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吕蒙杀了关羽,为何没有能留名青史?

入世骏雄


无论吕蒙杀不杀关羽,吕蒙都会青史留名,虽然吕蒙偷袭荆州这事干的不光彩,可那是战争,哪来的仁义道德,战争只讲胜负,战争只讲成王败寇,况且吕蒙好歹也是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的第三任都督。

能够在青史上留名的,都不是小人物,我们知道吕蒙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他在青史上留名了,无论吕蒙的名声是好是坏,总之我们知道了吕蒙这个人。



吕蒙能够在江东孙权手下拥有一席之地,靠的是个人的能力,虽然吕蒙出来混,最早是依靠他的姐夫邓当的,但是吕蒙出名并受到孙权的重用,却完全是靠着战功从死人堆中打出来的。

正因为吕蒙出来是靠着姐夫邓当的,所以就有人嘲笑吕蒙,后来嘲笑吕蒙的人被吕蒙杀了,再后来,就没有人敢嘲笑吕蒙了。



没有人嘲笑吕蒙,是因为吕蒙靠着战功,一步一步得到孙权的赏识,吕蒙在孙权征黄祖时,亲手斩杀了黄祖的水军都督陈就,立下大功,之后又参与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数有战功。

吕蒙除了勇猛,还颇有计谋,在孙权与刘备的湘水对峙时,吕蒙凭着谋略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荆南三郡,在周瑜和鲁肃相继去世后,吕蒙凭借个人能勇猛和颇有谋略,成为东吴在荆州前线的第三任都督。



发生在吕蒙身上还有不少典故,比如“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吴下阿蒙指的就是吕蒙,吕蒙原本是个不读书的人,经孙权多次劝学,才开始认真读书,吴下阿蒙暗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后多比喻学识浅薄之人经过学习后,发生改变,如同吕蒙一样改变。所以就不能用老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人是会改变的。

吕蒙镇守的是东吴在荆州的领土,与之交界的就是关羽在荆州的防区,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北方曹魏的威胁。



吕蒙是一个极其务实的人,镇守陆口期间,积极与关羽协调好关系,主动示弱,同时暗地里又与孙权密谋夺取荆州,寻找机会。

吕蒙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也是吕蒙一生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策划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吕蒙先是装病,然后主动调离前线,让关羽放松警惕,将镇守荆州后方的兵力全部调往襄樊前线,导致后方兵力空虚。



吕蒙让东吴士兵化妆成商人藏在商船中,等待过了长江,这些士兵将关羽设在长江沿线的哨所全部端掉,并且兵不血刃的劝降了公安守将傅士仁和南郡太守糜芳,拿下了关羽的核心后方。

吕蒙并不是一介武夫,相反有着众多谋略,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为谋。而吕蒙在白衣渡江中,恰恰是利用了兵法谋略,在劝降公安和江陵城后,善待士兵家属,然后瓦解了关羽军队的斗志。



等到关羽南下麦城里,手下士兵斗志丧失,大部分逃离关羽,而投降吕蒙,关羽只得败走麦城,最后被东吴军队俘虏杀害。

关羽虽然不是吕蒙直接杀死的,但关羽之死的确是因为吕蒙导致,我们不能以道德的水准去批判吕蒙,在军事斗争中,原本就是兵不厌诈,无所不用其极,双方战争都是为了最后的胜利,至于用了什么手段,真的不重要。



吕蒙虽然靠偷袭关羽后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从来没有人认为偷袭不光彩,人们只会认为失败可耻,而不会认为胜利不光彩。

不要拿我们现有的道德水准去衡量吕蒙,那个时候不是现代,战争也不是讲理的地方,关羽之死,固然可惜,可谁又认为关羽本人没有错呢?虽然关羽在百姓的心目中形象非常的高大上,但关羽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已造成的。



从战略上讲,吕蒙偷袭荆州的战略也是一次失败的战略,正是因为吕蒙偷袭荆州,才真正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三国鼎立正是因为两弱联合抵抗一强才维持相对的平衡,现在两弱打起来了,对于那个一超独强的曹魏来说,简直是天生的统一天下的好机会,有着天然的利益好处。

不得不说,孙权的运气太好了,在孙权和吕蒙走了偷袭荆州的险棋后,曹操去世了。导致曹魏随后进入政权交接,没有时间去考虑利用孙刘联盟破裂的当下,进行统一天下的战略安排,从长远眼光来看,吕蒙走了一步臭棋,仅仅靠着运气好度过了难关。



吕蒙能够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是东吴的名将,并不因为他是否杀了关羽。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吕蒙不仅没有留名青史,他杀了关羽,反而是遗臭万年。

关羽可是蜀国的五虎将,刘备的结义兄弟,曹操的座上宾。其实吕蒙并不是想要杀掉关羽,但是因为是他在孙权手底下办事,正所谓君命难违。关羽是不肯投降的,吕蒙只有杀掉他这一条路可以走。


按照关羽这么厉害的名气,吕蒙能够杀掉关羽,可谓是三国中最厉害的人了。想当年关羽还跟着曹操的时候,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大展自己的武艺,都惊到了曹操这个眼睛挑剔的人。要是关羽来到曹操这里,肯定是曹营第一大将,曹操对关羽比自己的儿子都要好。就算关羽想要投奔刘备,明知道这是以后的一个心头大患,可是这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竟然允许关羽去负他,让关羽去寻找刘备。

就是因为曹操感念关羽是如此的忠诚,虽然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非常值得尊敬这个对手。在三国中曹操的名声已经够坏了,可是他也不想要杀掉关羽,如此忠心之人,谁敢去杀掉呢?


可是他吕蒙却并不怎么害怕,反正都是对手,管他那么多。于是在麦城之战中,吕蒙将关羽围困在麦城。关羽迫不得已,只能率领二十个骑兵去突围,可是你们就是想要捉住关羽,但是关羽不投降,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他们只好一起将关羽杀死。

关羽并不是和吕蒙单枪匹马被杀死的,而是被围杀死。

但是吕蒙可以单枪匹马和关羽争斗的话,并且轻松的将关羽杀死,吕布真的是能够名垂千史。可是就算吕布在世也不敢说自己能够轻松杀掉关羽,现在的关羽已经是成长了起来,而且坐的就是吕布的赤兔马,手里握着青龙偃月刀,所以和当初的吕布是差不多了。现在这个时候,关羽可以说是天下无敌,能够真正阻挡他的人并不多,而要想杀死关羽,更是难上加难。


按照吕蒙的武艺,他和关羽去打的话,顶多是几个回合就被关羽打得落花流水。他一个人打不赢,反正他们当时人多,关羽已经进入了他们的陷阱里,他们想怎样整死关羽就怎样整死关羽。靠人山人海,关于再怎么厉害,也终究是一个人,最后因为体力不支,被别人杀死,而且也被吕蒙砍下了项上人头,这个可以说是对这个名将最大的侮辱。

吕蒙就是靠着阴谋诡计而取得了胜利,这个在人们心中是不允许的。对关羽这样的铁骨铮铮的汉子,就是应该和他一决生死,采用阴谋诡计去谋害关羽,人们的唾沫星子都可以把吕蒙淹死。都在心里暗暗的骂着吕蒙,又怎么可能投来敬佩的目光呢?


汪公说


吕蒙,三国时期的名将,在三国中期占有一席之地。

吕蒙是一位三国时期的“励志哥”,从小就勇武过人。

十几岁时就偷偷跟着姐夫邓当击贼,给邓当吓坏了,带着吕蒙去见了他的母亲。吕蒙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儿之后,非常的生气,说是生气,其实更多的是担心吕蒙的安危。

吕蒙虽然是一位有名的大孝子,但在这件事情上,吕蒙没有轻易低头,而是说出了自己的一番想法。吕蒙认为,现在这样穷苦的日子他不想过了,他想出去凭借战功获得富贵。吕蒙的母亲也是一位通达之人,听了吕蒙这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思想后,尽管非常担心吕蒙的安危,但她深知“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就让吕蒙出去闯荡了。

不过,吕蒙虽然有志气,但是他的本事却没能得到邓当手下的认可,有一位仁兄就对吕蒙极为看不顺眼,对吕蒙百般鄙视,说带着吕蒙去出战,那和拿肉喂老虎没啥区别。吕蒙年轻气盛,哪受得了这样的侮辱,一怒之下,抽刀砍将出去,抬眼看时,竟然没了呼吸,也正因为这一刀,吕蒙成了一个杀人逃犯了。

"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

可能是吕蒙贵人自有天助吧,他后来在校尉袁雄的保举下去自首,还推荐给了孙策,结果孙策一眼就看中了吕蒙,不仅没有被判刑,反而留在了孙策身边做事。后来孙策死去,孙权上位,孙权第一件事儿就是整顿军务,他开始将军队进行整合,一听说这个消息,吕蒙着急了,一旦部队合并之后,他吕蒙想出头岂不是难上加难,于是,吕蒙决定利用自己练兵的本事,操练出一支优秀的部队,利用这样的视觉冲击,来为自己赢取一次保住兵员的机会。

当孙权看到吕蒙操练的军队时,极为认可,他认为吕蒙是一位可造之材,削减兵员的事情不仅没有落到吕蒙身上,反而给吕蒙增加了兵员,吕蒙非常开心,从这以后,他在孙权的心中也赢得了一席之地。

“权见之大悦,增其兵。”

阿蒙不甘人后

在东吴的地界,有个习俗,称呼别人名字的时候,喜欢在名字前面加一个“阿”字。如此一来,吕蒙自然也就叫阿蒙了。

尽管吕蒙在东吴继承了姐夫邓当的官职,算是正式在东吴“出道"了,如果和今天的我们比,那也是高级军官,人生巅峰了。但是他的地位与周瑜和鲁肃比,显然还是差距太大,在他们的眼中,吕蒙还是小阿蒙,只是一个“弟弟”。

吕蒙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被别人看不起甚至动手杀了人,此时的他虽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却依然没能摘掉“被瞧不起”的帽子。与当年不同的是,他虽然不能得到周瑜、鲁肃等人的认可,但是他却不能再动手杀人了。

孙权似乎看出了吕蒙此时的迷茫,曾经也因为此事约谈了吕蒙,孙权语重心长的和吕蒙沟通,希望吕蒙多多读书,弥补他在学识上的不足,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尽管觉得自己很忙,没时间学习,但还是听了孙权的话,发奋读书,希望能够通过读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能够在未来获得更高的成就。

等到周瑜死去,鲁肃接任大都督之后,一次与孙权探讨东吴未来方针的时候,谈到了吕蒙。孙权就让鲁肃平时没事的时候,多去和吕蒙聊一聊,这样可以拓展一下思路,也好为东吴制定更好的发展规划。鲁肃一听,孙权竟然让自己去找一个只会蛮力的武夫去谈策略,这不是胡闹么?但是鲁肃却没有违背主公的意思,勉为其难的去见了一下吕蒙,本来打算应付了事的鲁肃,见了吕蒙之后却大为吃惊,他竟然没有注意到,这位勇武过人的阿蒙弟弟,此时居然文韬武略造诣不俗,不觉之间,两人竟然相谈甚欢,在这次谈话之后,鲁肃承认吕蒙早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因此二人的关系也亲近了许多,沟通也逐渐多了起来。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完成东吴的梦想

提起东吴,它有一个做梦都想完成的梦想,那就是取得荆州全地,掌控长江之地。东吴的最大依仗,正是长江天险,而荆州之地在关羽手中,如一双大手扼住了东吴的喉咙,让东吴难受之极,只是苦于关羽的实力和三足鼎立的局势,东吴一时间无法夺取荆州。但是东吴的将领们却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荆州,他们恨不得吃了关羽,来为自己的故乡达成所愿。

鲁肃死后,吕蒙成为了东吴新一任大都督。吕蒙一上任,就开始疯狂的结交关羽,除了讨好之外,还送礼物,如此谄媚之相,让东吴本来就憋屈的将领们十分愤怒,他们都觉得这个吕蒙简直不可理喻,不想着为国效力,居然去巴结关羽。

其实不然,吕蒙可能是东吴历任都督之中,野心最大的一个,他在任期间,提出了一个推翻之前国策的大胆想法——灭关羽,取荆州。其实这个想法在东吴每个人心中都有,只是他们武力打不过关羽,局势又受到牵制,这才没有执行。

吕蒙自然也明白其中的玄妙,但是吕蒙依然认为关羽可灭,荆州可取。巴结荆州,讨好关羽,这正是吕蒙灭关羽的第一步棋,对关羽进行麻痹。

终于让吕蒙等到了时机,关羽去攻打樊城,但是却留兵防范吕蒙。吕蒙知道机不可失,他先来一招假装称病,使关羽大意而抽调了防守的重兵去樊城战场。吕蒙见状,喜出望外,随后来了一手“白衣渡江”,利用商人的伪装,偷袭了关羽镇守的荆州,拉开了灭亡关羽的序幕。

关羽得知吕蒙对攻占城池秋毫无犯时,他也知道自己必败无疑了,因为家人并未受到迫害,关羽手下将士战意不足,他只能败走麦城,最后被吕蒙生擒。

吕蒙之功,完成了东吴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成为了东吴的一个屏障。只是他没能延续自己的传奇,不久也就一命呜呼了。

青史留名

不过,在正史《三国志》中,吕蒙与周瑜、鲁肃合传,即便他不算什么旷世英雄,但是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他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便是白衣渡江,灭关羽,完成了吴国领土上的再一次突破。吕蒙在东吴如此功盖环宇,为何在后世,与其他三国人物相比,谈到他的时候却要少了很多兴致,似乎吕蒙的功劳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功,反而是周瑜、鲁肃的名气更大呢?

吕蒙“罪孽深重”

吕蒙之所以有大功而不受追捧,其实不是他本身的过错。这样的情况形成,主要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造成,使得吕蒙没能被广为赞扬。

在民间,吕蒙“罪孽深重”。因为关羽的忠义成为了民间的神话,他化身武财神,为民间带来祥瑞和富贵;他化身忠义守护者,受到民间百姓的敬仰。而如此忠义之人,却被“奸人所害”,这个“奸人”正是吕蒙。为了“替关羽报仇”,民间甚至编出了“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的传说,足可见关羽的形象在民间多受欢迎,反之,吕蒙的形象自然无法在民间高大起来。

在皇权,关羽“奉若神明”。关羽的忠义,正是三国之后各个皇权需要的精神,他们通过对关羽忠义精神的宣扬,达到使臣下忠君的目的,这样的宣扬在清朝达到了巅峰,关羽最长的谥号居然到了88个字之多,如此忠良之士,杀害他的人自然就是“坏人”,由此看来,吕蒙不被抹黑已是万幸。


野史日记


俗话说得好,人的一生,是不可预料的。一个人的成功,自然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但也要看历史的进程。你说关羽这样一个九月份还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大将军,到十二月怎么就兵败身死了呢?

干掉关羽,东吴大都督吕蒙功不可没。吕蒙这个人,但凡读过三国演义,都会认为此人是个十足的小人,身为东吴大都督,想要夺取荆州,不敢明着来。趁着关二爷举大军北伐之时,身为盟友的吕蒙却在背后捅刀子,可见其险恶。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杀害忠良刽子手的吕蒙,最终也没有好下场,被关二爷阴魂附体,七窍流血而死,可谓是快哉快哉。然而,吕蒙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之所以读者会对吕蒙产生厌恶,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通过自己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对读者的情感造成影响,将蜀汉塑造成正义的一方,这个预设在读者脑中扎根后,凡是与蜀汉为敌者,皆是“乱臣贼子”。但历史不是小说,小说中的人物,作者可以通过文字描写和情感表露,来塑造其主角的形象。但历史是没有感情的,历史事件的对与错大多是难以分辨的,乱世中的尔虞我诈远多于儿女情长。因此,如果以一个客观中立的角度来看,吕蒙丝毫没有做错,常言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君主孙权之忧便是荆州,吕蒙拿下荆州,错在何处?当立场客观之后,则对吕蒙这个人,便会有新的认识。

吕蒙拿下荆州的计策,可以说是一盘漂亮的棋局。作为主将,关羽在一开始便输给了吕蒙。吕蒙深知关羽倨傲的性格,为令关羽放下警惕,吕蒙不仅百般向关羽势弱,甚至直接“告病辞官”,进一步麻痹关羽。关羽并不是一开始便对东吴毫无防备,在进攻樊城之时,关羽留下了相当大基数的部队留守,防备东吴。但吕蒙和继任者陆逊(吕蒙辞官后由陆逊担任“都督”),相继向关羽献殷勤,势弱,关羽久而久之居然相信了。关羽根本不了解吕蒙是什么样的人,更不了解陆逊,但东吴的两位青年才俊,对于关羽的一切却了如指掌。信息不对称,这仗还怎么打?

一步错,步步错,关羽在看到东吴的两代都督都是如此“废物”后,放心地将大军调到了樊城前线,荆州自此空虚,吕蒙的机会终于来了。东吴的军队在吕蒙带领下,化妆成身着白衣的东吴客商,前往荆州,每到一处便做掉岗哨,令关羽无从得到消息,最终兵不血刃拿下了荆州。吕蒙占荆州后,利用攻心之计,善待关羽及所有蜀汉在外出征将士的家属,令蜀军无心作战,恰逢关羽在前方失败,此时可谓是士气全无。最终,一代名将关二爷,栽在了病秧子吕蒙手上。

可以说,关羽与吕蒙的这场对决,吕蒙完胜了关羽。那么,为何吕蒙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如关羽高呢?

主要原因在于,吕蒙导演的这出戏,配角陆逊演的也很给力,吕蒙的一些光芒被掩盖下去。除了陆逊,如果没有曹仁正面战场抗击关羽,吕蒙额偷袭大概率也是成功不了的。所以,吕蒙的这次军事行动,看似充满了太多的偶然因素:如果关羽真的拿下了樊城,如果陆逊演技太差,如果关羽没有调兵去前线,如果白衣渡江的过程中被某个机智的荆州小兵发现,任意一个如果,都会使吕蒙苦心经营的局毁于一旦。然而,吕蒙成功了,必然往往隐藏在偶然背后。樊城的坚固注定了关羽无法短期拿下;关羽的自负注定了他不会吧吕蒙陆逊放在眼中。

再者,由于宋朝以来对于正统观念的重新定义,使得民间开始出现尊刘贬曹的观念。虽然孙吴并不起眼,但吕蒙干掉了正义的刘备阵营中的猛将,武圣关二爷,那他就是罪大恶极,自然没有人去宣传他。而由于孙吴政权本身存在感就不强,其国内名将,除了被苏东坡赞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都督外,其余都很“低调”。

然而,无论如何,吕蒙作为一个割据政权的都督,是非常合格的;作为一员武将,他当得起名将称号。


庭州行者


吕蒙,小人尔。吕蒙除了无耻地偷袭荆州外,还有什么战绩?这种人如果都配留名青史的话,那青史上的人物可就多了。关羽正在对抗孙刘共同的敌人曹操,吕蒙却对自己的盟友下手,这种无耻的行为,我真的不想多说,契约精神就是被吕蒙这样的人给破坏的。

关羽镇守荆州六七年,吕蒙一个兵都不敢动。

在没有选择北伐之前,关羽一直坐镇荆州。当时的吕蒙已经是东吴的大都督,他取代了鲁肃以后,正值壮年。如果真的有本事的话,那就主动找曹魏的麻烦,这个时候的曹操正在跟刘备争夺汉中,其实是北伐的最好时刻。

孙权也的确前往合肥北伐,可是情况有些差强人意。孙权所带的十万人马,居然打不过张辽八百人。当时的吕蒙也在场,如果他真的有本事的话,这场仗会打成这样吗?在跟关羽交涉荆州事宜的时候,刘备主动让出了荆州南部三郡给孙权,这也算不得吕蒙的功劳,最多是鲁肃的功劳。

白衣渡江,偷袭正在北伐的关羽。

要么说当时江东人比较无耻呢!刘备和孙权是盟友,发誓一起对付曹操。可是在刘备大军夺取汉中、拿下上三郡的时候,孙权啥事儿都没干。现在关羽要北伐了,孙权却偏偏看上了荆州这块地盘,这块地盘是你盟友的地盘啊!孙权可管不了那么多,吕蒙作为大都督自然是设计夺取荆州,正面不敢打,那就只能偷袭。

关羽也不傻啊,本来对东吴是有所防范的。可是吕蒙自己装病躲回家,让陆逊来代替自己的职位。陆逊也是恶心,写了一堆对关羽崇拜的信给关羽,并且表示永远都是盟友,让关羽放心北伐。关羽看是一个书生掌兵,也就放心了。没想到吕蒙此刻已经偷偷潜入荆州城。等到关羽在前线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吕蒙果断夺取荆州。<strong>

吕蒙以荆州士兵的家人作为威胁,使得关羽迅速垮台。

吕蒙知道这么拿下荆州,一定会遭到关羽的报复。一旦关羽杀回来,他肯定抵挡不住。所以他想了个办法,那就是笼络荆州士兵的家人,这些人可都在荆州城内,已经被吕蒙所掌控。他就对这些特别好,然后放出去一部分人去荆州军内宣传。其实是一种威慑,表示这些士兵的家人都在吕蒙手里,知道他们敢攻城,那这些士兵的家人都要完蛋。

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於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三国志》

这简直太恶心了,连吕布都知道,将刘备妻子送还给刘备,而吕蒙却拿人家一家老小作为自己获胜的筹码。他又不是一位文官,难道他不会打仗吗?这么做直接导致荆州士兵放弃了抵抗,关羽的天下第一军就这么被吕蒙给高垮台了。

狠心杀害关羽,还要嫁祸于人。

吕蒙在搞垮了关羽大军以后,便要对付关羽本人了。多年来一直被关羽欺压,吕蒙觉得自己十分丢人,所以要报仇雪恨。即使当时的国家格局是不允许杀掉关羽的,孙权应该也不希望杀掉关羽,可是吕蒙心里的嫉妒和仇恨,迫使他必须要杀掉关羽。他觉得关羽活着就是自己的耻辱,所以他吩咐手下人在路上给关羽设伏,最终杀掉了关羽。

在这之后,孙权是大为恼火,但是压制住了愤怒,毕竟吕蒙是刚刚夺取荆州,立下大功。可是关羽的问题却成为比较棘手的事情,所以他们商量了一下,将关羽的脑袋送给了曹操,想要说明这是曹操指使他们干的。到了这个地步,还如此无耻,江东这边其实就是贪心却不敢承担责任。

总结:无耻吕蒙,有何颜面名留青史。

  1. 吕蒙一直没有什么著名的功绩,在关羽镇守荆州的六七年里,吕蒙寸功未立,实在是丢人的很,所以吕蒙对关羽一直都比较痛恨。
  2. 吕蒙装病偷袭荆州,让正在北伐的关羽腹背受敌,所谓白衣渡江不过就是无耻偷袭罢了。
  3. 吕蒙将荆州将士们的家小都给控制了起来,以此作为要挟,瞬间使得荆州兵的战斗力化为乌有。
  4. 吕蒙因为嫉妒和仇恨,所以必须要杀掉关羽。而杀掉关羽以后,却又不想承担责任,所以卑鄙地将关羽人头送给曹操。

这样的人如果真的让他名垂青史的话,我觉得是对契约精神的一种侮辱。如果以后还想让大家讲究一点诚信,请大家不要把吕蒙作为正面教材来宣传。

<strong>


江湖小晓生


别说杀关羽,打荆州就够智障了。

很多蜀黑说这是蜀本位思想,我呵呵他们一脸。

孙刘联盟抗击曹魏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魏国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超吴蜀之和,关羽只是靠灵光一现在局部和曹魏打成平手而已。曹魏主力被关羽这只偏师牵制并有较大损失,但地盘并没怎么减少。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无非两种做法:

  • 激进的话直接东线北上抢地盘

因为曹魏的核心力量在应对关羽的威胁,所以孙吴扩大战果的速度自然要比关羽快。最后曹魏扑街,孙刘东西争霸。

  • 猥琐的话就先观望,等关羽把曹仁徐晃团灭一路进逼许都的时候再背刺摘桃子。

有人可能会说万一关羽打不过曹魏怎么办?打不过你还背刺盟友?智障?

所以说孙十万的战略是令人费解的,因为背刺这种事情,前提是刘备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三方中最强大的势力。而现在刘备只是在局部取得了军事胜利,体量上其实还差的远。

背刺之前,孙吴虽然相对较弱,但曹刘互为对方黑名单第一位,孙吴有很多的操作空间。而背刺后孙刘都是等死局面。

即便是吴本位,孙权/吕蒙的战略短视也没什么好洗的。不然刘备伐吴的时候他还怂个毛?直接干啊。难道杀关羽的时候没想过刘备会报复?

————————————————————

提一下,一切讨论都必须基于“背刺导致了孙刘联盟总体实力永远失去了反超曹魏的可能”这个前提。不承认这一点拒绝讨论。


孤独的始皇


都别抢,我来答。

关羽俘虏于禁,杀了庞德就威震华夏,吕蒙使计把关羽杀了,但好像非但没有让自己“一战封神”,反而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了。对于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的塑造和传播,如罗贯中老先生为了替民间老百姓出一口恶气。

直接在《三国演义》中对吕蒙的死进行了改编,在《三国演义》中吕蒙直接被关羽的冤魂附体,接着便七窍流血而死。像罗贯中描写孙权杀关羽的字眼也很有意思,按理来说,两军交战,将领士兵死伤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却使用“孙权既害了关公”,一个“害”字就把作者自己的喜好和立场给表现了出来。其实孙权偷袭荆州,杀关羽谈得上什么“害”呢?这固然是“尊刘贬曹”风气的表现,倘若放过来“尊曹贬刘”,那么自然也可以说关羽杀庞德也是“害”了。

吕蒙实际上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气的,只是由于受到民间“尊刘贬曹”这种风气的影响,所以他的正面评价不是很高。关羽历代以来都被塑造成为“忠义”的臣子形象,所以在民间他的形象是非常高大和充满光辉的。

那么自然也就不难理解吕蒙把关羽杀了,就会造成自己形象的负面化,所以初次看《三国演义》的人看到这一段情节时,往往都会对吕蒙恨之入骨。

但在真实历史上,吕蒙是一个评价颇为不错的人,其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已经是青史留名了。

  • 真实历史上的吕蒙评价——

  1. 刻苦好学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说的就是吕蒙。

吕蒙早年间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孙权因此经常劝告他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意思吕蒙现在当上管理干部,不能不学习。所以人们后来又常常用“吴下阿蒙”来讽刺那些不爱学习的人,但当时吕蒙经常找各种理由来推辞,孙权见了很不高兴,又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

意思让吕蒙学习并不是让他去当一个文人,而是让他从古人的智慧中总结经验教训。又拿自己举例子,在繁忙的事务之中还抽出时间来学习,得到许多收获。

吕蒙见主公都这么说了,也不好再推辞,于是从此专心学习。

后来吕蒙和孙权再次见面,发现吕蒙谈吐不凡,于是更惊诧的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很得意的回答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关于吕蒙当时学习古代经典还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他在睡梦中把《易经》给背诵了一遍,可见当时吕蒙当时确实非常刻苦。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太平广记》
  1. 品性端正

吕蒙性格宽仁端正,能够容忍别人的非难。大将甘宁性格暴躁,不但经常和吕蒙对着干,连孙权有时候都不给面子。但吕蒙并不计较这些,反而劝说孙权,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应当对下属有所包容,这才缓解了甘宁和孙权的矛盾。

甘宁粗暴好杀,既常失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权遂厚宁,卒得其用——《三国志·吕蒙传》

江夏太守蔡遗曾经和吕蒙有过节,豫章太守顾邵去世以后,孙权向吕蒙讯问应该派谁去接替,吕蒙向孙权推荐了蔡遗,孙权得到吕蒙的回答很高兴,认为他很大度。此外像陆逊也是经由吕蒙推荐给孙权的,吕蒙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帮助孙权夺取荆州,杀了关羽。

  1. 后世地位

但是也因为这件事导致他在民间的评价不是很高,而且人们也往往只能记住这个人是杀害关羽的凶手。但实际上吕蒙在后世是非常受到推崇的,在唐代,颜真卿向唐德宗提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其中吕蒙就入选武庙。

到宋朝时,武庙增设为七十二名将,吕蒙再次入选,北宋时期有本书叫《十七史百将传》,吕蒙也被收录其中。伟大的开国领袖和优秀的军事家毛对吕蒙也有高度赞赏的评价说:

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可见吕蒙在历史上的地位实际上是远比关羽要高的,关羽只不过是为了“政治正确”而捧起来的,最后直接被封为“关帝圣君”,但这其实已经远远脱离了他的实际能力。


围炉谈史


吕蒙没有名留青史?这是一个笑话吗?“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成语都和吕蒙有关。而且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也是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典范。

吕蒙是一个天生不安分的家伙。由于出生家庭贫困,所以吕蒙时常冥思苦想如何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当时他的姐夫邓当是孙策手下的部将。吕蒙觉得从军建功立业或许可以建功立业然后发家致富。所以在吕蒙十五岁的时候,在邓当出征的时候偷偷的混入了邓当的军队随着大军一同出战。结果可想而知,吕蒙的小聪明被发现了。战争过后邓当把吕蒙的所作所为告诉了吕蒙的母亲。本来吕蒙母亲十分生气,但吕蒙表示自己甘愿学班超建功立业。邓当看到吕蒙如此雄心壮志,所以也帮着吕蒙劝吕蒙的母亲。最周吕蒙母亲就对吕蒙听之任之了。

但吕蒙从军之后在孙策手下并没有怎么受重用。当然了,也和吕蒙能力还不是很强有很大的关系。孙权执掌江东大权后,为了快速的整个自己的权利,孙权开始提拔重用减轻将领来制衡他父亲和哥哥留下的老臣。吕蒙就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因为练兵有方被孙权所看重。正是踏上了青云之路。建安九年,吕蒙首次被单独委派镇压造反的山越族人。吕蒙成功完成认为解决了孙权的后顾之忧。孙权这才放心的去攻打江夏黄祖。

建安十三年,吕蒙再次随同孙权出征讨伐黄祖。在战役过程中吕蒙作为先锋,身先士卒斩杀了陈就,而陈就身死后,黄祖大军也随即奔溃。之后夏口城破,黄祖身死,孙权占领江夏后论功行赏之际,吕蒙被评为首功。升职加薪自然不在话下。同年十月,赤壁大战爆发,吕蒙随军听宣在周瑜手下听令。在战争后期周瑜之所以能顺利的取得夷陵城大胜,也全靠吕蒙的献计献策。因此吕蒙也被周瑜所看重。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故,鲁肃接替了东吴大都督之位。本来鲁肃是看不起吕蒙这个武夫的。但通过和吕蒙的交谈,鲁肃才得知吕蒙是一个人才。尤其是吕蒙关于对身旁大敌关羽的分析,完全是掐中了要害。后来刘备占据益州之后,孙权按照约定和刘备讨还荆州。但刘备耍赖不认账。所以孙权派吕蒙攻打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而刘备也派遣关羽对战东吴。此战中吕蒙用计拿下了三郡之地。但不久后因为东吴要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所以孙权又归还了刘备两郡之地,但不管怎么说吕蒙的功绩还是有目共睹的。

建安二十二年,孙权对曹操表示了臣服。当时曹操也是久久没有攻克濡须坞,所以曹操接受了孙权的归降。曹操也不再针对东吴,而是把视线又挪到了刘备身上。在此之后吕蒙提出了覆灭关羽夺回荆州的计划。该计划也被孙权所肯定。之后吕蒙先是用计骗过了关羽,在关羽大军出击攻打樊城的时候,吕蒙趁机率军出击偷袭了关羽大后方。公安江陵守将傅士仁和糜芳投降。关羽后方尽失。之后关羽兵败徐晃。后来也退无可退,最终被吕蒙击败魂断临沮。但在他击败关羽后不久,也因为常年征战身体有恙,最后病逝。历史上对于吕蒙的评价极高。吕蒙绝不是什么无名之辈。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听到这个名字,就能够轻松想起两个成语的东吴大将吕蒙,居然被尔等说成没有青史留名?那如今的你咋知道吕蒙这个人的事迹并大言不惭的呢?

吕蒙:

吕蒙,字子明,东吴名将,在正史《三国志》里面,是单独有传记的,真不知道提问者所说的没有青史留名是咋回事,大抵是因为吕蒙是关羽的死敌,使用计谋吧关于搞死了的缘故。


吕蒙是三国东吴集团前期三大都督之一,水陆两军总司令,第一位是周瑜,第二位是鲁肃,第三位就是这个吕子明,他一生最大的军事闪光点就是袭取荆州,采用了白衣渡江的办法,这是一次非常漂亮的战术奇袭行动,能而示之不能,可以载入世界军事史教材,充分利用了关羽狂妄自大、刚愎自用、顾首不顾腚的“完美”缺点,一举拿下关羽的根据地,导致关羽腹背受敌、粮草断绝,最后败走麦城,被俘杀害。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吕蒙此人出生家境贫寒,匹夫之勇参加行伍,打仗勇猛,由于没有文化,一度被人瞧不起,混到一个中层军官,被人称为“吴下阿蒙”,属于有勇无谋,学识浅薄的代表人物,当时人们以为此人的军旅事业到此也就是顶点了,有一次孙权说了他两句,劝他多读点书,用用脑子,吕大人居然听进去了,回家发奋读书,四处请教。(由此可见,学习真的不分年龄大小,只有懒惰与否!)


等到过了一段时间(应该不会短于三年吧)都督鲁肃前来吕蒙的驻地视察工作,与吕蒙交谈,居然引经据典,文韬武略,说得有板有眼,还能够理论结合实际,把鲁肃的下巴都惊掉了,发出了千古感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鲁肃是江东名士,两军都督,大老板孙权都佩服的人物,能够被他赞许,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接替鲁肃成为大都督,袭取荆州

鲁肃去世之前上书孙权,力荐吕蒙接替自己成为第三任大都督,孙权认可,在任上主要就是防范荆州的关羽,常常谋划如何夺取荆州,干掉关某人,一度忧郁成疾,恰逢关羽去单挑曹操的军队,吕蒙认为时机已到,与年轻的陆逊(东吴第四任大都督)合谋,称病去职,麻痹关羽,让其抽调预备队,导致后方空虚,连最起码的军事联络都不顾。


吕蒙自己则带领数百勇士,化装成商贾,偷偷潜入关羽的大本营,断绝了通讯线路,一举拿下后方基地,这就是著名的“白衣渡江”战术,最后导致关羽兵败被擒,不久,吕蒙心力憔悴,病死。

吕蒙的历史地位

三国时前期,汉室倾颓,诸侯纷争,孙权、刘备都属于割据势力,名义上的中央政权在曹操控制之下,孙刘两家的争斗,没有什么正义非正义,都是尔虞我诈,礼尚往来,吕蒙的战术无可挑剔,战略上有所欠缺,毕竟读书少嘛!


可是关羽作为一个熟读《春秋》的地方大将,属于汉中王刘备帐下的第一猛将,镇守荆州,无论从资历还是军事斗争经验上来讲,应该远远超过吕蒙,可还是被吕蒙掀翻,这在当时来讲,关羽输得内裤都没有了,实在是不应该。


吕蒙被误读

两军交战,以正合,以奇胜,不懂得用计,徒让自己的士兵胡乱冲锋,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愚蠢的行为,士兵都是爹娘养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用刀杀死敌人与用绳子勒死敌人,没有哪个更高尚,况且吕蒙拿下荆州,没有纵兵劫掠,没有大肆屠戮,在当时来讲,已经是难能可贵,战术上已经做到了极致,最后关羽是交给孙权处置的,杀与不杀,不是他能够决定的。


后人以蜀汉为正统,尊刘贬曹,顺带连孙权也踩在脚下,吕蒙自然也要被抹黑一番,方才称心,这都是《三国演义》的功劳,小说家言罢了。到了清代,关羽的地位大大提高,已经封神,他的对手吕蒙同学自然变成了魑魅魍魉,这对历史人物是极不公平的。


既然看青史,就要抛开个人的情感因素,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否则不如看小说过瘾呢。



诸葛小村姑


咱们既然说的是留名青史,就应该将正史中的吕蒙和《三国演义》中的吕蒙区分来看。在《三国演义》中,吕蒙早起是唯唯诺诺的周瑜跟班,中期是避而不战的东吴大都督,后期是偷袭得手、迷失心智的愤怒复仇者,被丑化的非常严重。但真实的吕蒙,却不是这样的。下面,简单说几件足以让吕蒙名留青史的事。

第一,斩杀陈就,为击败黄祖立下首功。建安十三年,孙权发兵进攻夏口,江夏太守黄祖下令用蒙冲战舰封锁沔口江面,吴军进攻受阻。孙权命董袭、凌统率领敢死队击破蒙冲舰阵,溯流而进冲进黄祖军营。黄祖见孙权兵来,派水军都督陈就率兵反击,战事胶着、吴军开始不支。关键时刻,吕蒙率前锋部队冲击陈就本阵,身先士卒,亲自斩杀陈就。陈就死后,荆州水军溃不成军,从而被吴军全歼,黄祖也被斩杀。战后论功行赏,孙权就认为:“这次战事的成功,起因于吕蒙击败了陈就。”所以,江夏之战,吕蒙厥功甚伟,初步展现了其军事才干。

第二,折服鲁肃,树励志典故吴下阿蒙。周瑜死后,鲁肃接任大都督。鲁肃作为一代儒将,认为吕蒙是武夫出身,一开始有些轻视他。有一次,吕蒙问鲁肃:“您受重任,与关羽邻接,将要采取何种策略,以防止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鲁肃仓猝回答说:“临时看情况办。”吕蒙说:“现在孙、刘虽然是一家,但关羽实在是个如熊虎一样的将领,怎么不预定计谋呢?”于是,吕蒙详尽地分析当时的利害。鲁肃听后大惊,赞叹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真没想到您的才能谋略竟达到了如此程度。”可见,吕蒙的战略思维,已经不逊色于鲁肃这位东吴最伟大的战略家了。这也是千古名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由来。

第三,擒获朱光,为东吴拿下重要粮仓。建安十九年,曹操为充实军粮,派庐江太守朱光在皖城地区屯兵耕地,种植稻谷。吕蒙建议,皖县田地肥沃,对军粮供给意义重大,应该早点拿下。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沿江而上,进攻皖城。但朱光据城坚守,吴军大多数将领建议修筑土山、添置器械,徐徐图之。吕蒙却认为,应该趁敌人立足未稳,全力攻城,否则久拖不决,将影响吴军的粮草供给和行军速度,曹军增援也会赶到,到时候将腹背受敌,孙权又采用了吕蒙的建议。战时,吕蒙率精锐亲自登城,仅一顿饭时间,就将城攻破,擒朱光,俘数万人,张辽率军赶到的时候,皖城已失,只好率军归去。此战,孙权认为吕蒙功劳最大,重加奖赏,任命他为庐江太守。

第四,力拒曹操,助孙权赢得濡须会战。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兴师伐吴,进至居巢。孙权令吕蒙率军守濡须坞,凭借以前所建的船坞,置强弩万张以拒曹军。曹军前锋刚到,吕蒙就果断率兵出击,将其击溃,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此后,更是多次奋勇抵抗曹军进攻,导致曹军久攻濡须坞不克,最终促成双方讲和,曹操引军撤退。曹操退兵后,孙权将从偏将军升任到虎威将军。

第五,白衣渡江,击败蜀国武圣关羽。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西征关羽,任命吕蒙为前部。吕蒙率军隐蔽前出,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是写信诱降驻守公安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一举夺回被蜀国长期占据的荆州。吕蒙将关羽部下的家属全部抓获后,厚加抚慰,蜀军得到消息后,军心涣散,这才有了后来的关羽败走麦城,地失身死。

综上所述,吕蒙不管是韬略还是军功,都不下于咱们熟知的曹仁、夏侯渊、张飞、赵云等魏国、蜀国大将。只不过受《三国演义》推崇刘备一方、抑制曹魏孙吴的影响,让他的形象在人们眼中大打折扣。看历史,咱们应该将史实和演义区分开来,才能得到真实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