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

导语:春秋战国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有哪些相同之处?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朴素辩证思想

在《大秦帝国》的影视剧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与魏惠王相怼,替魏惠王收拾烂摊子的惠施,以口才犀利,以雄辩而著称,他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司马谈将其与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法家并称“六家”;历史总是这样巧合,当东方出现以诡辩著称的名家,几乎在同一时代的古希腊诡辩思想也非常突出,出现了如智者学派,麦加拉学派等以诡辩著称的学派。

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古希腊诡辩思想,有着不同的命运;东方的名家不是主流思想,与显学的儒家、道家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后期墨家批判地继承了名家的思想,创立了名辩学,但由于不是主流思想,没有传承下去,造成我国哲学中逻辑学和科学的缺失。

而古希腊诡辩思想,虽然在当时也遭到很大讽刺,例如,柏拉图就曾讥讽智者学派“贩卖精神食粮的商人”,但古希腊人在追求科学思考的环境背景下,其诡辩思想引发众多哲学家不断深入挖掘,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再到多亚学派,以及后来中世纪逻辑学家的共同努力,在逻辑方法、体系以及逻辑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形成了影响至今的逻辑理论,这就是一个传承的结果,我国古代逻辑学就缺乏这样的传承。

东西方的诡辩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逻辑思想是在百家争辩中形成的,包括逻辑思维和朴素的辩证,在逻辑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墨家的逻辑,但在辩证上最厉害的是名家;名家被墨家及其他流派当作反面形象,名家类似于逻辑家、诡辩家、辩证家;我来看看名家都有哪些观点:

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

“两可之说”邓析,邓析是春秋晚期的郑国人,是当时著名的辨师和讼师,邓析常用的辩论之道,就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即“两可之说”;邓析实际上强调了概念的灵活性,从而做出相反的判断”,无论是“可”还是“不可”,邓析都能找出理由,在思维上获得灵活性,极大地刺激了对思维的研究。

然而,儒家等正统流派认为邓析的“两可学说”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仪,玩琦辞,不可以为纲纪”,因而名家流派学说受后来的历代统治者,轻视、排斥、打压;但名家流派的思想与法家思想有相同之处,因此邓析的思想对逻辑思想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法家逻辑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物十事”惠施,惠施是名家学派代表人之一,他提出的十个命题,被称之为“历物十事”,他的思想多关注与自然界现象,而不是社会伦理方面的;同时,惠施的许多思想有违于常理,因此,在儒家学派的眼里,惠施的观点是怪说诡辩。

但我们如果仔细分析“历物十事”,就会发现这些观点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逻辑思维的严谨性,从现在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上看,惠施的命题具有鲜明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倾向,对当时的诸子百家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

白马非马,公孙龙,名家流派中,最出名的辩论事例就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命题了,这公然与人们常识相反的命题,一直被看成是诡辩,甚至是古代诡辩的代名词;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公孙龙是从概念的内涵上进行论证的,“马”和“白”分别是内涵的一种动物和一种颜色,从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外延上的差异进行论证,说明,公孙龙的论证也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

此外,《庄子》还记载辩者“二十一事”,尽管这些命题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惠施“历物十事”一样,不仅与常识相违背,还缺乏对命题的论证过程,但这些思想已经到了形而上学的门槛上,如果再进一步探究这些命题的本体性或实在性,那么,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思想很可能在我国古代产生。

古希腊诡辩思想

哲学是古希腊文明史的一部分,随着古希腊城邦政体的完善和发展,公民参与政事的积极性提高了,公民通常通过大会、集会、法庭辩论等形式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中,这就导致了演讲的盛行,诡辩论也就发展起来,古希腊的诡辩思想代表有如下几个学派:

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

芝诺的论证,包括四个关于运动是不可能的论证,分别是两分法、阿里基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等四个悖论,这些命题都是与常识相违背的,但这些命题都可以通过相等关系的推理得出,由此衍生出对辩证法、对空间、时间和运动的观念所固有的问题进行讨论,因此芝诺悖论对逻辑学的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

“半费之讼”智者学派,所谓智者学派,就是古希腊雅典民主制时期,出现了一篇教人辩论和演讲的职业教师,他们通过对青年人的教育以达到传播哲学的目的。“半费之讼”,就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普罗泰戈拉与自己的学生签订一份合同,合同规定,学生入学时先交一半学费,当学生学完辩论方法,毕业后打赢第一场官司后再交另一半学费。

但是,学生毕业后,总打不赢第一层官司,普罗泰戈拉一着急就帮着学生打官司,并提出以下两个推理,如果帮助学生打赢官司,按照合同,学生应该付老师另一半学费;如果学生打输这场官司,按照法庭的判决,学生还应该给普罗泰戈拉另一半学费;也就是说,无论输赢,普罗泰戈拉都能得到另一半学费。

但学生针对老师的如意算盘,也提出了一个相反的二难推理,如果学生打赢这场官司,按照法庭判决,学生不应该支付另一半学费,如果输掉这场官司,按照之前与老师签订的合同,学生也不应该付另外一半学费,也就是说,无论官司输赢,学生都不应该付另一半学费。

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

其实,学生和老师的推理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从内容上看,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标准,一个是合同,一个是法庭判决,这就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规则;由此可见,这种思维对逻辑学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

此外,古希腊的诡辩观点还有欧布里德创建的麦加拉学派,此学派不仅继承了美德,同时也对苏格拉底的辩论术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辩题,其中就包括“说谎者悖论”、“秃头悖论”、“隐蔽者”、“谷堆悖论”等等,由于本文篇幅有限,这些悖论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之,麦加拉学派的诡辩触及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涉及到逻辑问题,涉及到质变和量变问题,一般与个别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都带有朴素的哲学观,对古希腊文明逻辑学发展影响很大。

春秋战国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的共性

东西方在文化、文明上有很多相似性,对于名家与西方诡辩思想来说也不例外,名家思想促进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它与古希腊诡辩思想都运用了朴素辩者法,都具有相对主义色彩,都注重概念的阐释,都利用了一些经世致用的理念,他们分别是东西方思想中孕育科学知识的萌芽,对当时的社会法律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 相对主义色彩

名家流派中具有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例如惠施的“历物十事”,“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分别指无限大和无限小,肯定了世界在空间上的无限小,“至大”和“至小”是相对的,统一的,揭示了大、小区别的相对性。又如“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太阳到正中时,就开始偏斜,生命从开始就走向死亡,由此可知,正和斜、生和死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表明,惠施已经了解到了运动的矛盾性。

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

再如“连环可解也”,惠施认为连环衔接和分解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有衔接就会有分解;此外,惠施还通过“中央”(中心)研究了方位的问题,他认为,中央只是相对于“四方”而言,宇宙是无穷的,天下任何一点,都可能存在无穷的四方,从宏观上看,宇宙没有绝对的中心,只有相对的中心。

由此可见,惠施辩证地探讨了,大和小,同和异,中央和四方,反对把事物看成是静止的、绝对的、孤立的,他认为事物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没有绝对的中心,因而他的理论具有相对主义倾向。

古希腊诡辩思想中的相对主义,我们以普罗泰戈拉为例,在《论真理》中他是这样写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因此,事物对于你来说,就是它呈现给你的样子,对于我来说就是它呈向给我的样子。

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格拉虽然强调人的感觉的相对性,但他并不是一个感觉论这,他只是以感觉的相对性为例子,来论证人的逻辑或判断的相对性;他开创了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辩证法,他的相对主义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对立观点引入到主观的思想中,使之成为矛盾;将矛盾看作是主观方面的分歧,只要这些分歧观点正确,就可以认为是成立的,从而导致了“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

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

笔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名家和古希腊智者学派诡辩思想中,具有相对主义倾向是有根源的,他们分别将道家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推向极端的结果;老子认为,万物总根源“道”是“独立不改,周而复始”,而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一切皆流,万物常新,他们都看到了矛盾相互转化的方面。

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矛盾转化的观点,表达了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对它的否定方面,因而符合辩证法的,但他们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没有把否定当作联系、发展的缓解,因而有失于思维从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推移,沿着这条单纯的否定路线走下去,就会发展到否定一切的相对主义。

蕴涵着朴素辩证法原理

  • 名家流派的朴素辩证法

我们再拿惠施“历物十事”来举例,既有相对主义色彩,又包含辩证法因素;强调了事物的“异”和“同”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关系,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要时刻根据事物的变化而灵活运用概念,这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

“大同而与小同异,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谓大同异”,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以黄马为马,以白马为非马,在这一论证中,他过分地强调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忽略了其中的联系;否认了有白马就是马,也就否认了个别就是一般,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这就走上了形而上学的诡辩之路;但公孙龙强调了个别马与一般马的区别,这就包含了个别与一般矛盾的辩证法。


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

  • 古希腊诡辩思想中的辩证法

芝诺悖论的问题本质就是一个思辨问题,其产生的意义就是使的原始辩论观念的产生;例如,根据观察,这样的观点“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全是鬼话”,以此为思考,人们就会认为,有限就是有限,无限就是无限,二者界限分明;但之诺悖论则推翻了这一结论,通过飞矢不动的思辨,完全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芝若悖论把自然界的事物和发展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联系去进行思考,这就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当这种思维模式形成习惯时,被后世学者所接受,代替了原始的辩证观念。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麦加拉学派的“谷堆悖论”,其实就是一种诡辩,用“量变引起质变”批驳这种诡辩是错误的,从一粒谷到一堆谷只是量词的变化,并不是质的变化,而诡辩者利用了量词的容量不同,“粒”不同于“堆”来进行诡辩,将“堆大于粒”看出质变的结果,结果双方都陷入诡辩,但毕竟知道了“量变”能“引起”质变这个辩证法原理。

蕴含的科学知识

极限思想,我们将名家的“辩者二十一事”命题与芝诺二分法,对龟悖论进行分析,你就会发现,这些命题中都蕴含着极限的观念;例如两分辩中,你要到达某个距离的目标,在到达这个目标之前,必须先穿越这个距离的两分之一,同时,剩下的两分之一,又可以再分出两分之一如此递推以致无穷;阿基里斯追龟也是如此,阿基里斯永远不可能追上乌龟。

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

运动与静止的思想,名家“辩者二十一事”中“簇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含有了静止与运动的思想,即飞箭有不飞不止之时,如果每件东西占据的空间与它本身相等时,可以看作是静止的,而移动位置的东西在任何瞬间,总是占据这样的空间,那么飞行的箭就可以看作不动了。

关于芝诺的“追龟辩”,可以把乌龟与阿基里斯之间的距离看作一个整体,路程可分两部分,每个部分有可看成一个可以两分的整体,这样在阿基里斯在追上乌龟之前,这段距离可以分割无数个点,阿基里斯顶多与乌龟越来越近,但永远不可能追上乌龟。这就说,芝诺在承认绝对时空和运动基础上,来批判绝对的时空和运动。

质量互变理论,古希腊诡辩思想中“秃头悖论”和“谷堆悖论”都涉及到量变和质变,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发生质变;虽然他们的思想不严谨,甚至是形而上学的诡辩;这也说明了麦加拉学派,在逻辑学中已经懂得了质量互变的原理,以及哲学当中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综述

笔者认为,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得知,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与古希腊诡辩思想,不仅是时间起源上相近,在内容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包含了相对主义色彩、朴素辩证法原理,都蕴藏着极限思想、静止与运动思想、质量互变理论等科学知识,但二者的发展路径却是截然不同的。

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后继无人,在理论上没有形成逻辑体系,而古希腊诡辩思想则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就是古希腊诡辩思想有论证结果,但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没有论证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辩”思潮其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根源,这是有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改革过程中,带来的社会动荡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生事物;原有的观念形态,等级秩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名辩思潮就是在这种名副其实的大变动社会中,在思维方式和思维规律上的反映。

在名家之后,中国的逻辑学发展开始出现断档,而与同一时期出现的古希腊诡辩思想,就有不同的命运,虽然当时古希腊学者们都无法接受芝诺的思想观点,甚至加以讥笑和排斥,但却引发了西方学者们不断深入思考;这就是古希腊人的理想精神所致,只有理性认识才能认识真理,正是在认识论上的进步,对真理展开纯粹性的思辨,从而引导了古希腊人在哲学逻辑学体系上的深入探讨,进而产生影响至今的哲学逻辑科学。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庄子》、《老子》、《战国策》、《左传》、《论真理》、《西方哲学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