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筷子在印度“火”了,那麼筷子的使用能改變印度人用手抓飯的習慣嗎?

alisa晶


筷子是中國的發明,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筷子的發明的確是一種衛生的進步,也代表了一種文明和智慧。古人在沒有會用火之前,生食食物基本不用考慮用筷子的問題。但生食食物易感染病菌,食物味道以及人的壽命都一定程度的影響。但當古人到了用火烹飪加熱食物的階段後,冷卻涼後再食用,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從中國有記錄的歷史來看,特別是夏商周時期,就開始了連綿不絕的戰爭,而戰爭往往有時給士兵們就餐的時間有限,在古人埋鼎做好飯後,就要考慮快速食用且不至於被燙傷辦法,一些士兵為了快速吃好飯及時應戰,就隨機從樹上採下樹枝夾食熱食物,這也就產生了筷子的雛形。

直到後來,不斷的改進,成了我們今天這種類型的筷子,從現代衛生知識來看,用筷子肯定是要比用手要衛生多了,畢竟手與外界的接觸較多,也最易攜帶一些病菌,易至病從口入而生病。從衛生這個角度來看,用筷子吃飯肯定是要勝過用手的。

印度人用手抓食物吃飯,這也是祖祖輩輩的一種習慣,這麼久的一種習慣要想改,也非同易事。但生活習慣不是宗教信仰,從理論上說所有的習慣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習慣者願意改變或者不自覺的被改變。目前,中國的筷子能在印度的上層社會火起來,主要是上層社會人士的思想意識和知識水平普通較高,對衛生的認識也高於印度低層的老百姓,古今中外自古都有“上行下效”的這種普遍現象,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印度上層社會的生活習慣,逐漸會影響到下層社會人士。

同時,作為印度最大的鄰國和最大的貿易國,大量的中印人士不斷的交往,也帶動的中國筷子文化的影響。而最根本的是筷子(或為勺子/湯匙,此更適合糊狀或湯類食物)作為一種更衛生的吃飯工具必將會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進入印度社會的各個家庭,這同時也要看印度經濟的發展情況,特別是普通老百姓要接近小康水平後,對衛生的認識才能更深入到這一個層次。


蘭戈觀察


首先我覺得中國的筷子很難改變印度人手抓飯的習慣。


使用筷子並沒有那麼簡單

不要小看一雙簡單的筷子,這可是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它幾乎可以夾任何東西,不信你讓刀叉夾個麵條,夾個豆腐看看?但是一雙筷子看似簡單,其實不好操作,我們小時候一定是先學會用勺子吃飯才學會用筷子的,因為勺子簡單,而筷子需要長年累月的使用才能熟練。說句讓大家笑話的話,我現在用筷子的方法還是跟我抓筆一樣的,所以很多東西比如丸子、鵪鶉蛋我是夾不起來的,而我是一個用了三十年筷子的人。你要讓一個沒有使用過筷子的人學會使用筷子,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學會的,我覺得大多數印度人並不會有這種耐心,有這個時間他們還不如去用更簡單的刀叉。

筷子也是一種文化

作為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印度,他們會放棄他們手抓飯的文化而改成我們中國筷子文化嗎?印度這個國家我們都知道,總是喜歡和我們對比,總是希望能夠超越我們,經濟超不過就在人口上超過,對於有著這種心理的民族是不太可能願意去接受我們中華文化的,即使顯而易見我們的更好。在印度文化中,講究純真,自然,你看瑜伽,就是這種的體現。而印度人用右手吃飯也是這個講究,他們認為用右手來抓著食物吃,感受食物的質感和溫度,那是最純真,最接近自然的事情,所以我覺得也許在大多數印度人心中認為用手抓飯吃才是最正確的。

印度歷史上被英國殖民統治近二百年,現在也是一個英語系的國家,它一直都是比較排斥東亞文化的

比如現在印度的學生選擇留學國家一般也是首選歐美國家,很少會來東亞,所以如果有一天他們要改變自己手抓飯的習慣也一定會選擇刀叉,不太可能會選擇使用筷子。


中國的筷子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文化,懂中國文化內涵的人才能喜歡上它,例如周圍的東亞國家日本、韓國、越南等都是使用筷子的,因為他們在歷史中一直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如果你不認可中華文化的還是不要去使用筷子了,只會顯得不倫不類的。

我就一直覺得我們中國人用刀叉吃牛排很彆扭,直接用筷子夾到去咬不是更方便?


叄貳貳


印度的手抓飯早已形成了一種文化,文化是很難改變的,而且手抓飯並非一種陋習,所以也不會有外部壓力去迫使這種文化發生改變。目前在印度,也只有少部分人在學習使用筷子,甚至專門找人學習中國人的用餐禮儀。這些人大多屬於社會地位較高的人或者喜歡其他國家文化的人,使用筷子只是感受中華文化的一種方式。筷子突然“火”起來也只是一種錯覺,因為印度的主流飲食文化依舊是手抓飯。


對印度文化的誤解

在我們的印象中,印度手抓飯是一種陋習,因為印度人是用左手擦屁股用右手抓飯吃,用雙手做入口和排遺這兩種事,怎麼都感覺怪怪的。但是直接用手清洗屁股早就成為歷史,現在的印度人,尤其是受過教育的印度人,他們的生活方式與中國人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沒有多大差異,印度的很多廁所也會放有衛生紙,用水清洗屁股也有了專門的水龍頭。很多國內的文章仍然將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描述為上個世紀的樣子,這也造成了大眾對印度文化的誤解。


印度美食多樣化

很多印度人現在吃飯也會用到刀叉,用筷子的人也越來越多,這與印度的飲食種類多樣化有關,說起印度的美食,想來想去也只有咖喱,例如咖喱雞、咖喱飯,再也沒有其他能夠耳熟能詳的食物。但實際上印度一直在引起其他國家的美食,亞太地區居多,歐美其次,中國菜也曾在印度引起過熱潮。因為飲食的多樣化,用餐禮儀也在豐富,刀叉禮儀、筷子禮儀都成為了印度飲食文化一部分。

手抓飯依舊是主流

但是國外美食和餐具引進並不意味著手抓飯文化的淘汰,如果你去印度旅遊,在大多數餐廳也能吃到手抓飯,印度人並不認為用手抓飯吃有多不衛生、有多奇怪。在印度點了手抓飯之後,通常情況下,服務員都會提醒顧客飯前要洗手,保證衛生安全。因為世界飲食文化的差異,餐廳也會配一套刀叉,客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用餐方式。一般初次嘗試印度手抓飯的人,很難駕馭用手抓飯吃的精髓,這是一個考驗技術的事情。當地人喜歡先將米飯糰成團或者直接捏成圓球,然後蘸取醬料或者香料喂到嘴裡。


為什麼印度流行手抓飯?

印度很多習俗的形成都與民族信仰有關,吃飯也不例外,在印度人觀念中,食物是神賜予給人類的禮物,用手進食是對神的尊重,藉助工具反而不夠虔誠。印度人之所以不用刀叉和筷子,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覺得用手抓飯時可以觸碰到食物,能夠最快最直接的感受食物的溫度,可以避免燙傷舌頭和口腔。印度人認為吃飯時的舒適感來源於觸覺,但是刀叉或筷子會影響觸覺的傳遞,讓人無法體味食物最原本的味道。


或許有人覺得印度人吃相不文雅雅、用手抓飯也不衛生,但是我們要理解的是,用手抓飯吃和使用筷子、刀叉吃飯一樣,都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文化,而文化是沒有雅俗之分的。


國際視角淺說


中國的筷子在印象“火”了,說明印度人心態改良了,知道學習先進文明瞭,這就是民族文化的革新進步。

有一個視頻我印象深刻,一個印象女孩第一次來中國旅遊,進入一次中國公廁競然哭了,據她說中國的公廁比印度一般人家的廚房還乾淨。

同一樓的一個小夥子從印度旅遊回來,人們問起了印度的風土民情,對印度最深的印象,他說了三個字:第一個是髒,滿大街的垃圾;第二個是亂,走到那裡都是亂哄哄的感覺;第三個是差,環境差、基礎設施更差。人們打趣他,為啥沒領個印度美女回來,小夥樂了,飯前、睡前進了趟衛生間,抓了屁股,飯還怎麼吃,覺還能睡的?儘管是笑談,說明印度人“髒”是印到骨頭裡的文化基因。

隨著印度的“開放改革”經濟發展,必將有越來越多的印度人走出國門,領略到不一樣的文明,印度人的這一陋習會改變的。


天道新農


其實用手抓飯只要不怕燙,也沒什麼大問題,但是架不住印度人上廁所不用紙啊。眾所周知,衛生文明方面,印度的發展是比較落後的。

露天的廁所,能洗澡又能煮飯的恆河水,乾淨的右手用來吃飯,“骯髒”的左手用來如廁等等。所以吃飯餐具方面,他們沒有歐洲的刀叉,也沒有中國的筷子。

為什麼印度人不用刀叉呢?

事實上,也不是所有的印度人吃飯都不用餐具。在印度的上層社會,富人貴族們早就意識到了這麼做是不太合適的。

於是為了體面,他們開始學習使用刀叉,有的甚至還專門聘請禮儀老師學規矩。包括現在的一些印度知識分子,他們也在嘗試做出改變。

另一方面,並不是所有食物都不能用手抓。就像我們看到包子和捲餅的時候,第一想法也是用手抓著吃,這是由食物的本身來決定的。

除去這兩種客觀因素,對於其餘大部分人獨愛手抓飯的習俗還有很多原因和猜測。

首先印度人幾百上千年來,一直把右手看作是與神零距離接觸的媒介。有人認為用手吃飯可以拉近和神之間的距離。


不過此說法也不是很站得住腳跟,畢竟印度的宗教信徒不只一個派別,可他們都是用手抓飯。

第二個原因,便於感知溫度。這個有情可原,我們用筷子也好,刀叉也好,食物的溫度並不能提前感受到。

一不注意可能就會燙到自己,但是用手卻可以把手指插到碗裡試探一下,燙手總比燙嘴好多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方便。這個方便是從很多角度來說的,不用飯後洗餐具算是一個。

還有就是以前傳統印度家庭吃飯時是沒有桌子的,通常就是一塊桌布,一家人席地而坐。

這種姿勢下,刀叉就會借不上力,不過筷子還是很方便的,但是他們沒有。不過發展到今天就是,即便有了桌子還是用手吃。


除了這些,他們的主要食物形式,就是粥羹糊糊一類,多是一些黏糊糊的物體。刀叉筷子也夾不上來,只能用手捏,然後嗦一嗦。

可能有人問了,為啥不用勺子呢?這個我也不清楚,要麼是懶,要麼是鋼鐵匱乏。

“筷子”恐怕改變不了印度人。

前面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分析阿三為何獨愛“手抓飯”,接下來就談一談在印度火起來的中國筷子。

“中國筷子”之所以能在印度大火,首先得歸功於泡麵在印度的流行。中國泡麵可以說是火遍全球了,多種口味可挑選,而且便於攜帶,只要有熱水就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泡麵。

當泡麵來到印度以後,印度人震驚了“誒呀媽呀,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吃的東西”。當然了,泡麵來到印度還是要入鄉隨俗的,於是印度人發明了各種黑暗烹調方式,比如油鍋煮泡麵等等。


但是泡麵雖好吃,它燙啊!因此印度人又拿起了來自中國的筷子,學會了用筷子夾泡麵。

但是目前為止,筷子在印度普通人的生活裡也僅限於吃泡麵,你如果端給他一碗咖喱飯,他還是會馬上丟掉筷子用手抓。

所以說,目前來看,我覺得筷子不會改變,至少不會那麼快改變印度人吃手抓飯的習慣。

畢竟這是他們根深蒂固幾百年的習俗,從世界文明誕生,其他國家開始使用筷子或者刀叉時起,印度就已經在餐具這一發展史上出現了斷層。

說不通的道理他們能給你講一大堆,每個藉口的宗旨就是我只用手。如此強大的意志力,我們企圖用外來的泡麵和筷子來開化他們,著實有些困難。


史之策


中華民族是最智慧的民族,用兩根竹木棍就輕鬆解決吃飯的問題。當然,對於不用筷子的民族來說,他們是難以理解我們筷子的。聽說歐美人就笑話中國人的筷子過於簡樸,不像他們的刀叉那樣鋥亮具有質感。可是歐美人就不明白,我們使用的筷子可以就地取材,而他們使用的刀叉卻需要隨身攜帶,一旦忘帶,就只能下手抓飯。

假如一個歐美人和一箇中國人同時處於沒有筷子也沒有刀叉的情況,中國人完全可以取兩根樹枝或竹條夾起食物送到嘴裡,而歐美人則只能下五爪抓著吃,假如附近沒有水源,手抓飯菜是極不為生的。因此,中國人使用筷子是人類智慧發展的最高級別,全世界人都應該跟中國人學習使用筷子。

不過,現在世界上還有一些既不會使用筷子,也不會使用刀叉的民族,這些民族分部在非洲、印度、南美和阿拉伯地區。在這些民族看來,直接用手抓飯菜是最安全的,印度人就認為,用手抓飯菜可以先感知飯菜的溫度而避免燙傷口舌。其實,我們觀察發現,凡是用手抓飯的民族,大多生活在落後的國家和地區,他們的行為始終帶著原始人類的痕跡。因此,說不使用刀叉和筷子的民族為落後民族並不為過。

雖然在中國人的印象裡,印度人都是用手抓飯吃,其實,印度的貴族都是使用刀叉的,因為印度貴族多是來自歐美的白人。而且凡地位高的印度人,他們都接受了西方文明。近年來,隨著中印兩國民間文化的頻繁交流,印度人對中國的飲食文化很感興趣,很多印度人的留學生就學會了使用中國的筷子,吃飯使用筷子在印度上層社會也成為一種時髦,但大多數底層印度人還保持著用手抓飯的進食習慣。

中國人使用筷子和歐美人使用刀叉與各自的飲食習慣有著很大的關係,歐美人的食物,麵包放好幾天,抹上果醬或奶油,切一點冷牛肉,整一盤土豆泥就開吃,幾乎是冷飯冷菜,即使沒刀叉,用手抓也沒問題。而中國人喜歡熱火朝天地就餐,火鍋煮得沸騰翻滾,熱氣騰騰,誰敢用手去撈熱湯裡的食物呢?中國人還喜歡吃麵條,除了筷子,其它用具也挑不起來。筷子便成了就餐最好的用具了。

印度人為啥要用手抓飯?這是一個進化階段的問題,人類在原始社會幾乎都用手抓著食物往嘴裡送,可是,燒烤得很燙的食物是不易用手直接抓的,於是,便有人設法用工具將食物從火堆裡拿出來。歐美人的祖先用尖利的樹枝去扎,中國人的祖先則用兩根木棍去夾,最終,歐美人發展出了刀叉,中國人發展出了筷子。在中國人和歐美人都在設法用用具取食時,由於非洲、印度、南美和阿拉伯等地區處在熱帶,他們的食物多來自採集植物果實,因此,不需要燒烤,也就沒有燙手的情況,直接拿著食物往嘴裡一塞就行,這樣一來,印度人便形成了用手抓飯的習慣,想改也改不掉,一直保留到今天。不過,今天的印度人看著中國有很多美食,卻因自己不會使用筷子而無法享用,於是便學習起了使用中國筷子。


若愚趣談


中國的筷子只是在印度上層社會中火了,正式餐使用筷子的現象越來越常見,甚至請了中國人教怎麼使用筷子,以及一些基本禮儀。但是私底下還是喜歡用手抓飯吃的,至於中低層的人群更是如此。

哪怕筷子再怎麼火,依舊不能改變印度人的用餐方式的。為什麼呢?要從3個方面說起。

1、印度受英國殖民影響了一百多年,刀叉都不能改變手抓飯的傳統,何況“新興”的筷子呢?加上筷子使用難度比刀叉更大,一時半會學不會的。還有在普通家庭中,他們用餐是席地盤腿而坐的,用筷子很不方便,不信,您自己試試看,感覺很彆扭的。



2、我們感受食物的“色香味”,用到的是眼睛、鼻子、味蕾,而印度人則多了一種“觸摸”。他們認為美食是一種感官活動,觸覺是非常重要的體驗之一,能感受到食物的溫度,以免被燙傷,和體驗帶來的手感,零距離與食物來一場迴歸自然、最原始的接觸。所以印度人覺得筷子雖然使用熟練的話是很方便,但是阻隔了這種感官享受,不符合大自然的規律。

第二方面的原因是由文化的差異引起的,對此不做評價。印度人用手吃飯有一些講究的:



①、用餐前比須充分洗手,之後擦乾淨,認為比任何餐具都衛生健康。

②、無論什麼時候吃飯都必須用右手,左手只能倒水端酒。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純潔”的,即使是左撇子也要用右手進餐,否則是不禮貌的表現。

③、餐後端上來檸檬水,並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了洗手的,去除食物殘留的異味。

④、我們印象中的印度菜多數是“糊糊狀”,其實跟手抓飯習慣有關聯的,能更好的裹著餅和拌著米飯同吃。說到印度米飯,也跟此道理相同,他們的米飯顆粒飽滿而鬆散,手抓時不黏手,散熱快不燙嘴。



3、宗教信仰,印度有多種宗教並存,認為手抓飯是神聖的,所以從古流傳至今。

我們何必強求印度用筷子呢,世界因飲食習俗差異而豐富多彩。中國筷子的凝聚著智慧、兒女情長、禮儀、方便性等,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得到。

佘小廚(完)


佘小廚


筷子在印度再火,估計也改變不了他們手抓飯的習慣,一般檔次飯店或者高級酒店,會選擇刀叉。估計筷子在他們的眼裡,可能還不如學習一種技能簡單。



可能只是在少數人眼裡,會覺得他們很不乾淨。一般東南亞許多國家都有手抓飯的習慣。這與各國文化有很大關係,只是在我們國人眼裡看著確實有點噁心啥的。尤其是喜歡吃加了咖喱的黃油,來拌飯,看著跟翔差不多。


他們如果使用筷子,還要調整他們的飲食。因為他們更喜歡把各種菜品做成糊狀,就連國家重要宴會也是如此。剛開始接觸外國人時,是在鄰國,看到手抓飯直接就是倒胃,其實中國人也有手抓,比如手抓餅,手抓羊肉。但他們那是各種糊糊,關鍵還是黃黃的,紅紅的一盆盆。

如果吃火鍋,估計叉子更容易接受。因為叉子使用不難,筷子也是需要技巧的!


歷盡紅塵體悟人生


印度人並不是所有人都用手抓飯的。

這就如同外國人說我們都吃米飯一樣可笑。

對印度還是要一分為二,不能把印度看成一個完全一樣的面孔,也就是說印度和我們一樣,是一個多種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國家。不同地域不同人種的生活習慣差異不小。

因此,談印度文化和印度飲食的時候,切記不要一概而論。

印度總理莫迪這麼多年對印度文化在國際上大力推廣,比如瑜伽啊,比如印度旅遊等,讓印度形象有了很大改觀。

看來他以後應該也多介紹印度飲食才能打破很多人的固有觀點了哈哈!

還是那句話,做個類比——

如果外國人以為每個華人每天都吃米飯,那不是貽笑大方了嗎?

我們很多地方連除夕夜都不吃餃子,而吃湯圓呢!或許很多國人連這個差異都不知道吧!

這還是漢族地區。要是少數族裔地區的風俗更是千奇百怪。

因此對印度也要多元視角來看,認為印度人吃飯一概都用手抓,太想當然了。

很多印度人,特別是印度大城市的居民和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群體,他們很西化的,正餐都是要刀叉和湯勺具備。

叉子使用的最多,或許類似我們的筷子。

大部分印度菜也主要是青菜類和雞肉類,而且還有湯湯水水,比如咖喱之類的,所以勺子使用率也很高。

在這樣的飲食中,你讓他們用筷子,其實還是不太方便的。

至於手抓,主要有兩種:

一是一些下層和農村地區的習慣。你讓他們每頓飯都給每個人準備吃用西餐用的刀叉,這也不現實。

二是不同菜品吃的方式不同,有一些就是用手。比如吃餅或者某些小食,沾著咖喱吃會用手,其他的還是正常餐具。

至少木叔和印度朋友們交流的時候,沒有見到一個人每天用手抓飯吃的。

所以無論是手抓飯是習慣還是偏遠地區的一種特色,這可能都會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逐漸發生變化吧!


木春山談天下


上下可以輪著來 左右一定要分清

中國的筷子在印度“火”了嗎?看到這標題,本大仙又不淡定了,心說:不對吧?這才沒幾年啊,本大仙的足跡到過印度的大城小鎮,餐館去過幾十家,沒見到誰家用筷子的……於是給在印度的朋友聯繫了一下,人家第一反應是覺得本大仙吃錯了藥,要不幹嘛就印度來討論筷子呢?這跟從海南收購煤炭到大同去販賣,或者從喀什收購海鮮到大連去販賣,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筷子,不是象棋,說是中國人發明的,連印度人都承認。當然韓國人承認不承認,另說。畢竟韓國人急了眼,就連瑜伽都說是他們的祖先發明的,就連咱們大河南的老子李耳先生都能給改成韓國籍,更別提一雙小小的筷子了。不過要說印度人為了使用筷子而改變用手抓飯,只要是打不死,本大仙就信。怎麼說呢,這個難度跟讓印度人如廁之後用手紙、而不用手指,是一樣一樣的。你能讓印度人用手紙而不用手指?不能吧。所以說,你也沒法讓印度人習慣筷子而放棄用手。

筷子是個什麼東西

筷子不僅是一種餐具,還是一種文化,一種禮儀,一種象徵,一種傳承……

四千多年前,大禹同志忙著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所以不慌不忙地坐下來吃飯也就成了一種奢望。為了提高吃飯的速度、提升工作效率,正是大禹的治水團隊最早使用樹枝撈取煮熟的食物吃。要知道,當時的老百姓吃飯還都是用手抓呢,講究一點的、條件好點的家庭,才會用勺子和叉子吃飯。換句話說,兩根樹枝,才是筷子的雛形。這時候,筷子就是餐具,沒啥好講的。

可是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紂王這裡,筷子這個東西就完全變了味了。酒池肉林,山珍海味,當然不可能再用木棍竹棒對付了。怎麼辦?商紂王和狐狸精都是不差錢又敢花的主兒,金筷子銀筷子都不再有吸引力了,而是用象牙製作筷子,用犀牛角製作酒杯,這才是成龍配套嘛。那麼到了這裡,筷子就不再是餐具了,而是成了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窮人用得起嗎?富人敢用嗎?

說筷子是一種文化標的物,兩根小竹棍承載著數千年的中華文明,估計會有人覺得本大仙有譁眾取寵之嫌。但世界上受到中華文化圈影響較重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朝鮮、韓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老百姓都有使用筷子的傳統和習俗。反之,受到中華文化影響較小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就比如印度,除了中餐館之外,就沒有人使用筷子了。

咖喱飯不懂中華餐

飲酒無菜,不如活埋;光菜無酒,不如沒有。中國人是熱情好客的,從古至今,請客吃飯必須講究。甚至是有條件要講究,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得講究,所以才有了“酒席”、“宴請”這種中國人司空見慣、外國人不明覺厲的詞彙。

換一種說法就是,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獨樹一幟,不是孤陋寡聞的老外可以比擬的。這一點,拿中印兩國的飲食相比就非常明顯了。中國有八大菜系、上百分支,各有各的烹飪規矩和招牌菜品。中國的大餐招待貴賓,那真是既有面子又有格調,而且還能滿足各種刁鑽口味對美食的追求。比如典型的滿漢全席、西北全羊宴、東北百雞宴、江南全魚宴,那都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煎、炒、燜、炸、燉、煮、燒、烤……二十八般基本加工廚藝,令老外們聽著就是一臉懵逼。而印度的飲食,似乎只能歸類為小吃,再說難聽點就是狗肉包子上不了席面,除了各種咖喱料理就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

也許是印度人全民信教的緣故,而幾乎所有的教義都不贊成(起碼是不宣揚)酒文化。無酒不成席,不成席也就不必那麼講究,所以他們的飯菜才過於單調乏味。你想都是一些雞零狗碎的東西,用筷子夾實在是不方便,甚至用勺子舀都不夠高效,所以最為方便快捷的,當然就是用手抓了。何況吃大餐就要有相配套的高雅餐具(比如筷子)才看著舒服,也是對彼此的一個尊敬,哪能衣冠得體的先生們女士們端坐一起,像一群猴子似的爭先口後下手抓著吃呢?再說這下手抓、它也不衛生啊,何況印度人還是習慣用手指的,這要是萬一一著急用錯了手指頭……細思極恐!

印度人是很自信的

飲食習慣是受到經濟條件、歷史傳統、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等多種因素影響制約的。印度人有著“謎一般的自信”,大事小情一般都是瞄準銀河系最高標準,所以他們肯定是不服氣的。就連人類登月和研製(根治)癌症藥品,這被公認為21世紀人類最難攻破的兩大科技難關,印度人都敢叫板中美俄等世界強國,倒排工期,大肆渲染。更別提這小小的筷子了,老子就是不稀罕你們這破玩意,就是高興抓著吃,你愛咋咋滴。明天還是吃火鍋,後天還是塗燙傷膏,不服你接著請客啊!咱看誰標的過誰?沒辦法,印度人就是這麼個性,不服不行!

舉個例子說吧,印度人習慣性隨地大小便的事,印度政府治理了這麼多年了,請問成效在哪?莫迪自詡印度有史以來第一明君,工作能力不可謂不強,獎懲力度不可謂不大:不僅命世界第一影視基地寶萊塢,專門拍攝了一部旨在宣傳“只要家裡修廁所,印度美女就嫁我”為主旨的狗血大劇《廁所英雄》;而且不惜投資在新德里等大城市的大街小巷修建了一批公廁,為了鼓勵國民到廁所解決人生三急問題,甚至出臺了現金獎勵標準。然並卵。所謂叫好不叫座,印度人嘛,看看也就是了,認真他就不是印度人了-------還是隨時隨地,以五穀輪迴的方式,與天地溝通,向眾神獻禮。

事事處處定位為“超越自我”的印度人,有什麼理由參考鄰國標準,改變“吃飯神器”兼“如廁神器”------左右手呢?哼,筷子?別逗了……

美哉,開掛人生!壯哉,印度阿三!

總之,外國人一般都把筷子當成一種紀念品來收藏的,就好比我們收藏日本和服而並非為了穿一樣的狀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非我族類,使筷更異!就比如說韓國人吃麵條吧,他們也是用筷子,不過是一手拿筷子挑,同時另一手拿剪子鉸……喵了個咪的,看來果然是山頭大了,什麼螃蟹都有。本大仙就想,這是韓國人吃麵條,好歹也是吃了這麼多年了,筷子也是用了這麼多年了;要是換了印度人吃麵條,真要是讓他們用筷子而不能下手抓的話,估計得先準備好了人字梯才成。

關注本大仙,世界真好玩。歡迎點擊本號“連載”,鑑賞長篇玄幻小說《天外魔鏡》,謝謝加關注、加書架圍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