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復工難:在家辦公效率降低30%,開工需備2000口罩

催收復工難:在家辦公效率降低30%,開工需備2000口罩


文 | 歐拉


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催收行業要復工,比其他金融行業難得多。


他們面臨層層的復工申請,同時還要準備足量的口罩,即便這樣,可能也只能“半復工”。


業內人士預估,目前只有一半催收公司復工,復工後,效率也降低了30%左右。


因此,整個行業可能只保留了三成多的催收能力。


受疫情影響,逾期率在上升,而因為催收能力的不足,“逾期可能還會攀升”。


“如果這樣的情況持續三個月,90%的催收公司可能被淘汰。”多位業內人士對此,均不樂觀。


危機之下,也有生機。


最近,智能催收機器人的業務量開始上漲,它們也獲得了積累數據的黃金時間。


催收行業正在危機中,點滴重塑……


01 開工難


2月10日,催收行業開始陸續復工。


“現在開工的催收公司不足一半,復工的人員數量只有大概30%。”北京一家催收公司的負責人馮修文只能延後開工。


申請復工就要經過一個繁瑣的過程。


“我們和物業、工商、衛生等多個部門反覆溝通,填寫了十幾份材料,才被允許半復工。”一家催收公司的創始人丁華稱。


所謂的半復工,是隻允許一半的員工到崗。


“全公司200多人,物業只能發100張出入證,目的是為了降低員工的密集度。”丁華稱。


在只被允許半復工的同時,丁華髮現,能夠到崗的員工,也確實只有一半。


一些員工被困在村裡,出不來;還有一些員工害怕傳染,“直接辭職”。


半復工的前期工作做完,丁華很快就遇到了第二個問題——口罩。


2月11日,國家發改委稱,復工企業要為職工配發口罩等防護用品。


“想要復工,居委會要求我們先準備500個口罩。”四川一家催收公司的老闆汪億帆稱。


可是,他們根本買不到口罩。


通過很多渠道,丁華終於找到了買口罩的渠道,但這些口罩卻是天價。


“一個KN95口罩要30元,我們公司100人每天的口罩費用就是3000元。”但為了復工,丁華只得重金購買了2000個。


過關斬將之後,丁華的公司終於在2月13日復工了。


如今,一排20個工位,只坐了10人。


因為每天需要消毒兩次,84消毒液的刺鼻味道,在整個辦公室瀰漫。


幾個大窗一直開著,保持空氣流通。溫度很低,丁華只得讓員工多穿衣服。


所有的員工戴著口罩打電話,“說話不清楚,呼吸也不順暢,有時候遇到難纏的,催收員一著急就把口罩取下來了”。


丁華很著急,衝上去讓他們戴上口罩,“因為監管部門時不時來查,看大家防護得如何”。


還有一些催收公司,選擇了讓員工在家辦公。


“我們公司原本打算購買一批口罩就開工,但公司所在園區卻因為疫情被封了,只能線上復工。”福建一家催收公司的員工稱。


最終沒有買到口罩的汪億帆,也只能選擇讓員工在家辦公。


但線上辦公,也是困難重重。


催收復工難:在家辦公效率降低30%,開工需備2000口罩


“甲方公司都不太同意,因為催收員有比較嚴格的監控體系,在家辦公很難監控,容易出問題。”北京一家催收公司的負責人透露,他因此失去了兩家銀行客戶。


就算甲方體諒,在家辦公的效率也不高。


“我家的孩子會找我陪他玩,我只能一邊哄娃一邊工作。”一位催收員透露,他現在的實際工作時間只有之前的一半。


汪億帆為了讓員工不“遲到”,“幾乎每天都上微信、釘釘叫員工起床”。


為了讓員工保持效率,他還每隔一會就看看員工的撥打量,並且每天早晚各開一個電話會議,要求員工彙報工作進度。


幾位催收公司的老闆透露,在家辦公的效率降低了30%。


“行業復工率只有50%,加上效率降低了30%,整個行業實際上只保留了三成多的催收能力。”丁華稱,在疫情的影響下,金融的逾期本來就在上升,而因為催收能力的不足,逾期將進一步加劇。


02 命懸一線


“很多甲方公司的逾期已突破兩位數,目前還有上漲的趨勢。”丁華稱。


很多用戶都表示,自己受到疫情影響,沒有了收入。他們還會給催收員發封路、封村的照片。


有人甚至還會提供體溫計的照片,表示自己發了高燒。


“催收員根本沒法核實真假,而且遇到這種自稱受到疫情影響的,催收員還得態度溫和。”丁華稱,否則一旦被投訴,就要受到“道德譴責”。


他認為,很多自稱被疫情影響無法還錢的人,“都是在撒謊,聽語氣就知道”。


“硬催的話,外界會罵我們冷血、沒同情心。這個時候只能溫柔提醒。”汪億帆稱,如果對方態度不好,他們就只能掛掉,第二天再打。


多位從業者均認為,現在催收行業處於“壓抑狀態”。


儘管有些人利用疫情逃避債務,但還是有人借錢也要還。


美牙分期市場運營總監喬立香稱,他們有一位客戶,開的美容院和齒科診所雙雙停工。


但他將自己和家人所有的錢湊出來,還了最低還款額。


催收復工難:在家辦公效率降低30%,開工需備2000口罩


復工難,催收率降低,這讓催收公司倍感艱難。


“現在催回率低了20%,回款也減少了很多。”丁華髮現,他現在大概要用原來三分之一的錢,養著和原來一樣多的200個員工。


“幾乎每天都是虧損的,一個月得虧上百萬,賬上的錢撐不過三個月。”他說。


還有近一半的催收公司沒有復工,它們連“三分之一”的收入都沒有,只能硬撐。


“問題不在於你能撐多久,而是在於你願意撐多久。”在汪億帆看來,及時止損很重要。


一些公司在開源節流,一些公司開始裁員。


有些催收公司跟員工協商,工資能否打折,比如8折、5折、3.5折,甚至只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發放。


有些公司對於不能復工的員工,不發工資。


一些催收公司已經開始裁員。它們預備在行業好轉之後,再重新招人。


而有一些老闆還是想養著團隊,“重新培養一個催收員的成本,不會低於8萬”。


這段時間,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


“公司通知,假期先是延遲到2月2號,再延遲到2月10號,之後延期到2月17號。”


“最後,公司沒有了。”


在貴州做催收的吳程程沒想到,這個段子竟然成真了,並且發生在自己身上。


2月10日,公司通知他,開工時間延期。


沒過幾天,他又收到通知:“由於行情不好,公司決定關停。”


催收公司的老闆們,寄希望於甲方“根據現實的情況,調低KPI”。


“我們的甲方有的不再考核,有的任務量調低了一大半。”有人表示。


另一位催收公司老闆則稱,自己的甲方對任務量做了微調,但於事無補。


丁華預估,如果這樣的情況持續三個月,“90%的催收公司撐不過去”。


03 智能催收


在行業被逼入絕境之時,新的生機開始迸發。


催收復工難:在家辦公效率降低30%,開工需備2000口罩


推行效果一直不太好的催收機器人,最近卻攀上了風口。


以前,催收機器人普及得並不好,主要原因是初期效果不顯著。


在老哥圈,曾流行著一個遊戲,名為“猜猜他是不是機器人”。


剛逾期時,他們接到電話,都會調戲一兩句:“你是不是機器人?你怎麼證明你是人?”


面對老哥們的調戲,催收機器人“一般三句話露餡”,老哥們該不還,還是不還。


曾經試用過催收機器人的丁華甚至認為,“用機器人催收,和發個短信提醒還款,效果差不多”。


但實際上,機器人的催收效果,是緩慢呈現的。


機器需要在場景中反覆學習、升級,才能變得越來越像人,效果越來越好。


因為初期的效果不好,很多客戶都放棄了,因此催收機器人的應用就陷入了一個悖論:客戶少,沒有數據養料餵養,行業推進越來越慢。


但現在人工催收跟不上,一些金融機構不得不將眼光重新聚焦到催收機器人上。


“從正月初六至今,陸續有數十個客戶主動找過來談合作。”深圳一家智能催收公司的老闆嚴松稱。


市場需求,倒逼著智能催收行業加速奔跑,不斷迭代功能。


嚴松稱,他們對智能催收系統做了迭代,以應對疫情的特殊情況。


比如,如果債務人說自己生病了,機器人在溝通的過程中就會更加柔和。


同時,這段需求爆發的時間,給機器人提供了大量的學習場景和時間。


嚴松認為,疫情對於機器人來說,是一段黃金時間。


不止是催收行業,各行各業在強制線上化的時候,都會將大量的數據“養料”,提供給智能化領域。


因此,不止一位專家認為,疫情,會推動“線上中國”的出現。

催收復工難:在家辦公效率降低30%,開工需備2000口罩


疫情後的逾期潮,目前正處在M1(逾期一個月)的階段。


一般來說,催收機器人在M1的效果更顯著,所以它們在這個階段迎來了“黃金時間”。


如果逾期進入M2、M3等階段,一些新的催收方式可能會興起,比如純線上化的法催。


疫情如同一個齒輪,碾壓過原來的傳統產業鏈,推動著催收行業的重塑。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