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曰」朕自視虛缺,為愧尤多

往者中宗違代,國步微艱,天祚我唐,大命集於睿宗大聖貞皇帝。朕以寡昧,嗣守丕業,虔奉遺訓,不敢怠遑。至天地休徵,神人靈貺,皆先帝聖德之餘慶,朕何力之有焉?至若登太行,留上黨,頌功業,建都畿,休兵太原,為農脽上,並國之典禮,朕奉行之,何足稱者。而群臣固請紀頌,眾心難違。卿藻思菁華,揚過其實,自視虛缺,為愧尤多。——唐玄宗李隆基《答張說進上黨舊宮述聖頌制》


「詔曰」朕自視虛缺,為愧尤多

唐代帝王中,玄宗李隆基算得上是一位譭譽參半的風流天子。

從發動“唐隆政變”再現國家大治,到創立開元盛世的繁華,還有和楊玉環長生殿的絕戀,無不被人津津樂道。

初為帝王的玄宗皇帝,不僅雄心勃勃重振先祖江山基業,而且在對待舊任的居所和當地人民時,還是展現出了謙遜和仁和的一面。

《答張說進上黨舊宮述聖頌制》便是玄宗皇帝回到他曾擔任別駕的潞州(今山西長治)時,對右丞相兼中書令張說《上黨舊宮述聖頌》的批語。

潞州堪稱玄宗發家的潛邸和福地。

在武皇則天在位期間,李氏皇族接連遭受排擠乃至屠戮。李隆基和父親李旦自然也不例外。就在他奶奶武則天稱帝后的長壽二年臘月丁卯,李隆基以皇孫身份被降封為臨淄王。而早在這一年正月,母親竇妃被誣諂為“厭蠱咒詛”,秘密誅殺死於宮中,埋在何處都不可知。同年八月,父親李旦也被誣告有“異謀”,幸虧太常工人安金藏大義剖腹,“以證明皇嗣不反”,才躲過了這場災難。

所以後來朝局緩和,景龍二年四月(708年)任職潞州別駕來到山西時,離開長安深宮的李隆基如同籠鳥逃生,分外眷戀這片土地。不僅在此期間廣交朋友,收攬人才,同時生產,收取民心。

正是潞州的修養生息和蓄勢待發,讓李隆基助其父奪回大唐皇位。而等他成為大唐天子後,潞城自然就是潛邸和福地了。所以開元十一年正月,李隆基興沖沖來到潞州故地,侍駕而來的就有張說等大臣。為了顯示天子不忘故舊的恩德,正月初九那天,玄宗皇帝特意宴請潞州父老,免除潞州五年租稅,把當年故居也改名為“飛龍宮”。時任右丞相兼中書令的張說,也就是宰相,為了學習貫徹落實玄宗皇帝視察潞州的重要講話精神,連忙書寫了這一篇學習體會文章,並勒石樹碑。

這篇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一覽。內容無非是記錄皇帝陛下榮歸故里時的盛況,盛讚玄宗“陛下受天曆數,稽聖典謨,道貫三靈,仁育萬類。掃陰珍而睹日,開闢之功也”的威德。

從玄宗皇帝的批覆中,他還算是比較清醒和謙遜的。認為恢復大唐社稷,開創太平盛世的,靠的是“先帝聖德之餘慶”,我哪有什麼功勞呢?而且“國步微艱,天祚我唐”。也就說,國家發展建設中還有很多的問題,仰仗上天的保佑。這裡作為龍興之地,我能夠端坐皇位,其實也沒什麼好炫耀的。至於你們這些大臣非得寫這麼多學習心得體會,我也不能違揹你們的意願,但所言還是言過其實了,略有些過頭。

對於臣子的吹捧,李隆基的謙虛之態表露無遺。所以這次回潞州,除了批覆張說的文章之外,還和隨行大臣幾番表示“朕畏天將命,不敢怠遑,其乾符坤珍,皆先聖之餘福,朕何力之有焉?”


「詔曰」朕自視虛缺,為愧尤多

玄宗皇帝后來引發的“安史之亂”另當別論。但從此事看,這位大唐最高領導人並不喜好臣子們一味地溜鬚拍馬,把自己吹上天。認為“自視虛缺,為愧尤多” ,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醒的認識,是帝王的氣度,或許也是百姓的福氣。

至於寫頌詞的張說,並沒有因為一味奉承的學習體會文章而騰達。就在當年回長安不久,本性暴躁貪財,為官不仁的張說還是被皇帝拿下,罷免了中書令之職,此後遭遇政敵詆譭,只能致仕退休。

皇帝冷靜不冷靜,對於臣下的頌揚怎麼對待,決定了一個政權的政治氣候。

臣子本分不本分,對於皇帝的吹捧和自己作為完全不搭,就為自己埋下禍根,更給治下的百姓帶來禍患。

該收尾了,一句話:誰也不能忘乎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