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力曹操完全可以称帝,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

汇集股侠


第一,他是实用主义者。自己利息最大化就行了,不去争名分。

第二,当然形势也不允许。全民还是假装供奉汉家皇帝的,各路军阀也是拱卫皇室自居,他也不敢直接称帝。留给子孙吧。只是没想到后辈不争气,给司马家做了嫁衣


好好吃饭好好喝水


感谢题主出题。大家好,我是苏州诚简,一名文化领域爱好者。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鼎立之前,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刘协从洛阳接到许昌,从此东汉便以许昌为都。这也开启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快速崛起年代。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之所以不称帝,是因为时机尚不成熟。

196年的时候,曹操还只是兖州牧,实力并不是很强。而整个天下除了兖州之外,还有其他地区十二个州,还有其他很多个地区军事力量,比如关中的李傕、郭汜;河内的张扬;河北的袁绍;安徽的袁术;荆州的刘表;徐州的刘备;东吴的孙权等等。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曹操相当于是刚起步不久,实力积累还不够,如果在这时候曹操称帝,那天下诸侯很可能一起攻击曹操,而曹操肯定兵败!所以,这时候曹操要做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军事范围和力量。

三分天下之后,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后来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马腾、韩遂、刘表等割据势力后,便独霸北方。这时候,曹操的实力达到了鼎盛时期,于是曹操趁势大军进一步南下,想着消灭孙权。结果就出现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曹操大败,返回中原,孙权趁势夺取了江陵,刘备则趁势夺取了荆南四郡。这便呈现了后来的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而孙权和刘备则趁机崛起。后来三国鼎立以后,曹操的军事实力逐渐恢复,但是孙权和刘备也已经变得很强大了。论军事实力,尽管曹操依然是老大,但是这时候称不称帝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天下已经没有几个诸侯了,就剩下孙权和刘备了。即使曹操称帝了,也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因为孙权和刘备还在。而一旦称帝,曹操或许还会给世人留下千古骂名。所以综合考虑,曹操并未称帝!

这是因为没有了称帝的必要!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回答,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各位朋友留言指导,祝生活愉快!


我本无心争天下


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

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个王位罢了。

汉献帝刘彻这一生,过得十分窝囊,先是董卓擅权,后是曹操当国,他只是一个傀儡,见到董卓也好,见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战栗不安的。可是,江山坐稳了,大权旁落,便不甘心做一个符号式的统治者,成为曹操手下的一个高级俘虏了。于是,便要搞复辟了。这也是历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虚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尝试的一种危险游戏。




温柔十度


第一是曹操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一开始曹操就是打着匡扶汉室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靠着这个名义挣得家底,很多人归附他试基于这个原因,只要汉献帝还在,他就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第二是当时的士族和知识分子仍是忠于汉室,最典型的是荀彧这个例子,让曹操心生顾忌。尽管当时汉室已是相当于一个符号般的存在,但对人心的向背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当时作为社会和统治阶层最中坚的力量士族这这阶层,包括一些读书人,绝大部分人仍是只认可和忠于汉室的,曹操迎了天子之后,除了可名正言顺地以汉室的名义给大家当官封爵外,还可以得到士族的支持以及招揽更多的人才为已所用。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听过曹操下面有一个叫荀彧的人,在治国及谋略上都是天才级人物,绝对不逊于诸葛亮,是曹操前期非常得力的助手,曹操外出征伐时,都是把家丢给他管的,一切军政务都断于他。建安十七年的时候,董昭就提议太祖进爵当国公(实不合当时的礼数),就先来问荀彧的意见,荀彧就说:“曹公兴义兵本是匡扶汉室,平息天下,当忠贞退让。所谓君子爱人以德,你这样搞对曹公的形象不好。”曹操知道后心理就不舒服了,出征前就把荀彧贬到外地去劳军了,没想到这对荀彧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多久就病死了,才五十岁。从这可以看出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士人仍是忠于汉室的,所以曹操终其一生都不敢让汉献帝禅位让贤,也是因为有这方面的顾虑。

第三,曹操一直想统一,按步骤如果他能统一孙权和刘备,那他想做什么都没有太大的顾忌了,但是在统一之前他仍然要假借着汉室的名义进行东征西伐,那是他一直以来最正当理由。同样,当时蜀汉和东吴都对他虎视眈眈,他不想因为自己称帝而对曹魏带来人心的动摇和给他的两个对手更好的借口。像刘备就是骂他狼子野心,打着匡复汉室的名义挣家底。

第四,曹操虽然没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不管怎么样,他应该还想保留着自己一点名节吧!


吾骨不成筋


回答问题之前,先回顾一下曹操戎马的一生:

东汉末年,皇室衰落,群雄角逐,建安元年,手握雄兵的曹操亲自到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将其变成了手中的傀儡和一张无可匹敌的王牌,取得了在三国时期最大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为安抚和麻痹袁绍,曹操让出了大将军的职位,改任司空兼车骑将军,开始主持朝政。

建安四年——建安六年,曹操和袁绍开展了汉末“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此战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至此,曹操一统北方,实力剧增,对于朝政的控制愈发严密。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官拜丞相,自此彻底架空了汉家皇室。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献帝诏令曹操加九锡,套六马、称金银车,出行可用天子仪仗。同时,封其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至此,曹操完成了夺取帝位和世袭权利的所有准备。在通往帝王的道路上,没有了任何阻碍,似乎已经走到了终点。不但早已事实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成为了实际的皇帝,在形式上也与皇帝没有区别了。他差的只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

事实上,曹操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终其一生,至死也没有迈出最后一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不让孙权意图得逞。孙权劝他称帝是从东吴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劝进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使得吴、魏的矛盾得以和解,从而专心对付蜀汉。在襄樊战役中,孙权为得到荆州,趁关羽和曹操对战之际从背后偷袭,虽说帮了曹操大忙,却得罪了刘皇叔。吴、蜀长达十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破裂。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需要缓解与曹魏的矛盾,不然就会陷入到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其次,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肯定会得到拥汉派的反对,会因此陷入困境,会减轻对吴国的威胁。二是从当时形势来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曹操在政治上会陷入被动。纵观曹操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称魏公、魏王之后,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着汉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是从建安十五年起,曹操一直在“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不论他是出于何种目的,但至少言辞恳切。这样说了差不多十年,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势必对自己的声誉名节会造成不利影响。

四是曹操一直都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其实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应该就是曹操内心真实的写照。

五是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已经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吧,勉强也可算是曹操不愿意称帝的原因吧。

综上,曹操不称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略。


历史长河缓缓淌


按正常逻辑来说,曹操称帝的条件是十分符合的。

当时的东汉朝廷,曹操已经控制了大部分。而且军权和财权也是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但是,曹操虽然受封魏王,加封九锡,基本上已经无限接近那最后一步了,但是他却没有迈出那一步。

没有称帝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曹操的内心里对大汉还是有点眷念的。一开始,曹操不论是起兵还是刺杀董卓,内心里还是想复兴大汉的。然而在现实面前,他渐渐抛弃了自己的道路。不过,作为世代汉臣,他也没有心做出那僭越的最后一步。

其次,一个人的死让曹操倍受打击。他就是荀彧。荀彧是一个王佐之才,曹操也对他极为看重。两人底下私交特别好,当年曹操遇到了刚从袁军那里逃出来的荀彧,拍着他的肩说这是我的张良啊。

可惜,荀彧这个人也是个死脑筋,他一辈子只认大汉,而不认曹操。当年投奔曹军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曹操手里有天子。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无论是征吕布、伐袁绍、讨乌桓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三点,还有一个人是曹操的前车之鉴,他就是袁术。袁术认为自己家门显赫,而且自己手中还有玉玺,于是就做出了僭越这个念头。结果闹得一个众叛亲离,四方诸侯纷纷起而讨之,袁术最后惨死于淮南。曹操认为天下未定,如果自己贸然称帝,很可能弄成和袁术一样的下场,丧失自己政权的合理性。所以,他也没有走出那一步。

曹操不称帝,其实是明智的。




雨尾声


论实力曹操完全可以称帝,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

曹操"东汉末年的一个枭雄,后来三分天下,可以说是实力最强的一位,我认为曹操不称帝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曹操"虽然是枭雄,但是他还是很爱国的,他想做一个忠臣,被世人颂扬。而且皇帝在他手上,就像一个傀儡,又可以令诸侯,称不称帝实质上没有区别。

第二点就是不到时间,他如果称帝,他就是与整个天下为敌,整个天下可以称之为逆反叛贼,就是与整个天下为敌。要是他扫平天下之后他自然就称帝了,所以说他没必要称帝。

第三点就是他的年龄大了,生命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儿子又不是特别优秀,称帝之后,打仗更要艰难,等于给他儿子挖了一个坑,所以不称帝。希望能帮助到你。


豫东小刘鹏


一、曹操想不想称帝呢?简单回答:想,至少从建安十八年开始,他就想了。

1、可能很多人会拿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十二月下的《述志令》里的话来表明【曹操只是想当一个汉朝的征西将军而已】,但为何不仔细看看原文呢?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很明显,【汉征西将军】只是曹操的【少年之志】,而《述志令》本身便是一个年过半百的权臣对着手下一大帮子人讲(chui)故(niu)事(bi)而已——再看下文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真是吐槽无力,这不典型说自己本来也可以,然而我并没有做么?

2、《述志令》中曹操表示食四县共计三万户实在是不大好,德行不够啊!但是江湖风波险恶,大权不能随便让人,然而封邑却可以啊!故而曹操向朝廷还了【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只食【武平万户】而已,看看曹丞相多么为人民和朝廷着想啊!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但我们再来看看曹操下达《述志令》之后都发生了什么,《魏武故事》说《述志令》是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下的(据查该年十二月无己亥日,应为十一月己亥,即十一月廿九),然而就在一个半月后,也就是在十六年春正月庚辰,即正月十一之时。汉献帝下了几道诏令:

十六年春正月,魏书曰:庚辰,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所让三县万五千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

可以看到,曹植曹据曹豹各得封邑五千户,计一万五千户,看起来曹操还是亏了五千户啊!然而,你看后面,曹丕不仅当了五官中郎将,还做了副丞相哦!曹吉利这把绝壁赚了有木有!

3、两年后的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进封【魏公】,建立【魏国】,这个【魏国】是个【公国】,相当于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有一套独立的官僚政治体系,所以当时有【汉朝廷】与【魏朝廷】,有【汉臣】与【魏臣】之分了。《三国志·魏书》多有【魏国既建,X为某官】,意思就是这个传主去邺城做【魏臣】啦!邺城当然俨然是真正的汉都了,你看人家夏侯惇巴不得


夕阳吸夏


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用曹操晚年的一句话就能回答了,那就是:“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番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称帝与否,对于曹操而言,不是实力够不够的问题,而是他自己愿不愿意的问题。那么,曹操究竟又是为何不愿意“称帝”呢?小编认为,主要是因为曹操终其一生都没完全跳出“汉臣”的身份!

说到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曹操与刘备应该说是最为闪烁的了。正如《三国演义》的经典片段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所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只不过,小说却刻意拔高刘备,贬低曹操,把刘备塑造成一位胸怀仁义、志在中兴汉室的大忠臣,却将曹操塑造成挟天子令诸侯的“汉贼”。然实际上,曹操与刘备,两人早年起兵的初衷是如出一辙的!

其实早年的曹操,也是一位心怀天下,志在匡扶汉室的能臣。

这一点我们只需稍微了解下曹操早年经历,就知道了。曹操早年在京师洛阳担任北部尉时,可是一位不畏权贵、明令发纪的能吏。他不惜得罪大宦官蹇硕,将其为非作歹的叔父蹇图绳之于法。正是在曹操的治理下,洛阳的治安大为好转,史书记载:“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由此可见,曹操早年也是颇有志向,想要成为一名“治世能臣”的。可惜,尔虞我诈、群雄涿鹿的汉末乱世最终却让其转变成“乱世枭雄”。

汉末乱世虽然把曹操塑造成“乱世枭雄”,但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汉贼”。董卓作乱天下时,曹操逃回家乡,散尽家财,招募兵勇,起兵讨贼。那时,他起兵的目的并非是想要当皇帝,而出于对汉室的忠诚,想要挽救大厦将倾的东汉王朝。因此,曹操晚年所说的:“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己早年人生志向的一种回应。

所以,统一北方中原,晋封魏王的曹操,纵使已是朝廷的实际控制者,完全具备了废汉开国的实力。但这些“荣耀”对于将近油尽灯枯的曹操而言,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因此,曹操没必要为了争夺“皇帝”这个虚衔,而违背自己当初的志向,违背自己身为“汉臣”的信念,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谋朝篡位“的骂名。

此外,曹操之所以不愿意称帝,实际上也是想恶心下刘备。

刘备晚年曾说道:“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这可以说是刘备一生的成功经验。但实际上,刘备却无时无刻都在紧盯着曹操的步伐。其实,曹操心里也明白,当时打心里盼望着自己称帝的,可不光只是自己手底下那些文臣武将,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刘备。

因为,当时的天下局势基本已定,占据巴蜀、又是汉室宗亲的刘备,实际上早已有了称帝的野心。只是,由于刘备当初是打着“中兴汉室”的大旗起事。所以,只要曹操一天不称帝,那么汉献帝终究还是天子,东汉朝廷就始终存在,那么刘备就没有称帝的理由和借口。因此,刘备无时无刻都在盼望着曹操带这个头。

因此,曹操实际上也是故意不称帝,也好恶心恶心刘备.......



这些历史要读


  其一,朝堂上下都拥戴曹操。那些在感情上倾向于汉朝的人,也都被曹操打压或者疏远。比如荀彧,他当年曾反对曹操称“公”,结果曹操送他一个空食盒,把他调离权力中心,他因此抑郁而终(也有史料记录他服毒自杀)。连荀彧这样的人,曹操都轻易就扳倒了他,其他人更不敢再说什么。所以曹操要是称帝的话,在朝堂上是不会有什么阻碍的。



  其二,汉献帝不会反对曹操。曹操已经因为董贵人和伏皇后的事件,打击过汉献帝两次,同时又在他身边安插了三个女儿,汉献帝已经完全被曹操控制起来了,也没有了反抗的脾气。再说,汉献帝本身性格比较柔弱,也有点随遇而安,因此他不会反对曹操的做法。

  其三,江山实际上是曹操打下来的。虽然江山本来是汉朝的,但是诸侯割据,四分五裂,汉朝早已经失去江山了。曹操从一穷二白开始,经过南征北战,虽然没有完全统一天下,也实现了三分之一的统一。如果从总的实力来说的话,曹操算得上是实现了二分之一的统一。不管多少,总之这些地盘都是曹操打下来的,他称帝显得理直气壮。



  其四,曹操称帝会促进天下归心。有人可能会说,曹操称帝会遭到刘备和孙权更大的反抗,他们更有理由和曹操作战。实际上并非如此。曹操称帝不称帝,刘备和孙权都会对抗他。他没称帝的时候,他们也在反复说他“奸臣窃命”,和他拼斗。因此,他称帝,也不会引起什么特别的反抗。再说了,反不反抗,主要看能力,没有能力,反抗又有什么用。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曹操称帝,反而对天下具有更大的号召力,让天下有主,有奋斗的方向。

  其五,曹操称帝比曹丕称帝好。有人说,曹操不称帝,是为了让儿子曹丕称帝。事实上,曹操称帝比曹丕称帝好。因为曹操更有能力,其个人魅力更大,号召力更强。曹操身边的那些文臣武将,都是曹操的人,曹操称帝,让他们觉得更有前途,因此工作激情更高,打仗更卖力。曹丕称帝,不但个人能力没曹操强,而且朝堂里还将陷入权力斗争,整个国家的向心力反而会减弱。事实上,魏国后来朝堂陷入争夺,与曹操没有及早称帝有很大关系。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曹操都适合称帝。但是他最终没有称帝。那么,曹操究竟为什么不称帝呢?



  我认为,曹操之所以在条件完全具备的情况下,依然不称帝,原因当然非常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曹操比称帝更完美的东西,什么东西呢?

  曹操在生涯中,多次遭遇信任危机。多次有人议论纷纷,说他想做大,想称帝。这些议论不只是来自于敌对阵营的袁绍、刘备、孙权等人,也来自于曹魏集团内部。所以,曹操曾多次表示,自己不会做出做大称帝的行为。比如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就明确表示,自己要向周公、蒙恬、乐毅学习。周公一心辅佐年幼的周成王,虽然遭遇了管叔蔡叔等很多人的诽谤,但是他依然要尽心尽力地辅佐,而且不做称帝之事。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要想反抗朝廷,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蒙恬宁愿被逼死,他也不领兵造反。乐毅一生不背叛旧主,他被国君猜忌,从燕国逃到赵国,但是他依然不愿意带着赵国的部队攻打燕国。这三个人都是自己的榜样,自己也要做像这三个人那样的人。

  尤其是周公,可以说是曹操最好的人生模板。曹操曾写过一首千古名篇《短歌行》,里面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句子。他这首诗一些出来,就已经天下传抄,大家都知道了。

  曹操是一个文化人,文化人都是有理想的。在文化人心中,理想的价值大于生活的价值。对于曹操来说,反正江山已经是他曹家的了,别人也夺不去。称不称帝,都不会改变这个事实。不过,如果称帝,他留在历史上将是个谋朝篡位的名声;不称帝,他将获得“周公”那样的贤名。为了两全其美,曹操当然会选择不称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