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明十三陵中還有一座太監墓,順治帝還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在中國歷史上,存在太監專政弄權的有三個歷史時期,一是東漢時期,二是唐朝中晚期,三是明朝時期。東漢太監掌握皇家禁軍,唐朝太監掌握皇帝廢立,甚至還敢鴆殺皇帝。

而明朝的宦官更是權傾朝野,權力達到歷史的頂峰,東廠誕生於永樂年間,西廠誕生於正統年間。這兩個機構都是太監掌管的,而且是皇帝直轄的部門,權勢滔天。

太監屬於特殊的人群,大多數太監內心都比較扭曲,尤其是恨那些在朝為官的大臣,他們為什麼能花天酒地、吃喝玩樂。而太監只能吃喝,不能玩樂。

奇!明十三陵中還有一座太監墓,順治帝還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九千歲魏忠賢

明朝有一個叫魏忠賢的大太監,號稱九千歲,皇帝之下,萬人之上。明朝太監的知名度遠遠高於漢、唐兩朝,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一系列作惡多端的名字,讓明朝的太監群體幾乎成為了明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人群。

有擾亂朝綱的太監,自然也有忠人耿耿之人。在明末時期,太監王承恩就算是一個,他不僅受到了史官們一致的稱讚,甚至連大清的順治帝都對他表現出了極大的尊敬,甚至在他死後,還獲得了陪葬皇陵的殊榮。

王承恩剛入宮時,曾投於太監曹化淳門下,因為為人機警,侍奉得體,很快便被崇禎皇帝所注意,王承恩也開始逐漸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做起了明朝的司禮秉筆太監。

奇!明十三陵中還有一座太監墓,順治帝還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崇禎皇帝

整個崇禎一朝的十七年間,王承恩都深受崇禎皇帝的信賴,崇禎皇帝生性多疑,但對王承恩卻十分的放心,原因便在於王承恩無可挑剔而又得體地侍奉上。

崇禎17年3月19日,闖王李自成帶兵攻入北京時,王承恩是唯一陪伴在崇禎皇帝身邊的人,當時朝中大臣都自謀前程去了,崇禎皇帝鳴鐘召集百官,結果沒有一個人前來。

萬念俱灰的崇禎在王承恩的陪同下爬上景山,崇禎沉默良久後,寫下了詔書藏在衣服之內,隨即吊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老槐樹上,陪在崇禎皇帝身邊的王承恩也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

奇!明十三陵中還有一座太監墓,順治帝還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崇禎吊死的老槐樹

兩天之後,李自成的在煤山老槐樹上發現了吊死兩天的崇禎皇帝和王承恩,李自成將崇禎皇帝入葬,同時也將王承恩葬在了崇禎陵墓之外不遠的地方。

後來清軍入關,順治皇帝重新為崇禎帝發喪,還給王承恩修墓立碑。清朝的統治者為了拉攏人心,就表彰了這個太監,並將他葬在崇禎皇帝的思陵門外,讓他“守護”思陵。當時遠在南京的弘光政權追諡王承恩為“忠愍”。

後來,康熙皇帝知道王承恩的事蹟後,對其忠貞也是頗為稱頌,康熙皇帝還命人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以表彰他忠烈殉主的行為。

奇!明十三陵中還有一座太監墓,順治帝還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王承恩墓

王承恩其人在明朝的歷史上無論權力還是名氣,都遠遠不及劉瑾、魏忠賢等人,但是與劉瑾、魏忠賢等明朝太監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崇禎皇帝的壯烈行為,實在是光輝得多。

在大明王朝即將覆亡,幾十萬明朝士兵丟盔卸甲,文武百官招之不來時,一個作為家奴的太監卻能陪伴君主左右,王承恩活的忠貞,死的悲壯。

如今,王承恩墓保存還算完好。陵只剩一個直徑6米的土堆,但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東,碑首有“敕建”字樣,碑文800字,為清順治帝親自撰寫。緊靠墓前的碑高2米,碑首有“御製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順治二年營建思陵時,順治帝為褒獎王承恩“貞臣為主,捐軀以從”撰寫的。

奇!明十三陵中還有一座太監墓,順治帝還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王承恩墓

看歷史遠比看小說更為有趣,因為歷史就是一個有著無盡謎題的長卷,更何況還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的知識。

常有人問我讀什麼書好,我總是建議他去讀歷史書。尤其是去讀《資治通鑑》,你不知道幹什麼了,迷茫的時候,去讀《資治通鑑》,想了解社會里的各種關係,去讀《資治通鑑》,甚至想了解權術,也可以去讀《資治通鑑》。一部《資治通鑑》,寫透了人生百態,寫盡了帝王將相,權術謀略。

書中有簡明皇帝譜系表、官制簡表。出來後得到了國學大師錢穆跟臺靜農的推薦。

這套書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裡面有重要人物畫像,有簡明皇帝譜系表、官制簡表。
做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在頭條做活動,一套十大本,原價498,現在頭條讀者只要208,性價比很高。

愛好歷史,家裡一定要備這樣一套書,沒事的事情翻一翻,就會發現看問題的角度會完全不一樣。

大家可以點下面的橫幅購買,總共是一千套,賣完就沒有了庫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