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抓周仪式上,拿着毛笔胡乱画了几下,康熙帝为何脸色骤变?

jianfeng_fm


古代圣人出生大凡都是有异象的。所以即便在《清史稿》里,都能看到带有神话色彩的正史记录。

比如努尔哈赤出生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是怀胎10月生下的,努尔哈赤在母亲的肚子里呆了13个月。


因此很多历史奇奇怪怪不符合常识的,也不必见怪。目的其实就是告诉你,有些人生出来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

正史都如此,更何况《清稗类钞》这等野史?这里有一个关于“雍正抓周”的故事也是如此。

满月抓周这是汉人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留见于史料记录了。“抓周”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俗,他寄托了大人们对一个孩子美好未来的祝福。


大人们会在孩子满周岁会爬的时候,给他准备了一堆有着象征含义的物件,比如毛笔、算盘、剑、鸡蛋、橘子、梳子、尺子、铜钱,等等,让小孩爬着去抓。小孩拿了毛笔不撒手,大人就会说,这孩子以后是个考状元当宰相的。其实每个物件都代表了一个未来职业方向。但是那毕竟只是一个美好祝愿而已。

话说康熙18年(1679年)农历10月份,康熙也心血来潮,参加了胤禛的抓周仪式。


结果胤禛一把抓住了毛笔,大家都挺开心。这孩子以后是抓笔杆子的。但是胤禛拿着毛笔在哪胡乱画了起来。康熙贴上去一看,画出来的像极了一个字,顿时脸色骤变,摔袖子离开了,从此对胤禛留较为冷淡。

那么胤禛究竟写了啥,让康熙如此忌讳?原来胤禛写了一个“敕”字。这个字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写的,因为只有皇帝命令才能用“敕”。

这也就意味着胤禛不是普通人,他是天命的未来皇帝。可是在当时,对于未来接班人,康熙早就做了安排的。唯一活着的嫡子胤礽在四满周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封为太子了。而胤禛不过只是一个地位底下的婢女所生的庶子而已。乌雅氏当时甚至都没有资格抚养胤禛。


所以康熙对胤禛冷淡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意味着如果天命属实,他未来会挑战胤礽的地位,而皇子夺嫡,对于做父亲的那就是一个悲剧。

不过这显然不是一个预言故事,而是一个后人穿凿附会的故事,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某些观点罢了。



炒米视角


胤禛抓周仪式上,拿着毛笔胡乱画了几下,康熙帝为何脸色骤变?

  据说当初胤禛的抓周仪式上,他拿起的是一支笔,康熙很开心,因为笔这东西代表着什么呢,有才啊,会成为才子啊等等,谁知胤禛拿起笔就在纸上画了起来,等康熙明白过来,细看发现这笔划,竟然成了一个字,什么字?“敕”。康熙因此大惊。

  如果胤禛和贾宝玉一般,抓胭脂水粉不过就是让老爷子康熙怒斥为不可救药的纨绔子弟,可为这个字不一般啊,老皇帝的心里,波涛汹涌了。

  敕这个字,咱们都知道,放在古代,那就是和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是帝王自上命下才用的词,原本在汉时尊长告诫子孙或僚属,都可以称敕,但是南北朝以后就专指皇帝诏书。康熙本人是皇帝,用这个字无可厚非,但是胤禛不过一小屁孩子,竟然在胡写中也写下这么字,怎么不让人吃惊呢?

  这个事情呢,不知道有几分真实。但不影响咱们猜测康熙的心情,以下,说一说个人观点。

  胤禛是康熙四子,前面有几位哥哥,其中老二胤礽是皇后所生,此时已是皇太子,按正常的进度,胤禛注定是不会成为皇帝的,那么,他写的这个敕字,如果有心人操作的话,极有可能会成为超级漩涡——历来天降异象,都是可以被利用的嘛。

  康熙作为皇帝,皇权是他不会舍得放下的东西。别说他和别人,就是他和胤礽之间,其实也很矛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皇帝与储君,注定是会有冲突的。私人感情方面,他对这个儿子是特别的宠,什么都给最好,一切都是顶级待遇,因为他是他最爱的女人拼了命生下来的嫡子,可是于公而言,这个孩子将来注定是要接他的班,或者说把他的权力抢走的,康熙不是神,自然也不能脱俗,地主张三家的宝库钥匙还想一直攥到死,何况是那天下?所以,康熙后来两立两废,也册封了许多成年皇子,参与国政,各有属下,势力极大,目的其实不好和人明说,至少不能和太子明说。

  此时,康熙对太子还没有什么猜忌,后来,太子也的确很能干,很合格,可是,再能干再合格,也依然成了父皇眼中的钉子——此时的胤禛虽然还小,但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想抢班夺权?何况他连太子都不是!要引起怎么样的大风浪,才会应了抓周的“敕”字?

  作为父亲,他不希望儿子们互相残杀,作为皇帝,他或许也希望有个强有力的继承者,可是,这么多的孩子,都和他争这个皇位,康熙的心里,估计也矛盾得很,儿子厉害吧,自己危险,儿子懦弱吧,天下危险,皇太子和兄弟争斗出最强吧,又要伤天家感情,他们不争吧,又不可能,这个老四啊,真是一出生就给了老父亲太多的感慨和担忧了呢。

简单说几句抛砖引玉了,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叶之秋


胤禛举行“抓周”仪式之时,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笔。康熙皇帝当时高兴不已,以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谁知胤礽直接抓着笔在纸上胡乱画了几笔。起初,康熙皇帝没有在意,以为只是小孩子随便涂画,谁知定睛一看,发现这几笔居然形成了一个“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专用的字,这是寓意胤禛有潜龙之象啊!当时太子已经册立,而且表现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变得铁青,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将此事抛之脑后,对胤禛也比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对父皇的冷淡并不在意,从小就性格淡然,端庄守礼、行事果决,对兄弟友爱,对太子谦卑,对父皇尊敬。如今面对储君之位,胤礽依旧保持自己的稳重,这种王者风范被康熙皇帝看在眼里。因此在考虑继承人时,康熙皇帝对胤禛已经有所青睐,再加上忆起过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注定要为帝的,于是康熙皇帝驾崩之前留下遗诏,传位于四子胤禛。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早已明白“抓周”不过是牵强附会,并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习俗而传承。


水生慕夕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而抓周在原理上与这句话是相似的。通过孩子小时候的爱好而推断长大后的事业。

抓周最早有记载是起源于三国时期,有种说法是当时东吴的皇太子孙登因病去世,吴大帝孙权需要在其他几个儿子中选出一位立为皇太子。此时一位叫景养的人求见孙权,说有不能只看皇子们是否适合做皇太子,也应该考量考量皇孙们。他一个办法能帮助他测试哪位皇孙更贤德,适合继承皇位,孙权命他选一吉日,进行测试。

当日景养将一个放了贝壳、珍珠、书简等物品的盘子放在众皇孙面前,让小皇孙们任意挑选。皇孙中只有孙皓一人一把抓中了书简和绶带。而多年之后孙皓果然登上了皇位。

这个方法在江南广为流传,孩子周岁时都要抓周试儿。虽说抓周只是传统习俗,不是一岁时抓到了什么东西,未来就一定会做什么事情,但是抓周这个习俗却一直很受人们的欢迎,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有记载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 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拭儿。

关于抓周是有很多说法的,如果婴儿抓到印章,则预料长大以后能当官,飞黄腾达;如果抓了笔墨纸砚或者文具等则说明勤奋好学,能写锦绣文章,才华横溢;如果 婴儿抓到弓说明喜欢练武,将来会成为武功高强的武将;如果婴儿抓到算盘的话,则说明长大以后会理财做生意,如果婴儿抓到一些糕饼等则说明是长大没出息的普通人,如果抓到胭脂水粉等,则说明日后是喜欢寻花问柳的花花公子。

“胤禛抓周”的故事记载在野史《清稗类钞》里。

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出生于1678年十二月十三日,在一年以后也就是1679年十二月十三日这天康熙心血来潮安排小胤禛抓周。

康熙皇帝让宫女太监为小胤禛准备了笔、墨、纸、砚、马鞭、弓箭等用于皇四子的抓周仪式,以此来预测未来胤禛是从文还是从武,好对其加以培养。



一岁的小胤禛爬啊爬,直接跳过了前面的马鞭、弓箭,一把抓起了一直毛笔在纸上涂涂画画,这让康熙皇帝十分的满意,想着这个儿子未来一定能辅助皇太子成为一治世之能臣。

不过当康熙皇帝看清胤禛在纸上写的内容后,变得脸色铁青,原来小胤禛写的是一个“敕”字。


这个字康熙皇帝最熟悉不过,这是皇帝批改奏折所写的。要知道,“敕”乃是皇帝专用的字,难道自己这个四儿子有为皇帝的征兆?这不就意味着夺嫡么?毕竟自己早已立了皇太子,这让康熙皇帝心理有点不悦。

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第二子,而且是唯一的嫡子,比老四胤禛大四岁,是康熙皇帝最爱的发妻赫舍里皇后所生,因为她年纪轻轻因为生胤礽难产而死,所以康熙皇帝把对妻子的满腔思念全都寄托在胤礽身上,对其十分宠爱。在胤礽一岁时,康熙皇帝就下诏立胤礽为皇太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康熙皇帝对皇太子的教育,一直是亲力亲为,从不假借他人之手,可见康熙皇帝对其何等宠爱,在他心中胤礽是要继承他的皇位的。

所以在抓周之事之后,康熙皇帝对胤禛抱有了一定的警惕,既不亲近自己的这个儿子,也不疏远,有点让人抓摸不透。 不过胤禛从没表现出干预政事的心理,为人也是韬光养晦,甚至表面上对皇太子胤礽还比较恭谨,渐渐的康熙皇帝也对胤禛放松了警惕。

但康熙皇帝晚年变得越来越疑神疑鬼,因为皇太子胤礽几次监国表现出不错的治国能力,形成了自己的太子党,康熙皇帝怀疑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的胤礽会抢班夺权甚至谋害自己,康熙皇帝对太子党进行残酷打压,培植其他皇子抗衡太子党,并两立两废皇太子胤礽,引起“九子夺嫡”的悲剧。



而狡猾的老四胤禛看到皇太子胤礽被废,自己的机会来了,他深藏不露,与亲信隆科多年羹尧及十三弟胤祥等形成四爷党,在背后推波助澜挑动兄弟之间恶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最终太子党、大爷党、八爷党都受到重创,三爷党也被四爷党陷害而偃旗息鼓,皇位最终在老四胤禛与老十四胤禵这对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之间争夺。


康熙皇帝与老四、老十四的亲生母亲德妃都更喜欢英武正直的老十四,而不太喜欢深藏不露的老四,康熙皇帝封老十四为大将军王,以天子规格出征西北,因此朝野上下都认为老十四是康熙皇帝的接班人。

老四胤禛为了夺取最高权力,与亲信隆科多一起不惜铤而走险,谋害了69岁的康熙皇帝,篡改遗诏登基为雍正皇帝,并在继位以后不久逼偏爱老十四的亲生母亲自杀。

雍正皇帝继位以后,把老大老二继续囚禁,把老三、老十四发配为康熙皇帝守陵,废太子胤礽雍正二年就一命呜呼,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又残酷杀害了老八老九两个弟弟以及亲生儿子弘时。帮助他篡位的功臣年羹尧隆科多等也先后被雍正皇帝处死。

为了掩盖自己残酷对待亲人的暴行,雍正皇帝还亲自编写了《大义觉迷录》,为自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辩护,可谓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虽然雍正皇帝是一位心狠手辣的暴君,但雍正皇帝据说是学佛开悟的皇帝,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勤政的一位皇帝,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休息日,为治国安邦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父亲康熙皇帝收拾烂摊子,又为儿子乾隆皇帝留下丰厚的家业。

雍正皇帝自己累死累活只在位十三年就不明不白死去,传说是被人刺杀砍去脑袋而死,是用黄金做头下葬,雍正皇帝的死因已经成为千古之谜,除非哪一天考古学家打开雍正皇帝的陵墓才能真相大白。


厚德载物49847


胤禛何许人也,就是清剧中最忙的那个四爷,也是正史中清朝康熙帝之后的雍正皇帝。

首先我们先介绍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先从太子胤礽说起,胤礽是康熙和皇后赫舍里的儿子,由于赫舍里难产,生完胤礽后就撒手人寰,康熙悲痛之中就封了胤礽为太子,以怀念对赫舍里的情感。康熙十分看中胤礽,教导太子完全亲力亲为,完全把胤礽当做大清的继承人来培养,这就引出后来胤禛抓周的事情使康熙大惊的事件。

在胤礽5岁的时候,胤禛刚好满周岁,康熙照例为胤禛举行抓周仪式,因为当时都有抓周的习俗,皇家也不例外。在抓周仪式上准备了笔墨纸砚、马鞭、弓箭等用于抓周的用品,康熙想看看胤禛能抓取什么,用来初步判断以后他是从文还是从武。

然而小胤禛却抓取了一支笔,在纸上胡乱的画,康熙看到颇为高兴,认为胤禛会在文学上发展,可是当他把纸拿过来看脸色大变,因为纸上乍眼一看写的很像一个“敕”字,这可是皇帝批阅奏折用的专用字。康熙认为胤禛有帝王之兆。然而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已经立了胤礽为太子,太子才是合法继承人,但胤禛也有帝王之气,那么不就意味着胤禛有可能会向李世民那样杀哥夺位么,这就是康熙对胤禛抓周事件大惊的具体原因。

先不讨论这事件的真实性,但是后来胤禛真的做了皇帝,并不是像李世民那样靠造反多权,而是太子胤礽被康熙废除,太子因为自己的不思进取丢失了帝位,而成全了胤禛。这真认证了那句话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侃侃谈古今



胤禛在抓周仪上抓了一支笔,康熙很是开心,以为皇家要出一位大才子了,可是胤禛又拿着笔写了一个敕字,康熙就无法淡定了。

因为这个敕字乃是皇帝专用的字,胤禛的举动是有天子之相了,而康熙早已经立下他和赫舍里的儿子为太子了,有了皇位继承人的他对于皇位是很敏感的,康熙是很不开心胤禛还有天子之相了。

但是之后的胤禛的确成了天子。

胤禛一直与世无争,对太子很恭敬,对兄弟很友好,康熙喜欢他这样的友爱恬静的态度。在觉得太子荒诞无法继承皇位,其他皇子也无法与胤禛比的时候,就真的立了胤禛为接班人。
胤禛的确也算是一位好皇帝。

胤禛成了皇帝,也的确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了,康熙没有选错人。胤禛勤政爱民,有过很多举措,让人叹服,并且对于太子等人,他也没有大开杀戒,这点应该是康熙最放心的,他一直就不愿意看见兄弟相残的局面。



故事讲完了,但是怎么去评价这件事情了?这事应该是胤禛为了自己的皇位来的更正统而杜撰的一段历史。胤禛说自己刚满周岁就有了天子之相,会让更多人认可他的天子之位了。


湘西小木鱼


当初为胤禛举行“抓周”仪式之时,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笔。康熙皇帝当时高兴不已,以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谁知胤礽直接抓着笔在纸上胡乱画了几笔。起初,康熙皇帝没有在意,以为只是小孩子随便涂画,谁知定睛一看,发现这几笔居然形成了一个“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专用的字,这是寓意胤禛有潜龙之象啊!当时太子已经册立,而且表现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变得铁青,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将此事抛之脑后,对胤禛也比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对父皇的冷淡并不在意,从小就性格淡然,端庄守礼、行事果决,对兄弟友爱,对太子谦卑,对父皇尊敬。如今面对储君之位,胤礽依旧保持自己的稳重,这种王者风范被康熙皇帝看在眼里。因此在考虑继承人时,康熙皇帝对胤禛已经有所青睐,再加上忆起过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注定要为帝的,于是康熙皇帝驾崩之前留下遗诏,传位于四子胤禛。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早已明白“抓周”不过是牵强附会,并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习俗而传承。


飘雨石花


抓周最早起源于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在新生儿周岁的时候,将各种物品摆放在小孩面前,让小孩自己去抓,一般摆放的物品都是些笔墨纸砚以及算盘书籍和胭脂糕饼等,这是为了在小孩周岁的时候预卜婴儿前途的风俗。

一般抓周的时候,如果婴儿抓到印章,则预料长大以后能当官,官运亨通,如果抓了笔墨纸砚或者文具等则说明长大以后好学,能写锦绣文章,才高八斗。

如果婴儿抓到算盘的话,则说明长大以后会理财做生意,如果抓到一些糕饼等则说明长大没出息,如果抓到胭脂水粉等,则说明日后肯定沉迷酒色,要严加管教。

因此抓周其实不是父母迷信孩子以后的前途,纯粹是为了取乐逗趣,当然也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舐犊情深以及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期盼。

到了清朝,抓周仍然盛行,不仅民间流行,皇宫里也开始盛行,康熙年间,他在位时间最长,因此皇子众多,皇子们出生一周岁的时候也会举行抓周仪式。

胤禛也就是雍正一周岁的时候,皇室也给他举办了抓周礼,当时康熙也在一旁观看,当抓周仪式开始的时候,小胤禛拿起一支笔,康熙看着高兴,以为这个皇子喜欢文具,长大一定满腹诗书,是个大才子。

谁知胤禛直接抓起笔,在纸上乱画,起初康熙并没有太在意,以为是小孩子胡乱画画而已,不必在意,但是在胤禛画完以后,康熙定睛一看,才发现胤禛竟然写了个“敕”字。

在古代“敕”字是皇帝的专属,因为“敕”是指代皇帝的诏书和命令,和皇权联系在一起,这寓意着胤禛有潜龙之象啊,这可了不得,因此康熙看完脸色骤变。

不过康熙看完以后虽然脸色骤变,可是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早就将这个事情抛之脑后了,因为当时太子已经册立了康熙和赫舍里皇后所生的嫡子胤礽。

况且胤禛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出身卑微的德妃,胤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看起来完全和皇位无缘,因此康熙只把这次抓周当成巧合罢了。

若干年后,胤禛果然当上了皇帝,拿着一支朱笔杀伐决断,几乎每天都在奏折上写“敕”字,难道和一周岁的时候他抓周写的“敕”字有关吗?你们说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啊!


小聪历史客栈


康熙脸色骤变的原因是胤禛虽是胡乱画了几下,却碰巧“画出了”一个“敕”字,因而令康熙大帝脸色骤变。

敕为何意

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等。

抓周起源

抓周仪式最早起源于三国时期,相传,三国时吴主孙权称帝未久,太子孙登得病而亡,孙权只能在其他儿子中选太子。有个叫景养的西湖布衣求见孙权,进言立嗣传位乃千秋万代的大业,不仅要看皇子是否贤德,而且要看皇孙的天赋,并称他有试别皇孙贤愚的办法,孙权遂命景养择一吉日。是日诸皇子各自将儿子抱进宫来,只见景养端出一个满置珠贝、象牙、犀角等物的盘子,让小皇孙们任意抓取。众小儿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惟有孙和之子孙皓,一手抓过简册,一手抓过绶带。孙权大喜,遂册立孙和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各自交结大臣,明争暗斗,迫使孙权废黜孙和,另立孙亮为嗣。孙权死后,孙亮仅在位七年,便被政变推翻,改由孙休为帝。孙休死后,大臣们均希望推戴一位年纪稍长的皇子为帝,恰好选中年过二十的孙皓,这时一些老臣回想起先前景养采用的选嗣方式,不由啧啧称奇。

自此之后,世人都喜欢用抓周来看这个孩子长大之后的成就会如何,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胤禛抓周

四皇子胤禛在抓周仪式上,最开始抓起了一支毛笔,这让康熙看到十分高兴,认为自己的四儿子以后会成为文能提笔安天下的才子,但是没想到,胤禛在拿完毛笔之后,在纸上胡乱画了几下,竟然画出来一个敕字。

康熙看完就很闹心,因为当时胤禛的二哥胤礽已经早早的被康熙立为太子,满朝文武皆知胤礽就是康熙殡天之后接任的人,但是在古代比较相信这些天注定的东西,胤禛手写敕字,代表着有帝皇之气,这如何不让康熙闹心呢?代表着自己的四儿子是帝王之才啊,但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是康熙不愿意见到的。

思虑过后,康熙虽然不再提及此事,但是从此对四皇子胤禛也没有那么热情了。

抓周成真

虽然康熙对胤禛的态度不好,但是胤禛也给自己长脸面,从小就性格淡然,端庄守礼,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气质。

后来康熙两废太子,在最终康熙去世后,果真也留下了遗诏,让胤禛成为皇帝也就是下一任皇上,雍正。

结语

雍正的登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们也不知道抓周仪式上所发生的这件事情 是否是真实的,但是,这也表示了当时的皇帝们,更喜欢用神权交付,天生帝王的形象来衬托自己,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神化,保证皇权的昌盛。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说起抓周,这是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盼,想通过周岁抓周的方式预测孩子的未来,所以“抓周”在古代是一家人重要的一个仪式。且这不仅是老百姓们的专属,就算是帝王家也都十分的重视“抓周”,甚至连皇帝本人都对“抓周”十分的重视,毕竟皇子们的将来关系的是皇室乃至王朝的未来。


但清朝康熙皇帝四子胤禛在抓周仪式上的一个举动,却让康熙皇帝脸色骤变,甚至心里面对这个胤禛这个儿子生出了隔阂,这是什么情况呢?

胤禛在周岁的时候,康熙皇帝依照惯例为其准备了笔、墨、纸、砚、马鞭、弓箭等用于皇四子的抓周仪式,以此来预测未来胤禛是从文还是从武,好对其加以培养。


一岁的小胤禛爬啊爬,直接跳过了前面的马鞭、弓箭,一把抓起了一直毛笔在纸上涂涂画画,这让康熙十分的满意,想着这个儿子未来一定能辅助太子成为一治世之能臣。不过当康熙看清胤禛在纸上写的内容后,脸色骤变,原来小胤禛写的是一个“敕”字。这个字康熙在熟悉不过,这是皇帝批改奏折所写的。



难道自己这个四儿子有为帝的征兆?这不就意味着夺嫡么?毕竟自己早已立了太子,这让康熙心理有点不悦。

所以在抓周之事之后,康熙对胤禛抱有了一定的警惕,既不亲近自己的这个儿子,也不疏远,有点让人抓摸不透。

不过胤禛从没表现出干预政事的心理,为人也是淡泊名利,甚至还一直支持太子,渐渐的康熙也对胤禛放松了警惕。

在后来太子被废,或许是康熙想起了当日抓周的情景,又或许是其它的原因,最终康熙还是选择了立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胤禛小时候抓周就有成为新帝王的预言,最终也成为了帝王,二者重合也算是一件趣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