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明朝的锦衣卫飞鱼服和清朝的御赐黄马褂哪个好看?

小舟讲历史


论外观肯定是飞鱼服更好看一些了。

飞鱼服

飞鱼服是明代锦衣卫、大内太监的制服,史料记载:

制如曳撒,绣飞鱼于左右,系以鸾带,此飞鱼服,惟入侍用之。

款式上借鉴了蒙元曳撒服,由于绘有四爪飞鱼纹,因此被称为“飞鱼服”,另外强调一点,飞鱼形象并非我们日常所见的鱼,而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因能飞,所以一名飞鱼,头如龙,鱼身一角,”,更加接近于蟒的形象。

黄马褂

黄马褂是清朝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等的制服,后也用于对军功臣子的赏赐。史料记载:

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黄马褂的样式比较简单,就是对襟盘扣的一件上衣褂子,有带花纹的,有不带花纹的,在颜色上采用皇帝特有的明黄色。


但无论如何,还是明代的飞鱼服好看一些,清代的制服还是缺少设计美感。


曹老师xixi


一个笑话

扯淡之前先给大伙说个笑话吧。话说明朝嘉靖十六年,有天皇帝朱厚熜溜达出了皇宫,于是群臣就临时去他落脚的地方拜见。因为事出比较突然,又不是朝会,大伙穿着就相对日常一点。

大家都知道嘉靖这货有点小心眼儿,回宫之后就给首辅夏言写了个谕旨:“兵部尚书张瓒区区一个二品官,为毛敢穿蟒袍?给我个交代!”

夏言顺手从身后拿出一卷胶带回复:“张瓒穿的是钦赐飞鱼服,因为太鲜亮了才起来像蟒袍,老大你搞错了。”

卡到满脸花的嘉靖只能强行挽尊:“既然是飞鱼为毛长了两只角?以后不许这么穿!”

无语的夏言实在没法再告诉文盲皇帝,那飞鱼服上的飞鱼纹本来他喵就是有角的,毕竟惹毛了皇帝必然没好果子吃。其实从这个故事里咱们可以看出来飞鱼服的外观很像蟒袍,另外也能知道明朝人放飞自我的胡乱穿衣服。

扯淡飞鱼服

说起飞鱼服首先得明确一件事儿,这玩意是没有统一样式的,只要上面有飞鱼纹就可以算飞鱼服。而飞鱼纹也不是画条带鱼在上面,画的是出自《山海经》的龙鱼,大抵上就是长了近似龙的脑袋、加长款鱼身子,再加上鱼鳍形状的翅膀。

从严格意义上说飞鱼纹是不应该有爪子的,但是之前也说明朝人穿衣服放飞自我,他们有时候会把龙鱼前边的两个鱼鳍改成爪子模样,后边不变。因为飞鱼纹通常头和前半身在胸口附近,后半身在肩膀和袖子上,如果用得布料高级点,看起来就特别像蟒袍(蟒袍上的蟒纹是四个爪子)。

另外飞鱼服并不是锦衣卫专有的,其实大内太监们也可以穿,而且它应该算一种礼服,日常是不能穿的,只有朝日、夕月、耕耤、视牲之类的祭祀活动才会穿。像《大明风华》里朱瞻基那么穿出去办案基本不可能,打一架后补衣服钱都心疼死。

飞鱼服的底材一般有三种,罗、纱、绢,哪种都不便宜,而且上面的飞鱼纹是妆花绣在补子上的,一个飞鱼纹分成几大块,胸口、袖子、下袍的纹理都不一样,绣线不是大红就是织金,补一回就够撸三顿串了。

除了锦衣卫和太监这种专门职业配发礼服外,飞鱼服还是皇家特赐给大臣的衣服,一般只有二品以上官员才会给,在赐服体系里是仅次于蟒袍的存在,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穿的,那算一种极大的恩宠。

前边不是一直强调明朝人穿衣服放飞自我嘛,到中后期皇帝又比较懒,对袍服的识别也不严,于是虚荣心爆炸的人们就经常穿奇装异服,连飞鱼服也不能幸免,但不得不承认确实满好看的。

再说黄马褂

关于黄马褂有个误解,很多人以为就是拿明黄布做件衣服,其实那玩意也是可以刺绣的。只是因为在清朝明黄和淡黄只有皇家能用,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突出颜色,而不是凸显纹饰。

黄马褂在使用上大体分成两种,一种算职务使用,就是内大臣啊、侍卫啊之类的履行职务时穿。满洲话叫“秃山褂子”,也叫“职任马褂”,你卸任了就得还回去,不能再穿着招摇过市。

另一种算荣誉赏赐,就是电视剧里常见的“赏黄马褂”,但是这种赏赐也是分等级的,有些只能在特定场合穿,比如“行围褂子”只能围猎时候穿。能终身穿的只有恩赏“武功褂子”,但是这种形势其实清朝中前期很少,嘉庆年间都没直接见于信史。

其实吐槽机一直就有个观点,清朝的袍服设计有个误区,他们总想一边体现袍服的华丽,一边又想要实用性。于是弄得礼服不够庄重,常服又缺乏实用,黄马褂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恶例。

马褂其实是实用性很强的衣服,穿着骑马既舒适又能避免里面的衣物弄脏,它应该是和蓑衣类似的工具型衣服,并不强调美观。把这东西变成一种荣誉性礼服显然不合适,用丝绸做马褂既失去了实用性又缺乏粗布马褂那种笔挺的美感,等于取两边之短。


所以吐槽机的观点很简单,从美观上说飞鱼服绝对优于黄马褂,题主这么比属于欺负人,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明朝的飞鱼服和清朝的黄马褂都属于赐服,其中飞鱼服本是明代锦衣卫、大内太监朝日、夕月、耕耤、视牲所穿的赐服,后也被皇帝赐予其他官员,是仅次于蟒服的一种二品赐服;而黄马褂本是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的官服,后也被赐予有军功的臣子。那么,两种赐服哪种更为好看呢?

飞鱼服:补色为飞鱼纹的袍服

所谓的飞鱼服,便是补色为飞鱼纹的袍服。飞鱼服上的飞鱼并非以“能飞”而著名的那种海鱼,而是一种近似龙首、鱼身、有翼的虚构形象。《山海经·海外西经》有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因能飞,所以名曰飞鱼,头如龙,鱼身一角。

飞鱼服并非官员的常用服饰,而是属于皇帝特赏的赐服,代表了一种极高的荣宠,明朝一共有四大赐服,即蟒袍、飞鱼服、麒麟服、斗牛服,而飞鱼服便是仅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服式为衣分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

飞鱼服早期只被赐予锦衣卫、大内太监等天子近臣和近侍,以示荣宠,也算是这些人的一种特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往往也将飞鱼服赏给其他大臣,到明朝正德年间,自参将、游击以上的武将都被赏赐有飞鱼服,而到了嘉靖、隆庆年间,这种服饰则开始被赏赐给六部大臣和出镇视师大帅等。

这里需要说一下,虽然我们提到飞鱼服就想到锦衣卫,但锦衣卫也并非人人都有资格穿飞鱼服,而是只有正三品以上的锦衣卫官员才有资格。而且飞鱼服必须是重大场合如祭祀活动时候才能穿戴,而不是平日里想穿就能穿的。

黄马褂:颜色为明黄色的马褂

马褂乃是清朝时期极为流行的一种服饰,所谓的黄马褂,其实就是一种明黄色绸缎或纱(冬天用绸缎,夏天用纱)制成的马褂,没有花纹和彩袖。

马褂本没有什么特殊象征,但因“明黄色”(淡黄色)乃是帝王专用的颜色,就连贵族和后宫嫔妃也不能使用,而只能用相近的“金黄色”(深黄色),平民更是只能用更次一些的“杏黄色”(红黄色)。正是由于这种颜色的特殊性,才使得黄马褂被赋予了一种极高的荣誉象征。

按照清朝的规定,黄马褂又可以分为四种,且只有四类人在特殊的条件下才可以穿:

1、行职褂子。这种是在皇帝出行时,各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随从,必须穿黄马褂以壮行色。不过由于其实因职责的原因而被允许穿,故而一旦离职,或者不与皇帝同行时,便不允许穿。正如《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所载“后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卫升级新补者,岁于十二月行文内务府,支领缘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卫支领蟒袍;恭遇巡幸,支领黄马褂。”

2、行围褂子。咸丰以前的清朝皇帝,每年都要外出行猎,在皇帝举行围猎、校射(射箭比赛)之时,表现出众或向皇帝进献猎物之人,皇帝一般都会赏赐黄马褂。但这种黄马褂只有在跟随皇帝行猎之时才可以穿着,平时禁穿。

3、武功褂子。这种黄马褂便是我们常见的“赐穿黄马褂”,但只有在立下特殊功勋时才会赏赐,但在嘉庆以前少见于史书,因而判断应该是在道光或咸丰年间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太平天国时期,与太平军作战立下战功者多有赏赐,但通常也只是赏赐给高级武将。此外,如果能够讨得皇帝或太后欢心,有时也能被赏赐。不过,这种黄马褂只有在隆重场合才可以穿,平时则要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荣耀。不过,他们可以复制一件较原物简单的黄马褂,以备公务需要时穿用。

4、特使特赐。这种黄马褂通常只被赏赐给特使或宣慰中外的官员。而且,被特赐的官员在诏书宣读之后,被特赐黄马褂的官员还要骑马绕紫禁城一周,以示荣耀。

这四种虽然都被称为“黄马褂”,但因其功能用处不同,因而形制上也有所区别,例如侍卫及打猎与比武赏穿的黄马褂的纽绊为黑色,而武将和文官穿用的黄马褂的纽绊则为黄色。

清朝前中期,能被获准穿黄马褂的人并不多,要么是天子近侍或天子近臣,要么是立有卓越功勋的武将,然而随着清朝的没落,在朝廷已经无力负担对有功之人的赏赐,于是便将有特殊意义的“黄马褂”作为主要的赏赐物品,以至于清朝中后期黄马褂开始泛滥,已经丧失了原本的象征意义。


香茗史馆


大家最近看电视剧大明风华,就可以看到里面有一种飞鱼服,是锦衣卫所穿的。看起来龙飞凤舞,相当的好看。而相对应的清朝的大内侍卫们穿的则是黄马褂,两者所对应的人群基本上是类似的。

这两件衣服里面我觉得飞鱼服更好看,飞鱼服是明朝所设立的,除了锦衣卫穿了之外,皇上还会将他们赐给一些义工的大臣或者其他人,仅次于蟒袍。飞鱼服,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补色为飞鱼纹的袍服。飞鱼服上面所绣的图案是一种奇特的鱼,龙首鱼身能飞,所以不仔细的看的话,甚至有人会把它当和蟒袍混淆。

飞鱼服刚开始的时候使用的人群比较有限,主要是锦衣卫,大内侍卫以及一些升L臣之类的,即使是锦衣卫,也不是人人都能穿,必须达到一定品级才行。只不过后来随着明朝的发展,皇帝也将飞鱼佛赐于很多其他的人,甚至包括一些低等级的参将之类的。

马褂本来是一种普通的衣服,只不过因为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所以显得不一般,必须是皇帝赐予才能穿,否则就是杀头的大罪。这两种衣服我觉得非衣服更好看些,因为飞鱼服图案多样,看起来相当的威武,而黄马褂就显得一般,除了颜色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飞鱼服——明代赐服之一。飞鱼是一种纹理,有飞鱼纹的曳撒、直身、贴里都是不同款式的飞鱼服。是明代锦衣卫、大内太监朝日、夕月、耕耤、视牲所穿赐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佩绣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赐,才可穿着,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二品赐服。

黄马褂——清代的一种官服。凡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等,皆服黄马褂。后也赐与有军功的臣下。亦作“黄马袿”。清代的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等,皆例准穿黄马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

就小编个人来看,还是明朝的飞鱼服比较好看!




七品阐史官


最酷的男装汉服,锦衣卫飞鱼服,没有之一











浅笑138594885


对飞鱼服,史料上是这么记载的:《明史·舆服志》:“嘉靖十六年,群臣朝于驻跸所,兵部尚书张瓒服蟒。帝怒曰:‘尚书二品,何自服蟒’。张瓒对曰:‘所服乃钦赐飞鱼服,鲜明类蟒,非蟒也’”。飞鱼类蟒,亦有二角。所谓飞鱼纹,是作龙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非真作飞鱼形。

大家对龙,麒麟,仙鹤这些吉祥寓意的纹饰都很了解,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什么锦衣卫要选择我们知之甚少的飞鱼纹在胸前? 其实飞鱼在古代史有特殊含义的。飞鱼,传说中的上古神兽,据《山海经》载:“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林邑国记》说:“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

而飞鱼服的形制其实是源于蒙古袍,是曳撒的一种。曳撒(yì sǎn ),读法源自蒙古语,为“一色(shǎi)”变音,来自蒙语“质孙(jisum),元代服饰之一。明朝人王世贞在《觚不觚集》里讲过“胡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褶,而下腹竖褶之。若袖长则为曳撒”。

明朝人将其改良,加上刺绣纹饰,变为锦衣卫和大内太监朝日、夕月、耕耤、视牲所穿官服。飞鱼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纹样有“青织金妆花飞鱼过肩罗”、“青织金妆花飞鱼绢”、“大红妆花飞鱼补罗”、“大红织金飞鱼补罗”等,再佩绣春刀,这就是典型的大众心目中锦衣卫的形象了,但其实,不是每个锦衣卫都有机会穿飞鱼服的。

明代《出警入跸图》局部

飞鱼服在明代分为两种情况穿戴。飞鱼服属于赐服,归为蟒衣纹一类。所谓赐服是指皇帝赏赐的服饰,与蟒衣、斗牛服同属显贵之服,非特赐不能穿。飞鱼服是仅次于蟒衣的一种显贵服饰,一般不可得。正德年间,明武宗喜欢乱赐服,平时不易得的蟒衣、斗牛、飞鱼服大量赏赐臣子,武官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飞鱼服。

飞鱼服也是高品级锦衣卫专用制服。能穿飞鱼服的基本上属于锦衣卫军官,至于校尉和力士,则根本穿不到飞鱼服。关于飞鱼服的颜色,据史籍记载,锦衣卫堂上官服为大红蟒衣,飞鱼服,戴乌纱帽,束鸾带。意思是锦衣卫的飞鱼服是大红色。在明代《出警入跸图》绘画中,已经描绘得很清楚,飞鱼服全为大红色。

而黄马褂,在清代,皇帝出门有许多“内大臣”和“御前侍卫”随从,这些人全要穿“行褂”,帽后戴孔雀翎,还要佩刀(最挨近皇帝的严令不许佩刀)。根据史料记载,这些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所穿的行褂全部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纱(一般冬天穿绸缎,夏天穿纱)制成,没有花纹和彩袖。 他们所穿的这种“行褂”就被称作“黄马褂”,清代典制里有时也称“黄褶”。例如《清会典》、蒋良骐的《东华录》和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里就都曾记做“黄褶”。

在《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中记载:后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卫升级新补者,岁于十二月行文内务府,支领缘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卫支领蟒袍;恭遇巡幸,支领黄马褂。

这里要说明的是,“明黄”就是“淡黄”,是当时帝王专用的颜色,一般贵族或宫妃只能用“金黄色”(即“深黄色”),平民最多只能用“杏黄色”(也即“红黄色”)。“明黄”在这里是最名贵的,除皇帝外,只有为皇帝服务的人才特许服饰明黄色。因此一般说来,这种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装。

“赏穿黄马褂”与前面所讲的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所穿的黄马褂不同,前者是由于职务关系而穿的,如果职任解除,不做御前侍卫或内大臣,黄马褂就不能再穿。所以这种黄马褂也叫做“职任马褂”,满洲话为“秃山褂子”。而“赏穿黄马褂”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它可以在一切庄重或典重的场合穿著;必要时,甚至可以见官大三级,方便行事。

如果论美观,黄马褂根本没有飞鱼服好看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这还用比吗?肯定飞鱼服了,清朝的男女服饰、发型、发饰就没好看的


夏七夕19


清朝的衣服最丑,男女的都不好看


半人马星座9527


我还是喜欢明朝锦衣卫的飞鱼服。明朝服饰是汉族服饰,是在蒙古族元朝后的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它既继承了唐宋汉族服饰的特点,又学习了蒙古族的服饰的一些元素,例如:曳撒 就是明朝继承元朝服饰特点而创造的一种服饰,既轻便又比较美观,像电影(龙门飞甲)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公穿着的,服饰精美,很漂亮。所以,自认为明朝的更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