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為何君子不器?

朱八戒CC


器是器物。器在本質上是人類的工具。凡稱器,必是對人有用的。刀槍是武器,用來打仗防身;紙筆是文器,用來書寫記事。所以,中國人稱有用的人為“成器”,而把一無所用的人稱為“不成器”。從成器與不成器的叫法中,體現出中華文明至始至終的集體主義精神。如果站在個人主義的立場上,人就是人,無所謂成器不成器。。如果失去了對社會的有用性,人生也就沒有意義。這是成器中體現出的深層意義。

一個公認的觀點是,只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才能成器,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那麼按正常的邏輯,不應該說“君子不器”,而該說“君子成器”才對。為什麼孔老夫子有說“君子不器”呢?這就牽扯到通才與專才之分。

如果你武藝超群,可以在戰場上殺敵衛國,那麼你就是國家的一把刀,是“器”;假如你文才出眾,下筆千言,依馬可待。那麼,你就是所謂的“筆桿子”,也是器。但是,如果你既能上馬擊狂胡,又能下馬草軍書呢?你算是刀呢,還是筆桿子呢?那就都不是。因為你既是刀,也是筆桿子。這就是所謂的“君子不器”。既,器是專才,不器是通才。因此,君子不器的器,是成器之後的不器。先成器,成眾器。而後,不囿於某一器之用,才稱為“君子不器”。如果把“君子不器”,理解為君子什麼器都不是,就大錯特錯了。這裡的“不器”是否定之否定。

《論語》中有記載,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貢曾問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孔子說:“汝器也!”這句話在今天是沒法翻譯的。如譯成,你很成器。就含有褒揚之意。如譯成“你是器物”就是貶損之意。但孔子當時的語義既無褒揚也無貶損,只是據實而論。子貢又問:“什麼器?”孔子說:“瑚璉也。”。瑚璉是祭祀用品,很貴重的玉器。孔子對子貢的評價,既有褒,又有貶。既說子貢是貴重之器,雙說他能力單一,不是通才。

子貢對於孔子的評價是很高興的。因為他覺得自己能成為某方面的專才也很不錯。這就如今天,能當個好醫生,好律師,好會計等等,都不錯,都是君子。也都是所謂的成器。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君子”一詞在中國文化中的不確定性。有時在一句話中出現,其內涵是不一致的。子貢是器,因為“君子不器”,是否就可以推出子貢不是君子呢?當然不能。子貢的君子之風,表現在為追求人格完善而做出的努力。而君子不器中的君子,指的是具有領導型人格的全能型人才。二者是不同的。

把上邊君子定義的不同放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局中,就可以看出,“成器”的君子,與不器的君子,只是人格修養的不同階段。

最後以現實的例子說明一下。比如你是一個單位的領導,你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既不能以安全保護科長的視角看問題,也不能以財務科長後勤處長的視角考慮問題,你只能站在全局的視角上處理單位的問題。相比於部門領導,部門領導就是“器”,而一把手不能是器,要總攬全局,這就是所謂的“君子不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