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是匈奴人,为何尊奉刘邦、刘禅为祖宗?

史事春秋


现今,少数民族汉化程度很高,以至于得有意识地去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古代可就不同了,少数民族的独立性还是很高的。有时,个别汉族人还不得不弄个少数民族的名号,如隋文帝杨坚就曾经有个“普六茹”的姓。


北周时的普六茹坚(像)

当然,少数民族人有个汉族姓氏的也是有的。其中,刘渊就是一个例证。

刘渊,字元海,新兴郡(今山西忻州)人,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代,左贤王刘豹之子,母为呼延氏。

刘豹去世后,刘渊接管了父亲的部属。后来,割据称帝,建立汉国,追尊汉朝皇帝。

至于,他一个匈奴人为什么捧着个“刘”姓不放下,奉刘邦、刘禅为祖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祖祖辈辈的承继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主要通过“和亲”政策来安顿北部边疆,缓和与匈奴的关系。


汉代的“和亲”场景

为此,曾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了当时的冒顿单于,并和冒顿单于称兄道弟,以示亲近。

于是,冒顿单于的子孙就都以刘氏为姓。 那么,刘渊是汉化匈奴贵族的后裔,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代,姓“刘”,奉刘邦、刘禅为先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刘邦(像)

儒家文化的影响

刘渊自幼聪敏好学,曾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学习《毛诗》、《京氏易》和《马氏尚书》等。《史记》、《汉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也都认真学习研究。他尤其喜爱《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等著作。

读书过程中,刘渊曾说,道是由人来发扬光大的,一个人若不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就会让君子看不起。

还说,随何、陆贾遇上汉高祖却不能够建立起封侯的功业,周勃、灌婴跟随汉文帝而不能开创教化的大业,可惜啊!

由此可见,刘渊是非常重视文化传承,注重建功立业的。这样的人,换个角度看,就是个比较传统的人,承继个汉姓,就是就很正常的事了。

江山正统的需要

晋惠帝时,天下大乱,刘渊的堂祖父刘宣等秘密地共同推举刘渊为大单于。


西晋时的战乱场景(图示)

元熙元年(304年),刘渊自称汉王,建年号为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祭祀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国号为汉(史称汉赵、前赵)。

刘禅(剧照)

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改年号为永凤。永嘉四年(310年)八月,刘渊病逝,谥号为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刘渊(像)

我们都知道,刘氏的蜀汉政权是正统于曹魏的。曹魏篡夺了刘汉的江山,晋王朝又接掌了曹魏的社稷,并一统蜀、吴。

但晋王朝声称,他们的江山是承继了刘汉,而非曹魏。看来,江山的传承,还得顾及所谓的“正统”与否。虽说都是自欺欺人,但能挡一挡活人眼目,那也是好的。

为此,刘渊既然从祖辈上了继承了“刘”姓,加之有了机会“建功立业”,有机会顶起一片天,有机会过把天子瘾,当然也是越正统越好!

为此,这“刘”姓当然得正大光明、理直气壮的“姓”着,刘汉的祖宗更得正儿八经地供奉着!

刘渊的汉国政权的建立,虽然把中原进一步推向了战乱,但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深层次融合。


老王头谈历史


匈奴人刘渊,为何却尊奉刘邦、刘禅为祖先?

作为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匈奴从在秦末汉初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汉匈两个民族世代为仇,却没有想到在三百年之后,匈奴人刘渊在建立自己的王朝之后却将汉朝的刘邦、刘秀、刘禅等几位皇帝尊奉为自己的三祖五宗,这究竟又是何原因呢?

刘渊的真实身份及其汉匈血统!

一个政权的存在,必须要为自己的合法性找根据。中国古代讲究师出有名,不管是建国还是谋反,总爱为自己找一个高大上的身份,从而可以通过鲜明的旗帜获得士子们的支持和黎民百姓的认同。比如说,大汉高祖刘邦,从亭长最终夺得帝位。在造反时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更加合理化,他便自称赤帝之子,随后斩白蛇起义。

《淮南子·时则训》:“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此赤布,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之火德。

“白帝之子”指的是大秦,而赤帝之子斩杀白帝之子,则可以更好地表明大汉当立,大秦当亡。再比如说,李唐统治者们追溯李姓名人,于是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之后!不仅是皇帝,从古到今,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很多人们都喜欢给自己贴金,宣称自己拥有一个优秀的祖先!

那刘渊为什么要尊奉刘邦等人为祖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史书记载:

《晋书·卷一百一·载记第一》: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

大意就是说,在汉初的时候,高祖把刘姓宗族女嫁给了冒顿单于,于是后来便开始有一支匈奴贵族开始以刘为姓,而刘渊就是匈奴刘姓的其中一员。因此可以说,刘渊与汉朝、与刘邦还是有一些沾亲带故的关系的,刘渊也可以说是汉朝皇帝的外甥,尽管这个外甥早已经不在五服之外。所以说,刘渊是匈奴人,但其实也有汉族刘姓血统,刘渊可以说是一个多民族混血儿,尽管他的汉族血统已经微乎其微!

刘渊的文化认同及其政治智慧!

永嘉二年,刘渊称帝,定国号为汉!这个汉,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是大汉,但在深层意义上来说却早已不是,充其量只是“借尸还魂”!刘渊称帝后,建年号为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立妻呼延氏为王后。称帝后的这系列举动,让他俨然看起来就是一个正宗的刘氏后代!

刘渊为什么会这么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刘渊其实从小是受华夏文化教育成长的,带有士子风范。

史载:(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资治通鉴》

后来刘渊开始起兵之后,其叔祖右贤王刘宣劝刘渊结援鲜卑、乌桓,以“复呼韩邪之业”。刘渊却回答说:“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由此可以看到,刘渊的偶像不是草原上的那些霸主,而是像刘邦、曹操这样的中原君主!儒家文化的教化作用,让刘渊的在文化认同更加倾向于以汉文化为内核的华夏文化,而不是单纯的认同匈奴自身的历史文化。

刘渊在即位之后,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三祖指汉高祖刘邦,世祖刘秀,昭烈刘备。从中可以看出,刘渊宣称继承汉朝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自己有汉朝刘氏的血统,可以继承汉朝的法统;二是可以借用汉族刘氏在民间遗存的影响力。其实这和刘备的事情本质也差不多,但刘备的关系也很难查,即使真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刘备也不会具有多少纯正的汉室血统!尊奉大汉王朝刘家,更多地是借用一个汉室的口号!

尽管刘渊在历史上不被认为正统,但如果从华夏文化对于君主的评价来说,刘渊自身其实已经足够被汉族所接受,甚至可以被称为明君和仁义之师。

史载:刘渊遣乔晞寇西河,乔晞杀贾浑及其妻宗氏,刘渊闻之怒曰“使天道有知,乔晞望有种乎!”

刘景攻延津,沉男女三万余人于河,刘渊闻之大怒曰:“景何面复见朕!且天道岂能容之!吾所欲除者,司马氏尔,细民何罪!”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刘渊的表现,至少比当时晋室的那些皇室成员们更仁义!

汉韵犹存,大汉的政治遗产!

刘渊即位之后,为汉朝列祖列宗建立宗庙,在法理上来说,其实就相当于一个王朝延续着前面某个王朝的血统,如果刘渊可以统一全国,他可能成为和刘秀一样的继任者,只不过这个继承者的血脉不够纯正!

史载,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

从上面可以看出,他是把自己站在汉室后裔的角度来进行政治活动的,因为这样可以让他获得更大的政治资本,特别是一些汉族贵族和儒家士子们的支持!

刘渊是尊季汉,也就是刘备创立的蜀汉王朝为正统的。那为什么尊奉季汉?首先,西晋八王之乱之时,其实距离三国结束不到五十年。而此时,季汉的号召力还没完全消失。季汉以汉为国号,继承的是汉统,区别于曹魏,东吴和西晋,而自己以尊季汉,则意图表明自己同样也是继承汉统!同时,既然自己给季汉皇帝刘备、刘禅立庙祭祀,那肯定是要尊季汉为正统,拉拢汉室剩余势力的人心,利用汉室余威,增大自己的影响力。

古代出兵,讲究师出有名;古代建国,也讲究顺应天时。西晋虽然距离东汉灭亡已经一百年了,但两汉四百年的余晖依然照耀着这片华夏大地,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即使到了今天,经历了无数的改朝换代之后,国号,体制变了。但是我们汉人的名号没变!汉朝统治时期,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叫汉人,汉朝灭亡一百年的西晋,这片土地上的人还叫汉人,汉朝已经灭亡一千八百年的今天,我们还叫汉人!汉朝的影响力,在中国深入人心,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大汉,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自豪感和荣誉感。

刘渊自称汉朝公主后代,意图起兵再兴汉朝,很大原因便是希望借用汉朝的政治遗产。刘渊一个高度汉化的匈奴人,深知正统的重要性,把自己建立的政权纳入汉朝体系,才能更好地获得政治遗产,拉拢士族。

但很可惜,他的汉国,并没有起到安定天下的作用,反而把中原进一步推向战乱,士族们并不认同他这个匈奴人的汉国。对于胡族建立起的政权,即使他们的汉化程度很高,但是一般并不容易造成社会秩序的安定,反而容易把国家推向更加混乱的深渊。

大汉帝国,第一个统一的长久王朝!

为什么刘渊会尊奉汉统,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关键,汉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长久王朝。相对来说,尽管秦朝很伟大,但它的统一太过于短暂。刘渊建立汉国的时候,他不会不知道以后在之后还有唐宋元明清这些统一帝国,对于西晋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汉朝是第一个统一的长久帝国!

这样的帝国,汉之前没有,汉之后也没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太过于久远、太过于渺茫,夏商周只是王室霸权下的松散联盟,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几十年就亡国,且文化不盛,至于大汉之后的魏晋,立国不稳,战乱频繁,所以这一时期真正能代表中原王朝的政权当时只有汉朝!刘渊作为当时的中原霸主,最高梦想必然是为自己的后代建立一个稳定的王朝,让他可以延续着自己确立法统和道统。如果说刘渊需要一个王朝做案例,只能是汉朝。所以,他坚持告诉他人自己也是“刘家子孙”,要重新建立一个汉朝。

汉,就是这片土地上帝国的象征;就像罗马,是欧洲中世纪的象征一样!利用自己与曾经辉煌的大汉帝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刘渊的母辈渊源;就像罗马国教的皈依者们,来继承帝国的遗产,获得名正言顺的帝国法统,宣称神圣罗马帝国!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汉与罗马,是那个时代他们的信仰。汉,经过刘秀复汉,刘备复汉,刘渊复汉,刘裕复汉后,最终随着乱世的结束,隋唐新帝国的崛起,汉的旗帜不再成为首选!

刘渊称汉,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

刘渊、苻坚、拓跋珪这些人,其实都是少数民族汉化的结果!特别是拓拔珪,更是进一步迁都改姓,皇室和汉族通婚越来越多,从文化血统双重入手,连官僚制度都是承袭魏晋进而改进一步让南朝都开始作参考。隋朝杨坚称帝之后,改回汉姓杨氏,制度沿袭秦汉魏晋,终于完成转折,彻底取代南方势力,成为汉室正朔。

弘农杨氏的隋朝、陇西李氏的唐朝,在经历长时间的战乱之后,从此成为历史的正统!什么是正统王朝?首先必须尽量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然后本身带汉族血统,在制度上承袭汉族制度,文化上推广以儒家为代表的汉族文化,推动华夏不断进步,国家强大,人民安宁,文化繁荣,方才称正统!

尽管刘渊尊奉刘邦、刘禅为祖宗,但他的匈奴身份,他的匈奴势力,这一切都让无法成为正统,只是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刘渊是想成为正统,但历史最终没有让他成为正统。如今再纵览历史,对于刘渊,我们也只是对这个少数民族的汉国带有一丝好奇而已!在中国历史上,他最终还是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


龙羽评青史


我们先说一下刘渊的介绍,他是匈奴人,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汉赵的开国皇帝,那他为什么要尊奉刘邦,刘禅为祖宗呢?

第一个原因:血缘关系

因为刘渊,是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当时汉高祖刘邦迫于匈奴的强大,便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了冒顿单于。刘邦还与冒顿单于拜为兄弟。所以刘渊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候,他想要拥有合法性,他就必须要和中原攀亲戚。

第二个原因:政权的合法性

刘渊是匈奴人,在中原建立政权,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不符合常规的。他为了使自己更具有合法性,他必须要和刘氏家族攀亲戚,表示自己不完全是匈奴人,并且自己又对中华文化精通,拜上党人崔游为师,最喜欢《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交好门阀大族来说明政权的合法性。

第三个原因:打着刘禅的旗号来反晋

当晋朝八王之乱之后,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刘渊想要做出成绩,就要打出匡扶汉室,以三国时期蜀国刘禅为旗号,刘渊想想到,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并打着刘禅的旗号,自己就有义务进行反晋,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需求,自己就是名正言顺。


得胜影视开拓者


刘渊,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人,甸奴族,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公元304-310年在位。刘渊掀开了五胡十六国战乱的序幕,历来为人所诟病,但他是汉化程度很高的匈奴人,他所建立的汉国打着继承刘姓汉朝基业的旗号,在不断与西晋汉

族中央政权冲突的过程中,民族融合也不断加深,客观上为中国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共同体而做出了重要贡献。非凡的匈奴族领袖在西晋永兴元年(304)十月的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东北),两个月前刚被右贤王刘宣等推为大单于的刘渊,在数万匈奴部众的拥戴下,又称“汉王”。刘渊自称是汉室之男,汉朝灭亡后,匈奴重举大旗继承汉朝的事业,名正言顺。他尊三国蜀汉后主刘禅为祖,定国号为“汉”,正式举起反抗西晋统治的大旗。那么,刘渊是凭借什么被大家推上这样的高位呢?

刘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贵族后奋。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西汉时,匈奴与汉朝廷时战时和,首领冒顿单于娶汉高祖刘邦的宗女为妻,曾与汉朝约为兄弟,其子孙就以刘为姓。

刘渊首先有卓越的军事统帅才能。刘渊治军严格,军纪整肃,远近闻名。刘渊建汉国后,与西晋朝廷在今天的山西地区展开了数次激烈的较量。刘渊派族子、将军刘耀,部将乔稀、刘钦在大陵(今山西文水东北)、离石(今山西离石)、汾城(今山西新终东北)几次战胜了东赢公司马腾部众的进攻,先后占领了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介休(今山西介休东南)等地。后来刘渊又派其子刘聪、部将石勒等南据太行(今太行山地区),东下赵、魏,开拓疆土。汉元熙三年(306),七月,攻占平阳、河东(今山西临汾西南、夏县西北),徙都蒲子(今山西限县)。十月,称帝。河瑞元年(309)正月,移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晋并州刺史刘飛也败于刘渊之手。壶关(今山西长治北)、屯留(今山西屯留南)、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等地不久之后也成为汉国属地。刘渊还是一位具有政治才能的统帅。刘渊在自己所辖的部族和地区施展政治才能,史称他“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幽冀名儒,后门秀士,不远千里,亦皆游焉”。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当时也是慕名投奔,成为刘渊手下著名的将领。

他的汉国却是依据汉族政权制度建立的国家。永嘉二年(308)十月,刘渊正式称帝,国号仍称汉,改年号为永凤。他依据汉制设置百官,以刘

宣为丞相,呼延翼为御史大夫,刘宏为太尉,其余部将依次授官。仿东汉制,设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又仿晋制,宗室以亲疏为别,悉封郡县王,异姓以功勋为别,皆封郡县公侯。

但究其实质,刘渊实行的是胡汉分治的政策。他委任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西。始安王刘耀为征讨大都督、领单于左辅,廷尉乔智明为冠军大将军、领单于右辅等。这一政体可以看出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十六国时期,成为各少数民族政权行之有效的统治形式。

刘渊在西晋日趋衰败、各地流民起义反晋的浪潮中,趁势在中原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被认为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序幕。但是,在少数民族政权对汉人的长期统治过程中,各民族之间融合不断加深,为隋唐及以后的中国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历史天天说吧


我们先说一下刘渊的介绍,他是匈奴人,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汉赵的开国皇帝,那他为什么要尊奉刘邦,刘禅为祖宗呢?

第一个原因:血缘关系

因为刘渊,是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当时汉高祖刘邦迫于匈奴的强大,便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了冒顿单于。刘邦还与冒顿单于拜为兄弟。所以刘渊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候,他想要拥有合法性,他就必须要和中原攀亲戚。



第二个原因:政权的合法性

刘渊是匈奴人,在中原建立政权,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不符合常规的。他为了使自己更具有合法性,他必须要和刘氏家族攀亲戚,表示自己不完全是匈奴人,并且自己又对中华文化精通,拜上党人崔游为师,最喜欢《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交好门阀大族来说明政权的合法性。



第三个原因:打着刘禅的旗号来反晋

当晋朝八王之乱之后,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刘渊想要做出成绩,就要打出匡扶汉室,以三国时期蜀国刘禅为旗号,刘渊想想到,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并打着刘禅的旗号,自己就有义务进行反晋,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需求,自己就是名正言顺。



综上三点,我认为他必须要遵分刘邦和刘禅为祖宗,来为自己的政权进行合法性的叙述。


经济战略


刘渊何许人,匈奴汉化遗种,夷狄自古帝中国者第一人也。

刘渊是匈奴族,成名于西晋以后的十六国时期。匈奴族为什么姓刘?因为汉高祖刘邦时期,刘邦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朝与匈奴约为“兄弟之国”,刘邦与当时匈奴的一把手冒顿单于约为兄弟,因此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汉姓,刘渊就是冒顿单于的后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伟大的曹丞相在与中原各方诸侯争霸的空档儿,顺手又收拾了一下匈奴,将其分为五个部族分散安置在北方。刘渊的父亲刘豹任头领的左部就被安置在今天的山西高平

刘渊从小熟读《春秋左传》、《孙子兵法》,是个完全汉化的匈奴人,因为又帅又有才能,被晋朝看重,晋武帝司马炎召见他的时候称赞他“春秋的由余,汉代的金日蝉”,接班父亲任匈奴左部头领,正式入仕。

八王之乱时,还是因为又帅又有才能,被中原汉化的匈奴人推举为“大单于”,想趁乱复兴祖宗基业。后来还真就灭了西晋入主中原,建立了十六国时期第一个国家,国号“汉”,自认延续大汉正统。史家为了做区分,将之称“后汉”。

刘渊作为匈奴族,却自称汉朝子孙,还追封蜀汉的刘备、刘禅,自比刘备“光复汉室”,原因很简单——为了争取其胡人身份在中原统治的合法性。

两汉四百年,民族认同的种子早就在每个中原人心中深深埋下,“汉人”这个标签已经深深刻在了每一个中原人的心里。所以刘渊作为一个匈奴人,想要确保其统治的合法性,就必须用这种方式赢得民心。不要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小聪明,历朝历代因民心不附吃亏的统治者数不胜数,五代十国时的大辽就曾入住中原,最后还是因为其为胡人民心不附只能北还,单纯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了刘渊这种做法有多么实用。


江湖小生


在刘姓的起源里,其中有一条是外族的改姓,说的是西汉初期蒙古高原的霸主匈奴人对刚建立的中原王朝有着很大的威胁,汉高祖刘邦一时没法用军事手段解决这个威胁,就采用了和亲的手段,通过让公主或宗室之女嫁到匈奴去的联姻的办法暂时解决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矛盾。嫁到匈奴去的皇室宗亲之女所生的孩子,按照匈奴传统皆随母姓刘,这就是匈奴人刘姓的起源。

刘氏后代

而刘渊据《晋书》上说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代,冒顿单于曾娶汉朝宗室之女,他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这么说的话,刘渊与刘邦还真有一些血缘关系,刘渊尊奉刘邦为祖宗也是对的。刘禅是刘邦的曾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也是老刘家的人,所以刘渊尊奉刘禅为祖宗也没有错。

政治需要

刘渊是匈奴人,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政权。然而不管谁要建立政权,都要考虑政权的合法性,虽然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但是这是会起到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的,对于政权建立是有帮助的。因此很多人都要认一两个正统的祖宗,以期望告诉别人他这是在恢复正统,合理合法,理所当然。就像刘渊建立的政权叫汉,史称汉赵或前赵,氐族人李雄建立的政权后来也叫汉,史称成汉。这在当时都是很有号召力的。

所以,刘渊作为匈奴人,尊奉刘邦和刘禅为祖宗,虽说可能有些血缘关系,但最为重要的还是为了笼络人心,为自己建立政权找到所谓合理合法的依据。


慕容读史


刘渊之所以会尊奉刘邦、刘禅为祖宗,我认为这和我们一般总会说历史上某位名人是我们祖先,从而显得我们瞬间高大上一样,都是虚荣心在作祟,也是现实政治利益的需要。

我们这个极其重视名位的文明,血统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标识身份外,还有极其特别的象征意义。人们对于血统的重视,很大程度体现在认祖归宗上。国人素有认祖归宗的传统,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平头百姓,无不喜欢搞这一套。

只不过我们普通百姓认祖归宗的目的比较单纯,修修家谱,建个祠堂,追本溯源,不忘根本。相对于普通百姓,帝王的认祖归宗屡屡被史书记载下来,其目的则要复杂的多。帝王认祖大都始于开国皇帝。历朝创立之初,开国皇帝大都会追认祖宗,找一个身世显赫的古人,或实或无。一番操作之后,身份瞬间高贵起来。

别说刘渊,就连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也在尊奉养龙的刘累为始祖。汉朝的开创者刘邦出身布衣,想来先人平平无奇,但经过一番考究之后,他就变成了尧帝的后代。而为了使《左传》发扬光大,其传承者主动献媚汉王朝,专门在《左传》中记录了刘姓的来历:

尧初封于陶,后封于唐,有天下之后,号为“陶唐氏”。陶唐氏衰落后,有后代名刘累的,学习御龙之术,是为御龙氏。这御龙氏传到春秋时,为晋国的范氏。范氏为晋国的正卿,后来部分出走秦国,并留居于此,战国时秦国的刘氏迁徙到魏国,魏后来迁到大梁,建都于丰邑。这丰邑的丰公,很有可能就是刘邦的爷爷。所以,汉书便有了“汉帝本系,出自唐帝”的说法。



刘禅的父亲,蜀汉的创始人刘备不也在认祖归宗,自诩为“中山靖王刘胜,孝景帝玄孙”,殊不知他就是个买草席的,因为刘备的政治目的比曹操孙,权大得多!刘备有着长远的眼光,他的心想的是天下。当一些不确定的事情反复强调最后成为既得事实,刘备继位称帝也就有了合法性。



而刘渊作为一个匈奴人,自然不会和刘邦、刘禅扯上关系,但是为了显示自己身份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就不得不认祖归宗。

其实史书上关于刘渊认祖归宗,比这还要详细:

《晋书》中解释了刘渊姓刘的原因:

“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冒顿单于本姓挛鞮氏,在白登之围后,刘邦首次采取了和亲的措施,那位宗室女与冒顿的后代,便以刘为姓。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右奥鞬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迁居中国。在汉灵帝中平年间,南匈奴单于曾经出兵辅助平定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时,他们又入寇太原、河东等地,继续向中原地区挺进。这样就和汉王朝扯上关系,这样灭了西晋也就有了正统性。



史书记载,刘渊自幼学习汉族文化,《毛诗》、《春秋左氏传》、《孙子兵法》以及《史记》、《汉书》全都了然于胸,成为文武全才。晋朝建立不久之后就进入“八王之乱”的混战时期,刘渊也正是在此时迅速崛起。他的部下劝他摆脱没有希望的西晋的控制,毕竟“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意思是咱匈奴有精兵,打晋朝如摧枯拉朽,运气好了,可以像汉高祖一样统一天下,即便运气不好,也能像曹魏一样称霸一方。并且因为汉朝立国四百年,现在亡国不久,现在这种天下混战的局面,更让人思念稳定的大汉,所以我们应该打着复兴汉朝的旗号,收买人心。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刘渊称汉王之后,果然“远人归附者数万”,他更是高举“反晋复汉”的旗帜,向全天下宣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并且以刘备的蜀汉为正统,追封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正儿八经地以大汉继承者自居。



所以说刘渊能成为五胡十六国的第一位皇帝,最大的原因在于他借用汉室名义!


常棣tandy


据《晋书》记载:刘渊祖父为南匈奴单于於扶罗,父亲为匈奴左贤王刘豹,母亲为匈奴呼延氏,是地地道道的匈奴的。其匈奴刘姓源于汉匈和亲。当年,匈奴强盛时,刘邦“以宗女为公主,一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刘渊的叔祖刘宣、父亲刘豹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并取了汉名。承袭父祖,刘渊也跟着姓刘。

据史书记载:刘渊生的体貌伟岸,姿仪不凡,深的得时人崇重。曾在洛阳当人质量。由于他文武双全,语出惊人,司马昭对他另眼相看。西晋时,刘豹去世,刘豹去世,刘渊代父之职,成为南匈奴左部帅,历任北部都尉、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等职。期间,刘渊“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知者”,幽冀一带的名儒,也不远千里纷纷前来拜见,个人威望与日俱升。

西晋元康元年暴发“八王之乱”,成都王司马颍执镇邺城,封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当时,因为战乱,中原汉人大量流徒江南,并州境内的胡汉势力对比和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匈奴贵族刘宣等人见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有机可乘,便秘密推举声名显赫的刘渊为大单于。刘渊得到消息后,历经周折,成功摆脱司马颍,蛟龙终归海。

西晋永兴元年十月,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建立政权,国号为汉,改元元煕。因晋朝犹在,四方未定,刘渊没有贸然称帝,而是效仿当年刘邦,权且称王,依照汉制设置百官。元熙五年(308年),刘渊羽翼渐丰,便正式称帝。刘渊是匈奴人,一心想着兴邦复业,可天为何要称汉皇帝呢?史学家共识,这是与刘渊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

刘渊自幼居于汉地,酷爱读书,痴迷汉文,曾拜上党名士崔游为师,遍习中原的儒家经典和历史、军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诵之”,深受汉文化影响和熏陶。刘渊七岁时丧母时表现出“擗踊号叫,哀感旁邻”的孝道礼仪上不难看出。在日后与太原名儒王昶、王浑、王济的交往中,刘渊逐渐成为一个汉化程度相当深的匈奴人。

崇尚汉文化,使刘渊倾心接受喊话;而刘渊在官场上受到的种种遭际和不公,也是逼使他主动向汉人、汉文化靠拢的一个重要因素。晋武帝时,王浑、王济等人举荐刘渊担当灭吴的重任,却遭到了孔恂、杨珧等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谏辞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刺痛了刘渊的自尊心,也反应了汉匈之间难以消除的民族隔阂。

孔恂、杨珧是朝廷重臣,代表着朝野相当一部分汉人的思想和观念,他们鄙视、仇恨胡人,更抵触像刘渊这样文韬武略的匈奴人,使刘渊屡不得志,甚至一度险遭不测。刘渊虽然有志向,有能力,有魄力,但是在讲究门阀出身的魏晋时期,却很难得到汉人的支持和拥护。刘渊想成大业,想立足中原,想得到汉人支持,最好的办法就是扯起汉旗,以怀人望。

刘渊深通历史,在他看来,自秦至晋,汉人政权虽有数个,但国祚长久的只有西汉和东汉,其余皆短命而亡,就连眼前的晋朝也是摇摇欲坠。刘渊认为“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定过好为汉,可使中原民心归附。刘渊称汉帝,据他硕还合情合理,“兄亡弟绍,不亦乐乎”,汉匈既然约为兄弟,哥哥忘了,弟弟继承。蜀汉皇帝刘禅亡了,我作为弟弟理应继位。

其实,刘渊称汉皇帝,不过是“借尸还魂”,他打着汉朝的旗号发展匈奴的势力。为了把戏演好,刘渊不但“追尊蜀汉后主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假模假样地以汉朝皇帝的后裔来立国,而且套用刘邦问世的传说,编造了一个自己是太阳精之子的神话故事,神化自己是刘邦第二,意在宣扬君权神授,为其统治制造舆论。

刘渊打着汉旗“~借尸还魂”,表现出来了非凡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手段,也达到了一定的目的,但他建立的汉政权本质上却是匈奴贵族和上曾社会的专政。在灭晋过程之乱杀无辜、烧杀奸淫之事虽禁不止,以至于“流移四散,十不存二,……及其在者,鬻买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

河瑞元年(309年),刘渊集中兵力进攻洛阳,洛阳百姓虽很透了腐朽的晋王朝,却死也不肯接受匈奴人的统治。两次进攻,均遭到洛阳军民的猛烈抵抗,刘渊被迫退兵。

河瑞二年(310年)七月,刘渊抱憾病死,谥曰光文皇帝,庙号高祖。刘渊晚年看到汉匈之间的民族隔阂难以抹平,称汉“以怀人望”越来越行不通,顾临终前恢复匈奴传统旧制,实行“胡汉分治”。


海纳百川233699882


已然汉化的南匈奴

一、分裂的匈奴

公元46年左右,匈奴境内爆发了大范围的灾害,致使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很快匈奴内部就出现了权利的分裂,公元48年时,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随后日逐王单于率领八部一共4万多人,南下寻求汉朝的庇护,被安置在河套一带。

为什么汉朝会接受日逐王单于?主要原因就是其祖呼韩邪单于,在西汉末年时,曾经到长安朝贡时,请求成为汉家的女婿,而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了他。且在西汉汉武帝之前,汉朝一直依赖和亲维持和平,因此当南匈奴内附之时,是称呼自己为汉家女婿。

二、内附的匈奴,在东汉政权的“教导”之下,已经趋向汉化。

东汉时期攻打的匈奴主要是北匈奴。但是内附的南匈奴,在加入汉军北击北匈奴时,趁机接收了大量的部族,使得其成分越来越复杂,也爆发过叛乱。

因此导致了东汉政权对于这个女婿,进行了一番敲打,发展到派遣官员直接管理南匈奴各部,甚至到了东汉中期,还多次发生了汉朝官员直接拘捕、更换、逼死、杀掉南匈奴的单于、将军等等的事件,而南匈奴八部则是不敢言语。

到了东汉末年,内附的南匈奴于扶罗单于,趁董卓内乱京师时,趁机劫掠太原等地,并驻兵在河内一带。因此当曹操封王时,也就是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前往邺城祝贺,曹操直接就把呼厨泉给扣押起来,并延续了东汉中期的政策,将刚刚统一起来的南匈奴直接打散成为五部,然后派遣官员到五部做司马,直接管理南匈奴五部。

三、彼时的匈奴已经名存实亡,遭到汉人的全面压制与监管,处于一个十分卑微的时期。

曹操将呼厨泉的兵马分为五部之后,立于夫罗之子刘豹为左部帅,其他四部,也均由匈奴刘姓之人担任。不再允许其用匈奴之名,而用汉家女婿,刘姓为姓氏。

质子刘渊:

咸熙年间(264年―265年),按照规矩,刘豹之子刘渊到曹魏政权的首都洛阳作为侍从官(质子),在此期间刘渊获得了接触到曹魏政权的中枢,并且由于刘渊此人在年幼时,聪明伶俐,获得了河内地区的世家豪族的认可。

因此刘渊也就很快获得了晋武帝司马炎的认可。只不过在这个时期,也能看出来曹魏政权依旧执行曹操时期遗留下来的压制政策,虽然刘渊获得了皇帝的认可,给予了一定的官职,可是一直都是被留在首都洛阳,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权利。

直到刘豹病死之后,刘渊才被放回到左部,继承左部帅(都尉)一职。在他担任左部帅期间,他严明刑法,禁止各种奸邪恶行,同时善于结交,乐行好施,不仅仅其他南匈奴人多来投靠,就连幽州、冀州的世家豪族的子弟,都来不远千里来此与之交往。

为什么刘渊要尊汉高祖刘邦、蜀汉政权的刘备、刘禅为祖先?

虽然更多是因政治需求的因素所主导的。

但事实中,内附的南匈奴人,已经在两百多年的东汉政权教育之下,已经出现很严重的汉化现象,特别是曹操时期的规定,以刘姓为南匈奴各部的首领。也有强化了内附的南匈奴汉化的措施。因此不能说仅仅是刘渊为了政治目的而去乱认祖宗,可能也有这两百多年的影响之下,内附的南匈奴人已经接受了汉家皇室女婿这一个身份(好避免被东汉政权的打压)。

且有一个因素,也需要考虑的,就是刘禅死于公元271年,而刘渊到洛阳为质子时是264年―265年,这个时间段,刘禅同样也在洛阳,两者是否有过见面与否,就不得而知了,可若是刘渊等以汉家皇室女婿的身份的情况分析,估计刘渊应该知道这个汉家最后的皇帝。

另外史书中也明确说明了,匈奴人在起事时的谋划,寻求土地建国、以及贵族们想避免被完全同化后,丧失掉特权。

1、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左贤王元海姿器绝人,干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生此人也。2、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再则,刘渊自己也宣称为什么要认刘邦、刘禅为祖宗的原因:

1、汉朝存在的时间很长,当时依旧还有人心怀刘汉政权。

2、刘渊崇拜刘备,认为他凭借益州这个崎岖一州,就能抗衡曹魏政权那么久,同时又能间接说明了刘汉政权的正统性。

3、用刘姓、汉为号,是用来说服汉人和匈奴人的;以草原习俗来规劝胡人,兄死弟及。同时也规劝汉人,其并非是异族,而是刘家的女婿,百年的外甥、兄弟,血管里依旧留着刘汉的血液。

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虽然,晋人未必同我。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

比较倾向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所述的,刘渊一开始并没有选择背叛曹魏政权,”闻司马颖之败,尚欲为之击鲜卑、乌桓,则犹未必遽背晋而思灭之也“,是后来的局势发展,被其内部的五部匈奴部首刘宣他们推动,且其领导司马颖的误判,才致使匈奴建国,开启了五胡乱华之事件。

图片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