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管控能否多些“柔性”,多想些百姓“難處”

截至目前,上海1.3萬個居民住宅小區,絕大部分已實現了“封閉式管理”。在網上,大家還紛紛曬出了自己家小區的花式“出入法”:出入證、通行證、採購物資證等等。疫情當前,設立卡點開展體溫檢測、出入登記、掌握去向是最基本的,有的小區還規定每戶出小區的人數、時間和頻次。真的是管得很嚴了。

非常時期,非常之策。但是,小區封閉式管理,不是一封了事,也不僅是對出入人員履行嚴格登記手續這麼簡單的硬性“一刀切”可以解決的。小區的進出影響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要講究方式方法,任何環節處理不好,就會產生新的抱怨,新的矛盾。比如,有的小區晚上十一點到早上五點不能進也不能出;有的小區業主出門不帶卡,就要被“請”回家,居民不理解,就與社區管理人員發生爭執;有的七八十歲的老人網購油啊米啊,也一律要求自己走過長長的小區一路蹣跚拎回家去;口罩緊缺時,為一天取幾次快遞就要多用一個口罩,讓許多居民感到無奈。

其實,“宅”得日子越久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越多。不因封閉管理而阻斷社區濃濃的溫情,既要封好,更要管好。

有網友建議一些較大的小區應該允許快遞小哥與外賣人員進入。把東西送到家門口,也完全可以做到“隔門交貨”。還有一些照料獨居老人的外地保姆需要住家,企業復工後有的人確實需要正常進出上下班,因此管理上也不能採取“一刀切”的封閉式管理,需要加入一些“柔性”的智慧。

封是形式,管是重點,怎麼管得百姓滿意,考驗我們基層的治理智慧。把居民的需求考慮得更周到一些,把工作做得更細緻一點,把百姓的“難處”想得更透一些,帶著問題去管控,既在“嚴”字上下功夫、花力氣,又要在 “活”字上體現人性化、科學化,兩者兼得不容易,卻是上海這座大都市裡,居民們仰著脖子期待著基層幹部去破解的一道題。(據文匯報 作者:曉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