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貓眼觀史


“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縱觀中國數十個大一統的王朝,完全白手起家,沒有藉助任何先輩的力量來統一天下的,也只有漢的劉邦和明的朱元璋。



朱元璋一個放羊出身的小貧農,憑藉著自己的個人魅力和超強的領導能力在元末的那場動亂籠絡了劉伯溫、李善長、藍玉、常遇春、湯和、徐達、李文忠、馮勝等一大批精英分子,最終強勢崛起,在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強大的敵人後,得以建立繼唐朝之後又一個由漢族統治的大一統王朝。



而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後,朱元璋更是勵精圖治,利用自己的能力將大明打造成了如同鐵桶一般。在中央他罷廢除中書省,罷宰相,加強了皇權。在地方他廢除行省制,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者相互鉗制,藉此中央加強了地方的控制。



在吏治上,朱元璋在位31年,先後發起了6次大規模肅貪行動,誅殺貪官汙吏15萬餘人。洪武十五年戶部官員與地方官府勾結,採取先在空白報表蓋印,後私自填充虛假支出從而貪汙公款,朱元璋發現後各地衙門掌印長官全部處死,副長官打百棍邊疆充軍。洪武十六年刑部尚書開濟收取賄銀萬兩替換死囚,開濟被滿門抄斬。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利用職權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襲軍戶所送賄銀23萬兩,王志被斬首。



當然朱元璋雖然對官員狠,但對百姓卻絲毫不差。他是歷朝歷代對百姓最好的皇帝,朱元璋公開發布詔書,鼓勵百姓上訪,並賜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權力。而且為了讓百姓的冤情得到徹底的解決,朱元璋還在京城的午門之下設立了“登聞鼓”,若百姓有冤得不到申述,可直接敲登聞鼓告御狀。



同時朱元璋還十分在意與民休息,他鼓勵民間的百姓去開墾田地,如朱元璋在1370年下令只要在北方郡縣開墾荒地,無論多少畝都全部免稅三年,同時朱元璋還賜予了墾荒者耕牛、農具和種子等必需品。且對於民間朱元璋也頒佈了多次蠲免賦稅的詔書,比如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在全國發起了第一次大規模地蠲免賦稅。之後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應天、河南、北平、山東、江西、兩浙等地陸續蠲免賦稅。



可以說正是因為朱元璋的這些措施,最終讓整個民間從元末那個亂世以最短的時間恢復到了曾經繁榮的景象。當然朱元璋雖稱的上是中國曆代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但是至今人們對於朱元璋的評價可以算得上是譭譽參半的。而大多數人認為朱元璋壞的地方就是“過於濫殺”,畢竟僅僅就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被牽連而死就多達數萬人,所以很多人都認為他太過於“貪”殺。



而為了證明朱元璋的確很濫殺,於是自清之後出現了越來越多可以反映出朱元璋濫殺的傳說,比如火燒慶功樓、表箋之禍、剝皮揎草、逆臣錄等等。而題主所問的“犯人臨終前吟誦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就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就是一個用來反映朱元璋濫殺的傳說。當然這個傳說並不是如同題主所說的朱元璋將在場的官員全部處死,而只是將監斬官處死。



該典故出自《列朝詩集·孫蕡傳》,據書中記:

孫蕡,字仲衍,號西庵,五羊人。為翰林典籍, 無書不讀,詩高古。坐為藍玉題畫誅,臨刑口占曰:“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死後,太祖聞知此詩,曰:“有如此好詩,不覆奏,何也?”並誅監斬者。

在當年孫蕡因曾為藍玉畫過肖像話,於是被牽連到後來的藍玉案中,因此被朱元璋下令斬首。而顯然孫蕡是無辜的,畢竟以他在往日的作為,一心只想做個清官,而且在京城也只是呆了不到數年的時間,做的還是一個工部的七品小官,無論如何他也沒有能力去參加所謂的叛亂,再加上“藍玉案” 本身就存在著問題。



所以無辜的孫蕡在臨死前就吟誦了一首臨時想出的詩句“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可以說這首絕筆詩寫的情深意切,詩中“急、又、無”等詞無不在向人預示著孫蕡的悲涼,也讓人為孫蕡的無辜送命而感到十分的惋惜。那三聲急促的鼓聲似乎讓人覺的心痛無比,而那西斜的太陽更是給人平添憂思。想想看黃泉路上連個歇腳的地方都沒有,這是何等的悲涼,又是何等的無奈。



最後在孫蕡死後不久,朱元璋就在錦衣衛的通報下知曉了這首詩的存在。而從這首詩中,朱元璋似乎知曉了自己殺錯人了,再想想往日孫蕡的所作所為,再看看此時這首悲涼的詩。朱元璋那是萬分後悔殺掉孫蕡,只是可惜“人死不能復生”,無論朱元璋是何等的惋惜,孫蕡也回不來了。



但是朱元璋想想卻似乎對此久久不能忘懷,他在想如果在孫蕡死前得到了這首詩,他肯定就不會讓他死的。於是在想到這裡後,就下令將當時監斬的指揮詔了過來。在他來了之後,朱元璋就大聲責問他“有這樣的事,你為何不彙報”,但是顯然這個責問還是消除不了朱元璋的火氣,他越想越氣,最終以失職的罪名將監斬的指揮斬首示眾。



當然以上的傳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畢竟在明朝之前從未有過這樣的記載。而且似乎這個典故只是在清初錢謙益所編修的《列朝詩集》中出現過,所以到底是真還是假不得而知。但是個人覺得這似乎不存在的,畢竟即使朱元璋真的覺得孫蕡冤枉的,他也不會讓別人知道。



而如果殺掉這位監斬官,不就是在向世人證明他朱元璋殺錯了人了嗎?要知道孫蕡牽連的案子可是藍玉案,之所以會讓孫蕡這些人開刀,朱元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天下不敢再反他,如果此時他承認殺錯人,不就等於向天下昭示他的昏庸和無能嗎?這可能嗎?


澳古說歷史


明朝的一個傍晚,刑場大街上擠滿了人,刑臺之上跪著一位50多歲的老者,一臉的憂愁與無奈。夕陽如血一般斜照過來,染紅了眾人,染紅了老者。

監斬官抬頭看了看夕陽,對老者說:“時辰已到,你可有遺言?”

老者微微抬頭,用微弱的聲音吟誦了一首詩: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

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三通鼓響,劊子手舉起鬼頭大刀往下一落,老者當場身首異處……

被斬首之人就是明朝的翰林典籍孫蕡,這位來自廣東順德的儒雅之士因為受“藍玉案”牽連,冤死在大刀之下。

孫蕡的《臨刑詩》

孫蕡自幼聰敏好學,中年考得進士,後被召入翰林負責編修《洪武正韻》。一介書生本來與世無爭,然而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朱元璋時期規模最大的“藍玉案”爆發後,由於孫蕡曾經幫藍玉在一幅畫上題過字,結果也被牽連進去,被判了死刑。

孫蕡斬首後,朱元璋曾問監斬官孫蕡臨死前說了什麼?監斬官把孫蕡死前吟誦的詩原原本本的學了一遍,朱元璋聽完大怒:“有這麼好的詩,怎麼不早報來?”於是下令殺了監斬官。

這件事在明朝董谷所寫的《碧裡雜存》和陳敬所著的《明興雜記》中均有記載。

明朝的藍玉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受牽連而被誅殺者高達1.5萬人之多!孫蕡和監斬官也成為這個事件的無辜受害者,依我看來,孫蕡在臨刑前除了吟誦《臨刑詩》以外,應該還大聲喊了一聲:“陰公嘍!”

五代詩人的《臨刑詩》

孫蕡不是第一個在砍頭前作詩的人,在五代時期有一位文人叫江為,因為幫人代寫降書而遭誅殺,他在臨刑的時候也創作了一首《臨刑詩》:

街鼓侵人急,西傾日欲斜。

黃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

江為的詩從意境上來看不如孫蕡,不過人家是原創首發,孫蕡後來創作多少有點抄襲的意思。但這裡我有一個疑問,古代行刑不應該是在午時三刻嗎?為何江為和孫蕡行刑時間都是夕陽西下的傍晚時分?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為了加強集權,以“欲圖謀反”的罪名,誅殺了開國功臣涼國公藍玉。同時還將受牽連者1.5萬餘人,殺戮殆盡。

在這場殺戮中,有一個詩人也牽涉其中。當這個詩人被殺後,朱元璋問行刑官,詩人死前說了什麼。當行刑官告訴朱元璋,詩人寫了一首詩後,朱元璋竟然將行刑官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劇照)

這個犯人叫孫蕡,廣東南海平步人。生於元末亂世,早年蟄居鄉里,讀書為樂。孫蕡在詩歌上很有天賦,據史書記載,他的詩歌“清圓流麗,如明珠走盤,不能自定”。既有魏晉之風,又朗朗上口,因此極受尊敬和推崇。

洪武三年,建立大明政權的朱元璋,為了能引進更多的棟樑之才,下詔實行科舉考試。

孫蕡考中舉人,先出任工部織染局使,後調任安徽鳳陽虹縣簿。

當時,由於新朝初建,受戰亂影響,許多地方十室九空,田地荒蕪。孫蕡上任後,做出一了系列安撫流民的政策。流民奔走相告,在外逃荒的,也紛紛歸回,務農織麻,安居樂業。

由於政績斐然,再加上才名在外,因此,孫蕡得到了素有“開國文臣之首”稱號的大學士宋濂的舉薦,被召為翰林典籍官,參與《洪武正韻》的修撰。

宋濂不光是朱元璋的高級參謀,還是太子朱標的老師,因此在朝中頗有影響力。他一向主張“寬仁治國”,反對朱元璋的嗜殺。但是,朱元璋為了確保江山永固,不光實行強權政治,還推行嚴刑厲法。

因為與朱元璋政見相左,宋濂只得告老還鄉。然而,他卻還是受到“胡惟庸案”的牽連,險被朱元璋處死。幸好太子朱標力保,才改為流放。宋濂年事已高,最終還未走到目的地,就死在途中。

(宋濂和朱元璋)

宋濂舉薦起來的孫蕡也受到殃及,被罰築城牆。

孫蕡個性曠達,並未因為遭受不公而怨聲載道。他在修築城牆時,高聲唱起了粵語歌。由於歌句難懂,巡視的官員聽不懂,但還是將他帶到了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命他說出唱詞。聽完後,才知他句句都是忠貞之詞,明白他是被冤枉了,所以釋放了他。

孫蕡坐了兩年冷板凳,到洪武十五年時,才被外放蘇州。然而,由於他性格耿直,不久便被人誣告,被罰到遼東戍邊。

這下孫蕡算是回不來了,好在他為人瀟灑,並不把這看作不幸。所以,他在遼東時,雖辛苦異常,卻還能飲酒作詩,自娛自樂。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自恃開國有功,恣意驕橫,這讓朱元璋很不滿意。不久,便有人告發藍玉謀反。朱元璋藉機以謀反罪,將藍玉處以“剝皮實草”的酷刑,並抄家滅三族,還將一切與他有牽連的人,都殺戮殆盡。

本來,孫蕡在遼東與此事八竿子打不著。結果,有人在搜查藍玉黨羽,清查藍玉家產的時候,發現了一幅字畫,上面有孫蕡提的字,於是立刻將此事上報了朱元璋。

(孫蕡劇照)

朱元璋想都沒想,便把孫蕡處以死罪。

孫蕡的親友得知後,紛紛為他叫屈,都勸他一定要作文自辯,或可逃得一死。

但孫蕡卻非常平靜,想想為官多年,官雖不大,卻屢遇磨難,早就把人生看淡了,於是他坦然赴死。

不過,孫蕡畢竟是個詩人,就算死到臨頭,他亦要吟詩一首,才慨然赴死。這首詩是這樣的:“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孫蕡處死後,朱元璋問行刑官,孫蕡死前有沒有什麼話?

行刑官便把孫蕡作的詩,告訴了朱元璋

朱元璋聽罷,也起了憐才之意。再說,孫蕡一個小官員,根本不會被藍玉放在眼裡,他怎麼可能和藍玉有深交?所以,朱元璋這樣一想,就生了悔意,知道孫蕡受了冤枉。

不過,朱元璋身為一國之君,他怎麼能說自己做錯了呢?於是他便遷怒於行刑官,責怪行刑官在行刑之前,為何不來報?言下之意,是行刑官辦事不力,於是將行刑官怒而殺之。

(參考史料:《列朝詩集·孫蕡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草莽皇帝朱元璋,從最底層的人,走到天之驕子,自然也沒有逃脫掉皇室的定律。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都會對曾經的開國將領大殺特殺。

前有劉邦後有朱元璋,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雖然不是開國將領,甚至只不過是一個區區的八品小官。但是也因為朱元璋的濫殺,結果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了。

此人名叫孫蕡(xù),別的東西沒有,但是卻有一肚子的墨水。在古代的情況下,想要走上仕途唯獨只能靠科考。而他也確實有真本事,後來考中了舉人走上了仕途。

他最拿手的還是寫詩,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只要稍微的停頓一下,就能吟出一首絕美的詩篇。不僅詩文寫的好,還是一個清官,在當地百姓的口碑當中非常好。

後來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漸漸的被名臣宋濂所得知。宋濂、劉伯溫和高啟三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朱元璋甚至誇讚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因此在聽說了有孫蕡這樣的一號人,自然起了愛才之心。

於是就把他孫蕡提到了翰林院任職,然而古代官場都是講的裙帶關係。後來因為胡惟庸一案,宋濂被牽扯了進去。幾個兒子都被朱元璋殺了,但是他本人在馬皇后的保薦下,得已活了下來。


自己所有的靠山都倒了,孫蕡自然也沒了好下場。而當時正在修築長城,所以很多像孫蕡這樣的小卒子,都被送去修長城了。不管是在什麼朝代,修築長城都非常辛苦。

然而孫蕡毫無怨言不說,工作之餘還會吟個詩寫個作。看守他們的官兵,感覺這個人挺不一樣的,於是就把他寫的幾首詩帶去見了朱元璋。

朱元璋雖然文化不高,但是在耳濡目染之下,還是能分出個好壞的。畢竟俗話說得好,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感覺孫蕡確實是一個人才,就把他調任蘇州繼續做官。

但是僅僅過去6年之後,由於孫蕡為官比較清廉,和當地的官員發生衝突,結果被擺了一道,彈劾孫蕡貪汙受賄。距離當初已經過去6年時間,朱元璋又是日理萬機,哪還記得這樣一個小人物。

於是大筆一揮,把這個人給我發配到遼東。這是明朝人常被髮配的地方之一,就好比是清朝的寧古塔。可謂是荒涼無比,來到這裡基本上是永無出頭之日。

不過發配還算好,畢竟如果到了期限,還是有可能回來了。然而更倒黴的事情還在後面。在胡惟庸一案結束之後,朝廷當中又發生了藍玉叛亂的事情。



朱元璋把他剝了皮,填上草之後送到全國各地展覽,牽扯進去的有幾萬人之多。按照道理來說,孫蕡這個芝麻小將,怎麼和藍玉有牽扯?

可不要忘記,他在最早的時候可是做過京官。像藍玉、胡惟庸這樣的人,他也是會經常碰到。雖然孫蕡為官清廉,但是最起碼的人情世故還是懂的。他倒是曾經給藍玉畫過一幅肖像畫,送到他家中。

結果後來朱元璋抄家的時候,發現了家裡面的這幅肖像畫,再一看上面的落款正是孫蕡。結果這就倒黴了,即使他已經被髮配到遼東,單憑這幅畫也可以要了他的腦袋。

曾經有人勸他可以寫文章上訴,畢竟他的文筆這麼好。但是孫蕡早已看淡了仕途,甚至有了求死之心。然而孫蕡在臨死之前,還是念了一首詩,詩文曰: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鼓聲響了很多聲,是催促我趕快上路。如今太陽馬上落山,天也要黑了。但是黃泉路上沒有客棧,今天晚上我該住在哪裡呢?如果沒有黃泉二字,可能誰都想不到這是一首臨死前的詩吧。

後來這首詩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面,朱元璋看後氣憤不已。立刻把當時的監斬官找來,這麼有才華的人,你怎麼也不留著?隨後為了以儆效尤,把當時監斬的官全部殺了。

其實孫蕡臨死前寫詩可能是真的,就算說是沒有寫詩,最起碼也是牽扯進了藍玉一案。但是要說朱元璋殺監斬官,卻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因為就算朱元璋再殘暴,事情的對錯還是拎得非常清楚的。自古以來皇權不可違,如果當時監斬官把他的命留下來了,那麼可能最後還是死。


史之策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有時候一句話的事,能改變很多人的命運。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孫蕡(xù),是明朝著名詩人,與趙介、王佐、黃哲、李德等5人,在在南園(今廣州市中山圖書館一帶)右側建一座“抗風軒”,創辦“南園詩社”,因此別人稱他們為“南園五子”。

從唐朝詩人的仕途經歷來看,除了賀知章和高適那樣能當宰相副宰相的,大都仕途不順,老孫也是一樣。

因為是廣東人,沒有機會和劉伯溫宋濂那樣成為從龍之臣,依附了何真領導的嶺南割據政權。廖永忠南征,老孫還給謝了投降書。後來,老孫考上進士,做了工部織染局使、虹縣主簿等一些小官。

老孫的命運改變,主要發生在南京。朱元璋看他有才能,就讓他進了翰林院,讓他參與了修撰《洪武正韻》。大概就這個時期,老孫一時糊塗,給大將軍藍玉畫了一幅十分英雄威武的畫像。

多年後,藍玉謀反案爆發,和藍玉有牽連的人全部被抓,老孫也不例外。老孫臨死前,吟誦了一首詩,直接害死了監斬官。在《列朝詩集·孫蕡傳》中,有這樣的記載:

孫蕡,字仲衍,號西庵,五羊人。為翰林典籍, 無書不讀,詩高古。坐為藍玉題畫誅,臨刑口占曰:“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死後,太祖聞知此詩,曰:“有如此好詩,不覆奏,何也?”並誅監斬者。

朱元璋認為,孫藚只是為藍玉畫了一張畫像就被殺了,這是冤假錯案。尤其是孫藚臨死前能作出“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這樣的好詩,實在是百年難遇的大才。監斬官沒有回報孫藚的詩,屬於翫忽職守,所以全部判處死刑。

洪武26年,因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逾1.5萬,這麼多人,朱元璋不可能挨個審查,所以冤假錯案在所難免。老朱殺完人有一絲絲後悔也絕對是真的。當他知道孫藚這樣的大詩人被殺,自然是遷怒於監斬官,認為是監斬官的翫忽職守害死了孫藚。

事實上,朱元璋大興冤獄,必然會有人被冤殺。孫藚之死,朱元璋難辭其咎。

朱元璋並不是第一次和讀書人對著幹了,江南才女蘇坦妹也是稀裡糊塗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劉辰《國初事蹟》記載了這件事:太祖親征婺洲,有侄男子進女子一人,約二十歲,能作詩。太祖曰:“我取天下,豈以女色為心?誅之於市,以絕進獻。”

就是說,朱元璋攻克婺源,侄兒朱文正送來美女一枚給他享樂,朱元璋殺了美女,獲得了美名。

在電視劇《傳奇皇帝朱元璋》中,有了“江南楚蘇”的說法,這名美女就是兩個美女中的“蘇坦妹”。蘇坦妹這樣不明不白死了,楚方玉則女扮男裝參加科舉考試,當場羞辱朱元璋。

大凡和讀書人對著幹的皇帝,不管你功績有多大,不管對對百姓有多好,始終都沒有什麼好名聲。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人。


歷史知事


歷史上確有此事,這個犯人名叫孫蕡(xù),是當時在明朝曾擔任翰林典籍一職的官員。但是孫蕡被殺的確不是因為一首詩,但是朱元璋卻是的確因為這一首詩殺了在場所有監斬官員。根據《明史》記載,此次朱元璋因為孫蕡的一首詩竟然殺死大約一萬五千多人,可謂是繼“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之後,最大的殺人事件了。



我們先來說一下,為何本來好好的監斬官會因為孫蕡的一首詩而活生生地被朱元璋送給孫蕡一同陪葬了呢?

在明朝一天的傍晚,夕陽西下,孫蕡在劊子手落刀之前,面對著殘暮夕陽,仰天長詠“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隨著詩句的擲地有聲,孫蕡的腦袋也在劊子手的手起刀落下滾到地下。朱元璋頗識孫蕡這個人的文采,心中不禁想到:此人定會在臨死前有遺言發出。於是之後便詢問監斬官,”孫蕡死前留沒留下什麼遺言啊?”

監斬官也是沒有腦子啊,不加任何思考就將孫蕡的這20個字原封不動地讀給朱元璋聽,朱元璋雖說沒有讀過書吧,但是也畢竟不是文盲,他能聽得出此詩的好壞善惡。這明顯就是再諷刺明朝恍若“西山殘陽”一樣苟存殘息了嘛?(另一種說法是孫蕡自己收到莫大的冤枉而突發感慨)朱元璋肯定是要生氣的啊。

於是朱元璋一氣之下便下令屠殺掉在場的所有監斬官員以及劊子手,就連同這些人的無辜家屬也都一併殺絕,這才有了史書當中記載的一萬五千多人。朱元璋生氣的原因是,身為大明監斬官,居然讓將死之人臨死之前讀出如此汙垢明朝的話來,居然當場還不加以制止,讓孫蕡的這20字妄言盡數傳入在場所有人耳朵之中。所以,該殺!


至於孫蕡被殺,那是根本和他臨死所作的詩沒有半點兒關係的。孫蕡終其一生,可謂是“兩起兩落”。孫蕡早年因為文采橫溢、頗具墨水而順利走上科舉制的高峰,考取進士,光耀門楣,不負苦讀,後來孫蕡在“明朝第一文臣”宋濂的推舉下,幸得朱元璋賞識,步步高昇,但是高升之後的孫蕡卻仍然直來直去,不偏不倚。因此也是招來了莫多的仇視報復。

正巧孫蕡那時寫了一首詩,本就普普通通的一首四言絕句,卻被朝堂之人以“反明”罪名誣陷到了監獄。畢竟孫蕡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啊,哪怕在秘境,也是繼續吟詩作曲,好不痛快!幸得再次被朱元璋原諒釋放。重新迴歸的孫蕡因為“不改直性”再次惹得權臣誣陷,這次孫蕡直接就被朱元璋發配到了遼東,這一次孫蕡再也沒有回來。

在孫蕡被搭配的這段時間,不巧爆發了“藍玉案”,錦衣衛在搜尋藍府時,意外發現孫蕡送給藍玉的一副畫作。朱元璋針對藍玉那可是“有關係者,不論大小,不論多少,盡數皆殺”。孫蕡因此“罪上加罪”,無辜被殺。


小鎮月明


朱元璋一臉懵逼:我怒了嗎?我把所有在場官員都殺了嗎?明明只殺了一個。

要說歷史上誰殺人最多,當屬朱元璋。打開網絡,殺功臣、殺和尚、殺宮女、殺太監、殺老農、殺官員、殺文人……朱元璋簡直就是史上第一變態殺人狂。

這一回,朱元璋又怒了,殺了一個監斬官。

孫蕡的坎坷仕途

話說元末明初,廣東順德有一個讀書人,名叫孫蕡[fén],此人博覽群書,才思敏捷,吟詩作賦,片刻即成,出了名的會寫詩,在當地享有盛名,也是明初著名詩人。

洪武三年,文采斐然的孫蕡參加科舉考試,從此步入坎坷的仕途。

孫蕡書讀的多,寫詩也厲害,但做官水平很一般,幹了好幾年、好幾個崗位,還是一個縣處級幹部,沒有提拔重用,所以朱元璋壓根就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號人物。

有一次,孫蕡因為過失犯罪被逮捕,被罰去修城牆。

孫蕡倒是挺樂觀,一邊搬磚,一邊唱歌,唱的還是粵語歌,北方人都沒聽過粵語歌,不懂什麼意思,還以為是在藉機發洩對朝廷的不滿,就向朱元璋打報告。

朱元璋決定召見孫蕡,然後讓他唱歌,唱完歌以後,朱元璋就問他歌詞什麼意思。孫蕡用官話把歌詞朗誦了一遍。老朱一聽,歌詞全是歌頌大明,三觀很正嘛,把他放了!

可孫蕡實在沒官運,過了沒幾年,這傢伙又犯罪了,被罰到遼東戍邊。

孫蕡的死前賦詩

1393年,涼國公藍玉因涉嫌謀反,被朱元璋處死,死後被剝皮實草,屍體做成標本,到全國各地進行巡迴展出,進行生動的警示教育,是為“藍玉案”。

“藍玉案”可不是隻死了藍玉一個人,朱元璋借題發揮,株連了大量與藍玉有關係的開國功臣、文武官員,最後因株連而被誅殺者超過1.5萬,成為“洪武四大案”之一。

不幸的是,孫蕡也被牽扯其中,丟了腦袋。

其實,孫蕡這種芝麻官,除了寫寫詩,別的啥也不會,藍玉這種牛人絕不會拉攏他,他也不可能給藍玉謀反提供什麼幫助,只是因為孫蕡頗有詩名,曾經給藍玉收藏的一幅畫題寫過一首詩,賺過一點潤筆費,而這種事在當時十分常見。

但偏偏撞在“藍玉案”的槍口上,只能認倒黴,於是孫蕡被判處斬刑。

臨刑前,孫蕡身臨其境,禁不住詩興大發,一首五言絕句脫口而出: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孫蕡這首詩描述的就是臨刑前的場景和感受,略有表達自己冤屈之意。

但監斬官是個武夫,啥也聽不懂,一聲令下,孫蕡人頭落地。

朱元璋怒殺監斬官

行刑完畢後,監斬官向皇帝覆命。

朱元璋對孫蕡挺有印象,知道他有詩才,就問孫蕡死前說過什麼話?

監斬官說孫蕡口吟一首詩,有人記下來了,說完便把詩給了朱元璋。

老朱雖然是個粗人,沒上過學,但後天努力讀書,詩詞鑑賞能力是有的,他一看這首詩,就知道孫蕡這是死的不甘心,尤其“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一句很悽慘很可憐,要是自己早看到這首詩,心一軟,肯定就放他一馬了。

朱元璋越想越可惜,越想越生氣,怒道:“你這個匹夫,為何不早奏此詩!”

監斬官懵逼了,不就是一首詩嗎,你至於發這麼大火嗎?

朱元璋沒有給對方想明白的機會,立刻下令:把他拖出去斬了!

可憐的監斬官到死都沒明白,朱元璋為何因為一首詩大發雷霆,直接砍了自己的腦袋,正所謂“帝王的心思你別猜,猜來猜去你也想不明白……”

野史傳說的漏洞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故事出自野史小說記載,可信度不高。

孫蕡此人確實存在,《明史列傳》中有孫蕡的傳記,且正史中說他“嘗為(藍)玉題畫,遂論死”,確實因為牽扯到藍玉案而被處死,但只講到“臨刑,作詩長謳而逝”,並沒有說詩的具體內容,更沒有提到朱元璋因此殺了監斬官之事。

朱元璋因詩怒殺監斬官,見於《碧裡雜存》、《列朝詩集·孫蕡傳》等私史和野史小說,但孫蕡被斬是在因罪征戍遼東期間,直接在遼東行刑,以孫蕡的芝麻官級別且已被開除公職的罪人身份,監斬官不會是什麼大官,沒有資格也不可能因為孫蕡臨刑前作了一首詩,就中止行刑,千里迢迢跑到京城向皇帝彙報,朱元璋也不可能提出這種不合理要求。

這個朱元璋因詩怒殺監斬官的段子很可能是後世文人臆測編造,抹黑朱元璋的喜怒無常,濫殺無辜,反正老朱身上背了無數黑鍋,也不差這一口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出身草根階層的朱元璋,當過和尚要過飯,最後成了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其人生經歷不可謂不勵志,不過朱元璋坐上皇位後多疑殘暴,大殺功臣在歷史上也是留下暴君的名聲。



這裡傳說的犯人叫孫蕡,字仲衍,號西庵先生,廣東南海平步人,是個儀表堂堂性格豪爽之人,孫蕡這人寫詩很厲害,寫起詩文來不用打草稿,開卷展紙,揮筆而成。別人讀他的詩,初讀起來好像並無刻意經營,但是細細琢磨之後,就感覺其詩氣象雄渾,興喻深致,頗有魏晉風度。孫蕡從小就志向遠大,為人清廉,不隨便與人交往,鄉間的人都很尊敬他。

不過孫蕡在明朝沒當多大的官,最早是在廖永忠南征的時候,孫蕡幫何真寫了降表給廖永忠,才華出眾的他成為管理教育的典教事務的官員,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恢復科舉,孫蕡也去參加科考,當了官,在任上頗有建樹,安撫流民,勉勵耕種,在當地的百姓口碑很好,名聲越來越大,得到宋濂的賞識。

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孫蕡的詩才被宋濂所欣賞,於是舉薦孫蕡升為翰林典籍,參與修撰《洪武正韻》,後來宋濂的孫子被牽連到胡惟庸案中,導致宋濂一家遭禍,宋濂的次子也因此被殺,朱元璋本來也想殺了宋濂,幸得馬皇后與太子朱標力保,宋濂才得免一死。



孫蕡也因此連坐得罪,被罰派去修城牆,孫蕡性格豪爽,被罰去修城牆也沒當回事,在繁重的苦役之餘還唱歌寫詩,他是廣東人,唱粵語歌曲,看守他的人將這件事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就召他來問歌中意思 ,孫蕡於是朗誦所唱的歌詞,朱元璋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不過好賴還是懂的,見孫蕡有才,就將他赦免釋放了,還讓他去蘇州當官。

孫蕡到蘇州做官,為人清廉的他,與官場中人格格不入,沒幾年就被人誣陷參了一本,朱元璋也沒細問,也忘了孫蕡這個人,於是大筆一揮,把孫蕡發配到遼東去了,當時遼東是個苦寒之地,犯了重罪的人才會發配到遼東戍邊,孫蕡被髮配遼東後,更倒黴的事又找上了他。



洪武二十六年(1393),藍玉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朱元璋還株連蔓延,被藍玉案牽連被殺的文武官員以及公伯侯等,大約一萬五千多人,而孫蕡也是其中之一,緣於孫蕡當初在京城時,與藍玉有交往,幫藍玉題了一幅畫,朱元璋派人抄藍玉家時見畫上有孫蕡題字,結果就倒黴了,“藍黨案”是天字號的第一大案,追繳令從南京飛也似的來到了荒寒北地,孫蕡被作為藍玉黨羽送上了刑場,臨刑前,孫蕡口占一詩曰: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此詩精絕悽婉,殊有思致,三四句天外發想,啟人深思,極具震撼力,對於死亡他已經無所畏懼,他調侃的問到:“黃泉路上應該是沒有客店可以住宿吧,今天晚上要在哪裡過夜了?”後來這首詩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才發現殺錯了人,朱元璋便將監斬官找來,問他孫蕡臨死前有沒有說什麼,監斬官就將此詩告知,朱元璋怒罵道:“這麼好的詩,你不早點來上奏,是何道理?”於是將監斬官殺了以儆效尤!不知道是真因為殺了孫蕡這種有才華的人憤怒,還是想掩飾自己濫殺無辜的行為了?


朱元璋追剿“藍黨”,行動之迅速,網羅之細密,手段之殘忍,假惺惺的帝王本來就殺人如麻,再冤枉一個人又能怎樣?孫蕡臨刑,做詩長歌而逝,幸得他昔日的學生黎貞也在遼東戍邊,為老師收殮後,黎貞在墳前宣讀祭文,語調悲慟,詞彙淒涼,圍觀的人無不淚水漣漣…


歷史紅塵


網上的朱元璋就是個變態殺人狂魔,殺完大臣殺村姑,殺完和尚殺尼姑,殺完太監殺農夫。

其實老朱哪有這麼變態啊,只是大家給他潑髒水罷了!題中的殺監斬官也是一盆髒水!



孫蕡其人

孫蕡是個廣東才子,才思敏捷,學富五車,善書法,會寫詩,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大詩人。

洪武三年,孫蕡參加科舉,一不小心走上了仕途,成為了一名縣處級幹部—平原主薄。

孫蕡雖然官當的一般,但詩寫的著實不錯,漸漸地名滿天下,許多達官顯貴爭相過來求詩,孫蕡不敢得罪,有求必應。

後來,孫蕡給藍玉寫了一首詩,詩寫的啥已不可考,寫詩的初衷也無人知曉,但這首詩卻最終要了他的命。



死前賦詩

1393年,明朝發生了驚天大案—藍玉案,藍玉因為“謀反”被處死,人皮被剝了下來,裡面填滿了稻草,然後放在了衙門裡面,以警示官員莫伸手,伸手必被剝。

藍玉的屍體呢,也沒浪費,被做成了標本,用馬車拉著進行全國巡展,這真是一場永生難忘的廉潔警示課,據說,凡是上了這堂課的官員,全都汗流浹背,毛髮直豎!

成效顯著!

朱元璋真的是“別出心裁”,他是怎麼想出來這招的呢?他兒時是不是經常剝青蛙釣龍蝦呢,結果一不小心養成了剝皮的不良嗜好了呢?


後來,朱元璋將“藍玉案”無限放大,放大,一股腦兒地誅殺了一萬五千人,創造了中國歷史記錄。老朱為了給孫子朱允炆拔刺,也是拼了!

不幸的是,孫蕡也牽涉其中。前面不是交待過了嗎?就是那首寫給藍玉的詩,在抄藍玉家時被發現了。

所以千萬不要亂“為你寫詩”,容易惹禍上身!

行刑之時,孫蕡聽著鼓聲,望著落日,不由的詩興大發,決定寫一首訣別詩,向這個世界作最後的告別,監斬官同意了!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真的是一首好詩,監斬官連聲讚道,趕忙命人將此詩記下,他準備拿這首詩向朱元璋邀功。



怒殺監斬官

行刑結束,監斬官拿著這首詩,屁顛屁顛地向朱元璋邀功,朱元璋讀了幾遍,連聲讚歎,好詩好詩,意境真切,對仗工整,感人至深。

朱元璋嘆道:“真是個人才啊,該重用啊,可惜啊,可惜!”

朱元璋突然猛的一拍桌子,大怒道:“你個賊官,寫詩的事怎麼不向我彙報啊,好好的一個“杜甫”被你給殺了,詩人地府無聊,你下去陪陪他吧!”

朱元璋大手一揮,兩邊的侍衛將監斬官拖了出去,隨著撕心肺裂的求饒聲戛然而止,監斬官人頭落地。

監斬官本來想邀功請賞的,不曾想卻邀來了無妄之災,成了孫蕡的黃泉同路人。


一半秋色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使蔣瓛(huan)告發明朝開國將領藍玉謀反,朱元璋接報大驚失色。

朱元璋為何驚慌失措呢?

老朱知道藍玉的能量和家族勢力。藍玉是鄂國公常十萬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是太子朱標的岳父,藍玉是太子妃的舅父,也就是說,太子朱標的“外戚集團”很威猛。

藍玉作戰也很威猛,曾在捕魚兒海之戰大破北元,把殘元勢力趕到了漠北。

讓老朱驚慌失措還不僅如此,藍玉的勢力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之前老朱有意打造藍玉做太子朱標的“首輔”。對藍玉的勢力是助長而非打壓。



但是隨著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標是在1392年去世的,藍玉被殺前一年),事情出現了轉機。老朱出於為了孫子朱允炆稱帝后江山的穩定,決心在有生之年為孫子剷除功臣集團。(腦補老朱給孫子一根長滿蒺藜的樹枝故事)。

恰在這節骨眼上,有人告發藍玉謀反,說實話,敏感時期擱誰也驚慌。

老朱果斷誅殺藍玉,並把他剝皮做成了“人皮”標本,抄家、滅三族。藍玉一案,誅連蔓引竟涉及一萬五千餘人。

這一萬五千冤死鬼中,有人說著名的“詩畫家”、具有魏晉風度的翰林學士孫蕡(fen音墳)死的最冤。當時為什麼有這種議論呢?



咱們先簡單瞭解一下孫蕡。

孫蕡(1337~1393年)是廣東南海平步(今順德平步鄉)人。從小愛讀書,長大後,即洪武三年(1371年),34歲時考中進士,隨後進入仕途,官拜工部織染局“司長”。一年後調任京城翰林典籍,負責編修《洪武正韻》一書。

孫蕡為何被藍玉案誅連被殺呢?

原來藍玉被抄家時,發現了一張孫蕡為藍玉畫的畫像,畫像下角有題詩和玉章。這竟成了孫蕡通逆黨的罪證。

本來作為詩畫家的孫蕡為開國功臣作畫是很平常一件事,但在誅殺藍玉無限擴大化影響下,孫蕡被捕入獄也就不奇怪了。

孫蕡蒙圈了,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臨刑前,他感慨萬千,口占一首詩:【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當他誦完這首詩後,監斬官和劊子手都笑了。心想,還有這樣的書呆子。臨死前還拽文嚼字。“書記員”在案卷裡記下了這一件趣事。

當時所有的人都不覺得孫蕡死的冤。然則時間過去了兩年後。有一天,朱元璋閒來無事翻看藍玉案卷,當他看到孫蕡這首詩後,突然有些觸動,他重新查閱了孫蕡的案卷,這才感到孫蕡是被冤殺了。

當時誅殺藍玉在全國範圍內展開,說實話朱元璋也有點控住不住,人們心裡都有陰暗面,原來藍玉勢力太強大了,仗著皇親國戚作威作福,現在被皇上打倒,人人想下井落石,壓抑太久的人們心理都扭曲變形了。

有道是“物極必反”,當老朱感覺這事做的有點過的時候,他把監斬官和當時行刑人員召來,問他們當時孫蕡說了什麼話,幾個人回答說“就唸了一首詩”。

朱元璋接著說,為什麼你們不向我彙報。幾個人面面相覷。心說,一天殺成千上百人,孫蕡念首詩有什麼可彙報的?



朱元璋說:這樣有才的詩人,你們為什麼要殺掉?幾個人心想,不是你讓我們殺的嗎?

朱元璋接著說。“你們幾個去地下給孫蕡道個歉去吧!於是老朱把所有監斬官和行刑人員全殺了。從這點來看,孫蕡死得一點也不冤,至少有10個人為他殉葬了。

結語:本來朱元璋是想禁止濫殺無辜,這樣一來又多殺了10個人,我只能說朱元璋真會殺人!我覺得最應該去地下向孫蕡道歉的是朱元璋,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