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在央視採訪時說:新冠病毒有可能轉成慢性的,意味著什麼?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已經持續兩個月,身在其中的國人每天都被相關數據、新聞牽動著心。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在2月11日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轉成慢性的!”這一觀點一時間上了熱搜。

(白巖松對話王辰院士/新聞截圖)

2月6號上海醫療救治組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提出的“悶死病毒”,曾經給了人們很大信心,如今“病毒可能轉成慢病”讓許多人產生恐懼,難道以後都要像現在這樣隔離在家嗎?

為什麼新冠病毒可能轉成慢性?

解釋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王辰院士的原話:(新冠病毒)有可能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

病毒屬於非細胞生物,依賴宿主生存和繁殖,如果一種病毒的致病性很強,很快導致宿主,包括人的死亡,那麼當宿主死亡,病毒本身也會死亡,這樣特性的病毒,如非典病毒,就不容易在人中間持續傳播。而此次新冠病毒的致死率並不高,有些人感染後甚至沒有出現明顯的症狀,這樣特性的病毒躲在暗處,反而容易在人類中間悄悄傳播開。

王辰院士的提醒也正是基於病毒的特性,不過 原話中的“有可能”三個字意味著病毒轉成慢病僅僅是一種推測,並沒有確認,通過醫務人員以及所有人的日常防護,我們依然有機會“悶死”或“趕走”新冠病毒。

如果新冠病毒最終真的無法被徹底消滅,意味著什麼?實際上,我們所生存的地球,我們身邊處處都有看不到摸不到的病毒,人類至今稱得上完全消滅的病毒只有天花病毒,而被人類發現,且至今沒有被消滅的呼吸道病毒還有很多,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也許會成為其中的一員。

假如新冠病毒真的轉成慢病,我們怎麼辦?

美國出版的《病毒星球》一書提到:病毒原本就包含了兩面性,一面是能給予生命的物質,另一面則代表致命的毒液,創造和毀滅有一次完美地集合在一起……人類擅長意外地製造新病毒,然而卻不擅長清除病毒,對於人類來說,比較可控的是減少病毒造成的危害。

張文宏曾經在一個演講說提到,為什麼人們更害怕SARS?因為人們對它一無所知。病毒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對一種病毒一無所知,不知道從哪裡著手去控制。

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天新冠病毒成為慢性病毒,長期與人類共存,但只要我們瞭解病毒的特性,瞭解它的來源、傳播途徑、防控方法等關鍵問題,甚至可以研發出相關的疫苗,即使不能完全消滅它,但能控制它,也算得上不錯的結果,而對病毒的瞭解依賴於相關的科學研究。

以SARS為靈感,美國電影《傳染病》講述了一種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的致命病毒,影片還原病毒從大自然來到人類的過程:一棵樹被砍掉,樹上的蝙蝠飛走來到養殖場的屋頂排洩了糞便,而養殖場的豬接觸了糞便。當這隻豬進入被屠宰後進入餐廳,廚師在案板清理製作時,突然被餐廳經理叫走,要去餐廳和顧客合影,因為廚師未洗手,當廚師和顧客握手合影時,病毒因此得以傳播開來。

(電影《傳染病》截圖)

這樣影視化的處理向我們展示了病毒傳播的蝴蝶效應,而環環相扣中也透露著人類遠離病毒的秘密:我們需要敬畏自然,不去破壞自然;如果這一點是經濟發展難以完全避開的代價,那麼我們還可以少吃野生動物,少接觸野生動物;如果說美食的誘惑無法拒絕,那麼我們至少還可以在製作美食時,嚴格按照規則處理食材,將風險降到最低。

我們期待新冠肺炎最終被消滅掉,不再如幽靈般存在於日常生活,如果萬一真的變成慢病,長期與人類共存,持續2個多月的疫情或許也已經給了我們許多提醒,比如勤洗手,勤通風,外出戴口罩,不吃野生動物。如果說還有更長久的提醒,那就是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

參考資料:1.《新聞1+1》央視新聞頻道2.《病毒星球》 卡爾.齊默(美國)3.《張文宏:流感的死亡率接近SARS,為什麼人們不恐慌流感?》CC講壇&人民慕課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病毒是原來就有的,還是新產生的?現在普遍認為是新出現的,是某種病毒變異的產物。但是沒有任何證據。1918年,人類發現流感病毒,一百年來,流感病毒多去數億人的生命。每個人基本都被流感病毒感染過,人們並不認為流感病毒是致命性的。如果沒有其它併發疾病,流感病毒感冒不是致命性的疾病。1918年發現它,絕不能說它是那時它才出現。最大的可能是它已經存在很長時間,而且禍害人類多次,只是人類不認識它而已。新冠病毒很可能也是存在很長時間,現在才發現,而不是現在才出現。

以後新冠病毒就徹底消失了?很難說!由於它無症狀感染者很多,來源未知,很大的可能在條件合適的時候再次出現。我認為王辰院士說的很有道理,是比較符合客觀規律的。


薄利軒1


意味著人類將經受多方面的越來越多的挑戰。要不一站使其滅於萌芽狀態,要不研究出有效藥物消滅它。其長期存在,將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又一宿敵!從世界的範圍看,其成為宿敵的可能性非常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