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在说孔子对友情的态度吗?

小仙仙贤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过来不应该高兴吗?(应该高兴)。这句说的是礼,“乐”字解释为展现高兴的意思。孔子这里的意思是礼由心生,你内心高兴也要展现出来方为礼,从而才能达到礼节的目的尊重,这样你的朋友也会很清晰的感知到你的高兴和尊重,同时也会有所回应,双方从礼的展现延伸到心与心的交流岂能不悦?




最后一缕春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出自先秦的《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赏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雪落青松


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确实表达出孔子对朋友热情好客的态度。但如果联系这句话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我们会发现“有朋自远方来”背后有更丰富、深刻的含义。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本章是论语开篇第一章,被宋明理学家朱熹称作“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其重要性决定了:对本章每句话的理解,不能是孤立和表面上的。

有人说如果联系前一句来看,与其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在表达对朋友的热情,不如说是对“求学”的热情。

因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在类比前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两句话连起来意为:时常复习学过的东西是件很愉悦的事,就像与老朋友重逢那样令人高兴。所以是在借对朋友的热情,来类比对求学的热情,归根结底说的是求学而非朋友。

亦有人说,如果把这三句话连起来看,说的不仅仅是孔子对求学的态度,还包括孔子对自己所学是否被世人所接受后的反应。

从这个意义来看,整章可理解为:我学过的东西被社会采纳了,反复践行是件很愉快的事;即便这些所学主张没有被社会接受,但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来和我一起欣赏,这也是值得高兴的;即便朋友也不能理解我所学,但我不会因此而生气,也不失为一个君子。

综上所述,如果将“有朋自远方来”和上下文联系起来去理解,会发现更丰富的含义,我们在认知过程中若能做到这样,就能做到举一反三了。


东方国学


有朋自远方来,不也乐乎?出自论语十则,论语十则是以孔子曾子及子贡对话的形式,充分阐述儒家对知识学习、处世哲学、人生态度的经典论述。影响中国几千年,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有朋自远方来,不也乐乎。这一句话简单直白,朋友从远方而来,一杯茶,一壶酒,相谈甚欢,不也乐乎?孔子的话饱含人生大智慧,绝不仅仅只是字面意思。孔子早年,四处云游,兜售平生所学,说的天花乱坠,听得心悦诚服,可是君主士大夫听完,好像一阵风吹过去了,孔子甚至于连一顿饭都没有,饿得慌。这一句话放在论语里,放在论语十则里,放在孔子及儒家学说里,特别是孔子的人生体验里来了解,来体会,来反思,才能够读懂。

“学而时习之,不也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也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也君子乎?”这是论语十则开篇第一段话,在这一段话里我们来理解“有朋自远方来”,孔子的人生无非就是做学问,交朋友,做君子,至于圣人是后人的评价了。这也是后世圣贤贤达及天下读书人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孔子告诉我们朋友及友谊的重要性,孔子籍此告诫天下读书人,做学问绝对不是关起门来读死书,而是广泛结交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

有朋自远方来,不也乐乎。不仅仅只是读书人如此,我们所有人概莫能外,人是群居动物,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有社会的地方就有矛盾,就会有朋友和敌人。

朋友来了有美酒。


水口村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多人可能对此了解甚少,但我们肯定知道这其中包含了孔子对新来的朋友欢迎与热情,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来一个朋友就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讨论学问的机会,当然不亦乐乎了,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强调是远道而来的朋友,因为平常的见闻和知识会局限在一国一地,远道而来的朋友,可能生活在美国、法国等国家。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各国新鲜的见闻,增强我们的学问,了解别人的风俗和特点,从而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不应该快乐吗?因为孔子谦虚好学、从不疲倦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被后人称颂为万世师表。


周姬昌


出自——《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意思: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

现在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意思拓展更有利于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岁月789


从孔子的生平来看,大部分时间是如丧家犬一样去找朋友,而不是朋友找他,因此愿意应该是一种心里暗示,我这个朋友来找你,你不应该感到高兴吗,正话反说。孔子不想麻烦爱人,但又不得不麻烦别人,因此只好心里先默念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才能心安理得的去找朋友。


凡人评论热点


我想应该是说对朋友到来的心情,而不是态度,态度可以假装,心情是假装不了的,因为你的心里怎么想,只有你自己能表达出来,但是,态度就不同,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联系上下文,学习也应该从心底深处喜欢,才能主动温故而知新,主动学而时习之,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我想,理解为心情比较合适。我是这样理解的。



饭后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你有朋友从远的地方来探望你,你不高兴吗?这是人的根基。是为人处事的根基。

在我们现今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愿意去探望你,即使是邻居也不一定。我们现在住进了高楼大厦,我们和邻居认识吗?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人都说住了好久都不知道邻居是谁,为什么这样呢?现今的我们缺少了热情,多了冷漠。我们经常会说,远亲不如近邻,那现在呢?我们都是在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不管旁边住的是谁,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这样下去会让我们失去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如:朋友之间的走动,一方不愿意接待就用很多的借口来推托,说自己忙没有时间接待,甚至有的说自己在出差不在家等等这样的回复,我记得有一次,因事业问题,心情不好,想去朋友那里散散心,结果是打不通电话,后来得知是因为怕我向他借钱。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朋友越来越少,路越来越窄。俗话说的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我们要改变这样的现象,朋友的到来是给我们添福添寿的,会使我们在交谈中学习更多的智慧。

各位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自己学习君子之行,圣人之心如果没有这个认知,我们就会学之大患,行之大难。



无人问津的探花


特别要说明一点,这里的朋不是朋友的意思,这里的朋是怦然心动的意思,这里的远方指的是心(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突然灵光乍现后的喜悦!圣人的意境不是靠字面的意思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