封王的刘邦的境遇更加恶劣,此时的李隆基已经步入晚年,失去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手中没有值得信赖的兵马,为了能够大唐江山的延续,不至于沦为史书上的亡国之君,李隆基再次展现了其高超的政治素养,选择毫不犹豫得支持太子李亨僭越的行为。


涤尘索金


两样兼有!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隆基已七十岁高龄,整整坐了43年的皇帝。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隆基还对皇位很有兴趣,那时候的太子李亨也不敢有觊觎之心,否则玄宗皇帝绝不会手下留情。而安史之乱对李隆基的打击很大,一夜之间义子(安禄山)反叛,爱妃(杨贵妃)被迫杀,都城长安失守,山河支离破碎。所以,不得已之下,玄宗皇帝才在杨国忠的蛊惑下逃往四川,可反过来讲,举国之下也就是蜀地算是最好的栖身之所了。因为,最坏的结果,玄宗皇帝还能做一个如刘阿斗一样的皇帝,终老蜀地,安度余生。

但是,就在玄宗到达四川不久,便传来了儿子在灵武的消息,而且李亨也没有事先请示,索性直接给了父亲李隆基一个“太上皇”的封号。如此一来,李隆基的失落和沮丧可想而知,所以现实由不得他不“心灰意冷”。再说一把岁数了,真没有再和儿子争的必要了,否则就成了继抢占儿媳妇之后,人生的又一个笑话了。所以,说唐玄宗心灰意冷也不为过。

那么,当时玄宗皇帝还有没有讨伐儿子的实力呢?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当时玄宗入蜀时所带的随从卫队有一千余人,而李亨赶赴灵武的时候只带有二百余人,但李隆基的全部家当仅此而已,反观李亨,不久便得到了老岳父郭子仪率5万人马的支持。李隆基当时还能让郭子仪听命于自己吗?显然不可能。抛开女儿的那层关系不说,一个是垂垂老矣的落迫皇帝,一个是年富力强的新皇帝,站队在那边,不言而喻。不光是郭子仪,其余将领无一不选择李亨。

也许还有人存有另一个疑问,即唐朝的军队呢?它们为什么不为玄宗皇帝号令?实际上,当时唐朝已经没有了可调度的军队了。首先,从唐高祖李渊起,专门设立了守卫宫城的禁卫军,人数为3万,被称为“元从禁军”,因为他们都随李渊太原起兵的那帮人及其后代组成。此后,历代皇帝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充禁军数量,到了玄宗皇帝时已经发展成为“左右龙武军”与“左右羽林军”合称的“天子北门四军”,每军辖军士一万五千名。如果光看数目确实很唬人,但他们全是由达官显贵之后的纨绔子弟组成,所以当安史叛军杀向长安之时,他们逃的比玄宗皇帝还快。

其次是正规军方面。唐朝于749年正式停止招募府兵,原因是豪强兼并土地,百姓无地可耕,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失去作用。因此,唐朝才在边境设立节度使,在内地招募“彍骑”,二者数量共五十七万,而十大节度使共占四十九万,其余八万负责京城“番上”,也就是轮班守卫京城。而就是这些称作为“彍骑”兵,又是一群良莠不齐的“市人”汇总,他们“富者贩缯彩做生意,壮者拔河、翘木为游戏,不堪作战”。所以,面对叛军不战自溃。

而十大节度使兵力,安禄山独占其三,其余的只有朔方的郭子仪可以调动,因为西北边境的回纥与唐朝关系还算和睦,唐朝可以暂时不设防。而西南的吐蕃一直有趋虎吞狼之心,所以陇右、剑南不能轻举妄动。因此,当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急忙临时招募士兵抵抗叛军。结果,数十万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新兵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沦为叛军的炮灰。所以,即便唐玄宗想讨伐李亨,但真没有起兵的本钱,更何况当务之急是平叛乱,而不是内斗,孰轻孰重,玄宗还是分的清的。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的种种表现来看,对于太子李亨即位之事,李隆基可能会有点心灰意冷,但更多的是无奈,还有对李亨的期许!

安禄山叛变前后李隆基的表现

天宝十四年四月,即安史之乱前夕,玄宗曾派朝廷给事中裴士淹去宣慰河北,一来是安抚蠢蠢欲动的安禄山,二是探听安禄山反叛的虚实。结果裴士淹先是在安禄山那里吃了闭门羹,而后安禄山又在中央代表面前耀武扬威了一番。裴士淹认定安禄山反叛之心昭然若揭,而玄宗却认为裴士淹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裴士淹宣慰河北半年之后,安禄山在范阳正式起兵反叛。此时,玄宗正和他心爱的杨贵妃在华清池泡温泉。面对前线的战报,玄宗对此却依旧置若罔闻。《资治通鉴》记载玄宗“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

面对安禄山反叛的事实,玄宗竟然不相信,不作为。其实也不难理解,玄宗此刻是在逃避,不敢相信自己宠信的人反叛自己,不相信自己亲手缔造的大唐盛世就要这么毁了。

玄宗与李亨分道扬镳时的表现

玄宗和大唐朝廷一连串的决策失误,使得强大的叛军很快兵临长安,玄宗无奈地开始了他的巴蜀避难之路。马嵬兵变,奸相杨国忠被禁军杀掉,玄宗心爱的杨贵妃也被处死。马嵬兵变是禁军自发行为,但禁军首领陈玄礼事先也请示过太子李亨,李亨没有表态,而李亨心腹宦官李辅国参与其中。对于兵变,不知玄宗是否考虑过是由太子主使的?

在兵变后继续西行的路上,玄宗一行被一群老百姓堵了路。百姓们希望玄宗不要丢下长安、不要丢下祖宗陵寝,玄宗对此沉默不语,交由太子与百姓交涉。之后,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玄宗继续南下去巴蜀,李亨北上去了灵武。

玄宗对于李亨北上之事,只说了“天意”二字,并拨付两千禁军给太子,告诉禁军将士“太子仁孝,足以担当社稷。”同时表达了传位给李亨的意思。

玄宗听闻李亨即位时的表现

在玄宗南下途中还发布诏令,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揽平叛事宜。而此时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称帝,尊玄宗为太上皇。到成都后,玄宗调整朝廷官员,颇有大干一场的想法。

可是几天以后,玄宗就见到了新皇帝李亨派来的使者。对于太子即位,玄宗颇为意外和震惊,但作为老练的政治家他还是面带微笑的说了句“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玄宗虽然有再多的不满,但他知道盛年的太子李亨比七十多岁的自己更适合领导这场平叛战争,他这是为了大唐、为了百姓!

安史之乱后,玄宗经历了太多,从巅峰到谷底,有慌乱、有惊恐、有背叛、有无奈。对于李亨自立称帝,他更多应该是无奈,就像是开元盛世一样,无可奈何花落去。他没有必要再与李亨去争,他只是希望还能安度余生,百姓们不因自己而受太多罪。


时光山人


李隆基本质上就是个高级政客。

最初,他玩政治连续干掉两波女人(韦后一党、太平公主)上位;

后来,同样由于政治玩的溜带出了开元盛世;

但到了晚年,仍旧是醉心玩政治,但这次玩脱了,把大唐整了个半残废,而且还是跟女人有关系。

起家和倒霉都是因为女人,李隆基不愧为风流皇帝。

至于说他安史之乱平定会为啥甘于当太上皇?他不接受也不成啊,他的时代已经被他自己终结了。

老爹捅娄子,儿子收拾摊子,李隆基没胆子、没底气、没能力夺权

在位前半期英明无比的李隆基,为了避免手下专权,每隔几年就换宰相,政治平衡玩得堪称一流;而且他还愿意听进不同意见,甚至甘愿“吾虽瘦而天下肥”,堪称一代明主。

而在开创开元盛世、把大唐带上顶峰后,可能认为自己有资格享受了,他在后期仿佛完全变了个人(也是人的本性):贪图享乐,失去进取心;专信李林甫,大唐政坛日渐失去活力;沉迷女色,极度骄奢淫逸。最要命的是,他听信李林甫“胡人听话而且在朝中没靠山、易控制”的说法,大量启用所谓“忠厚”的少数民族将领做节度使。

当然了,像哥舒翰、高仙芝这种出身少数民族的名将,虽然有些毛病,但人家有能力、对朝廷忠心,在心里把自己视为唐人;然而安禄山这种打仗战五渣、拍马屁一流、心怀不轨的投机派,竟然由于对李隆基的胃口而身兼三大节度使之重任。最夸张的是,安史之乱数年前,张九龄、王忠嗣甚至太子早就断言安禄山必反,李隆基却迷之自信,甚至认为他们是在结党;后来有谁再说这句话的,他干脆直接把人家杀了。

而安禄山真的造反后,李隆基的一举一动,俨然像叛军的帮凶:

在西域呼风唤雨的两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封常清,带领一群乌合之众前去迎战叛军,输了几场后,因为李隆基派出去的太监污蔑,就被不分青红皂白的被阵前处死;

当叛军被挡在潼关外,郭子仪、李光弼在安禄山的背后打的叛军焦头烂额时,李隆基却相信大舅子杨国忠的说辞,认为潼关统帅哥舒翰是故意不出兵、想养寇自重搞小动作,他不顾所有将领的反对,逼迫哥舒翰出关。最终人心涣散的唐军大败,安禄山进潼关直奔长安。

后世普遍认为,如果李隆基不瞎指挥,安史之乱很可能在两年内就被平定,所以说他是安禄山的队友,还真不是冤枉。

而潼关被破后,李隆基首先想到的就是逃,而且是跑到天险的蜀地,希望这样能躲过安禄山,内地洪水滔天的惨相他是没兴趣管了,手下的卫兵弄死杨玉环算客气的了,估计心里都恨的牙痒痒想干掉李隆基本人吧。

而他的太子反而充满了血性,在杀掉杨国忠、杨玉环等人后,李亨北上,依靠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最终搞定了安史之乱。而在这时,在四川继续过了几年好日子的李隆基才得以被接回长安。

这个时候,李亨早已称帝多年,并且这是也是自己同意的,如今儿子又收拾了这么大的烂摊子,李隆基哪里敢替夺权?即使他想夺,那些武将谁还会鸟他?

可以这么理解:经过安史之乱后,李隆基早已失去了参与政治的心气、实力。而且变乱因他而起,更因他而凭空增添了很多波折,他早已在军民中失去了威信,压根不被人当回事了,何来夺权之说?能活着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这个结局已经算不错的了。


正史漫谈


这要说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亡川蜀的途中,在马嵬驿杨贵妃被杀,担任了几十年太子的肃宗提出要负责平叛工作,拱卫川蜀,经玄宗同意后,与玄宗分道前往宁夏担任兵马大元帅主持平叛战争。到灵武后肃宗在玄宗尚未退位且无明确指令要他称帝的情况下,在群臣的劝进之下称帝,虽然事后马上向在四川的玄宗报告,但事已成,玄宗只得默认。虽然得到玄宗的承认,但不是玄宗主动退位,且事先未向玄宗报告,也算是夺位。

不过肃宗的强行称帝虽让玄宗有些不爽,但这时的他毕竟也六十多岁,上了年纪,且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又一个在四川,一个在宁夏,离得较远,毕竟又是自己的儿子,他要称帝就让他称吧,正好让他去处理平叛的事,自己好在四川享乐。

而且玄宗对于肃宗以这种方式称帝,也并不是一点动作都没做,他在派使者前往肃宗处宣诏的同时,也把自己任命的几个宰相给肃宗送了过去,也就是说虽然肃宗当了皇帝,但宰相是玄宗的人。只是后来几个宰相被肃宗以不同的方式给搞掉了。所以说,权力没有谁是想放弃的。


山情水意最通灵


关于这个问题我来简单说两句,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快速逼近长安,之前自己派出的平叛军也被迅速击败。

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二日,李隆基白天登上勤政楼宣布自己会亲自率兵出征。

晚上夜里唐玄宗就命龙武大将陈玄礼整顿大军,挑选良马几百匹,等待黎明破晓之际,携带了贵妃,皇子,皇孙等官员亲信偷偷出了紫禁城一路向西逃出长安。

皇帝是天真赤子,宇宙之王。皇帝的尊严不容侵犯。

但安禄山的叛乱,打破了开元盛世的迷梦,让李隆基颜面尽失。

一路西逃大量宫人冻饿而死,逃到咸阳之后,发现县令造就已经逃走了,自己饿的实在不行了,无奈之下,只能流落到跟百姓一样买鞋糙米充饥。李隆基又丢掉了皇帝以往所有的荣光,

到了马嵬驿,李隆基作为男人的最后一丝尊严也被扒个干净。自己的爱妃,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那还有什么尊严。

在长安丢了江山,丢掉了皇帝的尊严,在马嵬驿又丢掉了男人的尊严。李隆基一定是痛苦的,可就在这时候儿子李亨自己登基了,遥尊自己为太上皇。

李隆基这时还能干什么呢?江山已经四分五裂,爱妃也香消玉殒,如果李家父子再搞内讧,那就真的对不起李唐王朝的列祖列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