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兒童心理健康面臨挑戰,家長該怎麼做?

當下處於疫情防控重要時期,有專家表示確診病例將會在二月末達到峰值,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疫情拐點的到來,因此在此期間還是應該注意做好防護,減少外出。現在全國各地大中小學校都延遲開學,通過課件或網絡教學方式授課。

疫情下,儿童心理健康面临挑战,家长该怎么做?

疫情下,兒童心理健康面臨挑戰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學習會因此落下,在家期間嚴抓孩子的學習,讓孩子心生反感;隨著每天居家相處時間增加,各種細小的“摩擦”都可能被放大,孩子變得愈加敏感……其實,除了此類問題,疫情居家期間,兒童心理還會面臨其他挑戰。

1、疫情防控期間,由於外出減少、活動空間狹小、作息不規律、沒有同齡夥伴等原因,容易導致兒童發脾氣、心情暴躁;

2、大人每天通過手機、電腦、電視等電子設備,過分關注各種疫情新聞,毫不掩飾自己的焦慮心情,影響到小孩;

3、家人對衛生要求過分苛刻,引起兒童緊張、焦慮和恐慌;

4、疫情期間居家時間多,家長與孩子相處過程中容易因各種“小事”產生矛盾;

5、居家期間家長總是要求學習,過度逼迫孩子學習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厭學心理,漸漸產生反抗的情緒。

以上這些兒童心理問題,都是家長在疫情期間需要特別注意的。疫情下,家長不應無所作為,但也不應過度恐慌,在家與孩子相處時要有技巧。

疫情下,儿童心理健康面临挑战,家长该怎么做?

疫情下,怎樣讓孩子更安心?

首先,家長要調節好自身的情緒,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過多的焦慮和不安;不要過度關注疫情,更不要誇張疫情的影響,避免引發強迫性恐懼,甚至導致社交焦慮等病症。

其次,父母要正確進行居家清潔消毒,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反覆提醒衛生問題,避免引起強迫性洗滌。大多孩子活潑好動,在其不經意搗亂衛生的時候,父母要有耐心教育孩子,而非大聲呵斥。

最後,家長不要遮掩著不告訴孩子,可以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嘗試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如畫畫、講故事等,向孩子講解外面發生了什麼,並告訴他們減少外出、戴口罩等,都是為了保護自己,讓自己不受病毒的侵害,讓孩子對氛圍的改變以及家人的行為有更多的瞭解,以此不斷加強孩子的心理建設。

疫情下,儿童心理健康面临挑战,家长该怎么做?

在疫情居家期間,家長應督促孩子保持良好、規律的飲食和作息,不能因為不用返回學校而顛倒作息時間,合理安排孩子每天的學習時間,既不能允許孩子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也不要給孩子安排過度的功課。此外,不要因為居家而讓孩子減少了運動,給孩子安排適當的運動,也能幫助孩子情緒的發洩。

總的來說,疫情期間兒童心理健康容易被大人給忽略,家長需要多加關注才行。此時孩子感受到周圍氣氛的變化,容易變得敏感,家長需要對此多些包容,讓孩子能夠健康度過此次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