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如何出帖?

雨辰4729382


出帖就是进入意临阶段。怎样意临《圣教序》呢?

一,以此帖为主,在此帖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加入其它字帖的特征。

二,以其它碑帖为主,用其它碑帖来借鉴融合此帖。

三,以自已形成的风格为主,吸取一些此帖特征。

四,意临和对临相结合,容易发现自己某些不足之处,以便调整提高,写出和范本格调相同的字来。

我们来看看这几位书法家学习《圣教序》后,形成了什么自己的书法风格。对我们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赵孟頫意临《圣教序》,骨力劲健,秀丽多姿。(下图左起第一张)

二,王铎意临《圣教序》,有颜体的厚重雄强,又有米芾的错落有致。(下图左起第二张)

三,沈尹默意临《圣教序》,有欧阳询神采,有王羲之的秀美。(下图左起第三张)

四,启功意临《圣教序》,刚健挺拨,有书卷气。(下图第二排中间一张)。








神韵轩书法


出帖的前提是先原帖要学好,学“像“,不管是圣教序还是书谱,道理是一样的。下面以圣教序为例,简单说一下,也是颜二一家之言,抛砖引玉,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什么叫学好?

一是熟练掌握笔法技巧。以圣教序为例,圣教序是唐怀仁和尚集王羲之字,大部分是行书,间有楷书和草书。所以圣教序笔法基本上包罗了王羲之的大部分规律。练习笔法还是要在细微处着眼,在王羲之的时代,纸张等书写材料匮乏,写的字都很小,大部分一寸之内,所谓的“八分书”,因此用笔很细腻、灵动。

起笔有多种方法,有直来直去的一笔起,露锋;也有起笔揉搓两三遍的二笔起三笔起;有承上启下的顺势起。这些都要细细揣摩。

在王羲之行草书中,行笔平直的比较少,大多是有波折,行笔过程中摇动手腕,调整笔锋。收笔方面,王羲之远比唐宋之后的书家丰富多了。有三种,顿笔、挫笔和揭笔,其运用方法一是要承顺下一笔起笔,二是看书写时状态,不一定有一定之规。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异”,笔法是为结字服务,总结的很到位。

二熟练掌握结构字造型。圣教序二千多字,怀仁在集字时力求变化,每字尽量不重复,因此字形变化也最多。结构大致有如下几种:

  1. 平正如楷,如图

  2. 险绝见飞动,如图


  3. 开合对比,如图

王羲之的字很讲究字形,该方的方,该圆的圆,该长的长,干脆利落绝不犹豫。另外还有一些三角形、四角形如“尊”“體”“橘”等

三是字距行距等章法。懷仁在集字时依据字形规律,一个个分开排列,不牵连,但是风格大致协调。这一点我们在临帖时要理解,以后在创作诗予以借鉴,缺点是字与字之间的连贯行气不通畅。

四是神韵。王羲之的字高雅遒劲,秀丽流畅,气韵生动。临习时要从用笔笔法和结字上去体会。

以上这些是我们临帖所要学习的东西,我们经常说临帖临帖,究竟怎么临,临帖学什么?目的一定要明确。随手像抄书一样,抄完一遍,既不深究笔法,也无章法,更不知神韵为何物。这种临帖方法是很多自学书法的朋友经常犯的错误。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颜二也与大家共勉!

下面再聊聊出帖:

如何出帖?

1、出帖的第一个关是意临。临帖在经过第一阶段对临后,要进入意临和背临,这是要进入创作阶段了。

意临属于是创造性的临写,是建立在实临的基础上,不是没有章法的恣意乱写一通。经过多次临写,对原帖的用笔结构章法等等了然于胸,然后脱开字帖,不看字帖了,自己去写,之前是严谨的按照帖子上的临写,这次是要加上自己的想法认知,字还是那个字,帖还是那个帖,但是写法有些许不同。给予较多的自由度和个性发挥空间,不拘泥于每个字的具体部位。检验自己对碑帖的把握程度,然后再重新对临意临交替,这个很需要耐心、很见功夫的,但是要想真正学好,这一关必须过。



2、改变原帖章法排列。方法:将原帖的一段写成其他形式,比如扇面、斗方、条幅、横披、中堂等 ,看一看这种形式跟原帖的意趣差别,找到跟你自己最贴近的东西。

3、集字创作。方法:找一首诗词,里面的字原帖都有,把它写成各种形式的作品,然后比照原帖,看看有没有差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根据原帖的偏旁部首和笔意,写一些字帖没有的字。

5、写一件作品,既要有原帖的笔法气韵,又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个性,既像原帖,又不是原帖。反复写,一直到自己满意。

另外从题主所贴出的字看,无论是教序也好书谱也好,离出帖还有距离,建议还是好好临帖吧!


书法颜二


大家好,我是喜欢书法的墨宝,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集字圣教序》这本字帖是行书最好的范本之一,想把《圣教序》写好,个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才算初步出帖


第一,注意结构问题,圣教序当中有很多字的姿态很有特点,比如锜侧,俯仰,开合等等,找这样的字多加练习,然后注重结构的特点,掌握了之后对于临写其他字帖有所帮助,这个学字就是疏密,上部分密下部疏

第二,注意章法,《圣教序》虽然章法不是很多,但是为临写者也提供了一些信息,比如说,大小,轻重,摆动等等,注意这些东西,对于以后临写其他字帖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至于笔法,比如起笔为圆笔,方笔等等,注意转折处为折笔还是圆转,对于笔法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


所谓出帖,也是临时的,圣教序当中的东西还有很多,也可能对于圣教序的临写会是出出进进,反反复复的,不可能说临写一段时间就完全掌握了其中的所有东西

个人愚见,说的不对的还请各位多包涵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祝您书艺进步


墨宝


出帖就意味着创作,创作有多种方式。一是集字创作。字数比较少,可以从集圣教序里找到要创作的字,个别字字帖里没有,通过边旁、部首组合而成。这种方法虽然比较传统,但非常适合初学创作。二是根据原帖笔意创作。对创作的字先打腹稿,从脑子里过一遍,对个别在字帖里无法找到依据的,也可以借鉴王羲之的一些传本墨迹参考。三是独立创作。这种方法必须建立在对集圣教序笔法及结体非常熟练的基础上进行。这三种情况都可以称之为出帖。

从你的第一张习作来看,对集圣教序的笔法掌握不够准确,表现在点画线条比较尖薄,缺少韧劲和张力。结体比较平,缺少动势,不见集圣教序那种随字形而变化的笔势灵动之美。因此而言,你如果要从集圣教序出帖,只能以第一种方式创作为宜。你的第二张习作,既没有集圣教序的笔法,也没有书谱之风格,这种创作方法不可取,于书法学习无益。

出帖的时机可以走边临边创之路,并不需要完全吃透字帖精神再行创作。两者结合,互相促进,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加深临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积累创作经验。但关键是创作方法要正确,切勿盲目创作,不可为了创作而创作。




如石书艺


关于《王羲之圣教序》如何出帖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先专工《王羲之圣教序》,把《书谱》先放一放。

当你把帖上的字临到七分像的时候,就可以出帖了。也就是说,七分像再加上三分自己的东西,你就是书法家了。

临帖是个艰难的过程,也是苦躁无味的,书者,要学会在临帖中享受快乐。

建议题主在临《王羲之圣教序》的同时,可以兼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但要以《王羲之圣教序》为主。

建议题主在坚持临帖的同时,还要深入读帖,并不断领悟书法精神。

把“对临,意临,背临”过程进行完之后,题主可尝试集字创作。“集字创作”,是对临帖所取得的成果的检验,历史上的一些书法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中州耕牛堂主


用最大的功力入帖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李可染先生说过:“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书画同源,同适用于书法,这里重点是“最大的功力”,其实,入帖是很难的,所以要用功才行,不但要得其形更要得其神,得其神就更难了。所以,没有几年坚持不懈的临池。怕是难以做到。。。

用最大的勇气出帖

没有入帖何以谈出帖,书法不可急于求成,一分汗水一分收成。只有默默地砚海耕耘。到了作品能几可乱真时到考量出帖。出帖个有不是秘笈的秘笈:功到自然茅塞开。(废话,哈哈)

出帖之初进人遗貌取神阶段。把临帖的注意力从字的点画结构逐渐转移到精神、气韵、意态上来。

精不宜杂与博涉多优

初学宜精不宜杂,切忌见异思迁,古人强调人帖“先宗一家、固其根本”,站稳脚根后再扩大战果。出帖时要“博涉多优”。用比较的方法揣摩不同流派的异同,这有利于克服片面性和局限性。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才利于自成一家。

祝你早日破茧而出,自由飞翔在书法的天空。。。


搞垮郁闷界


学习书法是一个由入帖到出帖的过程。

临习是一个入帖的过程,是一个从无法到有法的过程,是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

出帖则是可以原帖的风格,书写不同的内容,其实是一个吸收、消化丶运用的过程。

你的字,还处在入帖的初期,现在要做的是认真、反复临帖。

当然,就《圣教序》而言,要想出帖,首先要做的是广览王字墨迹。《圣教序》毕竟是碑刻,学碑可以强其骨,学帖可以养其气,学间架可以看石碑,学精到处非看墨迹不可。

其次,以《圣教序》技法为基础,整合他人临习王羲之的作品。多种掺合得王羲之精髓,逐步过渡到变临摹为创作,真正形成自己的王字风格。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临帖是有一个深入进入也就是所谓入帖,再打出来,化成你自己的东西也就是出帖的过程。如果是通临,又想从一个字帖中吸取较多营养,这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是选临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从你的作品能看出来你很有书法天赋。只是学的比较杂。只稍微能看出一点儿临过《圣教序》,如果你不说完全看不出临过《书谱》。也就是说不管是《圣教序》还是书谱完全没入帖。其他的字帖可能临的也不多。



当然,不是说学书法就一定要入某个字帖——字写得跟字帖近似,也可以博采众长,不过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你大量读帖,具备较高的眼力(欣赏鉴别能力)。



从你目前的书法水平看,不具备博采众长的能力。还是老老实实,临《圣教序》为好,《书谱》就先放一放吧,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集中精力先把《圣教序》临好,先做到能入帖。出帖的事情以后再说。

赵孟頫临《智永千字文》500遍,临《圣教序》500遍。终其一生,临帖创作相结合。当然,我们不一定有他的目标和才能。但是,要学好书法,需要下功夫是肯定的。


静湖A


先简单了解一下何谓入帖。常言道:不入帖,何以谈出帖。出帖的前提是入帖已深,起码体现在写字写到和母帖形状很像了。下图是王铎临集王圣教序,大致能诠释什么是入帖:临帖无外乎是两个核心课题:一是形态,二是神韵。形态是可以磨练的,神韵却要看和帖的缘分、以及自己的天赋,貌似没法强求。

集王圣教序结构天然,且变化万千,因为是集字和拓本的原因,初学者遇到普遍的问题是:1.笔意僵硬;2.不知章法,也就是写成行的时候感到憋屈或别扭。

如果要往深处学习,实际是如何活学活用圣教序里的知识。我给你建议两个办法:

1.王氏手札找突破。把圣教序的字和王羲之的手札找出相同或来类似的字(尽量找全)。然后在手札中将那个字前后三四个字、乃至一行或两行都写下来,反复写。这个办法的意义是看看怀仁为何选这个字、原来是啥样的、为啥变成圣教序那样了?需要琢磨这几个问题。

2.宋四家手札再加王铎手札找突破口。这几位大师都是深深浸泡在集王圣教序的专家,专家和又是后来又是咋整这些知识的?需要在他们的手札里仔细去揣摩。因为宋代尚意,自然在章法和墨法上下功夫很多 ,他们的理解很有参考价值,应该重视。


个人认为:上图米芾此方圆庵记是圣教序出帖的典范之作。下图王铎书峨眉山游记也是圣教序出帖的代表之作。


半日闲书道


其实,个人认为在考虑如何出帖之前,应该先考虑如何入帖。我们在临帖时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通篇临,结果是拿出单字来,都不很到位。以为临了好多通了,该出帖了,其实根本还没有入帖。

启功老先生说,习字要透过刀痕看笔痕。有时候,我们直接看碑刻的单字照片,倒比看字帖容易理解笔法。另外,圣教序是碑刻,是集字,如果能找到所集字的出处,看看墨迹本(当然这些所谓的墨迹本也十之八九不是真迹),就更容易看清用笔过程,也就更易入帖。

真正入帖了,其实出帖就容易了。出帖入帖其实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