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集约化养殖牛蛙?有何特点?

最帅二亮子


我之前有参与过牛蛙的集约化养殖技术攻关。所谓集约化,其实就是尽量利用最小土地资源做到最大规模的产出。但事实上,牛蛙养殖的没落就是因为不科学地一味追求集约化。我先说说牛蛙为何不适合做成集约化,这也是导致牛蛙被禁养的原因。

1. 牛蛙的病害多。作为两栖动物,牛蛙既会感染陆生病原,也会感染水生病原,并且还是大量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此外,牛蛙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南美引进国内养殖后,种源就基本没再外入,所以种源退化非常严重,一代体质不如一代。加上一味追求利润,高密度养殖,所以病害问题从三个层面叠加,牛蛙成为了养殖中病害最多的品种。病害多,又想高密度养,就只能靠药物治疗,所以抗生素基本停不下来,既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又污染了周围水质。

2. 牛蛙是外来物种。高密度养殖下,牛蛙的病害很严重,但牛蛙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当从养殖池逃生后,会立即抢占生态位,破坏我国本土的生态环境,导致我们本国的物种消退。

3. 牛蛙养殖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我国牛蛙养殖最早集中在福建一带发展,前些年福建全省禁养后,广东潮汕地区成为主养区,现在潮汕地区也实施禁养,牛蛙养殖就散布在广西,江西,湖南等地。整个牛蛙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大型龙头企业,厦门曾经有一家企业做牛蛙饲料,但也没几年就转向了。所以牛蛙一直是民间养殖户经验型养殖,没有规模,没有规范,所以才出现了上述两条的问题。

现在国家的发展趋势一是要保证食品安全,二是要生态友好,传统不规范的高密度散养形式只会逐渐衰退。如果要参与牛蛙产业,先要有足够的规模打底,再以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来布局,才有可能做好!


搜忆


集约化养殖牛蛙具有养殖周期短、高产稳产、节地、节水、节省劳力等优势,同常规养殖有实质性的区别,并可以有效地排除不利的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改变牛蛙只食活饵的条件下,经5个月的饲养,每平方米可产成品牛蛙10千克左右。




那要如何集约化养殖牛蛙呢?

一、集约化养殖的条件要求

(1)蛙池大小:集约化养殖的蛙池面积宜小不宜大,一般面积与成活成反比,每个池面积以3~6平方米较适合,蛙池以水泥砖混结构,池高0.6~0.8米,并具备有排灌水设备和防逃措施。

(2)蛙池样式:池中有悬浮式的饲料台居中,饲料台面积约占池子面积的50%以上,可供蛙活动或摄食,以利于高密度养殖。

(3)超常的浅水饲养:蛙池内正常水位一般为0.2米,如果开展立体养殖,可在池上搭设葡萄架,既给牛蛙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又可利用空间差增加效益,在有遮阴条件下夏季的水位也不必提高。

(4)强化投饲:强化投饲是加快生长,满足牛蛙营养需求的重要措施。

(5)水质要求:集约化养殖牛蛙的水质要求不太严格,一般酸碱度为6.5~8.5均能适应,水体含有轻微的氯气也不会影响牛蛙的生长,所以可以直接加注自来水。使用池水时应有过滤装置,防止病菌和敌害的侵入。并且应有阳光照进池中,阳光是保证牛蛙骨骼正常发育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阳光照入也可采用白炽灯补充。

(6)蛙种要求:集约化养殖牛蛙宜投放20克以上的蛙种,20克以下的幼蛙可在常规池中培育,如采取接力式的养殖方式,也可在集约化池中投放蝌蚪,采用这种方法,每平方放养蝌蚪不应超过200尾,而且不宜过多投喂动物性饵料,以免变态幼蛙个体太小。


二、集约化养殖的管理

集约化养蛙的关键技术是驯化牛蛙食商品饲料,其基本方法是要做到方法适当,饲料适口,密度适合,温度适宜。牛蛙有摄食活饵的天性,但这并非是因其眼睛部位过高的生理特征所造成的,通过实验证实,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完全可以驯化牛蛙全部摄食死饵。

(1)在集约化养蛙池中,采用定时、定位、定时、定人的方法,使群集于高密度环境中的牛蛙,别无选择地接受人工投饲:根据试验得出的结果,驯化牛蛙摄食死饵,不受个体大小的影响,而只是受饲料适口性的制约。20克以上的牛蛙适口饲料比较易得,故驯化牛蛙以20克以上幼蛙为宜。

(2)幼蛙投入池的初期,因对新的密集环境暂时性不适应,入池后一两天可不投食,到第三天开始驯化:驯化时可选用新鲜小杂鱼为饲料,饲料鱼的大小,以长度(从嘴尖至尾尖)不超过牛蛙蹲伏状体长的1/2,其宽度小于蛙的口裂为限。饲料台上保持1~2厘米的浅水,使投入的小杂鱼稍显浮动,驯食的头两天饲喂量不宜多,可掺杂部分活鱼虾加以引诱,然后循序渐进地减少活饵量增加死饵量,直到形成激烈的集团争食效果,全部摄食死饵,驯化时间一般为1周左右。

(3)驯化摄食死饵必须在高密度放养状态下才能显现效果:初期投放体重20克幼蛙密度为每平方米200只左右,个体达到50克时,密度为每平方米120只左右,个体达到150克时,密度为每平方米60只左右,个体达到300克以上时,密度则不超过35只,基本达到饱和密度。密度太稀,不利于驯化摄食,密度过大又会减少蛙的正常活动空间,造成蛙与蛙之间相互侵扰,影响正常生长。

(4)控制水温:牛蛙是变温性冷血动物,温度对牛蛙的代谢机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蛙摄食强度随温度的升降而增减。水温低于18℃,不易驯化。驯化摄食死饵的最适水温为20~30℃,当水温低于15℃或高于33℃时,牛蛙摄食减少,甚至不食。

(5)灵活投饲:驯化投饲应视蛙体大小灵活调整日饲率,在6%~7.5%之间。幼蛙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可实行多次投饲,日饲率相对比较高,成蛙阶段体重150~200克时生长最快。按季节顺序,从4月份开始饲养到8月份收获商品蛙,5个月时间,平均蛙体重量可达300克。

(6)饲料选择:集约化养蛙的饲料若以小杂鱼为主,每4.5千克鲜品饲料可长蛙肉1千克,干品小杂鱼也可喂养,但其质量不及鲜品好,每3千克左右干鱼才能长蛙肉1千克。在饲养过程中若中途由投喂鲜鱼改为干鱼,须有5~7天的适应时间。

(7)分级管理:集约化养蛙,牛蛙的生长速度快,分级管理是一项重要措施,每一组池的牛蛙,间隔20~30天按大、中、小分级调整1次。长时间大小混养,个体悬殊过大,一旦饲料短缺,即可能发生大蛙残食小蛙现象,在密集环境下,即使投饲量相当充足,弱小蛙在强大蛙面前也会表现出避畏、怯食。

(8)饲料多样化:集约化养殖的饲料尽可能多样化,以满足牛蛙对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需求。鲜品饲料除鱼类外还可投喂切成条状的动物内脏、蚌螺肉、鳝鱼头尾等,干品饲料除干鱼外还可投喂干虾、蚕蛹及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等。

(9)勤换池水:集约化养殖的牛蛙,饲料摄食量大,排泄物相对比较多,加之部分残饵沉入水中污染水质,因此养殖池水应该经常更换。春、夏季一般3~4天换1次水,夏季每天换1次水,盛夏气温达35℃以上时,中午就加注一些清水。


集约化养殖牛蛙的特点有哪些?

牛蛙的野放或池塘散养情况下,具有穴居、昼伏夜出、摄食活动等习性,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牛蛙的一些生活习性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适应了高密度放养、人工投饵等。

1、生态适应特性:集约化养殖池中牛蛙的活动限制在饵料台与水域之间,不仅能量消耗少,有利于快速生长,而且极有利于对牛蛙进行驯化。当气温达到22℃以上时,牛蛙昼夜蹲伏在饵台上,只是偶尔入水湿润身体,气温升高到34℃时,牛蛙全部离开饵料台,漂浮于饵料台边的水域里,躲避高温的侵袭。避开午间暑热,在早晨或傍晚投喂饵料,牛蛙照样能正常摄食。

①性情温顺:在池高不足0.7米的情况下,不加围栏设施,在5个月饲养期内竟无一蛙跳逃。个体较大的牛蛙甚至可以任凭饲养人员用手触摸,拿一条饵料鱼伸向牛蛙,牛蛙敢于爬过来张嘴咬而吞之。牛蛙具有一般蛙类的适应性。也许,这正是牛蛙成为养殖品种的优势之所在。

②对光线极其敏声音反应迟钝:当牛蛙在晒太阳时,距离蛙池2米远,用手稍一晃动,手在阳光下的阴影投到饵台上,即可使牛蛙受惊而纷纷入水,但是,同样情况下距离蛙池2米远敲击铁盆,牛蛙却基本无大的反应。

③蛙色不同:池塘养殖的牛蛙,体色一般为绿褐色,集约化池中的牛蛙,体色多呈棕黄或棕黑色,这可能与水泥池壁和饵料台的颜色较深有关。若将水泥池中的牛蛙放到池塘中,其体色可在数小时后渐趋变淡,变绿,反之将池塘养殖的牛蛙捉入水泥池,数小时后其体色迹逐渐变深,变黑。

2、摄食特点:一些资料的惯常说牛蛙具有夜间摄食的特殊视力。如推迟投饵时间,在能见度极低的黄昏时分投食喂蛙,牛蛙仍能正常吃食,饵料台上剩余的饵料,待第二天清晨检查,已全部荡然无存。集约化养殖池中的牛蛙,每天按照6%的日饲率投喂,可以达到满足牛蛙摄食需求又无浪费的效果。如再增加投喂量,牛蛙一般不再留恋,即或是很适口的饵料,牛蛙也只是咬在口边用前肢把它玩一阵,然后又吐出来。也有少数蛙勉强超量的,但第二天的摄食量则明显下降,个别的蛙超量摄食后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身躯胀若圆南瓜形,一连几天趴伏饵台不吃不动,数日后即造成死亡。

3、牛蛙生长特点:从幼蛙到成蛙5个月饲养期,均重可达300克以上,平均月增重可达60克。但是集约化养殖池中的牛蛙必须定期及时分级,否则大小之间的差距会拉大,从而影响到总体增重效果。集约化养蛙池所作的小面积设计,旨在便于分级管理。

4、牛蛙性成熟:集约化养殖池中常见一种脱膜现象,即蛙的全身蜕下一层透明的膜状软皮,脱膜时蛙静静的蹲伏在饵台上或漂浮于水中,两前肢慢慢地从背部开始往头前抹扯膜皮,并依靠身体的伸缩,逐渐将软膜脱至四肢的趾尖,直至全部脱下。这种脱膜现象,在生长旺盛的蛙群中连绵不断地出现。进入冬季后脱膜现象减少直至停止。病蛙和瘦弱蛙不见有脱膜现象。经解剖发现,集约化养殖的雌蛙,体重达到350克时,其腹内左右两上卵巢均只比蚕豆稍大一点,尚处于幼萌状态。4月初入池的幼蛙,到6月下旬,少数长到250克以上的雄性牛蛙,即陆续发现鸣叫声。


集约化养殖池中发生抱对现象时,被雄蛙箍抱在底下的雌蛙发出唔唔的叫声,沉入水底后仍能从水底发出叫声。在集约化养殖的高密度环境中,雌雄牛蛙只是有抱对动作,未发现有产卵现象。

我是【鄂西小浓人】,更多关于种植、养殖方面的问题,请点击上方关注按钮,共同学习。

鄂西小浓人


主要分为两种吧,简单介绍一下:

一、池塘养殖

(1)产卵池又叫亲蛙池,池水深度20-30厘米为好,水面约占全池面积的1/3,靠水处应筑成斜坡,以便于亲蛙上岸栖息。产卵池的面积要大,为便于视察亲蛙产卵情形和采卵,其面积一般为15-30平方米的方形池。夏日应留意遮荫,水中有水草。

(2)孵化池一般为水泥池,不用太大,2-3平方米便可,水深20-40厘米,池底最好铺上6厘米厚的沙子。面积小的养蛙场可以用蝌蚪池取代或在产卵池中放置网箱进行地孵化,或挖土坑铺薄膜制作暂时性孵化池。

(3)蝌蚪池最好也建水泥池,也可建土池。蝌蚪在孵化池中稍养大后移入蝌料池。蝌蚪池的面积宜稍大,一般为20-30平方米,水深30-80厘米,此规格易掌握水质和便于管理,池太小水质易变坏。蝌蚪池的池壁坡度宜小些,池中可种一些漂浮性水生植物,水面下10厘米处设置饵料台。

(4)幼蛙池可专门用来养殖变态后2个月的幼蛙,这个时候的幼蛙捕食能力较差,要加强关注,是人工驯食诱饵的好机会。幼蛙池制作面积不宜过大,要按养蛙数、管理难易来建设,水面占1/4,池水深15-40厘米。

(5)商品蛙池主要用来养殖2个月以上的幼蛙和成蛙。蛙池规格大小因养殖数目和养殖方法而异,如果是野外散养,则不需要专门建设商品蛙池,只需将水库、池沼、江河、稻田等略加改建,便可作为商品蛙放养基地。

如果是集约化精养牛蛙,就需要制作商品蛙池,外形多为长方形。且数目要多,以便于不同规格虾分养。池的大小没有特定的尺寸,水深保持在40厘米左右,夏季能达80-100厘米水深。一般水陆面积为3:2为好,若为流水养殖,水面面积可适当增添,以加大养殖密度。池壁应具有一定的坡度,池周应有窟窿,以便于牛蛙上岸和栖息。若在室外,养殖池还需要搭遮荫棚。

(6)种蛙池主要用于高密度养殖产卵量高的壮蛙,待发情期再移入产卵池。种蛙池的规格可与商品蛙池一样,不宜太大,以便于投食和视察发情情况等。

二、稻蛙模式

稻田是蛙类的自然栖息场所,适于牛蛙的生长发展;蛙又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因此,稻田养蛙,既可淘汰水稻病虫害,又能增添效益。

1.稻田选择。养蛙稻田要求天旱不缺水,雨涝不吞没的地理位置,宜选择水源丰富,排灌水利便,保水性好,田埂宽而稳的稻田。面积以666~1300平方米为好。

2.稻田清整插秧前,稻田要1次施足肥。混养蛙种前,加高加固田埂,并在稻田挖“十”字形或“田”字形掩护沟,沟宽60厘米、深50厘米以上。也可在进排水口和稻田中央挖几个2平方米以上、深80厘米的掩护坑,以便在晒田、临时缺水或喷施农药时,为蛙提供临时庇护场合。

3.防逃装置。蛙类擅长腾跃,尤其是牛蛙,跳高可达1.5米。因此,做好防逃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防逃设施包括防逃墙和防逃栅栏。

稻田周围的防逃墙,可用自制的塑料窗纱或塑料薄膜搭成,底部埋入土中15厘米,全部防逃墙略向内倾斜为好。设置防逃墙时每隔1-2米打1个木桩,固定防逃墙。

4.蛙种投放。宜在插秧后2周,一般每100平方米放养20克/尾的幼蛙300只。也可同时混养一些鱼苗,作为蛙种的鲜活饵料。

5.日常管理

(1)牛蛙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范围很广。混养的种蛙没有经过驯化,应投喂活饵。可用人工收集的一些蝇蛆、小鱼虾、蚯蚓等活饵料投喂,还可在稻田中装置日光灯诱捕,以增补活饵。经过人工驯食的牛娃也可以摄食配合饲料,因此前期的驯化工作非常重要。

(2)养蛙稻田水深应保持在6-15厘米,以确保蛙的正常生长和运动。

(3)谨防敌害,稻田中蛙的敌害较多,如黄鳝、鱼、泥鳅、蛇、老鼠等,需实时扫除。

(4)慎施农药,稻田养蛙后,因为蛙能大量捕食害虫,其他病害也较少,一般不喷施农药。如需施药时,宜选用低毒农药。


锋行天下予


集中养殖牛蛙好处多,1.养殖场规划好,2.土地挖坑方便,3.水坑深度一样,4.人员劳动强度低,5.进苗多,买网子,喂料板价格低等。6随时随地观察牛蛙生长,7.客户需求方便集中出售这样大单可以接受。8.可以在互联网进行宣传,不会错过机会。10.面积大可以办理牛蛙培训基地,学习,参考。11.可以带动当地牛蛙市场。


联合小逯


首先,现阶段如海南,冬季养殖牛蛙采用搭大棚养殖,一般是利用当地盛产的竹子和五色布搭建,水池采用黑膜铺地,留有排水沟,养殖苗种与饲料供应商合作,成品牛蛙卖给饲料供应商,赚取中间差价。


信大叔


不是说了不给吃牛蛙了吗?


用户9029350170229杰


集约化养殖牛蛙,首先要考虑排污能否解决,再者是药藏,如果这两个问题能解决,这个行业还是有发展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