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三国后期没有大将?

黑不是色


引言: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是看三国的人经常爱说的一句话。人们习惯于用这句话来感叹蜀汉后期的人才稀缺。其实不仅仅是蜀汉,对于整个三国而言,每一个国家到了后期都面临着人才稀缺这一困境。当第一批开创基业的文武人才纷纷去世之后,魏、蜀、吴三国都出现了可用之人不足的这个现象。他们的后代中,仅有很少一部分表现出了不错的实力,但与前辈相比也逊色了不少。这究竟是缺少人才了呢?还是缺少伯乐?

分析:

  • 三国后期的环境因素:

环境是孕育人才的一个根本因素,同时也是决定人才产出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来看看三国后期的环境,对人才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三国后期在经历了战乱之后人口大量减少,失去了孕育人才的基础条件。在《魏晋世语》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关于程昱的事件: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这个记载告诉了我们一个事情,为了满足作战的需要,竟然会出现把人作为肉干的这种现象。而且这种人吃人的现象并不罕见,在蜀国和吴国也是时有发生的。我们要知道三国时代除了战乱频发之外,还出现过大规模的瘟疫、旱灾,这些都使得人口大量的减少。梁启超先生也曾经提出过:

东汉初视西汉全盛得三之一,三国视东汉全盛得七之一,唐初视隋全盛得三之一,宋初视唐全盛得四之一,清初视明全盛得三之一,此其大较也。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时候的人口是东汉时代的七分之一。或许这个数字会有些偏差,但人口锐减的这个事实我们是不可以否认的。人口基数是产出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人口基数减少之后,人才自然会相应的减少。

二、三国后期士族的重新崛起,减少了人才出现的途径。陈寅恪先生曾经提出过,晋朝之所以能够完成三国的统一,是因为三国后期的士族势力击败了寒门势力,登上了历史舞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很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其实不仅是魏国,蜀、吴两个国家到了后期也越来越重视门第出身。三国早期的大批人才涌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门第出身,而是唯才是举。事实也告诉我们,三国早期很多的优秀人才都是出自于寒门。而到了三国后期,随着士族势力的崛起,寒门自己就缺乏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一来,自然就会导致有能力的寒门子弟无法展露自己的才能,即便有能力也被埋没了。

  • 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历史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无论谁都不能进行逆转,三国后期的人才匮乏,自然也是历史规律发展的一个体现。

一、人才的培养与发现是需要时间的。三国的历史跨度时间并不长,总共不过六十年的时间。我们都知道,从东汉末年开始,天下一直是处于混乱的阶段的。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对于人才,尤其是题目中所说的武将是有极大的消耗的。当老的一批纷纷凋零,而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新的人才,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人才凋零的这种现象。人们常常会说乱世出英雄,乱世的确可以孕育出来一大批英雄。但是,英雄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三国时期,武将凋零速度快,国家来不及发现和培养新的将领,也就促成了后期武将缺乏的这个现象。

二、武将对在三国后期的重要性开始减弱。从东汉末年开始的混乱,到三国割据的形成,这一段时间里,因为要拓展各自的势力所以武将的重要性极为重要,表现的机会也相对较多。而到了三国割据形成之后,虽然依然还有战争存在。但与之前相比,已经减少了很多。天下大势已经逐渐的开始走向平稳与和平。各个国家都开始重视生产,休养生息。各个国家已经把之前对战争的偏重转移到了对外交与生产的偏重。天下百姓对于和平的渴望,以及多年战乱之后恢复生产的迫切需要,这些不容忽略了历史规律和走势,让武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他们的重要价值。

结语:

之所以会感觉三国后期武将减少其根本的原因是,历史规律让武将开始逐渐离开历史舞台。当然也存在着人口基数减少这一重要因素。此外,我们还有不能忽略的要素。士族势力的崛起,阻碍了寒门人才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而且,三国历史跨度时间不长,根本没有来得及出现更新换代,涌现新的武将的时间。


再言春秋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是会被里面那些厉害的人物所折服,在前期的时候武将方面有吕布,关羽、张飞、赵云、典韦等等,每一个都有万夫不当之勇,战场上单挑让人看得非常过瘾。谋臣方面有诸葛亮、郭嘉、荀攸、荀彧、法正等等,他们富有谋略,每每料敌于先,让人佩服他们的智慧。至于霸主更是有刘备、曹操、孙权、马腾、袁绍、公孙瓒等等手握重兵。但是到了三国后期,却很少有能人出现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三国前期的人才真的是非常的多,就是在三国鼎力之后的能人也是不少,蜀汉方面有五虎将、卧龙等人,曹魏方面更是有五子良将以及冢虎,至于东吴虽然武将方面略次一点但是胜在数量多,有四英十二虎都堪称独当一面的人物,这时候的三国演义还是比较精彩的,这些厉害人物之间的比拼总是给人一种热血澎湃的感觉。但是到了三国演义的后期,五虎上将几乎都损失殆尽了,竟然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话。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蜀国,就是魏国和吴国当时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厉害的人物总是感觉已经很少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小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就是常年征战,人口损失大,人才损失也大

连年的征战,到底三国时期的人口极度下滑,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虽然说民不聊生,但是乱世中更加磨炼人,因此这时候的人才开始涌现,出现了一大批的厉害人物。后来经历了诸侯割据时期,这时候的诸侯混战,死伤肯定不小,当然死的最多的是那些普通士兵或者普通人,但是难保这里面不能出几个人才,在他们还没有发出光亮的时候,说不定就因为天灾兵祸被饿死了或者杀死了。当然另一方面则是人口缩水之后,出现人才的几率更加小了,毕竟基数小了,肯定精英也就更加少了。

第二点就是三国政权鼎力,人才得不到太多的锻炼

其实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人才没有不磨炼就能直接成材的。在三国前期,那一批厉害的人物几乎都参加过黄巾起义,这场战争虽然对手比较弱,多是一些杂乱的百姓组成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是锻炼了这些人的成长。像关羽和张飞等人,就是在讨伐黄巾的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而在三国后期,三个国家之间基本上都属于比较稳定的政权了,因此战事不多,可能很多人会拿出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北伐中原这些说事,小编对此想说的是这些都需要比较的,虽然三国之间也有战事,但是和三国演义前期那几十路诸侯混战相比,这战争其实已经少了很多了。不经历战场的磨练,终究是无法成材的,就像马谡,最终也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已。

第三点就是有人才,但是出不了名

三国政权建立之后,肯定就有了一套严格的官员晋升制度,因此可能是有人才但是无法被重用,因此一直默默无名。在三国演义的前期,那些诸侯们每当知道那里有猛将亦或者名士之后,总是礼贤下士的去请出山,就像诸葛亮。但是在三国政权建立之后,诸侯首先是换了一代人,早就没了父辈那种礼贤下士的品性。还有就是即使是有能力的人自荐过去,也不一定能得到重视,得到重用,因此很多人才都没埋没了。可能很多人会说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但是他发光了也得有人能看到啊,要是诸葛亮这样的人没有刘备不厌其烦的去请他,得不到重用,最终也只是埋在土里的金子而已,照样不会有这么大的名气。三国演义后期怎么没有什么厉害人物了?原因其实有三个!





新视角品生活


我字多,看我!三国早期群英荟萃,为何到了后期人才凋零?前期造的!

前言: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会存在这样一个疑惑,三国后期有些太过枯燥,远远不及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桃园结义、官渡大战这些来的精彩,就好像在前期有名的武将相继去世之后三国时代就宣告了结束一样,其实并不是如此,三国后期的斗争甚至可以比早期的斗争更加的精彩,但是为什么大家对于三国后期认同度不高呢??

三国鼎立,国家稳定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初,各路诸侯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和地盘而征战,到了后半段,差不多势力已相当稳定,小诸侯已分散,此时作为一个国家的首脑自然不会不管不顾地全力攻打一个地方,而是三国之间虽频繁接触,却有回旋,虽无大战争,却不缺小战。

常年征战,人口变少

三国的战争是从东汉末年就已经开始了,可以说从东汉末年直到三国鼎立以至于晋朝的建立,从始至终战火都没有停止过,唯一的区别就是早期都是大战,到了后期都是小战,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人口已经远远跟不上征兵的需求,战争摧毁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无数个家庭,在人口少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无法聚集大量的人马,从而三国后期都是小规模作战,鲜有大规模作战的情况。

且看三国前期那些武将是怎么出名的,关羽在十八路诸侯集结的时候温酒斩华雄,瞬间扬名,赵子龙在曹军围攻下七进七出,挽救阿斗于水火之间,周瑜赤壁之战一时风光无限,曹操以少胜多,官渡扬名等等,这些前提都是大规模的作战,这样一有功绩就会传得很快,也有很多人见证,但是到了后期都是小规模作战,所以肯定有出色的武将和谋士,但是记载的就少了。

制度的完善

群雄争霸的时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大量的兵马和出色的谋士,兵马容易获得那么谋士呢?所以就有人礼贤下士地去寻找合格的谋士,就比如刘备三顾茅庐,还有曹操在官渡之战听到许攸拜访,光着脚就跑了出去等等,这些都是在表明他们很需要人才,并且为了可以拥有一席之地,面子算什么,站得住脚才是最可靠的。

到了三国后期呢,就很少有明主去深山请人入仕的故事了,这是为何?如果早期可以理解为想要占据一个地盘,那么后期在有地盘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去找人呢?并且三国后期已经三国鼎立各自称王,完全不像早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都比较重视自己的面子,再加上后期三位雄主相继去世,其子嗣早已经没有了他们早期那种礼贤下士的心了,天下已经有了三分之一,所以还有什么可求呢?

于是在完善的制度下,武将需要一步一步往上升,谋士没有人介绍也就没有发挥的空间,都是怀才不遇但是却又无可奈何。

作者的原因

我们最早接触三国一定是看的关于《三国演义》为题材的书或者电视,在《三国演义》中关于三国后期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多人就认为三国后期是真的人才凋零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三国演义》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可以理解为加上了部分史料的小说,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完全参考。

如果真的喜欢三国这个朝代,那么《三国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你就会了解到三国后期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都是小规模作战,但是每次却都同样的精彩。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这些随手之举,就是您对文青最大的鼓励和认可,谢谢。


文青聊史


回答问题不要像老奶奶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因为不是谁的字多谁就正确,简洁最好,下面回答问题:其实大将还是有的,不过和前期相比少了很多,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就形容的比较贴切。但是像姜维,邓艾也都不错。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国后期政治形式相对稳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定型,俗话讲,乱世出英雄,天下太平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自然也就少了,即使有才能的,因为无处施展,也被埋没了,就很难出人头地了。





東山客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是会被里面那些厉害的人物所折服,在前期的时候武将方面有吕布,关羽、张飞、赵云、典韦等等,每一个都有万夫不当之勇,战场上单挑让人看得非常过瘾。谋臣方面有诸葛亮、郭嘉、荀攸、荀彧、法正等等,他们富有谋略,每每料敌于先,让人佩服他们的智慧。至于霸主更是有刘备、曹操、孙权、马腾、袁绍、公孙瓒等等手握重兵。但是到了三国后期,却很少有能人出现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三国前期的人才真的是非常的多,就是在三国鼎力之后的能人也是不少,蜀汉方面有五虎将、卧龙等人,曹魏方面更是有五子良将以及冢虎,至于东吴虽然武将方面略次一点但是胜在数量多,有四英十二虎都堪称独当一面的人物,这时候的三国演义还是比较精彩的,这些厉害人物之间的比拼总是给人一种热血澎湃的感觉。但是到了三国演义的后期,五虎上将几乎都损失殆尽了,竟然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话。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蜀国,就是魏国和吴国当时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厉害的人物总是感觉已经很少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小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就是常年征战,人口损失大,人才损失也大

连年的征战,到底三国时期的人口极度下滑,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虽然说民不聊生,但是乱世中更加磨炼人,因此这时候的人才开始涌现,出现了一大批的厉害人物。后来经历了诸侯割据时期,这时候的诸侯混战,死伤肯定不小,当然死的最多的是那些普通士兵或者普通人,但是难保这里面不能出几个人才,在他们还没有发出光亮的时候,说不定就因为天灾兵祸被饿死了或者杀死了。当然另一方面则是人口缩水之后,出现人才的几率更加小了,毕竟基数小了,肯定精英也就更加少了。

第二点就是三国政权鼎力,人才得不到太多的锻炼

其实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人才没有不磨炼就能直接成材的。在三国前期,那一批厉害的人物几乎都参加过黄巾起义,这场战争虽然对手比较弱,多是一些杂乱的百姓组成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是锻炼了这些人的成长。像关羽和张飞等人,就是在讨伐黄巾的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而在三国后期,三个国家之间基本上都属于比较稳定的政权了,因此战事不多,可能很多人会拿出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北伐中原这些说事,小编对此想说的是这些都需要比较的,虽然三国之间也有战事,但是和三国演义前期那几十路诸侯混战相比,这战争其实已经少了很多了。不经历战场的磨练,终究是无法成材的,就像马谡,最终也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已。

第三点就是有人才,但是出不了名

三国政权建立之后,肯定就有了一套严格的官员晋升制度,因此可能是有人才但是无法被重用,因此一直默默无名。在三国演义的前期,那些诸侯们每当知道那里有猛将亦或者名士之后,总是礼贤下士的去请出山,就像诸葛亮。但是在三国政权建立之后,诸侯首先是换了一代人,早就没了父辈那种礼贤下士的品性。还有就是即使是有能力的人自荐过去,也不一定能得到重视,得到重用,因此很多人才都没埋没了。可能很多人会说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但是他发光了也得有人能看到啊,要是诸葛亮这样的人没有刘备不厌其烦的去请他,得不到重用,最终也只是埋在土里的金子而已,照样不会有这么大的名气。三国演义后期怎么没有什么厉害人物了?原因其实有三个!





书生系


首先,个人觉得主要原因是汉末三国前期,群雄割据,战乱不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给这些英雄搭建了一展身手的舞台,我们后世之人也因此得以大饱眼福。

五虎上将

到了后期三国鼎立之后,政局趋于稳定。魏文帝曹丕即位后,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与民修养。相比三国前中期的大战小战连绵不绝,后期的战争密度是下降的。

五子良将

不过后期也并非完全没有大将,诸葛亮南征北伐;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平辽东;陆逊夷陵之战,石亭之战,此三人放眼整个三国,也是最顶级的统帅。

后期猛将倒是不多,五虎殒命,五子凋敝,太史慈甘宁周泰也相继辞世,执牛耳的仅余魏延,张郃二人!

但也涌现出一批猛将,吴国朱桓,魏国王双,徐质,蜀国王平等,尤其魏国文鸳单骑退雄兵,颇有赵子龙的风采!

结巴(个人觉得后三国第一帅才)

此外,还有姜维,邓艾,陈泰,羊祜,陆抗,杜预等一批极为杰出的帅才,各逞其能,争奇斗艳,不输前人。

所以,之所以会产生这个印象,一方面是时代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三国演义》将笔墨大量放在了前期,后期描写不多,人物形象不够丰富多彩。


煮酒放歌


关羽被吴国所杀,张飞被部下所杀,黄忠,马超,赵云都很老了。蜀国能力超群的就五虎将。最后赵云跟随诸葛亮还打了一段,但是那时候,都70,80了至少。

蜀国和魏国,吴国比,最大的弱势就在于超群的武将少,而且年纪偏大。诸葛亮又一直不断北伐,造成人员损失极大,其实这种现象在魏国,吴国中也很明显,但是由于蜀国武将基数本来就少,所以衰弱的特别快,到后期就剩下一些二流武将,比如廖化,马谡等。马谡只是喜欢读兵书,官职就是个参军,就相当于参谋,诸葛亮错误运用马谡,导致马谡失败,而诸葛亮又严于法纪,所以马谡死了,其实个人觉得马谡是参军,对作战,而且是独立作战缺乏经验,如果留着,以后可能会成大器,又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武将。(刚才忘记讲了,除了五虎将外,还有一员大将,就是魏延,不过魏延和诸葛亮互相不是很信任,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有采用魏延的计谋攻取汉中,如果采用了,或许会好很多,诸葛亮挺保守的后面,最后魏延内讧被杀了,关羽,张飞,马超那些的儿子,其实并不是很出名,张苞等也早早就战死了,对比魏国,魏国还有后期司马懿,邓艾,钟会,而后期蜀国就一个姜维,而且蜀国之中很多人对蜀国外的人不是很信任,所以姜维北伐是受到一些限制的。)


阿凡mr


三国后期蜀国没有大将"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

新皇刘禅上位,关羽为代表的一批老将去世,诸葛亮为代表的一批文臣去世,蜀国也依旧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好苗子。正是因为有这一群人在,蜀国才又坚持了下去,所以,那种"三国后期蜀国没有大将"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我们可以来聊一聊那些在三国后期蜀国中涌现出的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人才。

首先不得不提起的一个优秀的人才,那就是姜维。很多人看到三国后期的时候,就不再仔细往下看了。其实如果仔细看的话,大家可以发现这个姜维,可是一点都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整个蜀国,只有诸葛亮可以和姜维相提并论。

除了姜维,还有张嶷,这个人也非常了不起,他在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了名气,在诸葛亮死后,他临危受命,平定叛乱数次,而且不光如此,当时的南蛮大举攻蜀,是他一次又一次挡下了南蛮的进攻。他英勇善战,最后却因为兵力悬殊太大死在了北伐之中。

除了这两位,三国后期的蜀国之中,还有很多将星,为蜀国的延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这些人终归只能拖得了一时。当时的蜀国内部已经腐烂,刘禅的不作为,宦官的肆意,还有文官的投降倾向,才是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全球多语翻译


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人们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津津乐道,对三国英雄更是耳熟能详,短短几十年从东汉末年到曹魏,而后又从曹魏到晋司马,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后期有文武双全陆逊及其子陆抗,丁奉,姜维,夏侯霸、邓忠、文鸳,邓艾,钟会,卫瓘,羊祜等。三国后期历史其实也很精彩!


用户月未央


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

大一统的王朝,英雄很难通过极端方式火线提升,反而是乱世,有能者,竞相竞争出人头地,通过非正常方式火线提升,跨越式成功。

三国后期,英雄还在,只是稳定已久的局面下,很难再有刺头精神,环境也不允许再有造反式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