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讓農村大面積拋荒的土地長出豐收的糧食?

qzuser


農村為什麼有拋荒地?一,農村勞動不足。二,農業產品價值不高且靠天吃飯。但是又不能讓第二條原因而投入人力來解決。所以,農村要把土地經營集中在少數人或極少數手裡以實現機械化大農業的方式來解決它。這件事需要許多政策上的調整,首先要解決的是“農民工”這一最大群體,他們不能有雙重身份正如我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一樣。讓農民工拋去土地變成真正身份的城市人。讓土地以少數或極少數人耕種,有積少而多的利潤

農村的土應該不會荒蕪了。這是一個複雜艱難的系統工程,不做到不行又不可能馬上辦得到。


xiaomigazi


我回答過好多類似的問題,曾幻想著給自己類型的農民設計出一條出路,不過一切都只能是鏡花水月,無論如何設計都會被錢限制,無錢寸步難啊!

有好多朋友都以為糧食漲價了就能增加農民收入,就能提高農民種地的興趣,那些外出打工的大農民工就會返鄉種地。告訴你們,提高糧價根本就行不通。不管糧價多高,農民賣糧的錢無論多少,手頭上的錢再怎麼多都只能是窮人只能是入不敷出的貧困局面。因為決定貧富的不是手裡的鈔票的多少,而是手頭上的錢的購買力。比如一千塊錢一斤糧吧,你賣一千斤糧,能換來十萬塊錢。年收益十萬了是不是還不錯了呀?別自我陶醉的太早了,要是你十萬塊錢只能買兩袋化肥三斤鹽巴外加五種子呢?怎麼辦,連交電費都沒錢了。所以單純的提高糧價是刺激不起農民工返鄉種地的興趣的。

咱們再來大膽假設,單提高了糧價,並且高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其他所有工業產品,人為的抑價,至少讓所有價維持現狀。如上文所說糧價賣到一千元每斤,其他物價都沒上漲,這回農民該高興了吧。告訴你一個殘酷的現實,照樣高興不起來。當大量農民工全部返回種地後,人均耕地也就一畝多點兩畝不到了,種地又是靠天吃飯,受天氣影響特別大,幹久了雨久了都會減產,只要一有天災什麼的,莫說賣糧了,辛辛苦苦種一年地,夠不夠來年吃到莊稼成熟都是個問題。糧食再貴有什麼用?你有賣的嗎?就好比黃金貴,一斤能賣好多錢,但是你有嗎?沒有的話價格貴不貴與你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再來分析當前的社會的現狀,正是因為大量的農民工湧入城市,才讓大城市建設速度快了起來,也讓工業加速發展。假設,我說的是假設,假設今天誰能有無上的威力,讓所有民工返鄉種地的話,試問城市建設怎麼辦?工業怎麼辦?是不是讓所有城市停下來,所有工業停下來,歪著頭看農村搞發展?這樣會導致什麼後果,真的不敢去想象。農業是根本,丟不得,但工業是強國之路同樣不能丟啊!

農業要發展,但不能挖走工業所必須的用人。只能在現有的條件下尋求辦法。當前農村的人口急劇減少,老年化是事實。荒地多,但荒地主要集中在耕種不易的山區。像筆者這裡就有大面積荒棄的土地。但這些被荒棄的土地,如果不進行土地整改,真的沒人願意耕種,耕種不方便,費時費力,收成無保障,不如雞肋,棄了有點可惜,種吧多半無收。對於這一類的土地荒就荒了吧,長樹長草綠化地球也不錯。

所以,要想讓農村大面積拋荒的土地長出莊稼,唯有改變地理環境,起碼局部土地整改,改變老的耕種模式,全面實行機械化耕種模式。至於能否豐收,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我只是個農民,做不到腦洞大開,只能談談實際問題,有想不到地方歡迎評論區指出。

喜歡就給個關注唄。謝謝。


無證農民禹二孤獨子


按毛主席指引的路走,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各行各業支援農業,農民也應和其它行業有相等的退休金,因為農民交了公糧,就等於交了養老金。農民除種好地外,也可以搞小型企業,但國家必須給予資金幫助。只有這樣農業才能大發展。


已到夕陽


我認為,想讓農村拋荒的土地長出豐收的糧食,還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因地制宜的找出路。當然,土地不僅僅只能用來種植糧食作物,還可以種植水果、蔬果等其他作物,所以說,因地制宜的將拋荒的土地利用起來,不讓土地拋荒是問題的關鍵,就此我發表下我的看法。


像我樓下有一間小門面(我在湖北十堰),有一對來自河南南陽的夫妻在裡面蒸饅頭、包子、花捲,然後將這些蒸好的麵食用個三輪車推到路口賣給過往的行人,一天可以賣個三、四百元的毛收入。平常和他們聊天得知,他們在老家也有土地,算是處於平原地帶,家裡的地有幾十畝的樣子,不過是租給別人在種,他們就專門的在我們這裡賣麵食,一年到頭基本上是不回去。

從這對河南夫妻身上,可以得出思路一:不想種田的人進行土地流轉,使得想種田的人有田種。這對河南夫妻由於在外找到了生活出路,有可靠的生活來源,可以不再依賴於土地為生,這種選擇也許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選擇,是適合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土地不荒蕪的同時,還可以將土地租給有需要土地的人耕種,增加家庭收入,這樣就完美的解決了土地拋荒的問題,這就是不想種田的人進行土地流轉,使得想種田的人有田種的道理。


十堰市位於秦巴山區,在我們這裡山多地少,農戶每家零星的平地和坡地加起也就幾畝的樣子,25度以上的坡地在以前就退耕還林了,坡度再大的就是農戶以現的自留山,現在被劃為生態公益林,也有補助可以領取,剩餘的平地面積也少,還分散。

這有限且分散的平地,離城鎮近的話,農戶會種植一些蔬菜去城裡出售或是糧食,基本上都是處於在耕種狀態,而離城鎮遠點的村情況就不那麼樂觀,山高路遠的土地基本上處於荒蕪狀態,當然這是由於地理位置所限,如果耕種的話會增加耕種成本所致。

雖然說零星且分散的平地每家每戶加起來就幾畝的面積,但是將整個村彙總起來的話,面積就有幾百上千畝,如果荒蕪著就很可惜。像是有個村離鎮上有1個小時的多的車程,將土地以100元1畝的價格從農戶手中流轉過來之後,招了幾次商不僅不成功,人家還撂下一句話“倒找我錢我都不來”。這也可以理解,農業項目本來就週期長、投資大、見效慢,存在著風險,你地理位置不好,誰願意來此冒險一搏?

還好,村裡借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契機,向上級申請了60萬元的資金用於發展獼猴桃,目前確定的是100畝,如果項目做好了的話,還會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當然也有可能失敗。

先不管獼猴桃項目成功與否,但目前是將100畝原本荒蕪的土地給盤活了。那麼,從這個事例上也可以得出思路二:村集體牽頭,盤活閒置的土地。個人不來投資來做,那是因為個人做的風險太大,怕承擔不起,而村集體來做有資金來源,有優勢,當然村集體做需要具有責任心、事業心的人來牽頭,把村集體的事業當成自己事業來做,成功的可能性才會大,不過這是後話就不在些討論,不可否認的是村集體牽頭,盤活閒置的土地也是解決土地拋荒的思路之一。


除了村集體牽頭,盤活閒置的土地這一思路之外,還有一個思路我覺得也很好,那就是發掘自身優勢、依託優勢、服務優勢。像我所在的武當山,本身就是風景名勝區,同時還有武當文化,包括武術、養生、醫藥等等。

一些興趣愛好者會來開展武術、養生項目,開展項目需要清靜的場地,把場地選擇在農村就再好不過了,因為農村環境幽靜,適合修身養性,租賃場地的話也不貴,所以我們這裡有很多村裡都有人在開設武術、養生項目。

他們將農戶閒置的房屋以每年5000元的價格租賃過去之後,自己投入改造成他們喜歡的樣式,自己招收學員開班授課,甚至還有國際友人。

這就是一種優勢,他們利用武當武術的名氣,在此開班授課更具吸引力。那裡村裡也可以利用這種優勢,發掘自身的優勢,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他們需要的場地,讓他們到村裡開班授課,他們到村裡來了村裡有人氣了,他們會吃喝拉撒產生消費,那為什麼不依託這種優勢,將荒蕪的土地利用起來,種植些瓜果蔬菜提供給他們呢?所以這種思想也很好,不僅閒置的房子盤活了,連帶荒蕪的土地都跟著一起盤活了,關鍵的是你要找準併發掘自身存在的優勢,然後再依託優勢、服務優勢。


以上就是我針對這個提問給出的三種思路,個人見解,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農村一山貨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所有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也一直在想和在找解決這方面方法,失敗很多次也沒成功。所以我想這問題不是某個人,某個公司能解決的問題。

根據我這些年的實踐,找出一些問題供大家討論。

第一,百分之九九農業,看天的臉色吃飯。老天臉色不好看,我們農民一年等於白乾還要倒貼錢。

第二,農民跟風種植,去年張三種蒜掙了錢,今年一窩蜂跟上,造成了供大於求。

第三,技術和科技含量低,沒有多少人沉下心研究,都想賺快錢。

要解決問題,只有國家把田地收回,改成旱澇保收,適合機器化耕種的良田。然後建立耕種網絡化,那裡種了什麼,種了多少,市場需要多少,在網上都可以查到。防止菜貴傷民,菜賤傷農。然後把田地承包給,想沉下心來搞農業的,和有農業精煉和技術的去種。國家給與科研技術護持。

如果我有說得不對地方,歡迎大家一起探討


解憂農場


怎樣才能讓農村大面積拋荒的土地長出豐收的糧食?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對農業的出路,希望是寄託在機械化,那個時候還有一句振奮人心的響亮的口號:農業的出路在於機械化。改革開放的現在農業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或者可以說現在已經完全實現了機械化。耕田不是牛而是耕田機,插秧不是人工而是插秧機,割稻穀不是人工而是割禾機,打農藥不是人揹著噴霧器而是無人機。現在農業確確實實是實現機械化,農業現在在事實面前有出路嗎?我認為農業還是沒有根本的出路,但是農民還是有出路了。農民種田很輕鬆,不象從前那樣肩駝日頭背駝天,常有農民累死在田邊。這就是機械化種田給農民減輕了百分之九十的辛苦勞累。

農業的根本出路是什麼,就是農業的產量和農民的汗水收入,產量提高了農民的收入跟上了,農業產量提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比實行機概化還要難的多,首先是農田改造基本上要達到能機械化作業,水利灌溉條件也不可有半點忽視,土壤改造更是提高產量的重要,產業結構是最關鍵性的。

土壤改造就是多施農肥微施化肥,農肥來源只有多盼農場,適當休耕,畜禽牧糞便還田,稻草豆藤麥杆還田不燒,機概翻田深埋過冬。

產業結構最主要種高產品,要種無公害產品,要種適應國家適應國際產品,產品要跟著形勢走,要知道外國的各種糧食在我們國家為什麼賣得那麼貴卻還那麼受歡迎,原因就是他的產品乎合我們的口味,並不是人們崇洋眉外的事,希望國家政府幫助農民調整產業構,讓中國的農業產品走向世界,杜絕外國高產品流中國人的家裡偷走我們農民錢袋。


彭水春2


像袁隆平老專家那樣,人在北京受勳,心還惦記著田裡的事。


第二,造種好糧的地

土地是種糧的第一要素。開國領袖毛主席總結農業生產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改良土壤,防止汙染。


第三,有種糧好技術

大力培養一代新農人,傳承農業,面向未來。第四,賣得出好糧價

種出好的糧,賣出好價錢,獲得好收入,農民有了成就感,土地不會拋荒,大地會一片豐收。


就此回答,您滿意嗎?

我是“三農”創業老兵,請關注我,歡迎一起探討農村創業發展。


生態潮人


近幾年來,在農村出現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題者所提出的,大面積的土地被拋荒,傳統上都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難道農民拋棄了土地,使它荒蕪,連命根子都不要了嗎?我想使土地荒蕪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近幾年來農資價格大幅上漲,而農產品價格低迷,農民種地賺不到錢,嚴重的影響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對土地也就不那麼重視了,荒蕪了也沒有多大關係。

第二:就是農民憑著種地,己經滿足不了生活的需要,如子兒上學、結婚、買房子、買車等,靠種地很難辦到,所以有許多農民拋棄土地,另尋它路。

第三:就是種地與打工相比,外出打工比種地更划算,打工一不用自己投資,二沒有風險,三旱澇保豐收,掙錢更多更快。我們這裡有一個人,在外打工,在家還種了五畝玉米,今年被風把玉米颳倒了,無法使用機械,只能用人工,收了五畝玉米,賣了四千元錢,去了成本和少種的工資,每畝還賠了二百多元。

第四:就是現在農村種地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年輕人都到城裡去打工,發展,很少有人願意留在農村,所以出現了農村有土地沒人種的現象。

以上是農村大面積土地被拋荒的原因,要想使被拋荒的土地長出豐收的糧食來,這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那一個人說說就能辦到的,這需要國家的力量,優惠的政策,對農業的重視,只要辦法到位,我們相信荒原變糧田,被拋荒的土地必能長出豐收的糧食來!


李發明375


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只要條件適宜,也可以通過有效整合資源,尋找到有能力的人來操作。問題是,糧食豐收了,能賺到錢嗎?農耕子在這裡按照本地實際和個人觀點來說一說如何利用拋荒土地問題。


1.拋荒土地出現的根本原因還是經濟效益低下的問題。從全國各地來看,出現拋荒土地最多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經濟發達地區的耕地,一個人交通不便的深山地區。

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全國各地大中型城市周邊地區和煤炭等礦山資源豐富且開發的地區,農民身份的人群有了更多的賺錢門路,土地要麼拋荒,要麼種菜,要麼變成了經濟林,也有部分地區為了防止城市擴張、重點項目施工等,栽植了園林名貴樹種,為的就是等到別人賠償,全然不顧本身的經濟效益。當地人根本就不願意種植糧食作物,因為種植糧食作物經濟效益太低,根本不合算。


在大面積貧困的地區,特別是像商洛等秦巴山區的高寒地區,易地搬遷已經成為事實,近期都在清理舊宅基地騰退遺留戶,農民失去了當地居住的權利,剩下的極少數人面對大面積的坡耕地,又沒有機械化條件,只能愛莫能助,耕地荒蕪會越來越多,無法改變現狀。

農民現在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他們種植的糧食作物就是商品,大部分需要出售變現,而其他糧食則需要從市場購買。比如商洛地區,很少有人種植小麥,一年只種植一季玉米,而農民需要的糧食主要是大米、麵粉。農活很重,年輕人不願意幹,中年人如果在耕地上賺不到比打工更多的收入,也不會幹的。老年人倒是很在意耕地,但是沒有勞動力,只能種植極少數耕地,也會把一年兩熟變成一年一熟,甚至於輪休耕地。


2.哪些途徑可以讓拋荒土地實現種植糧食作物?

現階段,如果想要讓荒蕪的土地重新種植糧食作物的確很難,最主要的就是農村沒有了勞動力,加上種植糧食作物週期長,自然災害多,收入低微。這主要還是小規模種植引起的效益低下,

在經濟發達地區的荒蕪土地,如果土地租金在500元以下的話,還是可以流轉土地種植糧食作物的,因為有種植者補貼可以彌補一部分費用。這些地方有灌溉條件,可以實行機械化作業,連片種植1000畝耕地,一年種植兩季農作物,每畝地也有500元的純收入的。但是,目前土地流轉費用太高,一般達到1000元以上,懂行的人都不會涉足,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在貧困山區的荒地,需要村委會或者村級經濟組織介紹投資人或者企業進行投資和管理,最後按照耕地入股,年底分紅的方式讓土地承包戶和流轉經營的企業獲得雙贏。但是,土地投入費用太大,成本太高,很難獲得很高的經濟收入。


3.解決拋荒土地問題的有效途徑。

前面說過,種植糧食作物不賺錢是耕地荒蕪的根本原因,想要讓土地產生效益,就不能侷限於糧食作物這一條路,完全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耕地條件和勞動力成本數量,還有當地最需求的的其他農產品上面思考,可以發展果樹,也可以種植中藥材、蔬菜和花卉苗木等,至於選擇哪些項目,則需要市場調研,符合當地飲食習慣,避免重複建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有特色”,走深加工和多渠道銷售,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來生產優質農產品,比如沒有膨大素的獼猴桃,有祝福圖案的禮品水果,晚熟蜜桃、食藥兼用的蔬菜、反季節上市的水果蔬菜等。至於市場開發,則需要提前學習,比如利用頭條號的內容創作帶貨、西瓜視頻直播帶貨等方式,也可以讓網紅出售你的特色農產品。


總的來說,一個時期,必然會有各種困難,以後的耕地會變得越來越金貴,優質農產品絕對是市場上最為搶手,yes利潤最高的行業,看你如何把控,如何掌握,就像現階段的豬肉,誰能想到呢?其實,很多聰明人就是這樣狠狠地大賺了一筆,不是嗎?


農耕子


要使拋荒地重獲豐收,首先離不了政策的進一步合理完善並能落到實處。然後,基層組織要以消滅荒地、增產豐收確實帶領農民致富為首要任務。農資、農技部門要把賣化肥、農藥之類為主變為以技術指導服務與增產增效掛鉤。有關的扶持、補貼改策要求地方相關職能部門不能有半點腐敗。縱觀一切因素,農民雖然為主體,責任反而在其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