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是對明王朝永樂帝遷都北京和崇禎帝吊死煤山的歷史事件的形容。

明朝統一全國後,北方邊患仍然十分嚴重。公元1381年明王朝開始修築山海關。公元1409年,明王朝在東北地區設立奴爾幹都司,派駐官員以進一步強化對東北地區的管理。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山海關以外乃非中原地區,仍屬化外之地,且關外主要是以滿族為主的部落聚居社會,所以山海關就成了中原與東北關外的一道邊關重鎮。靖難之役後朱棣由北平進入南京登基稱帝,因北方時常受到韃靼和瓦剌的威脅,且還有北元蒙古勢力的南襲,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興王之地,所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師靠近邊關重鎮山海關,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對此稱為"天子守國門"。

然而至崇禎皇帝時,明王朝內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但當時後金的軍隊多被擋在山海關之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禎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間對此事件稱為"君王死社稷"。

公元1662年,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因明王朝"社稷亡,君王死"。所以用"君王死社稷"來形容明王朝是太貼切不過了。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長期為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朝則是匈奴。很多人總是認為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是奇恥大辱也是無能的表現,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唐玄宗也被胡人叛軍趕出了長安,北宋的靖康之恥更是千古之恨。而漢高祖最後的解決方案,則是採納陳平之計,給單于的閼氏送禮而脫險。唐朝則是借了回紇的精兵才收復長安,而宋高宗則是更為恥辱的向金人稱臣進貢。(《史記》有記載:"其計密,世莫得聞。"然《雲中郡》也記載:"娘子城,去白登村二十里,俗傳曲逆〈陳平封曲逆侯〉以美婦豔冒頓、激閼氏,過而借宿焉,故名。"由此可猜測,陳平出的其實是美人計加激將法)。而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英宗的弟弟為新君,再次興兵打敗了蒙古。

此正謂"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沒有漢朝的霸氣:"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沒有唐朝的強盛:"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沒有宋朝的繁榮:"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但有"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的典範言行。

但是,明朝:"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萬曆三大徵,七年抗倭援朝打的日本300年不敢與中國開戰。即使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清軍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仍然寧死不遷都,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